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哪个更能代表中国? 汉服和旗袍

Posted

篇首语:上下观古今,起伏千万途。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到底哪个更能代表中国? 汉服和旗袍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到底哪个更能代表中国? 汉服和旗袍

2、文景之治与贞观之治,历史上的文景之治和贞观之治,哪个更能体现出

到底哪个更能代表中国? 汉服和旗袍

旗袍,中国女性的传统服装,被誉为中国国粹[2] 和女性国服。虽然其定义和产生的时间至今还存有诸多争议,但它仍然是中国悠久的服饰文化中最绚烂的现象和形式之一。旗袍形成于上个世纪20年代 ,有部分学者认为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先秦两汉时代的深衣 ,是民国20年代之后最普遍的女子服装,由中华民国政府于1929年确定为国家礼服之一。50年代后,旗袍在大陆渐渐被冷落,尤其文革中被视为“封建糟粕”、“资产阶级情调”遭受批判。

80年代之后随着传统文化在内地被重新重视,以及影视文化、时装表演、选美等带来的影响,旗袍不仅逐渐在大陆地区复兴,还遍及世界各个时尚之地。 1984年,旗袍被国务院指定为女性外交人员礼服。从1990年北京亚运会起,历次大陆举行的奥运会、亚运会以及国际会议、博览会多选择旗袍作为大会礼仪服装。2011年5月23日,旗袍手工制作工艺成为国务院批准公布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014年3月,中国旗袍会成立,名誉会长为彭丽媛。2014年11月,在北京举行的第22届APEC会议上,中国政府选择旗袍作为与会各国领导人夫人的服装。

汉服,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是从黄帝即位到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在汉族的主要居住区,以“华夏-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和配饰体系.

汉服“始于黄帝,备于尧舜”[源自黄帝制冕服 。定型于周朝,并通过汉朝依据四书五经形成完备的冠服体系,成为神道设教的一部分。因此后来各个华夏朝代均宗周法汉以继承汉衣冠为国家大事 ,于是有了二十四史中的舆服志。“黄帝、尧、舜垂衣裳而治天下,益取自乾坤” ,是说上衣下裳的形制是取天意而定,是神圣的 。汉服还通过华夏法系影响了整个汉文化圈,亚洲各国的部分民族如日本、朝鲜、越南、蒙古、不丹等等服饰均具有或借鉴汉服特征。那么综上所述,旗袍和汉服谁更能代表中国?

文景之治与贞观之治,历史上的文景之治和贞观之治,哪个更能体现出

历史上的文景之治和贞观之治,哪个更能体现出盛世景象?

汉初的“文景之治”和唐初的“贞观之治”都属于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盛世。这两个朝代的改革都是在结束前朝的暴政之后所进行的恢复国家正常运转的治理,有其相同性,也有各自的特点和成就。

汉初经过了秦末的农民起义和群雄割据,生产遭到了极大的破坏,整个国家十分的破败,可以说是民生凋敝。而刘邦称帝之初,又经历了对匈奴的作战失败,不得已只能靠和亲来安抚这个强大的游牧民族,所以国家的发展形势并不乐观。汉文帝继位后,迅速平定了吕后的内乱,开始大规模的推进国家的休养生息政策,减轻赋税,着力与恢复发展农业生产,这一政策让汉朝的社会经济得以迅速发展,封建统治秩序也越来越稳定,百姓日子越发富足。而到了汉景帝时期,这一修养政策更是推向了高潮,百姓赋税进一步减少,皇室更是带头艰苦朴素,节约开支,终于使国家的人口和经济实力发展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唐朝的建立可以说算是完全接纳了隋朝的底子。虽然也是经过了很多年的战乱,但是隋朝的建设和经济破坏并不像秦末那么厉害。所以李世民继位以后,能够快速的通过社会恢复来进行各方面的建设,也为后来的“开元盛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所以,综合来说,“文景之治”的历史意义要强于“贞观之治”,是我国历史上经济文化飞速发展的一个伟大时代。

贞观之治同汉代的文景之治相比,有了哪些发展

文景之治是指西汉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

汉初,因多年战乱导致社会经济凋敝,汉廷推崇黄老治术,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 汉文帝说:“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有不死.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奚可甚哀……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汉文帝在此强调的是崇尚节俭。 文景时期,重视“以德化民”,当时社会比较安定,使百姓富裕起来。到景帝后期时,国家的粮仓丰满起来了,府库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以至于穿钱的绳子烂了,散钱多得无法计算了。 随着生产日渐得到恢复并且迅速发展,出现了多年未有的稳定富裕的景象。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汉朝的物质基础亦大大增强,是中华文明迈入帝国时代后的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飞速发展的一个伟大时代,同时也是为后来汉武帝征伐匈奴奠定了坚实物质基础的养精蓄锐时期。 (2014·咸宁)“文景之治”、“贞观之治”两个盛世出现的共同原因有: ①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 ②提倡节俭 ③减轻赋税,发展农业生产

文景之治和贞观之治在政治上的的共同点

都采用道家思想。

文景之治是指西汉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 汉初,因多年战乱导致社会经济凋敝,汉廷推崇黄老治术,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 贞观之治是唐朝初年唐太宗在位期间的出现的清明政治,经济复苏,文化繁荣的治世局面。 唐太宗继承唐高祖制定的尊祖崇道国策,并进一步将其发扬光大,运用道家思想治国平天下。唐太宗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广开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克制,虚心纳谏;并采取了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并大力平定外患,尊重边族风俗,稳固边疆,最终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因其时年号为“贞观”(627年—649年) ,故史称“贞观之治”。

历史上除了成康之治、文景之治、贞观之治、仁宣之治,还有什么之治吗

1. ”文景之治” - 首先是汉初的”文景之治”,

这段时期算是中国历史上难得的好时期, 文帝, 景帝奉行黄老之道, 讲究无为而治,即政府不过多干预经济, 让老百姓自由发展.所以大家觉得负担轻, 框框少, 日子好过.. 2. ”武帝盛世” - 接下来应是”武帝盛世”, 但其和文景之治刚好相反, 武帝好大喜功. 连年征战, 虽大汉威名远播. 四海臣服. 但百姓过得不轻松.且武帝干预经济, 所有赚钱的生意如盐, 铁都要自己做, 搞垄断经营, 典型的与民争利. 不过, 这段时期大汉在邻国面前的确威风八面. 是中国历史上难得的对外强硬时期. 说盛世也不为过. 3. “昭宣中兴”- 汉昭帝和汉宣帝则既不象文景那么柔,也不象武帝那么硬. 比较平均, 对内讲法制, 体恤百姓疾苦. 轻傜薄赋. 对外也打仗, 但规模不太大.“昭宣中兴”算得上好时期. 4. “光武中兴”-光武帝建立政权前很会打仗, 但当上皇帝后却尽量避免战争. 以柔治国, 和文景一样, 百姓日子好过, 但对外比较软, 不过凭借西汉打下的威风, 邻国倒也不敢侵犯. 5. “明章之治”-汉明帝与汉章帝在东汉算是不错的皇帝, 但”明章之治”比起前朝的”文景”, “昭宣”就差了不少,时间也短一些. 至此, 汉朝的盛世算是结束, 中国进入了一个长达400年的混战时期. 基本没有盛世, 虽在西晋有过短暂的统一发展期, 但西晋朝王朝极其腐败, 和现在有得比, 相信百姓的日子不会好过.不过, 这期间有一些局部的, 小的盛世, 如: 6. “元嘉之治”-指南宋文帝时期有过短期的发展期, 虽不能与前面几个盛世相提并论, 但相对于当时天下纷争, 这也算是难得的好局面. 400年的战乱结束后, 中国开始进入了又一个大场面. 7.“开皇之治”-隋文帝杨坚统一全国并迅速拔乱反正. 国家马上走上正轨. 而文帝厉行节约, 并以身作则, 实在是当今贪官的一面好镜子. 不过百姓日子虽然好过, 但由于文帝猜忌心重, 大官反而提心吊胆, 过得很不踏实. 8. “贞观之治”- 这应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 李世民能文能武, 治国方面发展生产, 轻傜薄赋, 与民休养生息, 百姓的日子迅速好起来. 而更难能可贵的是, 在政治上颇有民主风气, 听得进不同意见, 不会因为刻意维护自己的尊严和地位而护短. 如在当代做领导人, 定能带领中国走向民主.在国际上, 四面出击, 逐渐建立了大唐的领导地位, 而在打败对手之后, 并不赶尽杀绝, 能以比较平等的方式对待其他民族, 民族矛盾比较少. 各国都承认唐朝的大国地位, 这很象今天的美国. 只是三征高丽, 居然没有取胜, 有点遗憾. 9. “开元盛世” – 承接前面太宗, 武周留下的好局面, 继续发扬光大, 将唐朝的盛世推向高峰. 玄宗各方面也象太宗. 只是后半段经安史之乱, 迅速破产. 李隆基的名望也大打折扣.大场面结束了, 中国又进入了一个纷乱的五代十国, 不过也有偶尔的好时候. 10. “长兴之治” – 这是一个很短的时期, 前后才八年,但在五代那样的一个乱世. 有这么一个时期, 很难得,后唐明宗李嗣源虽没文化, 但人不错. 纷乱过后, 中国进入了统一的时期. 11. “咸平之治” – 指北宋真宗时的一段小康时期, 北宋经济非常发达, 文化也发展到了很高的水平. 物资, 精神文明都搞得不错. 只是武力太弱, 只能向邻国割肉以维持和平, 从此中国再无汉唐的国威. 12. “永乐时期” – 明成祖朱棣文治武功算是不错, 百姓生活还算可以, 对外五征漠北, 打出了国威, 同时积极与外界沟通, 郑和下西洋的规模比汉朝的张骞通西域,唐朝的三藏西天取经都大很多. 只是好象历史上没有一个特定的”永乐之治”或”永乐盛世”的称号. 12. “仁宣之治” - 仁宗和宣宗是有名的仁慈守成之君, 百姓安居乐业, 仁宣很象汉代的文景. 但时间短. 13.”弘治中兴” – 明朝中后期的皇帝大多懒惰昏庸, 但明孝宗朱佑樘算是个例外. 勤政爱民, 把走向没落的明朝向上拉了不少. ”弘治中兴”名符其实. 14. “康乾盛世” – 康熙, 庸正, 乾隆真有两下子, 这么大版图的一个国家. 居然能这么有效的治理. 这一点,汉唐都有所不如. 对外基本没有败仗, 对内百姓生活也基本可以, 不过, 毕竟是亡国奴生活, 遭受歧视, 受气是免不了的.

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分别属于哪个朝代

文景之治:西汉汉文帝汉景帝时期。

文景之治是指西汉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汉初,社会经济衰弱,朝廷推崇黄老治术,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文帝生活十分节俭,宫室内衣服没有增添,衣不曳地,车类也没有添,帷帐不施文绣,更下诏禁止郡国贡献奇珍异物。因此,国家的开支有所节制,贵族官僚不敢奢侈无度,从而减轻了人民的负担。这就是休养生息的政策。文帝、景帝还重视农业,曾多次下令劝课农桑,根据户口比例设置三老、孝悌、力田若干人员,并给予他们赏赐,以鼓励农民生产。文景时期,重视“以德化民”,当时社会比较安定,使百姓富裕起来。到景帝后期时,国家的粮仓丰满起来了,府库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以至于穿钱的绳子烂了,散钱多得无法计算了。

2.光武中兴:东汉汉光武帝时期。

光武中 兴或称 建武盛世,指的是东汉光武帝 刘秀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光武帝以“ 柔道”治天下,采取一系列措施,恢复、发展社会生产,缓和西汉末年以来的社会危机。

光武帝在位三十三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恢复和发展经济。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对功臣赐优厚的 爵禄,但禁止他们干政。排斥三公,加重原在皇帝左右掌管文书的尚书之权,全国政务经尚书台总揽于皇帝,在地方上废除掌握军队的都尉,遣散地方军队,废除 更役制度,简政减吏,裁并400多县;经济上解放生产力,曾颁布释放奴婢诏令,规定杀 奴婢者不得减罪,炙灼奴婢者依法治罪,免被炙灼的奴婢为 庶人,废除奴婢射伤人处极刑的法律。恢复西汉较轻的 田税制,实行三十税一。组织军队 屯垦。放免刑徒为 庶民,用于边郡屯田。下令 度田、检查户口,加强封建国家对土地和劳动力的控制。文化上还大兴儒学,推崇气节,东汉一朝也被后世史家推崇为中国历史上“风化最美、儒学最盛”(司马光、梁启超语)的时代。

由于以上种种措施,使东汉初年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恢复、人口增长的局面,因刘秀谥号为光武,所以称此时期为光武中兴。

3.贞观之治:唐朝唐太宗时期。

“贞观之治”是指中国唐太宗在位期间的清明政治。唐太宗继承唐高祖李渊制定的尊祖崇道国策,并进一步将其发扬光大,运用道家思想治国平天下,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期间唐太宗能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广开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克制,虚心纳谏;并采取了一些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当时并大力平定外患,并尊重边族风俗,稳固边疆。当时年号为“贞观”(627年-649年),故史称“贞观之治”。这是唐朝的第一个治世,同时为后来的开元之治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4.开元盛世:唐朝唐玄宗时期。

开元之治是唐玄宗(李隆基)统治前期所出现的盛世。唐玄宗在位44年,在前期(开元年间713~741),唐玄宗起用贤臣,虚怀纳谏,政治清明,制定官吏的迁调制度,改革吏制,并大力发展经济,提倡文教,发展外交,使得天下大治,政局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国力富强,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并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史称“开元盛世”,前后共29年。

文景之治 贞观之治 开元盛世出现的共同原因

  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出现的共同原因:

  1、都重视生产技术的改进;   2、统治者都注意调整统治政策;   3、都是在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时出现的 。   基本简介:   1、文景之治: 西汉文、景两帝时经过修养生息后出现的盛世局面。汉初经济残破、百废待兴,文景二帝推崇黄老之术,采取“与民休息”、“轻徭薄赋”、“约法省禁”等措施,使生产恢复发展,国力增强,出现了稳定的景象。但是,治世之下也隐藏了众多弊病,例如诸侯王势力过大,商贾势力膨胀及匈奴的扰边等。   2、贞观之治:   唐贞观年间,唐太宗在大臣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等人的辅佐下,以隋亡为教训,励精图治,在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民族关系等方面实行了一系列正确的治国措施,使得国家政治清明、军事发展、社会安定、思想文化繁荣、国力日益强大、民族关系缓和、中外友好往来增多。史称“贞观之治”。   3、开元盛世: “开元盛世”是指中国唐玄宗在位期间的一段盛世。唐玄宗在位44年,玄宗治国之道以道家清静无为思想为宗提倡文教。唐玄宗在位前期政治清明,励精图治,任用贤能,经济迅速发展,使得天下大治,社会经济繁荣,政治清明,人口增多,国家财政收入稳定。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因当时年号为“开元”,史称“开元盛世”。

综合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说明盛世的时代特征

1、都是在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时出现的

2、统治者都注意调整统治政策 3、都重视生产技术的改进。 太平盛世的标志是不但国家的财政收入多、富人的收入高,更重要的是看人民的富足程度,尤其要看农民(平民)的富足程度,以及社会的开明度、思想自由的程度等。 从时间纬度上看:中国历史上有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仁宣盛世以及现代中国的盛世等。 文景之治是指中国西汉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盛世。秦末农民战争及后来的四年楚汉之争,社会动荡不安,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致使西汉初年,社会经济非常贫困。文帝刘恒、景帝刘启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解朝中百官关心农桑。每年春耕时,他们亲自下地耕作,给百姓做榜样。他们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文帝在位二十三年,宫室、园林没有什么增加。他修建自己的陵墓,要求从简,不许用金银等装饰,只能用陶瓦。文帝刘恒采取“轻徭薄赋”与“与民休息”的政策,同样重视农业,鼓励农民生产。文帝二年(前178年)和十二年(前168年)分别两次“除田租税之半”。经过多年的休养生息,出现了中国皇权社会的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被称为是中国历史上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最高的盛世。 贞观之治是指中国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的清明政治。话说唐高宗的大儿子李建成与四儿子李元吉是一伙的,二儿子他李世民与李元霸是另一伙的。由于李世民立下大战功,李渊承诺让他当太子。李建成手下可不愿意了,他的手下魏征建议他要尽快干掉李世民,不然就会被李世民干掉。李建成碍于兄弟之情下不了手,当这消息传到李世民那里,李世民先下手为强,将李建成一伙干掉了。然后告诉老头子说大哥他们要害我,我不得已将他们干掉了。老头子看这情况也没得好说的了。不久李世民迫老头子下台,老头子看大势已去,让出了皇位,自己当起了太上皇。这就是历史上的“玄武门”之变。此时李世民做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就是要收笼大哥的最得力干将魏征。李世民要魏征做他的忠臣,魏征说忠臣不事二主,这是不可能的。李世民说你是我的手下败将,你想怎么样?魏征说你大哥不听我的话,不然问这话的是我。李世民不愧是千古一帝,听到这话不恼反而重用魏征,认为他正直,就让他做自己的谏官。在往后的工作中,魏征提出二百多条建议或意见,都是建设性的,有史记载的就有九十多条。当多年后魏征去逝后,李世民非常难过,叹曰:“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朕尝保此三鉴,内防己过。今魏征逝,一鉴忘矣。朕比使人至其家,得书一纸,始半稿。其可识者曰:‘天下之事有善有恶。任善人则国安,用恶人则国敝。公卿之内,情有爱憎。憎者唯见其恶,爱者止见其善。爱憎之间,所宜详慎。若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去邪勿疑,任贤勿猜,可以兴矣。’其大略如此。朕顾思之,恐不免斯过。公卿侍臣,可书之于笏,知而必谏也。” 由于唐太宗能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广开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克制,虚心纳谏,并采取了一些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太宗执政的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在君臣的共同努力之下,出现了一个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武功兴盛的治世,史称“贞观之治”。 开元盛世,也称开元之治。在贞观之治的基础上,唐朝经过了百年的发展与积累,已臻於鼎盛,进入了黄金时代。开元之治是唐玄宗李隆基统治前期所出现的盛世。唐玄宗在位44年,前期(开元年间)政治清明,励精图治,任用贤能,改革吏治,重视农业、手工业及商业的发展,当时经济迅速发展,提倡文教,使得天下大治,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并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史称“开元盛世”,前后共29年。当时粮食布帛产量丰富,物价低廉,商业繁茂,道路畅通,行旅安全。到开元二十年,全国有民户7,861,236(最多时逾千万),人口45,431,265,比之唐初户口增加一倍半以上。社会经济的繁荣的同时,文化事业也得到快速发展,为后人称道的唐诗最多产于此时。著名诗人高适、岑参、王维,特别是李白、杜甫都生活在这个时代。 仁宗盛治,是宋仁宗赵祯(1022年至1063年在位)时期,为数不多世人都不太了解的盛世,但从经济上论,这却是中国历史上最富有的时代,是经济的盛世。宋仁宗是宋代帝王中的明君圣主,在位时间最长,达42年,其间国家太平,边境安定,经济繁荣,科学文化发达,人民生活安定。据传,仁宗时代宋朝的财政收入稳定于15000万贯左右,其GDP更是占全世界的80%。仁宗的善于纳谏还成全了千古流芳的包拯。包青天是政治清明的产物,在担任监察御史和谏官期间,包拯屡屡犯颜直谏,唾沫星子都飞溅到仁宗的脸上,但仁宗一面用衣袖擦脸,一面还是接受了他的建议。有一次,包拯在朝堂上要拿掉三司使(国家计委主任兼财政部长)张尧佐的职务,理由是他平庸了些。张尧佐是仁宗的宠妃张氏的伯父。包拯把奏章递上去了,仁宗也有点为难。最后他想了个变通的办法,就是让张尧佐去当节度使。没想到包拯还是不愿意,且谏诤更加激烈。在大多数宋人眼里,“仁宗盛治”远远超过“贞观之治”、“开元盛世”。这是一个经济的盛世。宋仁宗统治时期国家人口增长了三百七十九万户,六百四十九万口男丁,增长的三百七十九万户就相当于唐太宗贞观时期的总户数。嘉佑(仁宗年号)年间的税收三千六百八十余万缗,是清朝的6倍多,但赋税的重度却远远低于清朝。也就是说人民赚得多纳的税却少,但即使这样国家的税收仍然很多。这主要在于当时商业的高度发达。可惜他的仁政和盛世已被埋在历史尘烟中了。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蒙古族)建立并统治全国的封建王朝。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取《易经》中“大哉乾元”之意。1279年统一全国。大元统一全国后的疆域是:北到蒙古、西伯利亚,越过贝加尔湖,南到南海,西南包括今西藏、云南,西北至今中亚(咸海以西,察合台汗国也是元朝一部分),东北至外兴安岭、鄂霍次克海,总面积超过2200万平方千米。但元朝没有盛世,当时汉人都是下等人。元朝还是汉人帮忙打的天下。当时的汉人受尽金人的苦,成为金人的奴隶。有一部分有想法的人就想通过蒙古人来打败金人,以还汉人自由。于是就帮忙蒙古人武装部队,传授各种先进的技术,因为南宋已近灭亡,没有对等的实力去打败强大的金人。结果当蒙古人打败了金人,也统治了汉人,汉民族还是在外族的统治之中。蒙古族作为马背上的民族,他不重视农业生产等,整个国家的经济没有发展起来,也就没有经济上的元盛世,只有疆域上的元盛世。 永乐盛世。永乐帝朱棣是明朝第三位皇帝,在他的统治时期史称“永乐盛世”。朱棣雄才大略、励精图治,发展经济,提倡文教,使得天下大治,并且宣扬国威,大力开拓海外交流。永乐元年七月,明成祖朱棣命解缙、姚广孝、王景、邹辑等人纂修大型类书,至永乐二年(1404年)编成《文献大成》,即《永乐大典》。《永乐大典》是永乐朝编纂的一部大型类书,收录入《永乐大典》的图书均未删未改,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永乐三年,明成祖朱棣派遣宦官郑和为正使,王景和为副使,率水手、官兵27800余人,乘“宝船”六十二艘,远航西洋。明朝舰队从苏州刘家港出发,到占城(今越南南部)、马来西亚的马六甲、印度尼西亚的爪哇、苏门答腊及锡兰等地,经印度西岸折回返国。以后又于1407年至1433年的二十多年间,先后七次出海远航,经过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和伊斯兰教圣地麦加。这就是伟大的郑和下西洋。永乐帝在位期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受朝命入贡者殆三十国,幅员之广,远迈汉唐”。但由于朱棣是夺取了侄子朱允文的皇位,从而在历史上盛世与他不沾边。《永乐大典》和郑和下西洋却说明当年国之昌盛。当年的也海军是世界上最强大有军队。 康乾盛世,这是没落的盛世,康乾盛世”是满清奴隶文化下歌功颂德式的产物,其竞不如明末之中国,中国经济、科学、政治和文化在此期间全面倒退。此外,自古以来,中国只有治世,无盛世之称,唯有清朝妄称自我盛世。康乾时期之所以能以盛世得名,人口的大规模增长是主要因素。康熙时期中国人口突破1亿,乾隆五年清查人口时,全国人数1.4亿,到了乾隆二十七年,已经超过2亿人,乾隆五十五年突破3亿大关。但是,人口的增长并没有和人口素质提高同步,中国人在清代的黑暗统治中渐渐失去了活力。并且给中国带来巨大的人口压力,饥民、流民现象开始频繁起来。使中国后来的工业化时期人口失去了增长的空间,从而严重制约了工业化进程。这康乾时期也是现代影视作品宣杨最多的时期,从而在世人的心中有比较高的认知度。 同治、光绪时期,不能称为盛世。同治光绪之前,中国与世界贸易不平衡,中国产的茶叶,瓷器大量外销,真金白银不断流向中国。当时林则徐虎门销烟,轰动一时。其实当时林则徐销的烟是清朝付了银子的,烧的是自己的银子。据说后来林则徐发现禁烟、销烟要出银子,且国人将鸦片当成药吃,没法禁了。于是就想了一个万全之法,在云南、贵州等地大量种植粟罂。当年英国的东印度公司在印度大量种植粟罂,然后销售中国,以换银子。当中国开始生产粟罂后,就不用进口英国的粟罂了。此时,英国人却不干了,因为这样赚不到中国的银子了。英国人在此时作了改变,干了一件到现在还让中国人后悔的事:就是“生产茶叶”,从此茶叶不用从中国进口,此茶现在已占世界茶叶贸易的约80%的份额,就是“立顿”。 现代盛世。中国的经济总量已跃居全球第二,世人都说将在不久的将来超越美国,成为真正的经济强国。有人说中国的人均GDP都在100名之后,中国还是很落后,谈第二没有意义。其实谈总量还是有意义的,话说有一帮大陆富人去欧洲旅游,在某国购物,LV包不到十分钟就被中国人抢购一空,当只剩下一只包时,有两个人在抢,都说是我先来的,我先拿的,理应我先买,最后竟然打了起来。买以万元为单位计算的东西时的出手速度与气势可见中国人的富裕程度。可以想象一下,当中国的人均GDP占到全球第一时,情形将会是这样:一中国人出国游玩,看中一LV店,马上要买下来,店主开价500万美元,中国人说:给你800万美元,今晚就给我搬走。所以当中国的人均GDP达到世界第一时那富裕程度是无法想象的。 贞观之治(74)文景之治(9)

相关参考

旗袍原型源渊于何时何处

宋美龄酷爱旗袍(网络图)咱中国的旗袍被世人称为东方女装的代表。这种四季皆宜,尤其最适合于夏秋时节妇女穿的旗袍儿,给我国妇女们带来花样年华。旗袍追随着时代,承载着文明,体现着美德,演化为天地间一道绚丽的

旗袍来历是什么

作者:兰州大学胡一舟,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清代满族人最具代表性的服装就是袍、衫,刚开始并没有旗袍的说法,是非旗人将这种旗人(满人和其他民族在旗的人)传统服装称为旗袍,后来由于这种说法的传播广泛,旗人也

单县羊肉汤和谢集罐子汤,哪一种更能代表山东羊肉汤

头条号签约作者蒲铁牛公元前607年,郑国出兵攻打宋国。宋国派华元为主帅,统率宋军前往迎战。两军交战之前,华元为了鼓舞士气,杀羊熬汤犒劳将士。忙乱中忘了给他的马夫羊斟分一碗,羊斟私下里十分恼怒,暗暗咬牙

中国汉服文化--商朝汉服

商朝汉服样式商朝是中国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根据众多的考古发现,这一时期的汉服基本样式已经完全成型。这一时期的服装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上衣和下裳(裙)。袖口较窄,没有扣子,在腰部束着一条宽边的腰带,肚

兰台说史•东北人和西北人 到底谁更能打

上一期兰台说史,我们提到东北人之所以在古代显得能打,是因为当地的少数民族为了对抗恶劣的自然环境,而自发组建起一个个的小共同体。这种小共同体的组织与生产生活方式注定他们就是天然的军队。不过,东北地区严酷

为什么中国汉服流行不起来,而西服却成为主流

这个问题其实分两个层面,一是现在的中国主流穿着为什么不是中国的传统服饰(尤其是汉服),而是西服;二是为什么中国汉服在全世界流行不起来。要明白第一个问题,就要先明白在中国历史上,西服是如何一步步取代中国

旗袍的发展历程

上海影视乐园的服饰收藏馆中,陈列着各式各样的旗袍。她们怀旧而高雅地为每一个观者讲述着自己的演变。近百年来,随着中国文化受西方文明的影响,中国旗袍——这枝世界女装园地中的奇葩,以适应女性体态和时尚而经久

明星旗袍扑克54张全图欣赏

旗袍,中国和世界华人女性的传统服装 ,被誉为中国国粹和女性国服  。虽然其定义和产生的时间至今还存有诸多争议,但它仍然是中国悠久的服饰文化中最绚烂的现象和形式之一。旗袍形

旗袍的历史文化该怎么介绍

旗袍,中国女性的传统服装,被誉为中国国粹和女性国服。虽然其定义和产生的时间至今还存有诸多争议,但它仍然中国悠久的服饰文化中最绚烂的现象和形式之一。旗袍形成于上个世纪20年代,有部分学者认为其源头可以追

中国旗袍历史时间及创始人

一、旗袍发展的历史清朝男人的服饰以长袍马褂为主,此风在康熙后期雍正时期最为流行,妇女服饰在清代可谓满、汉服饰并存。满族妇女以长袍为主,汉族妇女则仍以上衣下裙为时尚。清代中期始,满汉各有仿效,至后期,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