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或一步之遥 美国若不想开战就别给日本幻想
Posted
篇首语: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战争或一步之遥 美国若不想开战就别给日本幻想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战争或一步之遥 美国若不想开战就别给日本幻想
一步之遥, 抑或一念之间? ——2014年国际军事热点随感又到年终岁尾。每年盘点世界军情,总有一些地区硝烟迷漫,总有一些国家剑拔弩张,总有一些事件令人遗憾,也总有一些进展给人希望。战争与和平,许多时候就是一步之遥,究竟迈向哪边,往往就在一念之间。
随着油价和卢布汇率的持续走低,“俄罗斯能撑多久”,成为坊间热议的话题。如果不是岁尾时节亚航航班的失联,人们似乎就要忘记,马航MH370航班的失联,以及Mh17航班的诡异坠毁。航班上的乘客距离见到他们的亲人朋友,曾经如此相近,但失联与坠毁的原因,却仍然扑朔迷离。真相,远非一步之遥。
去年冬天在基辅广场上的静坐,曾被认为熬不过乌克兰凛冽的寒冬。但在美国等西方国家频送秋波之后,其影响却在持续蔓延——乌克兰“换帅”后,新政权放弃不结盟地位,描绘出加入北约“路线图”。倒向西方也让乌克兰面临窘境——克里米亚和塞瓦斯托波尔脱乌入俄,东部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宣布“独立”,今年4月中旬以来,乌东部武装冲突已造成四千多人遇难,一万多人受伤。
危机的溢出效应,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俄与西方之间的寒意,随着西方实施多轮经济制裁、普京多次强硬喊话、军机多次危险接近而不断加深,更有人感叹,“冷战”的重启似乎只有一步之遥。二战结束近70年了,过去一直是日方担心被美国拖入战争,但现在却似乎出现了角色逆转。美国想靠“纵日”来谋取地缘政治好处,但安倍政府便借此在右倾道路上“暴走”。其在参拜靖国神社、解禁集体自卫权等问题上的“历史修正主义”表现,当真是“蛮拼的”。
然而,在安倍率自民党再次赢得众议院大选后,美国《华盛顿邮报》等媒体在第一时间发出警告:不要在历史问题上一意孤行,特别是不要突破美国的底线——外界很明白:安倍胜选,日本将“更为危险”。据说,当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甄选马车夫时,曾问过一个问题:“若是我的马车要经过一个悬崖边,你们如何保障我的安全?”最后得到工作的那个人是这样回答的:“陛下,我不走悬崖边,我绕道走大路以保障您的安全。”
保障安全的最好方法,不是靠“陷于险境时的解围技巧”,而是要“避免置身险境”。美国如果想避免无谓的战争,最好还是不要给日本人留下太多的幻想。否则,一念之差,战争可能真的只有一步之遥。有句话说,作战不靠闪亮的武器,要靠一颗英雄的心。对一场“靠漂白剂和祈祷来进行的战争”来说,更是如此。
埃博拉,这种此前困扰非洲农村地区的病毒,今年走出非洲,祸及全球。当中国人民解放军派出医疗队,远赴埃博拉“重灾区”塞拉利昂和利比里亚时,许多人终于明白,中国人口中的“负责任大国”,以及“真、实、亲、诚”的对非政策理念,并非只是说说而已。而中国派出维和步兵营,也似乎得到了更多的理解。
与获评《时代》周刊年度人物的一众“抗埃勇士”相比,斯诺登无疑只是“一个人在战斗”。这位美国国家安全局前雇员以自己的勇敢“成就”了《华盛顿邮报》和《卫报》——对“棱镜门”事件的报道,让这两家媒体获得了普利策奖公共服务奖。而斯诺登本人,却无奈地被诺贝尔和平奖拒之门外。据说,其落选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根据挪威与美国签署的条约,如果斯诺登获奖,挪威有义务在12月举行的颁奖典礼上逮捕他。
斯诺登的落选,客观上成就了一名老人和一名少女: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儿童权利活动人士凯拉什·萨蒂亚尔蒂和玛拉拉·尤萨夫扎伊。作为诺贝尔和平奖历史上最年轻的得主,17岁的巴基斯坦少女玛拉拉坚信,“铅笔比枪支更有力量”“如果一代人没有拿过笔,就会接受恐怖分子递来的枪”。玛拉拉的名言也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和平与战争,只有一步之遥,也只在一念之间。
谁也不知道,意外和明天,哪一个来得更早。如果没有12月16日的这场袭击,更严格地说是屠杀,巴基斯坦白沙瓦陆军公立学校的132名学生,仍会像往常一样在教室中安静地学习。但巴基斯坦塔利班的血腥和残酷,却让这一切只能变成孩子家长恍惚之间的臆想。盛怒之下,巴基斯坦政府声称可能重新对恐怖分子执行死刑——为了与欧盟达成贸易协议,巴基斯坦从2008年起暂停了死刑执行。
然而,这起今年最大规模的恐怖袭击,在国际引起的关注度,却似乎远远比不上前一天发生在澳大利亚悉尼的劫持人质事件,虽然后者最后证实并非恐怖袭击,遇害人数也只有3人。这种对比,让人欷歔不已。这一点,似乎也适用于巴以问题。试问,今年7、8月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在加沙地带的武装冲突,造成了多大的伤亡?有谁不借助搜索工具,便能说得清楚,哪怕说个大概?
那么,问题来了——这究竟只是因为西方媒体的强势?还是因为人们对经年累月的恐怖袭击产生了麻木感?只能说,有些媒体对类似事件的取舍标准,差得远不止一步之遥。再回到现实中来,问题久拖不决,责任到底在谁的身上?来看这个现实吧:一直把推动巴以和平进程作为重心的美国国务卿克里,去年一年九访中东。然而,当其日前再次为巴以问题穿梭欧洲多国时,对欧洲国家提的一个要求却是——暂时不要承认巴勒斯坦建国。原因,你懂的!
“你可以选择何时开始,但决定不了何时结束。”这句话,适用于几乎所有与战争相关的领域。网络、太空、极地、海洋,这些领域的竞争,落后了会影响国家安全和发展,但过度竞争则会将人类带入类似“核恐怖平衡”的境地。没有安全观的更新,就不会有更安全的世界。类似搜寻马航MH370航班那样的国际大合作,也只能是昙花一现。
2014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00周年。那场曾被称为“结束一切战争的战争”,不仅没有为欧洲以及全人类带来和平,其造成地缘政治权力真空和传统价值崩解,反而成为极权主义意识形态滋生的温床,以及下一场更加血腥的世界大战的“热身赛”。历史没有如果,它只提供深刻的教训。人们或许真的需要认真思考一下,应该把一个怎样的未来留给世界,应该把一个怎样的世界留给未来。
“方向错了,前进便是倒退”。一念之差,带来的差异将远远不止一步之遥。未来无法预知,但战争并非宿命,化解危机、通往和平之门的钥匙,掌握在人类自己手中。
相关参考
甲午战争若不是慈禧阻止,这个四川籍大臣可能就直接到日本开战了
纵观近代中国史,尤其是晚清的那段历史,可以说是一部中国人的血泪史,同时也是一部耻辱史。泱泱大国,五千年华夏文明曾经是世界各国争相膜拜的对象,是世界的政治经济的中心,但到了清朝末年这一切的优势都荡然无存
日本偷袭珍珠港使得美国对日宣战,太平洋战争也就此爆发。其实很多人都会觉得日本不自量力,简直太膨胀了连美国也敢去主动挑衅。实际上当时美国已经掐断了对日本的能源运输,导致日本能源极度短缺,所以日本才被迫向
...贸易体系当中,因此一些人据此认为这使两国不可能发生战争。不过,与一战时相同,一些人认为世界大战不可避免,也有一些人认为这是不可能的。美中两国战争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东亚地缘政治,但仍然会留下许多不会发生...
据日本共同社12月3日报道,上周发布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大多数中国公民认为联合国而非战场是解决中日海上争端的合适场所。日媒称,这项调查的结论可以减少人们对民族主义情绪日益高涨的中国民众会要求使用威胁甚
6月14日报道美国一名分析人士6月9日在一个论坛上说,美国在亚洲的再平衡政策以及加深菲律宾等盟国关系的政策不是为了与中国武装对抗。《菲律宾明星报》网站6月9日以《美国和盟友不会对中国开战》为题报道称,
导读:6月14日报道美国一名分析人士6月9日在一个论坛上说,美国在亚洲的再平衡政策以及加深菲律宾等盟国关系的政策不是为了与中国武装对抗。《菲律宾明星报》网站6月9日以《美国和盟友不会对中国开战》为题报
导读:6月14日报道美国一名分析人士6月9日在一个论坛上说,美国在亚洲的再平衡政策以及加深菲律宾等盟国关系的政策不是为了与中国武装对抗。《菲律宾明星报》网站6月9日以《美国和盟友不会对中国开战》为题报
在国际事务上,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到20世纪初,先后新兴三大帝国列强即德国、美国、日本,当然也有人认为是:德国、日本、美国。因为1895年,日本打败了我们,但有大部分观点认为:打败我们的清朝,只是日本打败
在国际事务上,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到20世纪初,先后新兴三大帝国列强即德国、美国、日本,当然也有人认为是:德国、日本、美国。因为1895年,日本打败了我们,但有大部分观点认为:打败我们的清朝,只是日本打败
美日开战第一天,美军就抓到日军一个俘虏,果然海军太马鹿.....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军损失惨重。但是,大获全胜的日本军中也有一个倒霉蛋,他本该是日本「”军神”,却「”不幸”成为太平洋战争中被美军活捉的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