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武历史

Posted 公社

篇首语: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灵武历史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灵武历史

1.谁知道灵武历史

灵武,古称灵州。

地处宁夏引黄灌区的精华地带,素有“塞上江南”之美誉。全市总面积4639平方公里,总人口23.7万,其中回族人口11.1万人。

全市非农业人口11.5万人,占总人口的48.5%。1996年5月灵武撤县设市,1997年12月被自治区纳入宁夏经济核心区范围,2001年2月被规划为全区的能源重化工基地,2002年10月被银川市代管,融入了“建设大银川”的战略框架,从此,为灵武市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补充楼上的 1929年宁夏建省后灵武分为区、乡、闾三级,1935年改为区、乡、保、甲制,后来撤销区,实行乡、保、甲制。到1949年解放前,县辖1镇(吴忠镇)15乡。

1949年解放后,全县组建为8个区49个乡,并改吴忠镇为县辖吴忠市。 1950年1月,析县境西部1市3区组建省辖吴忠市后,县辖5个区23个乡。

即:第一区驻城镇,辖4乡;第二区驻崇兴寨,辖5乡;第三区驻郭家桥,辖5乡;第四区(原为第七区)驻红山堡,辖5个乡;第五区(原为第八区)驻磁窑堡,辖4乡。 1952年,第五区的各个乡均分成两个乡,以原第五区第三、四乡的地域组建为第六区。

1953年以国营灵武农场及第四区第五乡合并成立农场乡,由县直管。1955年冬,撤销第一、二、三、四区,将所属19个乡合并组建为10个乡;第五、六区保持不变。

此时全县共辖2区及城镇、崇兴、台子、胡家堡、郝家桥、清水营、杜木桥、新华桥、新龙滩、农场、磁窑堡、清水营、沙沟、横山、石沟驿、海子井、马家滩、杨家窑等18乡。 1958年人民公社化,全县组建为3个人民公社,下辖11个管理区。

即跃进公社,驻崇兴寨,辖5个管理区;星火公社,驻城关,辖3个管理区;燎原公社,驻磁窑堡,辖3个管理区。不久,3个公社按驻地分别更名为崇兴、城关、磁窑堡公社。

1961年,3个公社调整为11个公社。原崇兴公社分为崇兴、郝家桥(先称胡家堡)、郭家桥、杜木桥等4个公社;原城关公社分为城关、新华桥、梧桐树3个公社;原磁窑堡公社分为磁窑堡、横山、石沟驿、马家滩等4个公社。

1964年6月,由城关公社析城镇部分,置城镇。1075年5月,城关公社更名为东塔公社。

1980年5月,横山公社更名为临河公社;石沟驿公社更名为白土岗公社。 1981年4月,在新开发的五星坡增置五里坡公社。

1983年6月,各公社改称为乡。9月,在大泉新灌区置大泉乡。

1985年12月,将崇兴、新华桥、磁窑堡、马家滩4个乡改建为镇。 2000年,灵武市辖5个镇、9个乡。

总人口249890人,各乡镇人口: 城镇 30986 新华桥镇 23753 崇兴镇 17325 磁窑堡镇 30079 马家滩镇 11199 东塔乡 18271 梧桐树乡 20464 杜木桥乡 16257 郝家桥乡 19651 郭家桥乡 17230 大泉乡 7545 临河乡 7366 五里坡乡 4755 白土岗乡 9275 羊泉墩虚拟乡 4251 灵武农场虚拟乡 10064 长庆局油气处虚拟乡 1419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2004年9月,原灵武市临河镇横城村已正式划归兴庆区掌政镇管辖。横城村东靠水洞沟,西靠黄河,南靠临河镇石坝村,北靠明长城,南北宽3.5千米,东西长15千米,总面积约50多平方千米,人口547人。

2.灵武市在历史上有那些朝代

灵武古称灵州,县制历史已达2200年。水洞沟遗址的考古发掘证明,早在3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就在灵武这片神奇的土地繁衍生息,是中华民族远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西汉惠帝四年(公元前191年)置灵洲县,北魏置薄骨律镇,北周设灵州,隋设灵武郡,均为宁夏平原最高政区机构。

唐代,灵武为灵州都督府和朔方节度使驻地,统七军府,辖三受降城,军事上辐射的范围远达西北和内蒙古地区。“安史之乱”爆发后,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是为肃宗,升灵州都督府为大都督府。肃宗在灵州调兵遣将,号令天下,平定叛乱,重兴中唐,更使灵州声威大振,名闻遐迩。

宋咸平五年(公元1002年)党项族首领李继迁攻下灵州,改灵州为西平府,为西夏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西夏建国后,西平府与兴庆府(西夏都城,今银川市)并称东西二京。

元明清三代,灵州管辖的地域逐步缩小,但地位依然重要。元置州牧,属宁夏府路。明设千户所,直隶于宁夏卫。清废卫所,灵州为宁夏府直隶州。

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改灵州为灵武县,属宁夏省,将灵武县东南之萌城,隰宁、惠安、盐积4堡划出并入盐池县,灵武县境进一步缩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灵武县属宁夏省,政区分为1市(吴忠市)6区,1950年吴忠市析出。1954年,宁夏省撤销并入甘肃省,设河东回族自治区,灵武县属之。1955年,又将郭家桥乡金银滩划属吴忠市。1958年成立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属自治区管辖。1972年,成立银南地区,灵武县为所辖7县市之一。1996年,灵武撤县设市,交由吴忠市代管。2002年,灵武自吴忠市析出,由银川市代管。

3.谁知道灵武历史

战国时期为秦北地郡辖地,秦统一全国后,置富平县(今灵武市西南),灵武属其管辖。

西汉惠帝四年(公元前191年)置灵洲(因其地处河之洲,“随水上下,未尝沦没”,故名),此乃该地最早的政区设置。北魏太延三年(437年)在今市境置薄骨律镇。

孝昌二年(526年)又改薄骨律镇为灵州,北周时改置回乐县。 隋大业三年(607)为灵武郡治。

唐武德元年(618年)再为灵州治,唐太宗李世民为修民族和好曾亲临此地,天宝末年安史之乱,肃宗李亨于756年即位于此,遂升为大都督府。宋咸平五年(1002年),地入党项,县废,改称西平府。

1038年西夏建国,一度为西夏国临时国都。 元仍为灵州治,属甘肃省宁夏府路管辖。

设置灵州守御千户所,属陕西布政使司所辖。清雍正二年(1724年)改置灵州,属甘肃省宁夏府。

中华民国二年(1913年)废州置灵武县,属甘肃省朔方道(即宁夏道)。1929年朔方道改建为宁夏省。

1945年宁夏省建行政督察专员区,灵武县属第一督察专员区,不久,此区撤销,仍属宁夏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宁夏省于1954年建立河东回族自治区,灵武即属河东回族自治区。

同年秋,宁夏省撤销,并入甘肃省,宁夏省河东回族自治区改为甘肃省河东回族自治区。1955年河东回族自治区改称吴忠回族自治州。

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吴忠回族自治区随即撤销,灵武县直属于宁夏回族自治区。 1972年,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南地区建立,灵武县归其管辖。

199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灵武市(县级),仍属银南地区。1996年9月16日,灵武市正式挂牌办公。

1998年,灵武市由地级吴忠市代管。 2002年10月25日,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宁政发[2002]92号)批准:将灵武市由吴忠市代管变更为由银川市代管。

4.吴忠的历史

吴忠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河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黄河岸边的灵武“水洞沟遗址”发掘表明,早在三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生息;羌、戎和匈奴等古代游牧民族曾在这里逐水草、牧牛羊;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就在此兴修水利,开垦农田,吴忠就有了引黄灌溉史;汉唐盛世,引来中华大融合,在此设立富平县,唐太宗亲临此地接受异族归附;“安史之乱”,唐肃宗李享在灵武登基,灵武成了全国政治军事中心,当时的吴忠已相当富庶;党项族首领、西夏国皇帝李元昊统治的腹地也在今日吴忠一带;成吉思汗灭西夏,设宁夏路;1929年成立宁夏省;新中国成立后,1954年4月成立河东回族自治区,同年7月,宁夏撤省归甘肃省管辖;1955年改为吴忠回族自治州,辖吴忠、金积、灵武、盐池、同心5县;1958年撤州划归宁夏回族自治区;1972年成立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南地区;1998年撤银南地区为地级吴忠市(同时县级吴忠市改为利通区)。吴忠在历史上地处边疆地塞,吴忠的地名,也是古代边疆设立的军营名称或守将名称而得的。

5.唐朝灵武今何在

灵武,古称灵州。宁夏回族自治区下辖县级市,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和银川市工业发展的核心区域。

灵武素有“塞上江南”之美誉,有着悠久的历史文明,早在三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就在灵武这片神奇的土地繁衍生息,是中华民族远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灵武于西汉惠帝四年(公元前191年)置县至今已有2200多年。

唐代,灵武为灵州都督府和朔方节度使驻地,统七军府,辖三受降城,军事上辐射的范围远达西北和内蒙古地区。“安史之乱”爆发后,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是为肃宗,升灵州都督府为大都督府。肃宗在灵州调兵遣将,号令天下,平定叛乱,重兴中唐,更使灵州声威大振,名闻遐迩。

6.银川的历史是

银川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民族远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水洞沟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活动的遗址和遗物表明,早在原始社会时期这里就有人类活动。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21年),宁夏是羌、戎和匈奴等民族集居地之一。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蒙恬率30万大军在此戍边,境内修筑了闻名世界的秦长城,还兴修了著名的秦渠,开创了引黄河水灌溉的历史。到汉代,这里的农耕经济已相当繁荣。汉成帝阳朔年间,建北典农城,为银川建城史揭开了第一页,迄今逾2000多年。汉武帝刘彻曾两次巡视宁夏,向境内移民70万,农业灌溉有了进一步发展。唐高祖仪凤三年(公元678年)建怀远新城,即今银川兴庆区所在地。唐安史之乱后,太子李亨进入宁夏,在灵武登基称帝(即唐肃宗)。当时,银川已成为中国东西交通贸易的重要通道之一,农业发达,相当富庶。

公元1038年,党项族首领李元昊以宁夏为中心,建立大夏国,史称西夏,定都兴庆府(今银川市)。首领李元昊在此筑坛受册,即皇帝位。当时的西夏疆土包括宁夏、甘肃大部、陕西北部、新疆东部等中国西北的广大地区,与宋、辽、金政权对峙达189年。元灭西夏后,于1288年设宁夏府路,始有“宁夏”地名。此后,银川一直是历代王朝的戍边重镇。

建国后,于1958年成立宁夏回族自治区,设银川市为自治区首府

7.宁夏近代历史

宁夏得名,始于西夏平定。公元1227年,元朝灭西夏后,改名“宁夏”,含有平定西夏、稳定西夏、西夏“安宁”之意。

宁夏回族自治区具有悠久的历史。灵武市水洞沟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发掘出来的石器、骨器和用火痕迹表明,远在距今3万年前后,宁夏境内就有了人类活动,他们创造了旧石器晚期的“水洞沟文化”。解放后,在宁夏境内陆续发现了较多的“细石器文化”、“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遗址。这些遗址表明,距今六七千年到三四千年前,宁夏南北的“居民”已由母系氏族社会进人父系氏族社会、开始从事畜牧业和农业生产,并与中原地区有了密切的联系。商、周时期,境内有称为胡(北狄)、羌(西戎),后又称为鬼戎、猃狁(熏育、荤粥)的游牧部落活动。周宣王时,曾在“太原”(今固原一带)调查户口,表明当时不仅已有较多人口,而且有了行政管理体制。春秋战国时期,固原南部属秦,其余地区分别为义渠戎、朐衍戎等部族的聚居地。

公元前221年,秦兼并六国后,建立中央政权,宁夏属北地郡。

西晋末年,匈奴人赫连勃勃于407—431年建立地方政权,自号夏,以统万城(今陕西靖边县境)为都城,宁夏属其管辖范围。 唐朝分全国为十道,宁夏属关内道。唐王朝在灵州(今灵武市西南)设大都督府和朔方节度使。安史之乱期间,唐肃宗于756年在灵武登基。 公元1038年,党项族首领李元昊,以宁夏为中心,建立大夏国,国号大夏(因其位于宋王朝西面,故史称西夏)。定都兴庆府(今银川市),国土“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抵大漠”,“方二万余里”,形成了和宋、辽、金政权三足鼎立的局面。 元朝灭西夏后,设宁夏府路,开始迁入回回人。

明朝设宁夏卫,大批回回以“屯戍人户”的身份被安置在灵州、固原一带。 清朝建宁夏府。乾隆年间,银川发生大地震,原址受损严重,乾隆帝拨下巨银用于重建家园,在城郊建新城,称新满城。乾隆以后,“宁夏至平凉千余里,尽悉回庄”,成为全国最大的回族聚居区。民国初年设朔方道,1929年改为宁夏省,辖除固原以外的现有市、县及内蒙古自治区的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额济纳旗和磴口县。

1949年9月23日,宁夏解放,仍沿用宁夏省原称,辖区范围与民国时相同。1954年,撤销宁夏省,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额济纳旗和磴口县划归内蒙古自治区,其余地区并入甘肃省。1958年10月25日,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辖原属甘肃省的银川专区、吴忠回族自治州、西海固回族自治州及泾源、隆德2县。1969年,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和阿拉善右旗的5个公社并入宁夏。

1979年,这些地区又划回内蒙古自治区。

8.银川有多少年历史

3万年以前旧石器时代的横城水洞沟遗址和镇北堡、暖泉等处的新石器文化遗址是银川地区发现最早的居民点。

殷商、春秋战国时期这里是北羌、熏育(荤粥)、匈奴等民族活动、游牧的地区。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银川地区为北地郡所属。

汉成帝阳朔年间(公元前24年前后)建北典农城(又称吕城、饮汗城),此为银川建城之始。

南北朝时期,大夏国改建“丽子园”,为驻军、屯粮重镇。北周置怀远郡、怀远县。

唐高宗仪凤二年(677年)怀远县遭黄河水淹,城废。第二年(678年)“在故城西更筑新城”(今银川兴庆区)。

宋为怀远镇,北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年),党项族首领李德明将其都城由灵州(今灵武)迁至怀远镇(今银川市),大起宫室,修建都城,更名为兴州。后李德明之子李元昊升兴州为兴庆府。

宋宝元元年(1038年),李元昊在兴庆府筑坛受册,即皇帝位,建大夏国(史称西夏),兴庆府(银川)为其首府。元置中兴路,后改为宁夏府路。

民国时期(1929年)成立宁夏省,银川系省会,时称宁夏省城。

1944年4月宁夏省城定名为银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仍为宁夏省会。

1954年,宁夏省建制撤销,银川市为甘肃省银川专署所在地。

1958年10月,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银川市为自治区首府,自治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9.吴忠的历史

吴忠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河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黄河岸边的灵武“水洞沟遗址”发掘表明,早在三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生息;羌、戎和匈奴等古代游牧民族曾在这里逐水草、牧牛羊;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就在此兴修水利,开垦农田,吴忠就有了引黄灌溉史;汉唐盛世,引来中华大融合,在此设立富平县,唐太宗亲临此地接受异族归附;“安史之乱”,唐肃宗李享在灵武登基,灵武成了全国政治军事中心,当时的吴忠已相当富庶;党项族首领、西夏国皇帝李元昊统治的腹地也在今日吴忠一带;成吉思汗灭西夏,设宁夏路;1929年成立宁夏省;新中国成立后,1954年4月成立河东回族自治区,同年7月,宁夏撤省归甘肃省管辖;1955年改为吴忠回族自治州,辖吴忠、金积、灵武、盐池、同心5县;1958年撤州划归宁夏回族自治区;1972年成立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南地区;1998年撤银南地区为地级吴忠市(同时县级吴忠市改为利通区)。吴忠在历史上地处边疆地塞,吴忠的地名,也是古代边疆设立的军营名称或守将名称而得的。

相关参考

只是唐肃宗夺唐玄宗皇位的一场闹剧 灵武即位

...,唐玄宗仓皇“幸蜀”。从离开长安,到得知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后主动逊位,唐玄宗一直是大唐政府唯一合法的“掌门人”。这期间,太子李亨当了皇帝,说句不好听的,他的即位像是趁火打劫——篡行,而且经过精心包装。...

姚崇为灵武道大总管文言文翻译,姚崇宋璟列传翻译

姚崇宋璟列传翻译唐书卷一百二十四列传第四十九姚宋列传姚崇姚崇,字元之,陕州硖石人。父亲姚懿,字善懿,贞观年间任嶲州都督,死后追赠幽州大都督。谥号叫文献。姚崇少年时豪爽,崇尚气节,长大以后便喜好学习。出

守护丝路,就是守护繁荣

唐宋时期,丝路东段北道改道,走灵武(今属宁夏银川)。于是,驼铃叮当,马蹄哒哒,都从灵武一路走向西域,把中国的瓷器、茶叶和丝绸运到遥远的欧洲,再从欧洲运回玛瑙、香料等货物。灵武就是丝路的枢纽。可是在五代

春望历史

1.春望反映了哪些历史事实春望唐肃宗至徳元年(756年)八月,杜甫从鄜州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后被困居住在长安。这首诗作于次年三月。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杜甫眼

吴忠市历史

1.吴忠的历史吴忠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河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河岸边的灵武“水洞沟遗址”发掘表明,早在三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生息;羌、戎和匈奴等古代游牧民族曾在这里

宁夏的来历?

宁夏得名,始于西夏平定,公元1227年,元朝灭西夏后,改名“宁夏”,含有平定西夏,稳定西夏,西夏“安宁”之意。宁夏历史悠久,据考古学者在宁夏灵武县水洞沟和中卫县的长流水考古发现,早在3万年前,这片土地

唐肃宗李亨在“安史之乱”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叛。玄宗继续西逃,他为百姓所留,与玄宗分道,北上至灵武。公元756年七月十二日,李亨在灵武即位,史称肃宗。遥尊玄宗为太上皇,改年号为“至德”。肃宗继位后,便图谋收复两京(西京长安、东京洛阳),宰相房琯请求带...

唐肃宗李亨在“安史之乱”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叛。玄宗继续西逃,他为百姓所留,与玄宗分道,北上至灵武。公元756年七月十二日,李亨在灵武即位,史称肃宗。遥尊玄宗为太上皇,改年号为“至德”。肃宗继位后,便图谋收复两京(西京长安、东京洛阳),宰相房琯请求带...

宁夏黄河古灌区遗产,黄河自古富宁夏-----秦渠

秦渠,位于宁夏平原黄河以东,相传因始凿于秦而得名。渠口在青铜峡北,引黄河水向东北流经吴忠市到灵武市。秦渠又名北地东渠,据说这个名称也与它位于北地郡的黄河以东有关。历史上北地郡的建制,虽然一直延续到唐,

兴庆府

  兴庆府(汉语拼音:Xingqingfu),中国西夏王朝都城。今为宁夏银川市。城长方形,周18余里,护城河阔10丈,南北各两门,东西各一门。后周时为灵州(今宁夏灵武西南)所属的怀远县,宋初废县为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