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西柏坡的历史

Posted 精神

篇首语:案头见蠹鱼,犹胜凡俦侣。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关于西柏坡的历史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于西柏坡的历史

1.关于西柏坡的一些历史资料

西柏坡,这个光耀中国革命史册的名字,原本是河北平山县一个只有百十来户的普通山村。

1947年5月,中共中央工委选定这个地方,1948年5月,毛泽东同志率领中共中央、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移驻这里,使这个普通的山村成为“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和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进行战略大决战,创建新中国的指挥中心。从此,西柏坡以其独特的贡献,彪炳于中国革命史册,竖起一座不朽的历史丰碑。

“中国命运定于此村”,这是时任中共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主任的朱穆之同志的题词。“新中国从这里走来”,这是作家阎涛同志在其创作西柏坡纪实文学《东行漫记》时概括出的一句名言,并作为这部纪实文学的副题(1999年该书再版时就以此作为书的名称)。

据史书记载,西柏坡原名“柏卜”,始建于唐代,因村后坡岭上翠柏苍郁而得名。1935年,该村一位教书先生将“卜”改为“坡”,又因与“东柏卜”村相对而居,遂改名为“西柏坡村”。

西柏坡被选为解放全中国、筹备新中国的指挥中心,不仅有其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而且有多年来建立起来的革命基础和政治优势。西柏坡,这个冀西山区滹沱河北岸的小山村,不仅风光秀丽,而且水土肥美。

她位于平山县中部,正处于华北平原和太行山交汇处,在一片向阳的马蹄状山坳里,西柏坡三面环山,一面环水,西扼太行山,东临冀中平原,距华北重镇石家庄仅90公里。这里交通方便,易守难攻,既适宜危机时刻向山里撤退,顺利时又便于向城市进军。

平山县革命发动较早,大革命时期就建立了共产党的组织,到1946年,全县党支部为608个,共产党员由1931年的60人发展到19535人,人民群众听党的话,群众基础较好。自抗日战争以来,平山县为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大根据地所环抱。

平山县是晋察冀边区第四军分区和第二军分区领导机关所在地,中共中央北方分局、晋察冀边区政府、晋察冀军区等首脑机关也曾在这里居住长达三年半之久。平山县是晋察冀边区的模范县,西柏坡是个模范村。

西柏坡1937年冬建党,到1948年时已有党员40名,分布在33户,占全村人数的12.3%,占全村户数的33%。西柏坡村一带村庄稠密,相距多在1-2公里,且沿滹沱河分布,依山傍水滩地肥美,地宽粮丰,稻麦两熟。

对于西柏坡一带以及平山县的经济条件,聂荣臻元帅曾这样说过:“平山县可称得上是我们晋察冀边区的乌克兰。”较发达的农业经济,有利于保障军民的经济供给,为党中央驻地提供物质基础。

优越的地理位置,发达的经济,坚实的群众基础,相距适中的村落分布,遂使西柏坡成为中央工委驻地的最佳选择。西柏坡一带村庄很多,为什么偏偏选中西柏坡作为中央工委的驻地呢?朱德总司令的秘书潘开文当时实地参加了考察和选择,他回忆说:“我们当时是这样考虑的:一是村子要适当集中,将来后委一些机关要来,能放得下(至于中央、毛主席来不来,谁也没说,我们更不知道,并且那应该是以后的事);二是交通要便利,便于和各解放区的联系;三是安全问题。

尽管洪子店、郭苏、夹峪等村子很大,但目标也大,人多不便于保密。西柏坡村子较小,后边有个小山好防空,并且离周围村有一段距离(1公里左右),便于保密;四是住宿条件。

西柏坡当时许多房子被鬼子烧了,但基础很好,便于建设,将来住在一起比较集中,方便工作。”由此看来,西柏坡的被选中如同历史上每个革命大本营的选择一样,既要着眼于眼前的战争的需要,又要考虑到将来事业的发展需要。

西柏坡具备了这样的条件,解放全中国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的使命,就落实到她的肩上。经过紧张的筹备, 1947年7月12日,中央工委在西柏坡正式成立。

当然,为了适应战争环境的需要,中央工委当时对外称“工校”和“劳大”。刘少奇任校长,朱德为董事,分别称胡校长(胡服,刘少奇化名)、朱校董。

中央工委进驻西柏坡之后,帮助晋察冀野战军打了四次规模较大的胜仗,歼敌6.2万余人。其中解放石家庄战役尤为著名。

1947年10月31日,朱德参加了晋察冀野战军区司令部召开的旅以上干部会议,与杨得志、罗瑞卿、杨成武等共同拟定了攻打石家庄的战略部署。11月1日,又致电聂荣臻、萧克,要求晋察冀军区必须充分准备好人员的补充。

8月6日至12日,在朱德总司令的周密布置下,晋察冀野战军歼敌2.4万余人,胜利解放了石家庄。在总结作战经验教训时,朱总司令欣然写下了《七律·攻克石门》:“石门封锁太行山,勇士掀开指顾间。

尽灭全师收重镇,不叫胡马返秦关。攻坚战术开新面,久困人民动笑颜。

我党英雄真辈出,从兹不虑鬓毛斑。”石家庄的解放使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个解放区连成了一片。

不仅奠定了统一华北解放区的基础,并为党中央移驻华北创造了有利条件。1948年3月20日,党中央作出了移至华北同中央工委合并的决定。

3月23日,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率领党中央机关由陕西吴堡县川口东渡黄河,告别了生活战斗了十三度春秋的陕北根据地,向西柏坡转移。3月24日到达中央后委驻地——山西临县双塔村。

4月11日到达了晋察冀军区驻地阜平县城。

2.介绍一下西柏坡的历史

西柏坡的历史: 西柏坡,这个冀西山区滹沱河北岸的小山村,不仅风光秀丽,而且水土肥美。

据史书记载,西柏坡原名“柏卜”,始建于唐代,因村后坡岭上翠柏苍郁而得名。1935年,该村一位教书先生将“卜”改为“坡”,又因与“东柏卜”村相对而居,遂改名为“西柏坡村”。

西柏坡地处华北平原和太行山交汇处,在一片向阳的马蹄状山坳里,三面环山,一面环水,西扼太行山,东临冀中平原,距华北重镇石家庄仅90公里。交通方便,易守难攻,既适宜危机时刻向山里撤退,顺利时又便于向城市进军。

从经济条件来看,西柏坡村一带村庄稠密,相距多在1-2公里,且沿滹沱河分布,依山傍水滩地肥美,地宽粮丰,稻麦两熟。聂荣臻元帅曾这样说过:“平山县可称得上是我们晋察冀边区的乌克兰。”

较发达的农业经济,有利于保障军民的经济供给,为党中央驻地提供物质基础。 扩展资料:西柏坡被选为解放全中国、筹备新中国的指挥中心,不仅有其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而且有多年来建立起来的革命基础和政治优势。

平山县革命发动较早,大革命时期就建立了共产党的组织,到1946年,全县党支部为608个,共产党员由1931年的60人发展到19,535人,人民群众听党的话,群众基础较好。自抗日战争以来,平山县为晋察冀和晋冀鲁豫边区两大根据地所环抱。

平山县是晋察冀边区第四军分区和第二军分区领导机关所在地,中共中央北方分局、晋察冀边区政府、晋察冀军区等首脑机关也曾在这里居住长达三年半之久。 平山县是晋察冀边区的模范县,西柏坡是个模范村。

西柏坡1937年冬建党,到1948年时已有党员40名,分布在33户,占全村人数的12.3%,占全村户数的33%。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石家庄平山县西柏坡景区。

3.西柏坡的历史

西柏坡原名“柏卜”,始建于唐代,因村后坡岭上翠柏苍郁而得名。

1935年,该村一位教书先生将“卜”改为“坡”,又因与“东柏卜”村相对而居,遂改名为“西柏坡村”。 她地处华北平原和太行山交汇处,在一片向阳的马蹄状山坳里,三面环山,一面环水,西扼太行山,东临冀中平原,距华北重镇石家庄仅90公里。

交通方便,易守难攻,既适宜危机时刻向山里撤退,顺利时又便于向城市进军。 从经济条件来看,西柏坡村一带村庄稠密,相距多为2公里,且沿滹沱河分布,依山傍水滩地肥美,地宽粮丰,稻麦两熟。

较发达的农业经济,有利于保障军民的经济供给,为党中央驻地提供物质基础。 西柏坡被选为解放全中国、筹备新中国的指挥中心,不仅有其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而且有多年来建立起来的革命基础和政治优势。

平山县革命发动较早,大革命时期就建立了共产党的组织。 到1946年,全县党支部为608个,共产党员由1931年的60人发展到19,535人,人民群众听党的话,群众基础较好。

自抗日战争以来,平山县为晋察冀和晋冀鲁豫边区两大根据地所环抱。 扩展资料: 西柏坡精神的基本内涵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开拓进取精神。

依靠群众和团结统一的民主精神,戒骄戒躁的谦虚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西柏坡精神博大精深,内涵丰富。

毛泽东同志提出的“两个务必”,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是这一精神的主题。 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提出了著名的两个务必。

两个务必的提出,既是毛泽东同志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后对全党的告诫,又是由党所领导的革命即将在全国取得胜利、党即将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的历史课题所决定的。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两个务必”,不仅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也是对党的思想作风建设的基本要求,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精神,更是对执政党建设规律的深刻揭示,从而成为西柏坡精神最为重要的内涵。

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特别是在全国解放战争时期的战略决战中所表现出来的革命精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西柏坡镇。

4.西柏坡的历史意义

西柏坡原是河北省平山县一个普通的小山村。

1948年5月,党中央、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移驻西柏坡,建立了解放全中国前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中共中央在这里领导全国的土地改革运动,指挥震惊中外的三大战役,召开了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七届二中全会。

西柏坡时期,党所面临的革命形势是将夺取全国政权以建立新中国,工作重心将由农村向城市转移;主要任务是由革命战争向和平建设转变;面临的全新课题是由革命党和局部执政党向掌握全国政权的执政党转变。正是在这样一个特殊而又重要的历史转折时期,党形成了西柏坡精神。

西柏坡时期虽然只有一年10个月,却在党的建设历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在我党成为执政党以来,西柏坡精神一直是共产党人牢记历史、激励奋进的动力。西柏坡精神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三大精神,即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精神;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依靠群众、团结统一的精神。

西柏坡精神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其核心就是“两个务必”,“两个务必”是西柏坡精神的灵魂,也是新时期党的建设的灵魂。西柏坡精神,是新时期激励全党的精神力量,也是民族精神之魂的具体体现。

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是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传家宝,是党动员全国人民投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精神力量,也是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民族之魂。

5.西柏坡在中国历史上有什么意义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和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进行战略大决战,创建新中国的指挥中心。

二、党中央和毛主席在此指挥了震惊中外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七届二中全会和全国土地会议,解放全中国,故有“新中国从这里走来”“中国命运定于此村”的美誉。 三、“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伟人毛主席当年在西柏坡发出的告诫,依然是每一名共产党员的座右铭和行动指南。

四、西柏坡,作为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一个驿站,不仅仅是伟大的人民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见证,更是中国人民革命历史记载的永恒,同时也是一种精神所在。 扩展资料: 西柏坡,新中国从这里走来 1947年5月,中共中央工委选定这个地方,1948年5月中旬,毛泽东同志率领中共中央、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移驻这里,1949年3月23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从西柏坡迁入北平。

从此,这个普通的山村便成为“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和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进行战略大决战,创建新中国的指挥中心。 昔日的西柏坡,只是冀西山区滹沱河北岸的小山村,风光秀丽,水土肥美。

据史书记载,西柏坡原名“柏卜”,始建于唐代,因村后坡岭上翠柏苍郁而得名。1935年,该村一位教书先生将“卜”改为“坡”,又因与“东柏卜”村相对而居,遂改名为“西柏坡村”。

今日西柏坡,前临碧波荡漾、水光潋滟的西柏坡湖,后靠满坡翠柏、松涛阵阵的西柏坡岭。湖光山色相得益彰,形成了独具魅力的秀丽风光。

在这片革命热土上,如今建了西柏坡纪念馆、中共中央遗址、西柏坡陈列展馆等景区。 在中央旧址门口首先看到的是“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碑,一道白色围墙使中共中央旧址貌如当年。

董必武同志旧居每天都第一个接待来访者。四合院里有多种树木,一丛月季使这个小院富有生机,一棵海棠树和杏梅在收获季节更令人向往。

董必武是和刘少奇、朱德等同志一起于1947年夏初来到西柏坡的。 作为中国共产党内五老之一的董必武和其他中央首长一样过着非常简朴的生活,睡的是农家土炕,铺的是延安大生产时织的早已多处破损的旧毛毯。

炕上放着一架引人注目的纺车。早在延安时期,其夫人何莲芝就是纺织能手,曾被评为边区的劳动英雄,到西柏坡之后,她仍坚持纺线。

建国后,何莲芝曾几次到西柏坡,并曾重新操起这架纺车。她回忆说,董必武在西柏坡有一次学纺线,顾得上拉线,却顾不上摇纺车,纺出的线粗细不匀。

当时他曾随口吟道:“捻手巴掌握手拳,看着容易作事难。” 刘少奇同志当时是董必武的邻居,刚来时中央工委住在村子的东头,为了少占民房,刘少奇同志和朱总司令合住在一个拥有前后院的农舍里。

刘少奇同志住前院,总司令住后院,院里种有桃树、梨树和枣树。刘少奇同志以身作则,艰苦朴素,办公室里的文件箱是他从延安带到西柏坡,后又带到北京的。

《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在全国土地会议上的报告》等重要文件和手稿就存放在里面,同时也是他的衣箱。 在刘少奇同志旧居东侧,毛泽东旧居西边有四间北房,它就是当年的军委作战室。

杨尚昆同志1984年题写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镶嵌在门口。屋内墙上挂满了军用地图,紧靠其后的柏坡岭上挂有一个警钟。

可以想象在当年大决战的日子里解放军总部是何等繁忙!朱总司令、周副主席等首长经常到这里听取汇报,或分析战局、发出指示,或是提出作战计划呈送毛主席,而作战室里的摆设竟是如此简陋,只有三张大办公桌和十几把木凳。所有这些,就连在淮海战役中被俘的原国民党第十二兵团司令黄维1975年看过西柏坡后也感慨不己,钦佩至极。

毛泽东同志旧居是前后两个小院。前院有一个磨盘和猪圈,当年毛泽东同志不让拆掉这些东西,他说我们走后老百姓还要用。

楸树下磨盘旁即是毛泽东同志夏天纳凉的地方,也是和战友们工作的场所。后院四间北房是毛泽东的寝室和办公室,里面的沙发、茶几、办公桌、台历、书架、火盆等实物再现着他俭朴的生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西柏坡。

6.西柏坡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

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前夕,经过充分准备,中国共产党于1949年3月5日至13日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中央机关食堂,召开了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

出席这次全会的有中央委员34人,候补中央委员19人。列席会议的11人。

会议由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组成的主席团主持。 毛泽东主持了开幕会议,并于1949年3月5日代表中央政治局作了《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

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等27人在会上发了言。会议听取并集中讨论了毛泽东的报告,批准1945年6月党的七届一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批准由中国共产党发起的关于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及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建议。

扩展资料: 会议的主要内容: 1、工作重心 全会着重讨论了党的工作重心的战略转移,即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的问题。根据毛泽东的报告,全会认为,从1927年大革命失败到如今,由于敌强我弱,党的工作重心一直在乡村。

党着重在乡村聚集力量,在乡村开展武装斗争,发动农民实行土地革命,建立革命根据地,为夺取城市作好准备。 2、基本政策 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另一项重要工作是确定党在全国胜利后的一系列基本政策。

全会指出,中国革命在全国胜利后,我们要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对付国外的帝国主义,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为此,全会规定了党在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的方针政策。

3、经济外交 在经济方面,会议科学地分析了革命胜利后我国的社会经济成分,认为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将是构成新中国经济的几种主要形式。对于这几种经济成分,党的政策应确定为:第一,必须没收官僚资本归人民共和国所有,使这部分经济成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领导力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

7.西柏坡在中国历史上有什么重要意义

西柏坡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就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1948年5月,中共中央、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移驻这里并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七届二中全会,这个山村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和解放军与国民党进行战略大决战,创建新中国的指挥中心。1949年3月23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从西柏坡迁入北平。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的时期,是中国革命的伟大历史转折时期,也是我党民主革命过程中最成功、最辉煌的时期。在西柏坡,中共中央不仅领导新民主主义取得全国胜利,而且为实现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到城市、从战争到建设的转变,为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开辟了通途。党中央在西柏坡时期的辉煌历史和成功经验,铸就了伟大的西柏坡精神。这是一种代表历史性转折的革命精神,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精神发展的新阶段,是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的延续和发展。

8.简析西柏坡精神形成的历史条件

论及西柏坡精神形成的历史条件,必须论及三个问题:党中央为什么进驻西柏坡;西柏坡当时的历史环境如何;西柏坡时期的中国共产党。

下面就这三个问题做一简单的阐述。 一、党中央为什么进驻西柏坡 抗日战争胜利不久,当全国人民正在调养战争创伤之际,蒋介石为了实行一党专政,以大军围攻中原解放区为标志,挑起了第三次国内战争。

这场战争蒋介石的主要矛头指向中国共产党中央机关所在地——陕甘宁边区。蒋介石派嫡系部队胡宗南的23万大军进剿延安。

当时我陕甘宁边区仅有两万多部队驻守,敌众我寡,兵力悬殊。 在这种情况下,1947年春,党中央主动撤离延安,转移到陕北清涧县枣林沟。

在这里,党中央决定毛泽东、周恩来等同志留守陕北指挥全国的解放战争,以稳定大局;刘少奇、朱德等同志组成中央工委,前往晋西北或其它适当地点,进行中央委托的工作。 1948年3月,在中国革命的转折关头,党中央在陕北米脂县杨家沟作出了英明决定:将晋察冀、晋冀鲁豫两个解放区合并,组成华北解放区。

华北解放区的领导中心设在石家庄,同时决定:“中央亦准备转移到华北。” 中国共产党的最高领导机关东移华北,具有极大的战略意义。

这一举动,不仅跳出了敌人在陕甘宁设下的包围圈,更主要的是占领了中国革命的“制高点”——华北地区,为夺取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寻到了一个有力的支点。 党中央为什么如此重视华北?一方面,华北地区在中国占据着重要的战略位置,属于中华民族的“心脏”,是京畿重地。

占领华北,便于指挥全国的解放战争。另一方面,华北是我军抗日时期的主战场,群众基础较好,便于站稳脚跟。

早在1937年,聂荣臻率领八路军115师挺进五台山地区,后来在敌后建立晋察冀根据地;1937年秋,贺龙、关向应率领120师进入晋西北地区打垮了日寇的大围攻,不久,建立了晋绥抗日根据地;后来,李井泉率领120支队北上,开辟了大青山抗日根据地;1937年11月,刘伯承、邓小平、徐向前率领129师挺进晋东南太行山区,迅速建立了以大行山为中心的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等等。八路军在广大华北地区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大大提高了华北地区人民群众的政治觉悟,加深了我党与华北人民的阶级感情。

平型关大捷和百团大战能够取得辉煌胜利,使日军的名将之花凋谢在太行山上,一方面是因为指挥正确和指战员英勇顽强,另一方面是由于华北地区人民群众大力支持的结果。 华北地域辽阔,有高山、有平原,指挥所设在哪里为好?刘少奇和朱德同志察看了晋察冀边区的地理地形后,经过研究,最后确定到毛主席指出的地方——“白毛女的故乡”平山县。

他们到平山县后,把沿滹沱河两岸一个个村庄全看遍了,从位置、交通、环境等多方面考虑,最后确定在天时、地利、人和俱佳的西柏坡安营扎寨、开展工作。 从以上的历史因素分析,党中央进驻西柏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革命形势的需要,是中国共产党高瞻远瞩的明智之举。

历史的发展往往在关键时刻决策正确,可以一举定乾坤。结果,党中央在这里指挥夺取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最后胜利,在这里推出一扫封建王朝旧貌的新中国。

二、党中央进驻时西柏坡的历史环境 党中央选择西柏坡作为最后一个农村工作的指挥所,从历史环境角度看,既占“天时”又占“地利”,还占“人和”。 第一,西柏坡,作为党中央的机关所在地,占领了“天时”。

位于河北省平山县境内的西柏坡村,自然条件优越。这里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大陆性气候,春、夏、秋、冬四季分明,一年内温差较大;而且光线充足,日照时间较长,全年平均每天长达13个小时左右。

虽然这里降雨量偏少,但是,滹沱河与西柏坡村擦肩而过,全县境内14条水系,纵横交错,另外还有池塘,可以调适这里的空气、人畜和土地的用水问题。这些,就是西柏坡自然条件的“天时”。

从社会发展的历史时机看,早在新石器时代,西柏坡就已经有人类繁衍生息创造文明。到了封建社会后期,这里已经发展成为家有余粮,户有存钱,青堂瓦舍,店铺买卖,一派繁盛的景象,人称“小北京”。

当历史的车轮碾过1948年时,国民党的统治已经腐朽崩溃,蒋家王朝大势已去,解放军所到之处,摧枯拉朽,势不可挡。推倒旧世界、建立新中国,已经成为历史的必然。

此时的西柏坡,可一呼百应,人人想跟着共产党走打天下,个个想翻身做国家的主人。这些就是我党中央驻扎西柏坡时的社会大气候。

无论从自然条件上看,还是从社会发展的历史时机来看,党中央选择西柏坡做为最后一个农村工作指挥所,顺应了历史潮流,可谓占尽了“天时”。 第二,西柏坡,作为党中央的最后一个指挥所,占据了“地利”。

从地理环境看,西柏坡,地处河北省西部的太行山东麓中段,座落在距平山县城西北部60公里处的一个向阳的马蹄形山弯里,全村共六八十户人家,摆开长阵掩映在柏坡岭脚下的茂密树林中。村前是一片开阔而又肥沃的土地,村后是群山峻岭,既不惹人注意,又环境幽静,可藏龙卧虎。

从物产情况看,西柏坡属于大行山与华北大平原的过渡地带,村子周围有山地、有丘陵、有平原,也有。

相关参考

傅作义偷袭西柏坡绝密计划是怎样被泄密的?

  1948年10月,蒋介石与国民党华北“剿总”司令傅作义密谋偷袭石家庄和中共中央驻地西柏坡,以此挽回东北战场败局。这一机密军事行动,从目前掌握的史料看,中共中央至少从四条地下情报渠道获悉,是中共情报

傅作义偷袭西柏坡绝密计划是怎样被泄密的?

  1948年10月,蒋介石与国民党华北“剿总”司令傅作义密谋偷袭石家庄和中共中央驻地西柏坡,以此挽回东北战场败局。这一机密军事行动,从目前掌握的史料看,中共中央至少从四条地下情报渠道获悉,是中共情报

1948年朱德和聂荣臻为何选择西柏坡作为中央驻地

原题:河北这个普通的小山村 为何会一度成为中央驻地熟悉近代史的人都知道,中央从延安到北平之间,曾经有10个月的时间驻扎在河北平山县的西柏坡,主席就是在这个平静的小山村里,指挥了波澜壮阔的三大

毛主席赴西柏坡途徑五台山觀景撞鍾

解放戰爭時期,毛澤東從延安轉戰西柏坡,途經佛教聖地五台山時,曾上山觀景撞鍾。五台山方圓數百里,由五座山峰環抱而成,五峰都如壘土之台,故稱五台。五台之間遙相呼應,各有其名,東台是望海峰,西台稱掛月峰,南

毛主席赴西柏坡途徑五台山觀景撞鍾

解放戰爭時期,毛澤東從延安轉戰西柏坡,途經佛教聖地五台山時,曾上山觀景撞鍾。五台山方圓數百里,由五座山峰環抱而成,五峰都如壘土之台,故稱五台。五台之間遙相呼應,各有其名,東台是望海峰,西台稱掛月峰,南

1949年3月毛泽东告别西柏坡进京,中途不让净街、深夜到达香山

(清华园车站遗址)​(颐和园益寿堂)​(1949年,毛泽东(前)在西柏坡)解放战争这三年,毛泽东似乎和3月特别有缘。1947年3月18日撤离延安,转战陕北;1948年3月23日,由陕北吴堡县川口渡口东

上世纪70年代的西柏林,高楼大厦见证彼时繁华

欢迎来到不二书旧影时光,今天为各位读者朋友们分享的这一篇组图,是来自于上世纪70年代西柏林的老照片。通过这一组老照片,我们可以来回顾一下这段历史中留存下来的影像。1945年二战结束后,苏美英法分别进驻

两个务必的历史背景

“两个务必”是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首先,从直接背景看,“两个务必”形成于中共中央进驻西柏坡时期,中国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前夕。解放战争中后期,中央工委、后委和毛主席、党中央先后从陕北向华北转移,进驻河

刘少奇

刘少奇1927年组织工人运动的刘少奇1939年刘少奇在延安西柏坡:刘少奇在七届二中全会上,1949年3月1949年9月21日刘少奇代表中国共产党在政协一届会议上发言1956年9月刘少奇在中共八大上作政

原本选哈尔滨遭干扰......

在64年前的今天,1949年3月25日,中共中央、人民解放军总部机关由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移到北平。下午5时,中共中央在北平西苑机场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站在天安门城楼上激昂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