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考纲知识点

Posted 封建

篇首语:我活着是为学习,而学习并不是为活着。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考纲知识点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考纲知识点

1.七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考纲知识点 一、商鞅变法:(七上P35-36) 1、时间——在秦孝公支持下,公元前356年商鞅推行变法。

2、内容—— 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B: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C: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去管理。 3、影响:①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②战国时期,各国经过变法或改革,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 (各国的变法:李悝在魏国变法;吴起在楚国变法,商鞅在秦国变法,其中最彻底的是商鞅在秦国的变法。)

例:材料“春秋以来,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一些奴隶主转化为封建地主,租种土地的人们成为农民。秦国的商鞅变法是比较彻底的。”

1)商鞅变法的目的是什么? 答:为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使国家变得富强。 2)商鞅变法取得胜利的原因: 答:A:顺应了封建制发展的历史趋势;B:制定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办法;C:敢于同旧势力作斗争。

二、百家争鸣: 1、儒家学派——创始人是孔子(七上P43),他是春秋时期的人。他在思想、教育、文化上的贡献: ①思想——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

他的学说被后来的封建统治者所利用,成为统治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②教育——A:兴办私学,广收门徒B:他要求学生按时复习学过的知识,“温故知新”C:学习的态度要老实D:温故而知新 ③文化——他编订了《诗经》、《尚书》、《春秋》; 儒家学派——战国时期:是孟子(七上P45),他反对战争,提出“春秋无义战”,主张“民贵君轻”的思想,实行“仁政”。

反对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这样自然资源才能再利用。这反映了他的可持续发展观。

2、道家学派——创始人是老子(七上P44),是春秋时期的人,著有《道德经》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并且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

具有朴素辨证的思想。 3、墨家学派——创始人是墨子(七上P45),主张“兼爱”“非攻”。

4、法家——代表人是战国的韩非(七上P46),主张改革,提倡法治;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著作是《韩非子》。

例:材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 1)该材料是谁说的?答:是孔子 2)是什么学派的创始人?答:是儒家 3)他在政治上主张什么?有何影响?答: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他的学说被后来的封建统治者所利用,成为统治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4)在文化上有何贡献?答:编订了《诗经》、《尚书》、《春秋》 例:材料:“我那坚硬的牙齿早就掉了,可我那柔软的舌头却还在!” (1)体现了谁的主张?是什么意思?体现了什么思想? 答:体现了老子的主张。意思是坚硬的东西未必结实,柔可以克刚,体现了他朴素辩证的思想。

(2)这种思想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是否有用?如果你认为有用的话,能不能举出一个实例加以说明? 答:我认为有用。如:在解放战争中,装备人数上超过解放军的国民党军队最终是被打败了。

三、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创立:(七上P51)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 1、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总揽一切大权。

2、中央政府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军事。

3、在地方,接受李斯的建议,把全国划分为36郡,郡下设县。郡县制度为后来的封建王朝长期沿用。

四、1、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七上P51-52-53) (一)政治——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二)经济——秦统一后,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同时还统一了度量衡; (三)文化——把小篆作为全国统一的文字,后来使用更为简单的隶书。 (四)思想——焚书坑儒(P52) 为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

焚书坑儒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极大损失,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五)军事——北筑长城、南修灵渠(P53) (1)秦朝统一后,派将军蒙恬北伐匈奴,并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长城。

(2)秦始皇派人开凿了灵渠,沟通了湘水和离水,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 2、秦朝巩固统一加强统治的措施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作用 1)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

自秦统一后,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虽然有的时期出现了割据状态,但统一始终是历史的主流。 2)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其专制集权统治制度,在我国沿袭了两千多年,影响十分深远。

3)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对我国以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维护国家统一,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4)修筑了著名的万里长城和灵渠等古代工程,巩固祖国的边疆。

例:秦朝哪些措施对后世产生了影响? 答:1、秦灭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最高统治者称皇帝,。

2.七年级上(初一上)册历史复习提纲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成就表类别 代表人物 朝代 成就数学、天文学 祖冲之 南朝 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后的第七位数字。

数学著作《缀术》农学 贾思勰 北朝 他写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地理学 郦道元 北魏 他写的《水经注》,是一部综合性的地理专著书法 王羲之 东晋 《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绘画 顾恺之 东晋 《女史箴图》、《洛神赋图》思想 范缜 南朝 他撰写的《神灭论》,是我国古代思想史上的宝贵遗产。

雕刻 南北朝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学法指导]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非常频繁,可用下面的示意图帮助记忆:2.利用口诀学习本单元知识:(1)三国鼎立:官渡赤壁分胜负,三国鼎立魏蜀吴。(2)淝水之战:前秦攻晋淝水河,东晋智战少胜多。

此后前秦速瓦解,北方再度山河破。(3)北方民族大融合:北魏统一停分裂,孝文改革好效果。

加速各族封建化,促进民族大融合。3.利用图表对比掌握本单元重要知识点:(1)三国鼎立形势表国家名称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主要范围魏国 220年 曹丕 洛阳 西域、黄河中下游地区蜀国 221年 刘备 成都 湖北、湖南、四川吴国 222年 孙权 建业 长江中下游地区(2)三次以少胜多的战役比较:战役 时间 交战双方 兵力 结果 战术 影响官渡之战 200年 曹操袁绍 三、四万十万 曹操取得胜利 火烧粮草 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赤壁之战 208年 曹操孙刘联军 二十多万五万 孙、刘联军取得胜利 火烧战船 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淝水之战 383年 前秦东晋 八十多万八万 东晋胜利 瓦解对方民心 前秦政权瓦解,北方陷入分裂和混乱[考点透视]本单元的命题的知识点主要集中在: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诸葛亮治蜀,卫温率船队到夷洲,北魏孝文帝改革,江南经济的开发。

中考在本单元出现的题型以选择题为主。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和海峡两岸交往的深入,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卫温率船队到夷洲将成为命题的热点。

[综合训练]一、单项选择题1.公元200年发生的官渡之战的作战双方是( )A.刘备与孙权 B.袁述与袁绍C.董卓与孙权 D.袁绍与曹操2.三国时,第一个称皇帝的是( )A.曹操 B.曹丕 C.刘备 D.孙权 3.下列各项与曹操无关的是( ) A.控制汉献帝 B.在官渡大败袁绍 C.在赤壁被打败 D.废汉献帝,自称皇帝4.下列各项中,属于刘备的政治活动是( )①三顾茅庐 ②联孙抗曹 ③挟天子以令诸侯 ④成都称帝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5.蜀国丞相诸葛亮说:“今民困国虚,决敌之资,唯仰锦耳。”这表明( )A.蜀锦已成为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B.蜀锦是打败魏、吴的主要武器C.蜀锦制造业耗费国家资财,使国库空虚。

D.蜀锦生产技术落后,难与敌人生产相配6.江南地区得到开发,最主要的因素是( )A.南方生产工具先进 B.南方自然条件较好C.北方农民大量南迁 D.南朝统治者施仁政7.促成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开始赶上北方的最重要的客观原因是( )A.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B.北方先进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传入南方 C.北方劳动人民大量南迁 D.南朝统治者注意调整统治政策8.中国古代史上曾有过多次迁都,其中以接受先进文化而进行的迁都是( )A.盘庚迁殷 B.周平王迁都洛邑 C.孝文帝迁都洛阳 D.刘备迁都成都9.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使少数民族在语言、服饰、风俗习惯上逐渐与汉族趋同B.使中原文化得到了丰富和发展C.使三国鼎立局面结束 D.促进了民族融合10.下列历史现象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是( )A.黄河流域的统一 B.北方政权的更迭C.三国鼎立局面结束 D.北方民族大融合11.下列关于《齐民要术》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介绍了农作物、蔬菜和果树的栽培方法B.记载了畜牧、捕鱼、食品酿造和加工技术C.总结了我国南方劳动人民的生产经验 D.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学著作12.要想了解我国古代江河流经地区的山川、城镇、物产、矿藏、风土人情、建筑名胜、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等情况就要阅读( )A.《齐民要术》 B.《史记》 C.《三国志》 D.《水经注》13.被人们誉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艺术作品是( )A.龙门石窟的雕塑 B.云冈石窟的浮雕C.王羲之的书法 D.顾恺之的绘画14.某电视剧摄制组布置一个三国初期时曹植的书房场景,其道具有四样,根据你学过的历史知识判断,其中不应出现的是( )A.书桌上有笔、纸张 B.书桌上有一摞书籍 C.墙上挂有临摹的《洛神赋图》 D.书桌上放有一盘葡萄15.下列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石窟艺术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石窟艺术综合了雕塑和绘画的特点 B.石窟艺术是随着佛教的传播发展起来的C.继承了中国传统的雕塑艺术 D.凿窟造像之风主要盛行于南方16.下列关于顾恺之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精于绘画,以人物画最为突出 B.对绘画理论有精深研究C.主张画人物要“以形传神” D.现存画作有摹本《女史箴图》和《兰亭序》17.下列战役按时间发生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涿鹿之战 ②城濮之战 ③赤壁之战 ④长平之战A.①②③④ B.②④①③ C.①②④③ D.②①④③18.2008年5月12日,四川地区发。

3.七年级历史复习提纲

专题一、开放繁荣的社会隋唐 隋朝 1、581年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定都长安,589年隋朝统一南北,结束了自西晋以来二百七十多年战乱分裂的局面。

2、隋朝最重要的贡献“开凿隋朝大运河”(隋炀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琢郡(北京)南至余杭(杭州),由北往南“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作用: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大大的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 3、隋朝的特点是:繁荣而短暂。

隋朝在制度上有许多创新:隋朝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奠定了封建国家政府的基础结构,影响深远。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隋朝隋炀帝时设进士科,科举选官制度正式形成。

唐朝 1、唐太宗的历史功绩:唐太宗是中国封建社会杰出的政治家。在政治方面:,知人善任,虚心纳谏,任用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贤臣;裁撤多余的官员;完善科举制度,扩大国学规模,选拔人才;完善“三省六部制”,使国家运转得井井有条;唐太宗勤政节俭廉政,吏治清明。

在经济方面: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以民为本,实行重视农业生产、轻徭薄赋、减轻人民的赋税;民族政策方面: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打击突厥的进犯,但是宽厚对待突厥首领和人民,边疆各族尊唐太宗为“天可汗”;加强汉藏关系,文成公主入藏密切汉藏关系;对外交往方面:加强与周边国家的交流,派玄奘西游天竺。 2、贞观之治: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清明,经济恢复和发展,国力强盛,社会秩序安定,人民安居乐业,阶级矛盾缓和。

因此被誉为“贞观之治”。 3,女皇武则天:中国历史唯一女皇武则天。

开创殿试制度,开创武举,史称:“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4,开元之治和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前期励精图治,任用贤臣,虚心纳谏。

史称:“开元之治”。唐玄宗统治前期(开元年间)政局稳定,经济繁荣,被誉为“开元盛世”。

5、盛世经济的繁荣:唐朝农业继续发展发明改进了新农具:曲辕犁、筒车。陶瓷业在唐朝有重要发展,青瓷、白瓷和唐三彩最为有名。

唐三彩是世界工艺的珍品。唐朝商业繁荣,全国的大都市有长安、洛阳、扬州、和成都。

长安城内分坊和市,坊为居民宅区,市为繁荣的商业区。唐朝长安是当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6、“安史之乱”是唐朝由强盛转为衰落的标志。安史之乱后,唐朝出现藩镇割据分裂的局面,朝廷无力控制藩镇。

藩镇之间彼此混战,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国家财政收入大减。朝廷上朋党倾轧、宦官专权,政治黑暗腐败。

7、唐朝的民族关系:“吐番”是藏族人的祖先。“回纥”是维尔族的祖先。

“靺鞨”是满族人的祖先。“南诏”是彝族和白族的祖先。

“和同为一家”指唐朝和吐蕃的友好关系。“车书本一家”至唐朝和靺鞨的友好关系。

8、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松赞干布是藏族历史上也是中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他在位的时候,创制了吐蕃文字,即今天的藏文。

制定官制、兵制和法律,统一吐蕃。文成公主为汉藏两族的友谊做了许多工作。

随公主入藏的工匠,把中原地区的农具制造、纺织、缫丝、建筑、造纸、酿酒、制陶、碾磨、冶金等生产技术传入西藏。 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对汉藏两族人民的友好交往和吐蕃社会的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9、唐朝国势强盛,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因而受到各国的尊重,享有很高的声望。从这个时期起,唐朝成为中国的象征,各国人民开始把中国人称作唐人,这种称呼至今仍在一些国家沿用。

10、唐朝时中国与天竺交往频繁,最杰出的使者是高僧玄奘。他专心翻译佛经,还写成《大唐西域记》。

11、唐玄宗时,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至第六次才成功。鉴真在日本设计的唐招提寺被日本奉为“瑰宝”。

“遣唐使”和“鉴真东渡”通过中国高僧到日本传教,日本留学生到中国学习儒家文化,表明唐代对外开放,向海外弘扬中国文化;而“玄奘西行”则通过中国僧人到印度取经的故事,表明中国人学习外国文化的开放意识和刻苦精神。 隋唐文化专题 1、建筑领域: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是著名工匠李春建造的“赵州桥”。

隋唐时期的国都长安城(隋名大兴城)是由名家宇文恺等设计建造的。唐朝的长安城辉煌富丽,布局整齐,其中大明宫是宫殿建筑的代表。

城内街道宽阔笔直,布局东西对称,街道呈棋盘式,宫殿、衙署、坊市分置,里、坊呈封闭式,市场集中。是当时世界上第一流的大城市。

2、科学技术:唐朝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唐朝杰出的医学家孙思邈,毕生心血写成《千金方》,被后世尊称为“药王”。

唐代天文学家一行(张遂)在世界上最早测定出地球子午线长度。他还是世界上第一次发现了恒星移动现象的人 3、唐诗和“古文运动”:唐代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期。

著名的诗人李白称“诗仙”。杜甫称“诗圣”,他的诗为“诗史”。

白居易的诗歌通俗易懂。唐代中期发起了恢复汉魏时期质朴刚健文风的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的代表人物是韩愈和柳宗元。韩愈写了大量优秀的散文,气势雄健,奔放流畅,列为。

4.七年级上历史复习提纲

第一课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文化代表 距今时间 体质形态 工具制造 火的使用 观念 社会组织 生产活动 元谋人 约170万年 打制石器 会使用火 采集、狩猎 北京人 约70-20万年 保留猿特征 打制石器 会使用火保存火 原始群居 采集、狩猎 山顶洞人 一万八千年 和现代人基本一样 打制石器 磨光、钻孔 人工取火 审美 氏族 采集、狩猎、捕鱼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是元谋人 2、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制造工具3、我国历史最早可以上溯到170万年前 第二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原始居民 地域 距今时间 生产工具 房子 畜牧 手工业 河姆渡居民 长江流域 约七千年 磨制石器 耒耜 干栏式 家畜 纺织 陶器 半坡居民 黄河流域 约五六千年 磨制石器骨箭头 半地穴式 猪狗 纺织 彩陶 1、我国较早种植粟的是半坡居民 2、我国较早种植水稻的是河姆渡居民3、我国早期文字的雏形源于半坡彩陶 4、河姆渡原始居民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半坡原始居民用石刀收割庄稼,主要粮食作物是粟。

第三课 华夏之祖 炎黄部落联盟—→华夏族—→汉族——→中华民族 黄帝——→人文初祖1、我国原始社会结束在禹时期 2、我国奴隶社会开始于公元前21世纪3、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叫“禅让”制。首先实施该制度的是尧推选舜为继承人,结束该制度的是禹。

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奴隶制度开始了。第四课 夏、商、西周的兴亡1、夏的都城在阳城,统治中心地区,在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一带。

2、夏朝的国家机构,是奴隶主阶级压迫平民和奴隶的工具3、朝代 暴君 亡国之君 夏朝 夏桀 夏桀 商朝 纣 纣 西周 周厉王 周幽王 4、西周为什么要实行分封制?分封制的内容是什么?起了什么作用5、商朝曾几次迁都,直到商王盘庚迁都到殷,统治才稳定下来。后来又称商朝为殷朝。

6、约公元前1600年,汤战胜桀,夏灭商建。公元前1046年,商周在牧野大战。

商灭,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又称镐京,历史上叫西周。第五课 灿烂的青铜文明1、夏、商、西周是以农业为主的社会。

那时候,农业上以知道选种、施肥和治虫害。2、、于商周同期,我国西南地区的成都平原,也盛行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三星堆”文化。

3、、我国古代稻、黍、粟、麦、豆被称为五谷。 时期 青铜器铸造情况 原始社会晚期 出现青铜器 夏 朝 青铜器种类逐渐增多 商 朝 青铜器生产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美 西 周 青铜器种类更丰富,大量用于祭祀 第六课 春秋战国的纷争1、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

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2、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

3、公元前7世纪中期,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4、公元前7世纪后期,晋楚双方在城濮大战,晋军胜。

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后来,楚庄王做了中原霸主。

5、战国七雄按东南西北到中间的顺序排列为齐、楚、秦、燕、赵、魏、韩.6、发生于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决定性战役是长平之战|。第七课 大变革的时代铁农具:春秋出现,战国推广牛耕:最迟春秋末年使用,战国推广。

1、战国是我国封建制度的确立时期。 2、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是指牛耕。

3、战国时期,李冰为秦国修筑的都江堰是举世闻明的防洪灌溉工程。4、都江堰修建后,获得“天府之国”美称的是成都平原。

5、战国时期,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发展成为战国后最富强的封建国家。6、战国时期各国为什么会开展变法运动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历史作用是什么?内容是:①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②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③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了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增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第八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1)1、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2、商朝人刻在龟骨或兽骨上的文字,称为“甲骨文”。3、商周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叫 “金文”,也称“铭文”。

西周晚期,有人将文字整理成“大篆”。4、今天的农历又称“夏历”,据说来源于夏朝。

5、扁鹊是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他能用针刺、按摩、汤药治疗疾病。

他总结出来的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一直被中医沿用。6、屈原代表作《离骚》,离:遭遇 骚:忧愁7、春秋战国盛行“钟鼓之乐”,其中以整套编钟最为珍贵。

8、《诗经》记载公元前776年9月6日发生日食,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确切日期的日食现象。第九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2)姓名 时期 著作 主要思想 备注 1、孔子 春秋晚期 《论语》 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 《论语》由孔子弟子整理编写 2、老子 春秋晚期 《道德经》 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

由战国时期道家学派整理而成 3、墨子 春秋战国时期 “兼爱”“非攻”,反对以大欺小、以强凌弱,支持正义战争 4、孟子 战国 “春秋无义战”,反对一切战争。“仁政”治国,轻徭薄赋,保护环境 5、韩非 战国末期 主张改革,反对空谈仁义,提倡法制 6、孙武 春秋晚期 《孙。

5.七年级历史上册(历史)复习提纲

第十课 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孔子:儒家学说创始人。

《论语》思想家:仁、礼。提倡为政以德。

教育家:创办私学;有教无类;独立思考;因材施教。百家争鸣:墨家:“兼爱”“非攻”。

法家:“法治”,加强中央集权。儒家:“民贵”“君轻”。

道家:道法自然。人应该与自然和谐发展。

出现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促进了商业繁荣和城镇兴盛,传统的社会秩序受到猛烈冲击。在各国竞相改革的风潮中,拥有文化知识的士人四处游说、讲学,极大地开阔了视野,促使了他们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地探索。

社会上不同政治思想派别的代表人物,对各种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涌现出一批做出了开创性贡献的学术大师,形成了思想领域中百家争鸣的局面。损害公物/治理班级:自我教育、自我反省能及时解决问题是最好的方法;说服教育是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惩罚不是万能的,只是解决问题的辅助手段。

三者都有合理的成分,但都不是绝对有效的,不应该互相排斥、互相对立。不同的方法适用于不同的对象,不同阶段不同方法发挥的作用不同。

韩非的法家思想在战国时期最有用:战国时期,我国处于奴隶制进一步崩溃和封建制度初步形成的大变革时期。在这种形势下,韩非子提出的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后必胜今;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法治”等思想符合当时历史发展趋势,又符合封建统治者建立中央集权的需要。

秦统一前后的许多措施,就是韩非子理论的应用和发展。第11课 先民的智慧与创造都江堰:战国秦国李冰父子,岷江流域。

“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维护了生态平衡,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灌溉农田上千万亩,成为我国古代规模最大、效益最好、历时最久的水利工程;代表了我国当时的水利工程的先进水平,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编钟:湖北随州曾侯乙墓战国编钟第13课 秦帝国的兴亡秦的统一:公元前260年秦赵长平之战。六国无力抵御秦国的攻势。

公元前230—221年,嬴政先后兼并韩赵魏楚燕齐。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朝,都咸阳。

秦的灭亡:公元前209年夏,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

公元前207年,项羽巨鹿之战。刘邦攻取咸阳,秦朝灭亡。

公元前206—202年,楚汉之争。刘邦建立汉朝,都长安。

西汉开始。秦统一背景:⑴战国以来,统一成为大势所趋。

⑵商鞅变法以后,秦国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⑶秦采用了有效的军事策略——连横破了六国的合纵。

长平之战后六国再无力抵御秦的攻势。⑷秦始皇的雄才大略。

秦统一意义:⑴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将中国历史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⑵秦统一后,人民可以有一个比较安定的环境从事生产。

⑶秦王朝推行了许多消除分裂因素的措施,增强了各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这些措施沿袭了两千多年,为我国的长期统一奠定了基础。第14课 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措施:⑴政治上,创立中央集权制,自称皇帝,中央设太尉、丞相、御史大夫,地方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⑵经济上,统一车辆形制;统一货币;⑶思想文化上,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焚书坑儒。

⑷军事上,派蒙恬北击匈奴,修万里长城;开发江南,兴修灵渠。(三公九卿制。

车同轨,书同文。小篆—隶书。

秦半两钱(圆形方孔钱)。秦赵燕,东到辽东,西到临洮。)

第15课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背景:西汉初期的休养生息带来了经济繁荣,雄厚的物质基础是客观条件;武帝的雄才大略是主观条件;国家的统一、社会的安定是其实现大一统的政治基础。措施:⑴政治上,颁布“推恩令”(主父偃),进一步削弱封国势力;加强监察制度,中央司隶校尉,地方十三州部。

⑵思想上,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在长安举办太学,推行儒学教育,儒家学说被确立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⑶经济上,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五铢钱,大大增加了中央的财政收入。影响:出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大一统的局面,封建中央集权统治得到巩固与加强,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第16课 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张骞通西域:公元前138年,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公元前119年,联合乌孙夹击匈奴。

公元前60年设置西域都护,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的开始。丝绸之路: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中亚、西亚——欧洲第17课 先进的科学技术造纸术:西汉前期发明纸。

(积漂絮成絮片)东汉时期蔡伦改进造纸术。3—4世纪,纸的使用在我国就已经相当普遍。

医学:“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神医”华佗:针灸和外科手术。

麻醉药剂“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数学:东汉成书的《九章算术》总结了周秦到汉代的数学成就。

标志着以计算为中心的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负数运算、一元二次方程解法。

6.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要人教版的)

七年级历史复习要点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 1.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

2.北京人已经使用天然火。 3.炎帝、黄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炎、黄二部族构成华夏族的主体。

4.尧、舜、禹时期通过“禅让”推举产生部落联盟首领,禹是传说时代治水英雄。 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1.夏朝——时间:约公前2070年,建立者:禹,意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2.商鞅变法:战国时期的改革中影响最大的是商鞅在秦国的变法。 主要内容:①编制户口,加强刑罚。

②奖励生产。③奖励军功。

④承认土地私有。⑤推行县制。

⑥统一度量衡。 作用:经过变法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统一国家的建立 1.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措施及意义。

(识图:秦朝行政系统简表、秦统一文字表、秦统一货币示意图) 2.陈胜吴广起义意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它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 3.张骞通西域的史实:西汉时期,汉武帝时为联合西域的大月氏夹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

(识图:张骞出使西域图) 4.丝绸之路:在这条路上运输最多的商品是丝绸。(识图:丝绸之路示意图) 作用: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至今仍发挥着重大作用。

5.汉武帝大一统措施:采纳董仲舒建议,把儒家学说定为治国的指导思想,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儒家学说被确立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颁布“推恩令”削弱封国势力;强化监察制度。 结论:汉武帝时中央集权空前加强,大一统帝国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四、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1.知道三国的名称及相对位置。 2.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迁都洛阳、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提倡与汉人结婚。

五、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1.隋唐科举制度:隋唐时期创立并完善了科举制度,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标准的原则。 2.“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前期政局稳定,经济繁荣,被誉为“开元盛世”。

3.唐与吐蕃的交往:吐蕃是今藏族祖先。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联姻,奠定了汉藏密切交往的基础。

4.遣唐使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文化交流的使团;唐朝时鉴真东渡日本,对中日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玄奘西行天竺研习佛法。说明中外文化交流得到更深层次的发展。

(识图鉴真东渡示意图、玄奘西行示意图) 5.唐太宗在位期间,知人善任,虚心纳谏,唯才是举;调整赋役制度,减少百姓的劳役负担;完善隋代的科举制及“三省六部制”;唐朝的法律对亚洲各国产生了重大影响;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西北各部尊称唐太宗为他们共同的君主“天可汗”;加强汉藏关系,文成公主入藏密切汉藏关系。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被誉为“贞观之治”。

六、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两宋时全国的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 1.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1)强化皇权:明废丞相、清设军机处等。

(2)八股取士。(3)大兴文字狱。

2.清朝设置驻藏大臣:清朝开始设立驻藏大臣作为中央政府的代表长驻西藏,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 3.戚继光抗倭:明朝时戚继光抗倭。

(联系地方史) 4.郑成功收复台湾:明末清初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 5.雅克萨之战:清朝时与沙俄进行了两次雅克萨之战。

6.郑和下西洋:明朝时郑和七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郑和远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空前的壮举,比欧洲的远洋航行早半个多世纪。(识图、表:郑和下西洋航线图、郑和与哥伦布远洋航行对照表) 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来往,而且推动华侨移居南洋,促进了南洋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但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主要是宣扬国威和到西洋“取宝”,不计经济效益,消耗国力,随着明朝国力衰退,远洋航海的壮举也最终被废止。 7.“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闭关锁国并非完全断绝对外往来,而主要表现在对外贸易进行严格的限制上。

八、科学技术 1.都江堰:战国时期秦国太守李冰父子在岷江流域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代表了我国当时水利工程的先进水平。(识图:都江堰示意图) 2.长城:是大一统气派与中华民族的象征。

3.四大发明: ①造纸术:东汉时蔡伦改进造纸术,中国的造纸术传播到世界各地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的普及,深刻地影响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识图:造纸术外传时间表) ②印刷术:唐朝时期发明雕版印刷术,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对传播知识和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③指南针:宋朝时期发明,为环球航行和新大陆的发现提供了重要条件。 ④火药:唐朝开始运用于军事,宋代广泛应用于军事。

我国四大发明对全人类的文明与进步产生了巨大影响。 4.大运河:隋朝时开凿的贯穿南北的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识图:隋大运河示。

7.谁有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

一、商鞅变法:1、时间——在秦孝公支持下,公元前356年商鞅推行变法。

2、内容—— 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B: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C: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去管理。3、影响:①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②战国时期,各国经过变法或改革,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各国的变法:李悝在魏国变法;吴起在楚国变法,商鞅在秦国变法,其中最彻底的是商鞅在秦国的变法。)

例:材料“春秋以来,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一些奴隶主转化为封建地主,租种土地的人们成为农民。秦国的商鞅变法是比较彻底的。”

1)商鞅变法的目的是什么?答:为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使国家变得富强。2)商鞅变法取得胜利的原因:答:A:顺应了封建制发展的历史趋势;B:制定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办法;C:敢于同旧势力作斗争。

二、百家争鸣:1、儒家学派——创始人是孔子,他是春秋时期的人。他在思想、教育、文化上的贡献:①思想——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

他的学说被后来的封建统治者所利用,成为统治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②教育——A:兴办私学,广收门徒B:他要求学生按时复习学过的知识,“温故知新”C:学习的态度要老实D:温故而知新③文化——他编订了《诗经》、《尚书》、《春秋》; 儒家学派——战国时期:是孟子,他反对战争,提出“春秋无义战”,主张“民贵君轻”的思想,实行“仁政”。

反对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这样自然资源才能再利用。这反映了他的可持续发展观。

2、道家学派——创始人是老子,是春秋时期的人,著有《道德经》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并且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

具有朴素辨证的思想。3、墨家学派——创始人是墨子,主张“兼爱”“非攻”。

4、法家——代表人是战国的韩非,主张改革,提倡法治;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著作是《韩非子》。

例:材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1)该材料是谁说的?答:是孔子2)是什么学派的创始人?答:是儒家 3)他在政治上主张什么?有何影响?答: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他的学说被后来的封建统治者所利用,成为统治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4)在文化上有何贡献?答:编订了《诗经》、《尚书》、《春秋》(1)体现了谁的主张?是什么意思?体现了什么思想?答:体现了老子的主张。意思是坚硬的东西未必结实,柔可以克刚,体现了他朴素辩证的思想。

(2)这种思想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是否有用?如果你认为有用的话,能不能举出一个实例加以说明? 答:我认为有用。如:在解放战争中,装备人数上超过解放军的国民党军队最终是被打败了。

三、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创立: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1、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总揽一切大权。

2、中央政府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军事。

3、在地方,接受李斯的建议,把全国划分为36郡,郡下设县。郡县制度为后来的封建王朝长期沿用。

四、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一)政治——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二)经济——秦统一后,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同时还统一了度量衡;(三)文化——把小篆作为全国统一的文字,后来使用更为简单的隶书。(四)思想——焚书坑儒为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

焚书坑儒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极大损失,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五)军事——北筑长城、南修灵渠(1)秦朝统一后,派将军蒙恬北伐匈奴,并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长城。

(2)秦始皇派人开凿了灵渠,沟通了湘水和离水,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2、秦朝巩固统一加强统治的措施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作用1)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

自秦统一后,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虽然有的时期出现了割据状态,但统一始终是历史的主流。2)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其专制集权统治制度,在我国沿袭了两千多年,影响十分深远。

3)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对我国以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维护国家统一,有极为重要的影响。4)修筑了著名的万里长城和灵渠等古代工程,巩固祖国的边疆。

例:秦朝哪些措施对后世产生了影响?答:1、秦灭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2、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总揽一切大权 3、全国推行郡县制;4、统一了货币、度量衡和文字。5、修筑了长城; 6、开凿了灵渠。

例:材料“分天下为三十六郡,置守、蔚、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统一法度、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1)上述引文是谁实施的?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

8.七年级上学期历史复习提纲

人教版的。

不知道是不是你学的教材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 1.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 2.北京人已经使用天然火。

3.炎帝、黄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炎、黄二部族构成华夏族的主体。 4.尧、舜、禹时期通过“禅让”推举产生部落联盟首领,禹是传说时代治水英雄。

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1.夏朝——时间:约公前2070年,建立者:禹,意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2.商鞅变法:战国时期的改革中影响最大的是商鞅在秦国的变法。

主要内容:①编制户口,加强刑罚。②奖励生产。

③奖励军功。④承认土地私有。

⑤推行县制。⑥统一度量衡。

作用:经过变法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统一国家的建立 1.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

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措施及意义。(识图:秦朝行政系统简表、秦统一文字表、秦统一货币示意图) 2.陈胜吴广起义意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它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

3.张骞通西域的史实:西汉时期,汉武帝时为联合西域的大月氏夹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识图:张骞出使西域图) 4.丝绸之路:在这条路上运输最多的商品是丝绸。

(识图:丝绸之路示意图) 作用: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至今仍发挥着重大作用。 5.汉武帝大一统措施:采纳董仲舒建议,把儒家学说定为治国的指导思想,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儒家学说被确立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颁布“推恩令”削弱封国势力;强化监察制度。

结论:汉武帝时中央集权空前加强,大一统帝国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四、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1.知道三国的名称及相对位置。

2.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迁都洛阳、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提倡与汉人结婚。 五、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1.隋唐科举制度:隋唐时期创立并完善了科举制度,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标准的原则。

2.“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前期政局稳定,经济繁荣,被誉为“开元盛世”。 3.唐与吐蕃的交往:吐蕃是今藏族祖先。

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联姻,奠定了汉藏密切交往的基础。 4.遣唐使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文化交流的使团;唐朝时鉴真东渡日本,对中日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玄奘西行天竺研习佛法。

说明中外文化交流得到更深层次的发展。(识图鉴真东渡示意图、玄奘西行示意图) 5.唐太宗在位期间,知人善任,虚心纳谏,唯才是举;调整赋役制度,减少百姓的劳役负担;完善隋代的科举制及“三省六部制”;唐朝的法律对亚洲各国产生了重大影响;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西北各部尊称唐太宗为他们共同的君主“天可汗”;加强汉藏关系,文成公主入藏密切汉藏关系。

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被誉为“贞观之治”。 六、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两宋时全国的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 1.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1)强化皇权:明废丞相、清设军机处等。 (2)八股取士。

(3)大兴文字狱。 2.清朝设置驻藏大臣:清朝开始设立驻藏大臣作为中央政府的代表长驻西藏,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

3.戚继光抗倭:明朝时戚继光抗倭。(联系地方史) 4.郑成功收复台湾:明末清初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

5.雅克萨之战:清朝时与沙俄进行了两次雅克萨之战。 6.郑和下西洋:明朝时郑和七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郑和远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空前的壮举,比欧洲的远洋航行早半个多世纪。

(识图、表:郑和下西洋航线图、郑和与哥伦布远洋航行对照表) 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来往,而且推动华侨移居南洋,促进了南洋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但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主要是宣扬国威和到西洋“取宝”,不计经济效益,消耗国力,随着明朝国力衰退,远洋航海的壮举也最终被废止。

7.“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闭关锁国并非完全断绝对外往来,而主要表现在对外贸易进行严格的限制上。 八、科学技术 1.都江堰:战国时期秦国太守李冰父子在岷江流域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代表了我国当时水利工程的先进水平。

(识图:都江堰示意图) 2.长城:是大一统气派与中华民族的象征。 3.四大发明: ①造纸术:东汉时蔡伦改进造纸术,中国的造纸术传播到世界各地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的普及,深刻地影响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

(识图:造纸术外传时间表) ②印刷术:唐朝时期发明雕版印刷术,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对传播知识和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③指南针:宋朝时期发明,为环球航行和新大陆的发现提供了重要条件。

④火药:唐朝开始运用于军事,宋代广泛应用于军事。 我国四大发明对全人类的文明与进步产生了巨大影响。

4.大运河:隋朝时开凿的贯穿南北的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9.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

不用记那么多,这些是重点,看了能考80了,如果想考满分,就看看那小子的提纲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考纲知识点 一、商鞅变法:(七上P35-36) 1、时间——在秦孝公支持下,公元前356年商鞅推行变法。

2、内容—— 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B: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C: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去管理。 3、影响:①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②战国时期,各国经过变法或改革,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 (各国的变法:李悝在魏国变法;吴起在楚国变法,商鞅在秦国变法,其中最彻底的是商鞅在秦国的变法。)

例:材料“春秋以来,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一些奴隶主转化为封建地主,租种土地的人们成为农民。秦国的商鞅变法是比较彻底的。”

1)商鞅变法的目的是什么? 答:为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使国家变得富强。 2)商鞅变法取得胜利的原因: 答:A:顺应了封建制发展的历史趋势;B:制定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办法;C:敢于同旧势力作斗争。

二、百家争鸣: 1、儒家学派——创始人是孔子(七上P43),他是春秋时期的人。他在思想、教育、文化上的贡献: ①思想——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

他的学说被后来的封建统治者所利用,成为统治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②教育——A:兴办私学,广收门徒B:他要求学生按时复习学过的知识,“温故知新”C:学习的态度要老实D:温故而知新 ③文化——他编订了《诗经》、《尚书》、《春秋》; 儒家学派——战国时期:是孟子(七上P45),他反对战争,提出“春秋无义战”,主张“民贵君轻”的思想,实行“仁政”。

反对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这样自然资源才能再利用。这反映了他的可持续发展观。

2、道家学派——创始人是老子(七上P44),是春秋时期的人,著有《道德经》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并且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

具有朴素辨证的思想。 3、墨家学派——创始人是墨子(七上P45),主张“兼爱”“非攻”。

4、法家——代表人是战国的韩非(七上P46),主张改革,提倡法治;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著作是《韩非子》。

例:材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 1)该材料是谁说的?答:是孔子 2)是什么学派的创始人?答:是儒家 3)他在政治上主张什么?有何影响?答: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他的学说被后来的封建统治者所利用,成为统治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4)在文化上有何贡献?答:编订了《诗经》、《尚书》、《春秋》 例:材料:“我那坚硬的牙齿早就掉了,可我那柔软的舌头却还在!” (1)体现了谁的主张?是什么意思?体现了什么思想? 答:体现了老子的主张。意思是坚硬的东西未必结实,柔可以克刚,体现了他朴素辩证的思想。

(2)这种思想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是否有用?如果你认为有用的话,能不能举出一个实例加以说明? 答:我认为有用。如:在解放战争中,装备人数上超过解放军的国民党军队最终是被打败了。

三、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创立:(七上P51)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 1、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总揽一切大权。

2、中央政府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军事。

3、在地方,接受李斯的建议,把全国划分为36郡,郡下设县。郡县制度为后来的封建王朝长期沿用。

四、1、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七上P51-52-53) (一)政治——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二)经济——秦统一后,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同时还统一了度量衡; (三)文化——把小篆作为全国统一的文字,后来使用更为简单的隶书。 (四)思想——焚书坑儒(P52) 为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

焚书坑儒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极大损失,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五)军事——北筑长城、南修灵渠(P53) (1)秦朝统一后,派将军蒙恬北伐匈奴,并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长城。

(2)秦始皇派人开凿了灵渠,沟通了湘水和离水,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 2、秦朝巩固统一加强统治的措施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作用 1)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

自秦统一后,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虽然有的时期出现了割据状态,但统一始终是历史的主流。 2)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其专制集权统治制度,在我国沿袭了两千多年,影响十分深远。

3)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对我国以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维护国家统一,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4)修筑了著名的万里长城和灵渠等古代工程,巩固祖国的边疆。

例:秦朝哪些措施对后世产生了影响? 答:1、秦灭。

10.急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

历史七年级上册复习提纲第一单元 先秦时期一、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 P21.元谋人---目前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时间:距今约170万年 地点:云南元谋2.北京人时间:距今约70―20万年 地点:北京周口店北京人是生活在北北京周口店的原始人类,北京人的变化说明劳动在从猿向人的进化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天然火。火的使用,提高了原始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促进了体质的发展和脑的进化。

二、黄帝与炎帝----“人文始祖” P121、在古史传说中,炎帝和黄帝是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2、炎帝的贡献:改进农具,教人农耕,尝遍百草,发明医药,发明陶器,开辟集市。

他号称神农氏,是中华原始农业和医药学的创始人。3、黄帝和与其有关的贡献:造出宫室、车船、兵器、衣裳,还让下属官员发明文字、历法、算术和音乐。

他的妻子嫘祖发明了养蚕抽丝技术。4、炎帝、黄帝与华夏族(汉族的前身)的形成(1)炎黄联合打败以蚩尤为首的部落。

(2)炎黄在“阪泉之野”大战后,炎黄二部落走向联合,占据中原地区并不断繁衍,形成后来华夏族的主体。炎帝和黄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三、尧舜“禅让” P151、禅让的含义:继黄帝之后,我国黄河流域杰出的首领还有尧舜禹。禹治水;尧传舜,舜传禹,这种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方法,历史上叫“禅让”2、禅让制的结束: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后传位给儿子启,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四、西周的分封制 P281、目的:巩固对周边的统治。 2、主要内容:(1)周王把某地的土地臣民授予某个诸侯,称为“授民授疆土”,由诸侯管理当地事务。

(2)周王分封的对象: 自己的子弟和同姓、功臣、前代贵族的后裔。(3)诸侯对周王的义务:即必须服从周王的命令,治理诸侯国,保卫周王;必须定期到周室朝觐,纳贡和服役。

(4)周王主要国家有:燕、齐、鲁、宋、卫、晋、吴等。3、作用:通过逐级分封,编织起由中央向四方扩散的控制网络,打破了夏商时期众邦林立的状态,加强了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

西周的影响不断扩大,密切了同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消极作用:导致诸侯割据争霸。

五、齐桓公称霸(首霸中原) P341、背景(原因、条件):(1)经济上:齐国拥有山海渔盐之利的优越条件;(2)政治上: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经济,齐国富强;2、称霸手段: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积极开展对外活动。 3、称霸标志:公元前651年,葵丘盟会。

六、商鞅变法: P431、目的:富国强兵,改变秦国落后面貌.2、支持者:秦孝公 3、开始时间:公元前356年4、主要内容: 编制户口, 加强刑罚 ;奖励生产; 奖励军功;承认土地私有; 推行县制; 统一度量衡。 5、意义(结果):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七、甲骨文与青铜器 P461、甲骨文概念:是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又叫卜辞。 2、内容:记录和反映了商王的活动和商朝的政治、经济情况。

3、作用: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重要价值。中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商朝。

今天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演变而来的。 4、甲骨文主要出土于殷墟(今河南安阳小屯村)。

西周也有甲骨文。 5、著名青铜器:司母戊鼎 出土于殷墟。

商朝青铜器的代表作,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八、孔子及百家争鸣 P50(一)、孔子 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年鲁国(今山东曲阜)人。

死后他的弟子们把他的言论整理成《论语》。 2、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1)他的思想主要是“仁”和“礼 ”两部分。“仁”就是爱人。

“礼”就是约束自己,加强修养,使自己的言行举止符合社会规范。(2)在政治方面: 提倡“为政以德”,主张以“德”教民,以“礼”治国。

3、伟大的教育家:(1)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2)教学时,鼓励学生要独立思考,敢于坚持正确的意见。

教学时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3)培养学生30000多人,比较著名的有72人。

教育对象:“有教无类”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学习方法:“温故而知新”等。(二)、百家争鸣1、派别及其主要思想派别 姓名 时期 著作 主要思想 道家 庄子 战国时期 《庄子》 主张“无为而治”儒家 孟子 战国时期 《孟子》 主张 “仁政”, “民贵君轻”法家 韩非子 战国时期 《韩非子》 主张改革,提倡法治,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墨家 墨子 战国时期 《墨子》 主张“兼爱”、“非攻”兵家 孙膑 战国时期 《孙膑兵法》 “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2、儒、法、道不同治国主张 儒家主张教化百姓,以“礼”治国。

法家强调用“刑罚”加强统治。道家提出“无为而治”。

3、影响:各家互相辩驳,互相影响,有力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九、都江堰(位于今四川都江堰市) P541、修建: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岷江流域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

2、作用:它的建成,化水害为水利,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人称“天府之国”。第二单元秦汉时期十。

相关参考

九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1.急需一些九年级历史教学案例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考纲知识点一、伯利克里改革(九上P14)1、时间:公元前五世纪后半期2、改革者:伯利克里3、主要内容:扩大公民的权利;鼓励学术研究、重视教育、发展文艺;

北师大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

1.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夏朝和商朝①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夏朝,夏朝是我国的第一个王朝。②禹死后,他的儿子继承了位子,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夏朝的建立标志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③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

七年级上数学复习提纲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1、生活中常见的几何体:圆柱、、正方体、长方体、、球2、常见几何体的分类:球体、柱体(圆柱、棱柱、正方体、长方体)、锥体(圆锥、棱锥)3、平面图形折成立体图形应

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树

1.初一历史知识树↑东晋西晋←两晋↗↑吴↗魏←三国↘↑蜀三国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东汉↑↑汉←秦西汉↖封建社会初步发展↗商鞅变法↑↗春秋五霸封建社会的兴起→战国时期→秦汉时期↖↑春秋时期←奴隶社

历史七年级上册归纳

1.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归纳夏朝和商朝①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夏朝,夏朝是我国的第一个王朝。②禹死后,他的儿子继承了位子,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夏朝的建立标志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③约

七年级上册历史课件11课

1.初一上册历史笔记(1~11课)七年级上册历史的复习资料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1—4课)[知识与能力]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过

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考试卷及答案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就是继承和发扬先人的传统知识,获取新知识,新信息;而习,就是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就是感受、体验知识的魅力和知识力量的过程。现在,让我们一起来体会习的喜悦,

七年级历史上册探究与训练答案

一、《知识与能力训练》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21一、知识要点1。13世纪,中国元朝的科学家郭守敬最早提出了“海拔”的概念。海拔高度也称(绝对)高度,是表示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我们根据地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第2单元知识点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考纲知识点一、大运河的开凿(七下P3-4)“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将杜之转输,其为利耶博哉!”隋朝隋炀帝时开凿的大运河是隋朝对后世最重要的贡献。1、目的:为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

浙江2014年中考历史七年级上半年知识点

1.初一上册历史期中考复习提纲七年级上册复习提纲公元前,公元后。1世纪=100年。1年代=10年。前20年为初,后10年为末。第一课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云南元谋,长江流域。日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