尼布尔历史学家

Posted 王朝

篇首语:研卷知古今;藏书教子孙。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尼布尔历史学家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尼布尔历史学家

1.求详细的古代尼泊尔历史

尼泊尔简史 作者:萨尔波塔姆‧什雷斯塔 翻译:张琦 很久以前在尼泊尔领土上就开始有了人类活动,而且从古至今加德满都山谷一直是尼泊尔的经济和文化活动中心。

虽然在这块土地上也曾经有过其他独立的国家和闭塞的人类活动,但是,在尼泊尔历史上,加德满都山谷的历史暨被认为是尼泊尔历史,而其他地区的历史则作为加德满都山谷历史的补充,所以这篇文章主要通过讨论加德满都历史,来讨论尼泊尔历史。加德满都山谷的历史是伴随著传说开始的。

据说,古时候加德满都山谷是一个很大的湖泊,文殊施利菩萨将水从山谷中排走,从而使山谷适於人类居住。地质学研究也证明,山谷里曾经有一个很大的湖,后来湖水被排走。

很早以前加德满都山谷就出现了人类,而尼泊尔已有三千多年零散的历史。有历史证明,建立在山谷的第一个王国是三千多年以前。

像印度一样,尼泊尔人民也没有保存历史记载的良好制度,所以有记载的尼泊尔历史并不完整。有关历史信息来自於石头、金属片或碑文,更多的则来自於一些家族易识别的家谱,这种家谱被称为瓦姆沙瓦利(Vamshavali),它也记载历史事件。

尼泊尔历史是根据统治加德满都山谷的王朝来划分的,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找到一个划分历史时期的更好的方法。在尼泊尔历史上,包括现在的朝代一共有四个王朝,其中最早的王朝是原住民的王国,其余三个是击败山谷统治国王的外来入寝者。

基拉特(Kirat)王朝是尼泊尔,或者说加德满都山谷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基拉特王朝建於公元前八百年左右。有些历史学家说,甚至连基拉特人也不是加德满都山谷的原住民,他们也是外来的入寝者。

基拉特王朝的第一个国王是雅拉姆巴(Yalambar),现在流传著几个关於他的传说。据说他是一个伟大的弓箭手和勇士,曾在印度北方参加谟哈巴拉特(Mahabharat)之战。

山谷的第二大城市巴丹(Patan)源於当地的名字雅拉(Yala)就是来自於这个著名的国王雅拉姆巴(Yalambar)。基拉特王朝的共计三十二位国王统治了山谷九百年左右,在第七世基拉特国王统治期间,佛陀到过加德满都,佛陀在加德满都时所住的寺庙就在索杨布(Swayambhu)大佛塔附近。

大概两百年以后,在基拉特国王第十四世统治期间,阿育王(Ashoka)来到山谷,在这里传播佛法,阿育王的女儿泽茹玛迪(Charumati)同当地的一位青年结婚,并在加德满都度过余生。在加德满都和巴丹市,仍然有许多由阿育王建造的或因阿育王而建造的纪念物。

在基拉特国王第三十一世统治期间,曾在印度北方邦权力之争中的失败者,成群结队地逃到加德满都山谷,他们从印度带来了先进的政治制度和兵法。他们在山谷寻求避难的几十年间,使他们有能力推翻山谷的统治王朝,从而建立一代新王朝—利查威(Lichchhavi)王朝。

在此朝代期间,赤尊公主(Bhrikuti)同西藏国王松赞干布结婚。著名的尼泊尔艺术家阿尼哥(Arniko)来到忽必列的朝廷,建造了包括北京白塔在内的佛教纪念物,佛教通过尼泊尔传到西藏也是在这一时期。

该朝代期间,莲花生大士在尼泊尔住了几乎二十年,然后从这里去了西藏。在利查威时期(公元100年到1200年),独具特色的尼泊尔艺术开始出现,很多独特的尼泊尔社会体制也开始於这个朝代。

世界著名的佛教行僧法显和玄奘在利查威时期参访了印度和尼泊尔的一些地方,法显实际上也到了加德满都,当时还参观了皇宫,这可以从《佛国记》("Records of Buddhist Countries")一书得到证实。玄装在他的《大唐西域记》一书中也写到了加德满都山谷,但他实际上并没有到过这里。

利查威人被另一群从印度北方来到山谷的人击败,一个新的朝代—玛拉(Malla)王朝建立了。这些玛拉人很快就被加德满都山谷的文化所同化,他们失去了原有的身份,从而成为尼瓦尔人。

玛拉人从公元1200年到1768年统治山谷。玛拉王朝是尼泊尔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艺术、文字和灵魂论都在这一时期取得了伟大的成就,让尼泊尔人永远乐此不疲而深感骄傲的艺术品、佛塔、神庙、雕刻,大都建造於这一朝代。

玛拉王朝时期人民的道德水平也非常高,有一个著名的十五姆利(Muri,容量单位,约七十升)稻谷一夜间变成十六姆利的故事。一天早上一个农夫带著一姆利的稻谷来到朝廷,告诉国王说昨天晚上睡觉前他只有十五姆利的稻谷,但是今天早上量的时候,他非常不安地发现有十六姆利。

他告诉国王一定是有人加了一姆利的稻谷来诽谤他,他不想要这一姆利,所以带来交给国王。玛拉王朝期间,据说人们必须看管好自己的财物( 粮食、钱等)以免他人添加。

玛拉王朝还以它的传说而著称,那时,神、女神和魔鬼漫步於加德满都街头,他们常常以人的形式出现,人通过修行也可已变成神和女神。著名的活女神库玛丽(Kumari)传统就始於玛拉王朝。

据传说,杜拉佳(Tulaja)女神尤其喜欢玛拉王朝的最后一位国王,她常常来到国王的房间同他玩帕沙(Pasha),同时还在国家事务方面给国王提出建议。一天,女神被国王的行为激怒,并告诉国王她将转世为释迦族的一个处女。

国王为自己的不规行为而懊悔,立即命令法师去寻找释迦族的这个转。

2.兰克学派对中国史学的影响

兰克被誉为“19世纪世界史学界的泰斗”、“近代史学之父”,而他的史学成就离不开他“如实直书”的治史主张。

中国近代史学也深受兰克思想的影响,尤其傅斯年堪称服膺兰克的客观史学风格,以至他本人被称为“中国的兰克”。他提出的著名的“近代的史学只是史料学”的口号,“显然是承受了德国兰克史学的遗风。”

19世纪是西方资本主义迅猛发展的时期,历史的进步观念和乐观主义的文化氛围也达到极盛。历史学开始专业化,并被视为一门独特的科学,兰克及其学派应运而生,并成为十九世纪西方史学史的主流。

兰克的史学研究方法基于重视与历史真相的追寻,古奇在《十九世纪历史学与历史学家》一书中曾将兰克评定为“近代时期最伟大的历史学家”,说“正是这位史学界的歌德,使德国在欧洲赢得了学术上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在他看来兰克对于史学界的贡献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其一“他尽最大的可能把研究同当时的感情分别开来,并描写事情的实际状况”;其二“他建立了论述历史事件必须严格依据同时代的资料的原则,成为“第一个善于使用档案的人”,正是他,使第一手资料,即当事者本人以及同事件有过直接接触的人的文件和通讯成为最高权威性的历史资料;其三,“他按照权威资料的作者的品质、交往和获得知识的机会,通过以他们同其他作家的证据对比,来分析权威性的资料(不论它是当代的也好,不是当代的也好),从而创立了考证的科学”。

回顾兰克的史学生涯,兰克本人也强调客观态度的重要性,在《拉丁和条顿民族史》序言中写下了“历史制定给本书的任务:人们一向认为历史的职能在于借鉴往史,用以教育当代,嘉惠未来。本书并不追求达到如此崇高的目的,它只不过是要弄清历史事实发生的真相,按照历史的本来面目来还原历史罢了。”

而对于其在历史研究方法方面则为后来的客观主义的史学家提供了有效的榜样,他明确的提出史料研究的方法,在他看来最好的证据来自最接事件的人,当事人的记录比历史学家的记载更有价值,并以此区分原始资料与间接资料,单单就这个原则来看,它过于绝对化了,兰克的贡献恰恰在于它并没有止步,而是继续考察那些提供史料的人的性格,通过对他们的批判来确定史料的价值。在利用文献的过程中,兰克采用了外证与内证相结合的方法,“外证”即通过史料的表现形式来确定史料的真伪,通过不同的著作、不同版本的校勘,使史料的真伪毕现。

“内证”是通过对那些不同的人所著内容相同的史料进行参照分析,结合对撰述人的身世、性格、心理等各方面的观察,确定史料的可信度。正是这些史学研究的方法,兰克被一些历史学家推崇为客观主义史学的祖师,他的学生和崇拜者大力的宣传和实践,不仅在十九、二十世纪形成西方史学界一支强大的力量,而且他所提出的“如实直书”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影响了我国的史学界,声言“史料即史学”的傅斯年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傅斯年是我国著名诗人、文学家和史学家,他受到西方传统史学尤其是兰克治史理论和方法论的影响,其发表的《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旨趣》一书中,主张发展近代科学,改变固有的陈旧学术风气,认为“历史学不是著史:著史每多多少少带点古世中世的意味,且每取伦理家的手段,作文章家的本事。近代的历史学只是史料学,利用自然科学提供给我们的一切工具,整理一切可逢着的史料,所以近代史学所达到的范域,自地质学以至目下新闻纸,而史学外的达尔文论,正是历史方法之大成。”

其中关于史料的搜集,傅斯年最为注重原手史料及各种新材料的发掘运用,以为“凡能直接研究材料,便进步。凡间接的研究或前人所创造之系统,而不繁丰细富的参照所包含的事实,便退步。

重视经验和考察之法,到“地方上求材料,刻文上抄材料,档案中出材料,传说中辨材料,”通过实地神祗崇拜、歌谣、民俗和考古发掘尽量扩充材料范围。关于史料的整理一是充分运用现代“一切自然科学的工具”,这里所谓的“工具”,指地质、地理、考古、生物、气象、天文等各方面。

其后他又在《史学方法导论》中更明确提出“史学便是史料学”。因为史学反映的史实有正有误,有缺有全,有不同的侧面或特点,为此归纳出八种史料的对勘法:一、直接史料对间接史料;二、官书与民间私记;三、本国记录与外国记录;四、近人记述对远人记述;五、不经意的遗留与有意的保存;六、本事对旁涉;七直说对隐喻;八、口说对著文。

同时指出,各类史料互有长短,如官书所记多本自档案,于年月、职官、地理,“每较私记为确”,然时有为统治者隐讳之处;私记则少忌讳,往往言官书所无所不能言,缺点在“时而失之诬”而外国人记中国事虽不如本国所记亲切详细,甚至以讹传讹,然因无所顾忌,有时比较客观研究边裔民族及中外关系,尤须接重于它。至于新发现的直接史料,特别是考古资料和自古相传的间接史料更应在比较的基础上,取长补短,不可偏废。

此外,傅斯年更注重史料观念的更新和史料采集、整理方法的拓展,如一再强调吸取考古学、人类学、民俗学、地理学等野外勘察和实地调查法,运用天文、地质。

3.求详细的古代尼泊尔历史

尼泊尔简史作者:萨尔波塔姆‧什雷斯塔翻译:张琦很久以前在尼泊尔领土上就开始有了人类活动,而且从古至今加德满都山谷一直是尼泊尔的经济和文化活动中心。

虽然在这块土地上也曾经有过其他独立的国家和闭塞的人类活动,但是,在尼泊尔历史上,加德满都山谷的历史暨被认为是尼泊尔历史,而其他地区的历史则作为加德满都山谷历史的补充,所以这篇文章主要通过讨论加德满都历史,来讨论尼泊尔历史。加德满都山谷的历史是伴随著传说开始的。

据说,古时候加德满都山谷是一个很大的湖泊,文殊施利菩萨将水从山谷中排走,从而使山谷适於人类居住。地质学研究也证明,山谷里曾经有一个很大的湖,后来湖水被排走。

很早以前加德满都山谷就出现了人类,而尼泊尔已有三千多年零散的历史。有历史证明,建立在山谷的第一个王国是三千多年以前。

像印度一样,尼泊尔人民也没有保存历史记载的良好制度,所以有记载的尼泊尔历史并不完整。有关历史信息来自於石头、金属片或碑文,更多的则来自於一些家族易识别的家谱,这种家谱被称为瓦姆沙瓦利(Vamshavali),它也记载历史事件。

尼泊尔历史是根据统治加德满都山谷的王朝来划分的,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找到一个划分历史时期的更好的方法。在尼泊尔历史上,包括现在的朝代一共有四个王朝,其中最早的王朝是原住民的王国,其余三个是击败山谷统治国王的外来入寝者。

基拉特(Kirat)王朝是尼泊尔,或者说加德满都山谷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基拉特王朝建於公元前八百年左右。有些历史学家说,甚至连基拉特人也不是加德满都山谷的原住民,他们也是外来的入寝者。

基拉特王朝的第一个国王是雅拉姆巴(Yalambar),现在流传著几个关於他的传说。据说他是一个伟大的弓箭手和勇士,曾在印度北方参加谟哈巴拉特(Mahabharat)之战。

山谷的第二大城市巴丹(Patan)源於当地的名字雅拉(Yala)就是来自於这个著名的国王雅拉姆巴(Yalambar)。基拉特王朝的共计三十二位国王统治了山谷九百年左右,在第七世基拉特国王统治期间,佛陀到过加德满都,佛陀在加德满都时所住的寺庙就在索杨布(Swayambhu)大佛塔附近。

大概两百年以后,在基拉特国王第十四世统治期间,阿育王(Ashoka)来到山谷,在这里传播佛法,阿育王的女儿泽茹玛迪(Charumati)同当地的一位青年结婚,并在加德满都度过余生。在加德满都和巴丹市,仍然有许多由阿育王建造的或因阿育王而建造的纪念物。

在基拉特国王第三十一世统治期间,曾在印度北方邦权力之争中的失败者,成群结队地逃到加德满都山谷,他们从印度带来了先进的政治制度和兵法。他们在山谷寻求避难的几十年间,使他们有能力推翻山谷的统治王朝,从而建立一代新王朝—利查威(Lichchhavi)王朝。

在此朝代期间,赤尊公主(Bhrikuti)同西藏国王松赞干布结婚。著名的尼泊尔艺术家阿尼哥(Arniko)来到忽必列的朝廷,建造了包括北京白塔在内的佛教纪念物,佛教通过尼泊尔传到西藏也是在这一时期。

该朝代期间,莲花生大士在尼泊尔住了几乎二十年,然后从这里去了西藏。在利查威时期(公元100年到1200年),独具特色的尼泊尔艺术开始出现,很多独特的尼泊尔社会体制也开始於这个朝代。

世界著名的佛教行僧法显和玄奘在利查威时期参访了印度和尼泊尔的一些地方,法显实际上也到了加德满都,当时还参观了皇宫,这可以从《佛国记》("Records of Buddhist Countries")一书得到证实。玄装在他的《大唐西域记》一书中也写到了加德满都山谷,但他实际上并没有到过这里。

利查威人被另一群从印度北方来到山谷的人击败,一个新的朝代—玛拉(Malla)王朝建立了。这些玛拉人很快就被加德满都山谷的文化所同化,他们失去了原有的身份,从而成为尼瓦尔人。

玛拉人从公元1200年到1768年统治山谷。玛拉王朝是尼泊尔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艺术、文字和灵魂论都在这一时期取得了伟大的成就,让尼泊尔人永远乐此不疲而深感骄傲的艺术品、佛塔、神庙、雕刻,大都建造於这一朝代。

玛拉王朝时期人民的道德水平也非常高,有一个著名的十五姆利(Muri,容量单位,约七十升)稻谷一夜间变成十六姆利的故事。一天早上一个农夫带著一姆利的稻谷来到朝廷,告诉国王说昨天晚上睡觉前他只有十五姆利的稻谷,但是今天早上量的时候,他非常不安地发现有十六姆利。

他告诉国王一定是有人加了一姆利的稻谷来诽谤他,他不想要这一姆利,所以带来交给国王。玛拉王朝期间,据说人们必须看管好自己的财物( 粮食、钱等)以免他人添加。

玛拉王朝还以它的传说而著称,那时,神、女神和魔鬼漫步於加德满都街头,他们常常以人的形式出现,人通过修行也可已变成神和女神。著名的活女神库玛丽(Kumari)传统就始於玛拉王朝。

据传说,杜拉佳(Tulaja)女神尤其喜欢玛拉王朝的最后一位国王,她常常来到国王的房间同他玩帕沙(Pasha),同时还在国家事务方面给国王提出建议。一天,女神被国王的行为激怒,并告诉国王她将转世为释迦族的一个处女。

国王为自己的不规行为而懊悔,立即命令法师去寻找释迦族的。

4.尼泊尔历史上和印度是否有关系

很久以前在尼泊尔领土上就开始有了人类活动,而且从古至今加德满都山谷一直是尼泊尔的经济和文化活动中心。

虽然在这块土地上也曾经有过其他独立的国家和闭塞的人类活动,但是,在尼泊尔历史上,加德满都山谷的历史暨被认为是尼泊尔历史,而其他地区的历史则作为加德满都山谷历史的补充,所以这篇文章主要通过讨论加德满都历史,来讨论尼泊尔历史。 加德满都山谷的历史是伴随著传说开始的。

据说,古时候加德满都山谷是一个很大的湖泊,文殊施利菩萨将水从山谷中排走,从而使山谷适於人类居住。地质学研究也证明,山谷里曾经有一个很大的湖,后来湖水被排走。

很早以前加德满都山谷就出现了人类,而尼泊尔已有三千多年零散的历史。有历史证明,建立在山谷的第一个王国是三千多年以前。

像印度一样,尼泊尔人民也没有保存历史记载的良好制度,所以有记载的尼泊尔历史并不完整。有关历史信息来自於石头、金属片或碑文,更多的则来自於一些家族易识别的家谱,这种家谱被称为瓦姆沙瓦利(Vamshavali),它也记载历史事件。

尼泊尔历史是根据统治加德满都山谷的王朝来划分的,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找到一个划分历史时期的更好的方法。在尼泊尔历史上,包括现在的朝代一共有四个王朝,其中最早的王朝是原住民的王国,其余三个是击败山谷统治国王的外来入寝者。

基拉特(Kirat)王朝是尼泊尔,或者说加德满都山谷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基拉特王朝建於公元前八百年左右。有些历史学家说,甚至连基拉特人也不是加德满都山谷的原住民,他们也是外来的入寝者。

基拉特王朝的第一个国王是雅拉姆巴(Yalambar),现在流传著几个关於他的传说。据说他是一个伟大的弓箭手和勇士,曾在印度北方参加谟哈巴拉特(Mahabharat)之战。

山谷的第二大城市巴丹(Patan)源於当地的名字雅拉(Yala)就是来自於这个著名的国王雅拉姆巴(Yalambar)。 基拉特王朝的共计三十二位国王统治了山谷九百年左右,在第七世基拉特国王统治期间,佛陀到过加德满都,佛陀在加德满都时所住的寺庙就在索杨布(Swayambhu)大佛塔附近。

大概两百年以后,在基拉特国王第十四世统治期间,阿育王(Ashoka)来到山谷,在这里传播佛法,阿育王的女儿泽茹玛迪(Charumati)同当地的一位青年结婚,并在加德满都度过余生。在加德满都和巴丹市,仍然有许多由阿育王建造的或因阿育王而建造的纪念物。

在基拉特国王第三十一世统治期间,曾在印度北方邦权力之争中的失败者,成群结队地逃到加德满都山谷,他们从印度带来了先进的政治制度和兵法。他们在山谷寻求避难的几十年间,使他们有能力推翻山谷的统治王朝,从而建立一代新王朝—利查威(Lichchhavi)王朝。

在此朝代期间,赤尊公主(Bhrikuti)同西藏国王松赞干布结婚。著名的尼泊尔艺术家阿尼哥(Arniko)来到忽必列的朝廷,建造了包括北京白塔在内的佛教纪念物,佛教通过尼泊尔传到西藏也是在这一时期。

该朝代期间,莲花生大士在尼泊尔住了几乎二十年,然后从这里去了西藏。 在利查威时期(公元100年到1200年),独具特色的尼泊尔艺术开始出现,很多独特的尼泊尔社会体制也开始於这个朝代。

世界著名的佛教行僧法显和玄奘在利查威时期参访了印度和尼泊尔的一些地方,法显实际上也到了加德满都,当时还参观了皇宫,这可以从《佛国记》("RecordsofBuddhistCountries")一书得到证实。玄装在他的《大唐西域记》一书中也写到了加德满都山谷,但他实际上并没有到过这里。

利查威人被另一群从印度北方来到山谷的人击败,一个新的朝代—玛拉(Malla)王朝建立了。这些玛拉人很快就被加德满都山谷的文化所同化,他们失去了原有的身份,从而成为尼瓦尔人。

玛拉人从公元1200年到1768年统治山谷。 玛拉王朝是尼泊尔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艺术、文字和灵魂论都在这一时期取得了伟大的成就,让尼泊尔人永远乐此不疲而深感骄傲的艺术品、佛塔、神庙、雕刻,大都建造於这一朝代。

玛拉王朝时期人民的道德水平也非常高,有一个著名的十五姆利(Muri,容量单位,约七十升)稻谷一夜间变成十六姆利的故事。一天早上一个农夫带著一姆利的稻谷来到朝廷,告诉国王说昨天晚上睡觉前他只有十五姆利的稻谷,但是今天早上量的时候,他非常不安地发现有十六姆利。

他告诉国王一定是有人加了一姆利的稻谷来诽谤他,他不想要这一姆利,所以带来交给国王。玛拉王朝期间,据说人们必须看管好自己的财物(粮食、钱等)以免他人添加。

玛拉王朝还以它的传说而著称,那时,神、女神和魔鬼漫步於加德满都街头,他们常常以人的形式出现,人通过修行也可已变成神和女神。著名的活女神库玛丽(Kumari)传统就始於玛拉王朝。

据传说,杜拉佳(Tulaja)女神尤其喜欢玛拉王朝的最后一位国王,她常常来到国王的房间同他玩帕沙(Pasha),同时还在国家事务方面给国王提出建议。一天,女神被国王的行为激怒,并告诉国王她将转世为释迦族的一个处女。

国王为自己的不规行为而懊悔,立即命令法师去寻找释迦族的这个转世处女,并将她当作女神来崇拜。这个活女神。

5.古罗马(国家)与意大利首都罗马有什么关系

古罗马共和国/古罗马帝国大部分时期的首都即称罗马,其位置就在现在现在罗马城内,罗马的名称一直未变,一直流传到现在,现在罗马还有古罗马时期的大量遗迹,如斗兽场、方尖碑、大竞技场等

古罗马主要分为三个历史时期或五个历史时期,三个历史时期即为王政时期、共和国时期,五个历史时期则为以上三个时期加上东西罗马时期、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时期,

罗马原是一个城邦,其城池位置就在现在罗马的台伯河畔,其名称来自建立者罗慕洛,就是现在罗马标志母狼与小孩中的哥哥。王政时期罗马的领土就只有现在罗马附近的一点地区,共和国时期罗马的领土不断扩张,先是统一整个亚平宁半岛(意大利半岛),后来打败其最大的对手迦太基取得地中海霸权,在共和国晚期更是征服埃及、伊比利亚半岛、高卢等地,帝国时期的领土面积与共和国晚期差不多并没有多大的变化。

由于各种原因帝国衰弱、蛮族入侵,罗马帝国不等不分为东西罗马在分裂之前罗马帝国建立新罗马-君士坦丁堡,并迁都于此,分裂后罗马有成为西罗马帝国的首都。蛮族的不断入侵,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来东罗马曾一度收复罗马,但是进一步破坏了罗马,让更多的罗马人减灭,现在意大利罗马人已很少,大部分意大利人是拉丁人和‘蛮族人’的后代,可以说现在罗马与古代罗马,地点一样,可人却几乎完全不一样。

罗马扩张期间罗马并没有把占领区的人民作为公民,赋予公民权,把这些人行同外国人。统一整个亚平宁半岛后,赋予亚平宁半岛的其他地区人民以拉丁人权,很久以后才把公民权逐步放开到亚平宁半岛和其他地区,但是罗马人还是不可避免地只是帝国的某些人。

不好意思,我有事走开了

6.埃及文明之谜

埃及的金字塔(Pyramids)建于4500年前,是古埃及法老(即国王)和王后的陵墓。陵墓是用巨大石块修砌成的方锥形建筑,因形似汉字“金”字,故译作“金字塔”。埃及迄今已发现大大小小的金字塔110座,大多建于埃及古王朝时期。在埃及已发现的金字塔中,最大最有名的是位于开罗西南面的吉萨高地上的祖孙三代金字塔。它们是大金字塔(也称胡夫金字塔)、海夫拉金字塔和门卡乌拉金字塔,与其周围众多的小金字塔形成金字塔群,为埃及金字塔建筑艺术的顶峰。

大金字塔是埃及现存规模最大的金字塔,被喻为“世界古代七大奇观之一”。它建于埃及第四王朝第二位法老胡夫统治时期(约公元前2670年),原高146.59米,因顶端剥落,现高136.5米,塔的4个斜面正对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塔基呈正方形,每边长约230多米,占地面积5.29万平方米。塔身由230万块巨石组成,它们大小不一,分别重达1.5吨至160吨,平均重约2.5吨。据考证,为建成大金字塔,一共动用了10万人花了20年时间

第二大金字塔是古埃及第四王朝(约公元前2575年至公元前2465年)的第四位法老海夫拉的陵墓,因此被称为海夫拉金字塔,塔高143.5米。举世闻名的狮身人面像便紧挨着海夫拉金字塔,据传人面是海夫拉的模拟像。长期以来,由于该金字塔内的湿度过大、通风较差,墓室内部的墙壁出现裂缝。1992年,海夫拉金字塔又经历了一次强度为5.4级的地震,受到了部分损坏。此后经过两年多的全面修缮,于2001年7月重新开放。

门卡乌拉金字塔的底边边长108.5米,塔高66.5米。1839年,一名英国探险家首次打开这座金字塔,在墓室中发现一具花岗岩石棺及法老木乃伊。但装运这些文物的船只在返回英国途中遭遇意外,石棺和木乃伊都沉入大西洋

1993年初,考古学家在吉萨省的金字塔区考察时,意外地发现了一个规模庞大的古墓群,里面共有160多个古墓,墓里的象形文字记录了金字塔修建时的情况。墓壁上有绘画,生动地展现了金字塔修建时的情况。这群古墓造型多样,用料不一。有的墓如金字塔形状,有的呈圆形拱状,有的是长方形平顶斜坡式造型。用料主要有3种:土砖、玄武岩和花岗石。为了进一步研究新发现的古墓,埃及文化部成立了一个科研小组,有关金字塔建造者之谜将会进一步被揭开。1996年7月,埃及又决定开放位于开罗以南约35公里的达舒尔的4座金字塔。

这4座金字塔中有两座是为古埃及第四王朝的法老萨夫罗建造的,距今近4600年,其中的一座造型独特,被称为“弯曲金字塔”或“折角金字塔”,其底部为边长188米的正方形,高约98米。它的奇特之处在于它的每面具有两个坡度。考古学家发现,古埃及人在施工时,先以54度的倾角修建,到一定高度后,又改为以43度的倾角继续向上建造,直至完工。这样金字塔的四面看起来便是弯曲的。为萨夫罗国王所建造的另一座金字塔所用的建筑材料为颜色发红的石灰石,因此被称为“红色金字塔”。1996年8月,埃及考古工作者在开罗西南吉萨金字塔群附近清理门卡乌拉金字塔底座时,偶然发现两尊罕见的拉美西斯二世石像,这是在金字塔高地首次发现与拉美西斯二世有关的文物。

新发现的两尊石像位于第三座大金字塔门卡乌拉金字塔旁,它们被雕刻在同一块石头上,高3.5米、重约4吨。其中一尊反映了拉美西斯二世的真面目,另一尊则集拉美西斯二世和荷拉·乌赫梯神像于一体。 拉美西斯二世是古埃及第19王朝著名法老(约公元前1304-前1237年)

吉萨金字塔属于埃及古王国(公元前3200-前2270年)时期的文物,而拉美西斯二世则生活在埃及新王国(公元前1560-前1100年)时代。考古专家认为这一重要发现可能有助于人们揭示金字塔地区更多秘密。

近十年来,参观金字塔的大量游人使金字塔内部湿度不断上升、化学物质增加,从而损害了金字塔的牢固性。为了更好保护金字塔这一珍贵古迹,1995年4月,埃及政府宣布1995年为保护金字塔年。

埃及金字塔是从早期的王陵马斯塔巴墓发展开来的。建筑金字塔的历史从第三王朝到第十三王朝,跨越了10个朝代。金字塔闪耀着古埃及人民智慧和力量的光芒。直到今天,规模宏大、建筑神奇、气势雄伟的金字塔依然给人留下许多未解之谜。神秘的埃及金字塔吸引许多科学家、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前往探究,也吸引世界各地的无数游客前去观光游览。

7.国际关系理论现实主义代表人是谁

在国际关系理论各个学派中,现实主义代表人物最多。其中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有:爱德华·H·卡尔、莱茵霍尔德·尼布尔、汉斯·摩根索、乔治·凯南、亨利·基辛格,等等。

1、卡尔

卡尔是英国历史学家、国际关系理论家。正是从卡尔开始,国际关系理论的研究重点从理想主义转向现实主义。是他首先指出理想主义的弊端,提出现实主义的国际关系理论,因而也被誉为“政治现实主义的奠基人”。卡尔最具影响的著作《二十年危机(1919—1939):国际关系研究导论》,代表了卡尔主要的国际关系理论。卡尔的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他对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流行的理想主义思想做了系统的总结和有力的批判。

第二,卡尔对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学科建设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第三,卡尔对国际政治中国家利益提出了独特的见解。

第四,卡尔国际关系理论的最大特点是讲权力,重视权力。

第五,在道德与权力之间的关系上,卡尔重权力而轻道德。

2、摩根索

汉斯·摩根索是公认的最著名的国际关系理论家。作为最优秀、最权威的现实主义学派代表人物,他的理论学说博大精深,他的学术影响深刻广远,是“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奠基之父”。摩根索的扛鼎之作《国家间政治》,是当代国际关系学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其核心的内容是摩根索提出的现实主义六原则。这六项原则已被国际学术界认为最完整、最根本的国际关系原则:

第一,政治现实主义认为,与一般社会一样,政治受到根植于人性的客观法则所支配,现实主义相信政治法则的客观性。为使社会不断完善,首先要了解和掌握社会赖以生存的法则。

第二,以权力界定利益的概念是政治现实主义研究国际政治的主要标志性特征,它使国际政治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

第三,任何政治均受以权力界定利益的概念的支配,这是现实主义区别于其它流派的根本点。权力意指人支配人的力量,涵盖所有社会关系,权力是政治的目的。利益是判断和主导政治行为的永恒标准,利益是政治的实质。

第四,政治现实主义意识到政治行为的道德意义,个人和国家都必须依据普遍的道德原则来判断任何政治行为。事实上,采取成功的政治行为本身就是基于国家生存的道德原则。

第五,政治现实主义强调,普遍的道德原则与某一特定国家的道德要求不可混为一谈,后者与各国国家利益的差异有关。

第六,政治现实主义强调权力政治范畴的独立性,坚持以权力界定利益,因此政治现实主义与其它学派的区别是真实的,是深刻的。

8.我的历史学观是怎样形成的

历史学在历史上一直被视为是一门人文学科,只是到了近现代才被看作是一门社会科学。

人类的知识系统是一个极其庞大的系统,在这个知识系统中历史学是兼有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两种性质的一门学科,作为社会科学它极具人文色彩,而作为人文学科它又严谨得像是一门科学;在复原历史原貌、追求历史真实的时候它是科学,而在讲述历史故事的时候它是人文学科。现在,几乎所有的历史学家都认为历史学也是科学,其实在历史上历史学一直被视为是一门人文学科,只是到了近现代才被看作是一门社会科学。

把以社会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也视为科学,这是19世纪随着自然科学的成功而兴起的科学主义思潮的产物。在科学主义思潮的影响下,甚至有人把人文学科也称为“人文科学”,那就更离谱了。

以社会为研究对象的历史学能否成为科学19世纪自然科学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成就,当时的人们普遍相信能够通过掌握科学规律来控制自然,并且认为可以通过以精确性为特征的科学方法获得可靠的知识。近代这种科学至上的观念和科学主义的思潮深刻地影响了其他学科,它们纷纷借助于自然科学的方法论和认识论努力使自己也成为一门科学。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从来都被看作是人文学科的历史学也开始了迈向科学的历程。19世纪西方史学的中心在德国,兰克认为人类历史是一个统一性和多样性有机结合的发展过程,他在《拉丁和条顿民族史》序言中有一句名言:“历史指定给本书的任务是:评判过去,教导现在,以利于未来。

可是本书并不敢期望完成这样崇高的任务。它的目的只不过是说明事情的真实情况而已。”

兰克十分重视档案资料的运用,并发展出“外证”和“内证”相结合分析批判史料的方法,他认为真正负责任的研究必须利用原始档案和文献,强调只有“如实直书”,才能实现史学的目的。所以,兰克学派被尊为“科学的历史学”的圭臬而风行一时。

经过兰克的努力使尼布尔首创的客观主义史学,在19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30年代成为史学思想的主流。在中国,主张“史料即史学”的傅斯年也被称为“中国的兰克”。

兰克在史料考证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果,但是对历史发展的规律却避而不谈,而实证主义史学家则力图从史料记录下的现象中去发现历史规律,以便用规律的绝对性来代替历史事实的绝对性。实证主义史学的代表人物有英国的巴克尔(1821—1862)、法国的泰纳(1828—1893)和古朗治(1830—1889)、瑞士的布克哈特(1818—1897)、德国的兰普勒希特(1856—1915)等人,他们坚信历史学是一门科学,认为文明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巴克尔说:“观察应当在发现之前,收集了事实才能发现规律。”他认为支配人类社会的规律有3种:自然规律,道德规律,知识规律,社会进步是知识规律起主导作用的结果。

他把人类文明分为欧洲文明和非欧文明两类,在欧洲是人类支配自然,而在欧洲以外是自然支配人类。泰纳在研究历史的同时也酷爱自然科学,他把历史称为“心理解剖学”,认为文明是种族、环境和时机相结合的产物。

他像自然科学家那样先作假设,再搜集证据来加以论证。客观主义、实证主义等“科学”的史学派别是19世纪自然科学深入人心的产物。

这是科学理性的胜利,但却是人文精神的悲哀。有人批评道:巴克尔的“史学理论与方法混淆了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区别,无视社会的历史发展自身的特点,离开了人的社会实践来考察历史,因而导致了把社会历史现象简单化、公式化的流弊。

他的史学体系是非科学的。”因此,实证主义虽然在19世纪下半叶成为史学的主流,但是它并不能取代人文主义和历史哲学,浪漫主义的史学思想仍然存在,德国的赫尔德(1744—1803)和缪勒(1752—1809)、英国的柏克(1727—1797)、法国的梯叶里(1795—1856)等都是浪漫主义史学的代表。

浪漫主义史学家在撰写历史的时候并不追求统一的理性原则,他们认为历史的发展具有个体性和独特性,不存在普遍性和规律性,历史应该充分展示各国和各民族历史发展的具体特征,体现每个民族固有的民族精神,因此他们特别重视编写民族史和国别史。他们强调历史的连续性和继承性,并且重视中世纪的历史地位。

他们崇尚直觉与情感的作用,重在对历史的描述,借以抒发作者个人的情怀。在浪漫主义史学家看来,历史学是人文的,然而在当时和后来他们都被排斥在历史学家的主流之外。

如果说19世纪是历史学专业化和科学化的时代,那么20世纪就是历史学与其他学科交流融合并日益趋于整体化、综合化的时代。德国的兰普勒希特在《文化史的方法论》中主张要拓宽史学研究的题材,不能只写政治史和英雄豪杰,而应该把整个社会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

他认为传统史学只考虑如何记叙历史,只满足于事实是怎样发生的,而我们应该探明事实为什么发生及其理论依据。他期望用一种心理学的方法为历史提供真正的解释。

法国的贝尔在《历史综合评论》中认为,要克服传统史学的狭隘性和封闭性,加强史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进行跨学科的综合研究来探求人类社会进化和发展的规律。美国的鲁滨逊在《新史学》中认为,凡是人类全部过。

9.欧洲文明的大概内容与时间,地域

第五章 上古希腊概 论上古希腊古代希腊的自然环境 古希腊史是西方文明史的开端,其创造者是居住在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小亚细亚西岸、黑海沿岸、南意大利、西西里岛的古希腊人。

希腊半岛是古希腊人活动的中心舞台,对古希腊史具有决定的意义。 希腊半岛的地理特点之一是靠近西亚和北非,这使希腊同小亚细亚始终保持着密切联系,从而成为欧洲最早接受西亚农业与青铜文化的地区,最早进入文明的地区。

再一个地理特点是多山,耕地有限。整个半岛山脉纵横,百分之八十是山地,其间点缀着一些小平原。

巴尔干山脉的支脉把全岛分成北、中、南三部分。北希腊包括伊壁鲁斯山区和帖撒利平原。

中希腊和北希腊由一条险要的隘道温泉关彼此相联。阿提卡和彼奥提亚两地区在中希腊最为有名。

南希腊是半岛中的小半岛,称伯罗奔尼撒半岛,只有一狭窄地峡与中希腊连结,因而自成一体,较为封闭。 希腊半岛沃土不多,这迫使古希腊人竭力利用每一块可耕的河谷地、近海小平原和山坡地,种植地中海地区的主要作物,如大麦、小麦、橄榄、葡萄、蔬菜。

因为地少人多,希腊半岛的粮食自给常有困难,人们被迫很早就向岛外殖民,开辟新的家园。 但希腊半岛山中盛产大理石和高质量的陶土,有利于建筑、造型艺术和制陶业的发展。

山中还蕴藏着古人可利用的铜、铁、金、银矿,对冶金业和商业十分有利。此外,希腊半岛三面环水,港湾众多,特别是在通向西亚的航路上遍布岛屿,在爱琴海上航行,人们的视线一般不离海岛和陆地。

这些有利于古人的航海条件②促进了希腊以手工制品和原料为主的对外贸易,因此航海业与海军在古希腊有特殊的意义。 居民 有关“希腊”和“希腊人”的概念出现较晚,源自后来的古罗马人。

罗马人把希腊人在南意大利和西西里岛殖民地统称作“大希腊”(magna graecia),今人所用的“希腊”名称便由此而来。古希腊人自称“海伦人”(Hellenes),称希腊半岛为“海拉斯”(Hellas)。

他们并不认为自己就是海拉斯的土著居民。在他们看来,希腊最早的居民是勒勒吉人、德里奥人、皮拉斯吉人、卡里亚人。

据考古材料,早在旧石器时代,希腊半岛就有人居住。1961年在希腊东北部曾出土了尼安德特人化石。

至于旧石器时代的工具,则在半岛和爱琴海岛屿上多有发现。 公元前7000年,希腊进入新石器时代。

考古学家在希腊各地均发现新石器时代的村落遗址,布局与房屋构造同西亚早期新石器时代村落相似,农业文化也雷同,显示西亚文化的巨大影响。希腊人和后来的希腊人不是同族,属于非印欧语系的人,因为希腊的一些古老地名,如科林斯(Corinth)、克诺索斯(Knossos)的词尾nt和ss与印欧语言的习惯不符。

公元前3千年代末和2千年代初,希腊进入青铜时代。属印欧语系的希腊人首次迁入希腊半岛,人称亚该亚人,后来以南希腊的迈锡尼为中心,发展出著名的迈锡尼文明。

大约在公元前12—前11世纪,一支叫作多利安人的印欧人部落侵入希腊半岛,占领南希腊大部和克里特等海岛,毁灭了迈锡尼文明。 多利安人入侵后,希腊居民的分布状况基本固定下来,按方言与亲缘关系可分成4类:亚该亚人居于南希腊北部(阿卡亚、阿卡狄亚地区),伊奥利亚人住在北希腊和中希腊大部分地区(帖撒利、彼奥提亚),爱奥尼亚人住在中希腊的阿提卡和隔海相望的优卑亚等爱琴海岛屿,多利安人分布于南希腊大部和克里特岛。

史料古希腊的史料丰富,分为实物和文字两大类。古希腊人留下的物质文化遗迹,如城市和乡村废墟、墓葬等遍及整个地中海沿岸,乃至近东和中亚。

其中最著名的有雅典卫城、克里特和迈锡尼宫殿遗址等。此外,大量雕塑、绘画、钱币以及其它手工制品也传了下来。

它们是古希腊不同时期社会经济状况的实证,也对复原古希腊人的思想文化发展提供了证据。 文字史料包括铭文、纸草文献和古代作家的作品。

目前能够释读的最古老的古希腊铭文是爱琴文明时期的泥版文书,年代属公元前2000年代后半叶,所用文字为印欧语系的线形文字B,内容多系王室经济表报。稍早些的克里特泥版文书也有所发现,人称线形文字A,目前未能解读。

多利安人入侵之后,线形文字B随迈锡尼文明一起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公元前8世纪出现的字母文字。此类铭文为数众多,集中于古典时代和希腊化时代,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方面面,具有珍贵史料价值。

纸草文献同铭文一样是考古发掘出的文字史料,目前已收集到20万件之多,包括经济、政治,文学、科学作品,私人书信和儿童作业等等。 直接传下来的古代作家的作品也非常丰富,神话、史诗描写一些神灵和英雄,产生于原始时代末期,具有一定的史实内核。

主要代表作是荷马史诗。古风时代的希腊人还留下一些现实感很强、抒发个人情感的诗歌、散文。

古希腊人同古代中国人一样,是古代少有的具有浓厚历史意识并形成真正史学的民族,他们留下了许多史著,其中完整保存下来的首部巨著是希罗多德(约公元前484—前425年)的《历史》,主要记载希腊与波斯的战争,止于公元前478年,也涉及战争期间和战前希腊的主要城邦及北非、西亚乃至印度的。

相关参考

历史上如何记载尼布楚条约

历史上如何记载尼布楚条约?东北是清朝的发祥地,历来受到清政府的重视。清朝初年,沙皇俄国加紧向外扩张,先后在黑龙江流域建立了雅克萨和尼布楚两个据点,将它们作为进一步侵略中国的基地。清政府多次派军打击侵略

中俄尼布楚条约是怎么签订的

中俄尼布楚条约中俄尼布楚条约是中俄两国缔结的第一个条约,历史上一般认为这个条约是一个平等条约,这个条约的正式名字为中俄《尼布楚议界条约》,签订的时间为1689年9月7日,当时正是康熙皇帝在位期间,签订

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谁吃亏了

历史上的今天,1689年8月27日清朝与俄罗斯签订《尼布楚条约》。尼布楚条约有满文版、俄罗斯版和拉丁文版,没有汉文版,也许大清国当时认为这是涉及满洲故地的条约,没有涉及汉地十八省。满文版称尼布楚条约,

《尼布楚条约》简介

《尼布楚条约》基本介绍历史背景会议一开始,俄方代表就提出两国以黑龙江至海为界,左岸属俄国,右岸属中国,企图在谈判桌上取得它用武力未能得到的黑龙江以北大片领土。这一领土要求,当即被中方代表拒绝。索额图明

中俄《尼布楚条约》究竟谁获益大

中俄《尼布楚条约》是中俄历史上正式签订的第一个条约。由于中方代表索额图谈判失误,在划分中俄边界时,中国让出了比预想稍多的土地。尽管如此,《尼布楚条约》依然对中方有利。为什么如此说呢?对沙俄而言,当时国

中俄议定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

近代史上,中国饱受列强欺辱,被逼签订了一个个不平等条约,比如马关条约、天津条约等等。但是,几百年前中俄议定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却是中国反抗外国侵略合理反击所签订的。下面跟随小编一起回顾一下历史吧!《

《中俄尼布楚条约》险些谈判破裂的故事

1689年,中俄双方经过平等协商,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平等条约《中俄尼布楚条约》,使中国东北边疆获得了150多年的安宁。然而,在中俄双方谈判过程中,由于中方的两名外籍翻译充当俄方的间谍,险些导致谈判

尼布楚条约是中国得第一个不平定条约你可知道?

大清朝在康熙皇帝手中可以说是蒸蒸日上飞速发展,开启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代王朝,以大清朝当时的实力可以说没有一个国家能匹敌,但就是这样一个国家却签订了一份中国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什么是尼布楚条约?尼布楚条

康熙王朝班布尔善是谁 班布尔善是清朝皇室吗

在古代,臣子之间相互勾结,有些人为了扳倒皇帝,甚至连亲情、血缘都可以放弃。康熙时代的班布尔善就和鳌拜等人相联合,据说班布尔善是清朝皇室这是真的吗?带着这样的疑问来看正文,了解一下班布尔善到底是什么人。

尼布楚条约为什么说中俄尼布楚条约是不平等条约

【尼布楚条约】为什么说中俄尼布楚条约是不平等条约  1689年9月7日(清康熙二十六年七月二十四日),中俄两国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中俄尼布楚条约》,条约共六款,明确规定中俄两国东段边界以外兴安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