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前总统一个民族对历史

Posted 希特勒

篇首语:少年恃险若平地,独倚长剑凌清秋。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德国前总统一个民族对历史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德国前总统一个民族对历史

1.德国民族的历史情况德国民族的历史,各个时期的都可以,多多益善

德国地处中欧,长期以来,以四分五裂、落后保守著称。

德意志民族血缘上是属于印欧语系的日耳曼人,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仔细翻翻德国的历史,会发现它在很长时间里游离于欧洲之外。

在民族独立统一方面与其他国家大有区别。民族是舶来品,在西方,民族和国家是同一个词“Nation”。

因为西方大多数国家都是单一民族组成的。英国、法国在文艺复兴时代就相继形成了中央集权制的民族统一国家;德国直到19世纪初,还仍然在“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的虚名下,邦国分治。

德意志仍存在1700多个独立的政治主权单位,使用法语是当时德国社会的风尚。 这种状况到19世纪末,通过普鲁士王国的兼并战争、经济改革、反对外强等战略才实现了民族统一。

其实德意志民族的苏醒并不晚。早在17世纪,文化界的不少人士就发起了“拯救德语”的活动,成立了不少的语言学会。

当时,德语没有自己的地位,拉丁语、法语或者意大利语占据着主流地位,就连当时的官员也很少有说德语的。 当然,不少人认为德国民族主义的萌芽应该是更早一些的,可以追溯到马丁路德翻译《圣经》。

马丁路德翻译《圣经》其实只是想让德国更多的人都能读《圣经》。诗人席勒也曾感言:德国,我不知道你在哪里?相似的话在歌德语录中也可以找的到。

由此看来,德意志民族主义的苏醒并不晚,何以在1871年才建立自己的民族统一国家?我想用几个词简单地概括一下:诸侯、教皇、帝国理念。 德意志民族基本上是由像法兰克人、萨克森人、施瓦本人和巴伐利亚人这些不同的德意志部族同生共长起来的。

今天,原始形态的古老部族早已不复存在,而他们的传统和方言则在历史上成长起来的地区性群体中延续至今。 但是,各联邦州的居民和古老的部族已几乎不相等同。

今天存在的联邦州大部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占领国的参与下建立的,州界的划分常常不顾及以往的传统。此外,战后岁月中的大批逃亡者以及居民的频繁迁居,加上现代化工业社会的流动性或多或少地模糊了不同居民群体之间的界线。

保留下来的是人们认为属于各部族的不同性格特征,例如梅克伦堡人的沉默寡言,施瓦本人的省吃俭用,莱茵兰人的豪放开朗,萨克森人的勤劳机灵,不一而足-始终是人们今天在对不同地区的居民作民俗学方面的对比时津津乐道的传统经验。 一体化的少数民族:劳齐茨山区的索布人是斯拉夫族的后裔。

他们随着6世纪的民族大迁移移居易北河和萨勒河以东地区;其最初文献记载源于631年。16世纪中,在宗教改革的影响下出现了一种索布书面语。

19世纪索布人为民主所进行的奋斗使其经历了一个民族振兴阶段,而纳粹专政却策划将其消灭。 重新统一的德国允诺承担支持索布人的责任。

除了莱比锡大学的索布学研究所外,还有许多中小学、协会以及其他的扶持索布语言及文化的单位。 佛里斯兰人是北海岸(下莱茵和埃姆斯河之间)的一个日尔曼人部落的后裔。

他们不仅保持了自己独立的语言,而且还保持了众多的传统。 在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的石勒苏益格部分,尤其是在弗伦斯堡周围,居住着一个丹麦少数民族。

外籍同国人:德国是一个好客的国家。1996年,联邦德国的8200万居民中有730万外国人。

他们都乐意到德国来并留了下来。长达数十年的共同生活是融洽的。

最初的客工是意大利人,接着是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随后圈子又扩大到南斯拉夫人和土耳其人。日常生活中时而出现的龃龉通过友好情谊及睦邻关系早已消弭于无形了。

欧洲联盟和西方的共同发展,东方集团的瓦解以及从亚非国家迁来的移民使德国明显地增加了不同祖籍的外国人。 长久以来,2107000名土耳其人是外国人中最大的群体。

其次是从今天的南斯拉夫、塞尔维亚/门的内哥罗来的721000人。生活在德国的来自波黑地区的约有281400人,来自克罗地亚的206600人。

大约608000名意大利人、363000名希腊人、185000名奥地利人、132000名西班牙人、132000名葡萄牙人、117500名英国人、113000名荷兰人和104000名法国人构成了来自欧盟国家的最大的居民群体。 大约283000名波兰人、95000名罗马尼亚人和110000名美国人生活在德国。

此外还有例如来自原苏联的50500人、匈牙利52000人、摩洛哥84000人、突尼斯25500人、加纳22000人、巴西19600人、阿富汗66500人、中国36700人、印度36000人、伊朗伊斯兰共和国114000人、黎巴嫩56000人、巴基斯坦38000人、斯里兰卡60000人和越南88000人。 联邦共和国不仅通过收容申请避难者和战争逃难者来证明它对外国人的坦诚,它还始终是欧洲联盟内为迁徙自由、职业自由以及居住自由而奋斗的开路先锋之一。

1987年以来,几乎有250万被迫迁的德国人从原东方集团国家、首先从原苏联地区来到联邦共和国;1997年有134000多人。 联邦德国对政治上受迫害者的倾心相待,在国际上是前所未有的。

基本法第16条a的新稿和原第16条一样,以一项个人基本权利的形式保证对受政治迫害者的保护。例如,1992年仅德国就接收了所有在欧共体内寻找庇护者的几乎80%。

以1989年为例,当时已有121318名外国人在德国申请避难。 1991年。

2.德国.英国.法国.祖先都是一个民族日耳曼人么

亦称条顿诸民族(Teutonic Peoples),指使用印欧语系中日耳曼诸语言的任何一个民族。

日耳曼人是一些语言、文化和习俗相近的民族的总称。这些民族从前2千年到约4世纪生活在欧洲北部和中部,即波罗的海沿岸和斯堪的纳维亚地区。

日耳曼人属于雅利安人种,语言属印欧语系的日耳曼语族,日耳曼人不称自己为日耳曼人。在他们的漫长历史中他们可能也没有将自己看作是同一个民族。

民族大迁徙后从日耳曼人中演化出斯堪的纳维亚民族、英格兰人、弗里斯兰人和德国人,后来这些人又演化出荷兰人、瑞士的德意志人、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和南非的许多白人。在奥地利也有许多日耳曼人后裔。

许多这些新的民族今天都是与其它民族混合而成的。 【所建诸国】 公元4到6世纪,一批又一批的日耳曼人(也有斯拉夫人、匈奴人等)向罗马帝国境内迁移,史称民族大迁徙。

民族大迁徙时日耳曼人在法国、意大利、非洲北部、西班牙和不列颠建立了许多短促的王国。这些王国都是昙花一现的现象。

在他们新的家乡他们与过去的当地人混合。 西哥特王国 5世纪初,西哥特人在领袖阿拉里克率领下出现在意大利北方,并于410年在数万起义奴隶配合下攻陷首都罗马,大劫三日。

419年,西哥特人进入高卢南部和西班牙,建立以土鲁斯为中心的西哥特王国。 汪达尔王国 在民族大迁徙浪潮的推动下,原住奥得河畔的汪达尔人,经潘诺尼亚(今匈牙利)、高卢和西班牙进入北非。

439年,汪达尔人在起义奴隶、隶农的支援下攻陷迦太基城,建立汪达尔王国。455年,汪达尔人渡海攻入罗马,大肆烧杀抢掠,从此“汪达尔主义”成了野蛮行为的同义语。

534年,汪达尔王国为拜占廷所灭。 勃艮第国 5世纪中叶,在高卢东南部出现一个勃艮第国家。

勃艮第人原居奥得河口,5世纪初进抵沃姆斯,后南下罗讷河一带,于457年建立以里昂为中心的勃艮第王国。6世纪初,勃艮第王国为法兰克王国灭亡。

英格兰国 5世纪中叶住在日德兰半岛和今德国北方的盎格鲁、撒克森和裘特人渡海进入不列颠,建立许多小王国。部分不列颠人避居高卢西北方的阿摩利克半岛,后来该地便称布勒塔尼。

829年,威塞克斯王爱格伯特统一诸王国,始称英格兰。 东哥特王国 476年,西罗马帝国的灭亡,这引起拜占廷的震惊。

他们唆使受罗马影响很深的东哥特王狄奥多里克带兵攻入意大利,于493年占领拉温那,在意大利北部和中部建立东哥特王国。553年,东哥特被拜占廷灭亡。

法兰克王国 486年,法兰克王克洛维率军大败罗马军队于苏瓦松,占领高卢大部分地区,建立了墨洛温王朝,以巴黎为首都,当地的高卢-罗马贵族、罗马教会、隶农、奴隶与散居的自由农民依然存在,与法兰克人逐渐融合。751年,宫相丕平(矮子)篡夺王位,墨洛温王朝灭亡。

丕平之子查理在位时更大规模向外扩张,公元800年查理加冕称帝,成为查理曼帝国。843年内部分裂为三部分,即后来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的雏形。

伦巴德王国 568年伦巴德人攻入意大利北部建立伦巴德王国,是民族大迁徙的最后一幕。伦巴德人原住易北河口,后迁潘诺尼亚。

他们在首领阿尔波音率领下占领波河流域,建立以拉温那为中心的伦巴德王国,从此那里被称为伦巴底。伦巴德人无情镇压罗马贵族的反抗,人称这是上帝的惩罚。

阿尔波音死后,伦巴德王国衰落,774年被法兰克灭亡。 在新建的日耳曼人王国里,许多罗马贵族被杀,土地被没收,但也有部分人保持住自己的权势,与日耳曼新贵共同组成新的封建主阶级。

与此同时,奴隶和隶农的地位有所改善,小农人数因农村公社的存在而有所增加;后来,奴隶彻底消失,隶农和因兵役负担而纷纷破产的小农共同组成新的农奴阶级。封建化过程完成了,而这个过程以对法兰克王国的研究较为充分。

反犹有深刻的历史原因 在西方文化中,自古存在着一种排犹的情绪,犹太人被说成是:出卖耶稣的人、投机商人、不洁的人。犹太人是分布于西亚巴勒斯坦地区的游牧民族,原为古代闪族的一支,曾建立古以色列国及犹太王国,后为罗马帝国所灭。

由于不甘被奴役,数十万人民惨遭杀害,其余人口则被迫离开家园,四处迁徙,散居世界各地。 在中世纪的西欧,土地被人们视为最珍贵的财富,商业则是人们鄙视的行业。

犹太人没有自己的国家和土地,到处迁徙,只能靠经商维持生计。他们迁到西欧后,遭到当地封建主的歧视。

宗教感情演化成普遍心态 犹太人在西欧遭到仇视还有宗教上的原因。基督教经典《圣经》之一的《旧约全书》,原是犹太教的经典,两教之间有着密切的历史渊源。

基督教教义认为,耶稣的12门徒之一犹大出卖了耶稣,是犹太人将耶稣钉死在十字架上,这就造成基督徒在情感上仇视犹太人。 在欧洲,尤以德国的反犹情绪最为严重。

德意志民族和犹太民族都有很强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犹太人自称“上帝的选民”,而德国人则领导了欧洲长达数世纪,德意志国王建立的“神圣罗马帝国”(962—1806年)的历代皇帝成了整个基督教世界的世俗元首。在普遍信仰基督耶稣、反犹的大环境下,德国统治者认为自己肩负着领导欧洲各君主国反对犹太教的任务。

这种宗教感。

3.德国详细历史

这个嘛,我就按照我的思路帮你理一下线索吧。

意志国家位于北海、波罗的海和阿尔卑斯山(东段)之间,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土地肥沃。早在青铜时代晚期(公元前500年),日耳曼民族就已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南部、日德兰半岛、威悉河和奥德和之间的北德低地平原定居。

公元前2世纪末,日耳曼各部族已推进到德国中部和南部,赶走了生活在那里的凯尔特人,并开始与高卢的罗马人有了接触。

之后多次侵扰罗马帝国。

1、843年,根据《凡尔登条约》查理曼帝国一分为三,查理曼帝国一分为三,奠定了今日德国、法国、意大利三个国家的雏形。其中(东法兰克王国,就是后来德国的前身。)

也就是说德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这里,但是日耳曼民族的历史则是我之前讲的,那是公元前几世纪的事情了。

2、东法兰克王国之后,962年,奥托一世在罗马加冕,建立了后来大家称呼的既非神圣,也非罗马的神圣罗马帝国(962-1806),一直统治到1806年。

3、德国1806年之后,就是一个分散的状态,而此时普鲁士是逐渐显示出自身的优势。

4、1871年,在通过几次王朝战争之后,德国完成了统一。统一之后的德国,就以不可遏制之势发展起来,但是由于保留来了一些军国主义的传统,最终导致了其成为一战与二战的主要发动者,二战后,德国被分成联邦德国与民主德国。联邦德国由于得到马歇尔计划的援助以及自身人员从业素质较高、重视科技与教育、推行艾哈德的社会市场经济,大大激发了经济,使其在20世纪60年代末,先于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民主德国发展不如联邦德国。在20世纪60年代成立的欧共体中,联邦德国成为创始成员国之一,在欧共体中发挥着自己的作用。

5、今日的德国,在世界上处于发达国家的行列,在教育科技等方面,都有值得学习与借鉴之处。

根据自己所学知识写的,可能不尽如你意,因为现在研究的范围越来越窄了,要是世界古代史,我可能会懂的更多一些。

4.德国希特勒的历史

怀疑历史说法 纳粹元首希特勒1945年4月30日已在柏林地堡中自杀身亡,可是他“死”后却传出各种各样的说法。

例如美军解密文件显示,希特勒在地堡自杀是苏联红军的对外说法,其实连斯大林本人都不相信希特勒已经死亡,后来成了美国总统的艾森豪威尔将军也对希特勒之死抱怀疑态度。还有在战后成为废墟的柏林街上,市民悄悄的流传着“总统还活着!”并且在占领了柏林的美、英军队投入了数十名搜索人员,花了半年时间去搜索希特勒的踪迹,却没有什么结果。

为何要搜索呢?希特勒不是早已经自杀身亡了吗?他的的遗体不是被回收、确认了吗?不,那具遗体存在巨大疑点!希特勒的尸体是故意被烧得面目全非,足足用了20升的汽油,遗体被烧得难以辨认,好像有什么人要掩饰希特勒的真实情况。可是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是谁要这样做?希特勒的死一时间变的扑朔迷离。

希特勒没死?? 1947年1月的一天早晨,艾森豪威尔缓缓打开一份标记着“高级机密”的黄封皮文件,这位美国将军、未来的美国总统读了这份文件内容后,忍不住倒抽了一口凉气。因为这份来自中情局特别间谍小组的报告证实了他长久以来的猜疑:纳粹元首希特勒并未在1945年4月30日自杀身亡,而是乔装打扮逃出了柏林。

这份绝密报告称,中情局特工发现了可信证据,证明希特勒不仅没有死于二战,而且正藏身在德国海德尔堡附近的威恩海姆地区。并且还有证据显示他正在和纳粹余孽策划建立由他领导的“第四帝国”。

可他什么也没找到。 秘密追查“希特勒”下落 解密文件披露,艾森豪威尔看过这份中情局报告后,不敢有丝毫耽搁,立即派出30名全副武装的特种兵前往威恩海姆地区,全力搜索“希特勒和他的纳粹同党”的下落。

然而,美军士兵几乎将该地区全部搜遍了,也没有发现任何可疑的人物。艾森豪威尔相信,如果希特勒真的还活在世上,那么他显然又一次逃过了追捕之网。

斯大林不信希特勒已死 解密文件显示,即使是斯大林本人也对希特勒之死抱怀疑态度。在1945年的波茨坦会议上,当时的美国总统杜鲁门询问斯大林是否相信希特勒已死的说法,斯大林生硬地回答说:“不,没有人知道。”

文件显示,1948年4月,美国前国务卿詹姆斯·比尼斯曾回忆说:“在波茨坦会议期间,斯大林端着一杯酒离开座位,非常友好地和我碰杯,我问他:‘斯大林元帅,你对希特勒之死怎么看?’斯大林回答说:‘他没死,他逃到了西班牙或阿根廷。’” 希特勒是死是活? 事实上二战结束后,美军接到过世界各地多处发现“希特勒魔踪”的报告,一份目击报告称,有人看到希特勒像隐士一样生活在意大利北部加达湖畔的一个洞穴里,还有人曾看到希特勒生活在瑞士的阿尔卑斯山,结果美军调查发现,那只不过是一个和希特勒长得惊人相似的牧羊人而已。

还有目击报告称希特勒生活在法国格勒诺布尔市,或生活在瑞士圣加伦市,有的称在爱尔兰发现过他的踪影,还有说法称希特勒逃到了南极,另一份报告称希特勒隐藏在瑞士苏黎士,已经成了一个白发苍苍的老翁。但最多人相信的一种说法是,希特勒通过潜水艇逃到了南美,因为当时许多南美国家,包括阿根廷都拥有大量纳粹同情者。

4个"希特勒" 一份美国联邦调查局的秘密报告显示,希特勒拥有至少4个替身,这些替身都是由纳粹高级情报官马格达·泽特菲德帮希特勒找来的,马格达制造了4个以假乱真的替身。4个替身都和希特勒拥有同样的身高和体形,他们连走路和说话的方式都和希特勒一模一样。

"希特勒"的头骨? 现在又有一条关于希特勒之死的爆炸性新闻出来了,据说那是根据最新科研成果得到的惊人事实。根据2009年9月29日出版的AFP(空军手册)称,美国康涅狄格大学的研究组,对希特勒遗骸的头盖骨样品进行DNA分析时,发现头盖骨属于一位20岁-40岁的女性! 关于希特勒死亡的故事 根据目前的文献记载,当初希特勒死亡时,对自己忠心耿耿的部下们说:“我决心死亡,目前有几个小队将要突围,你们各自加入一个小组逃走吧!”说完转身进了屋子,接着,听见屋内发出了震耳欲聋的声音。

打开门后发现希特勒已经死掉了,而他的妻子中毒而亡,他的部下将他的遗体按照他的遗愿将他埋葬到了后花园。 后来红军攻下了城,发现了已经死亡的希特勒,后来将希特勒放到了一个废弃的地方,用了20升汽油将希特勒的遗体烧掉,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希特勒死没死还是一个世界未解之谜。

其实以上问题完全可以不必在意了,如果希特勒活到现在至少要120岁,至于死或是没死,已经不用在追查了。 编辑本段人物轶事 希特勒和孩子们一起庆祝自己50岁生日希特勒喜欢孩子 在其中公布的一张彩色片上显示,一群身穿化装舞会时所穿服装的孩子们包围着希特勒。

尽管当时希特勒才50岁,但是从照片上可以看出,他那时身躯显得很瘦小、并且腰有些弯;还有他那撮标志性的小胡子已经变得有些灰白。 据报道,这位纳粹老头子一直没有自己的孩子,因此他非常喜欢花时间和其他纳粹高官的孩子们在一起,希特勒还经常给对些孩子们讲,他们在有着1000年文明史的德意志帝国上有着多么重要的作用。

彩色。

5.德国和斯洛文尼亚的历史和传统友谊关系,为什么德国支持他独立

斯洛文尼亚是前南斯拉夫的加盟共和国

在二战时,德国占领南斯拉夫,为了控制占人口多数的塞尔维亚,德军扶持大批傀儡武装,其中就有不少是少数民族的斯诺文尼亚人

这就是德国和斯的“历史和传统友谊”

德国之所以支持其独立,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自己国家利益的考虑

因为有一个统一强大的南部斯拉夫国家,对于德国在欧洲的中心地位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而且由于南斯拉夫占人口多数的是塞尔维亚族,其信仰的是东正教,从人种上来说他们属于斯拉夫民族(俄罗斯也一直以斯拉夫民族的头羊自居),历史证明塞尔维亚和俄罗斯往往会走的很近。这就使德国陷入东南受敌的不利境地

6.为什么二战以后日本与德国对待历史的态度不同

没有人可以否认德语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这个民族有严谨的纲领、规范和制式,德语民族崇尚竞技搏斗,以实力征服对手。1970年12月7日是一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日子,联邦德国总理维利·勃兰特来到了位于华沙老城内的原犹太人居住区,作为一个曾经屠杀了600万犹太人的国家的总理,面对这块满目疮痍的二战土地,面对周围眼中饱含愤怒的大屠杀幸存者的目光,勃兰特无言以对,默默的屈身双膝跪倒在犹太死难者纪念碑前,这一真诚的忏悔之举令在场的人无不感动得流下了热泪,历史的镜头也将这位杰出政治家的身影永远定格在了20世纪的外交史册上。勃兰特是这样解释他的下跪之举的:“不仅是对波兰人,实际上首先是对本国人民”,因为“太多的人需要排除孤独感,需要共同承担这个重责……承认我们的责任不仅有助于洗刷我们的良心,而且有助于大家生活在一起。犹太人、波兰人、德国人,我们应该生活在一起。”这一勇敢的行为不但使勃兰特成为1971年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得者,也为他杰出的政治生涯画上了浓重的一笔。战后德国的多任总理也曾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表达了向犹太人、欧洲人和世界人民的谢罪、忏悔之情。二战结束以来,反思战争不仅成为德国政治家的传统,也是历届政府的一个标志性政策。1985年,在二战结束40周年之际,当时的德国总统里夏德·冯·魏茨泽克发表的著名演讲,标志着德国社会对历史罪责认识的成熟。反观日本这个封闭的岛国,作为一个纯粹的出口型经济体,日本只能靠加工然后出口来赚取利益。二战前的日本就一直在觊觎中国及其它国家的丰富资源,对于自然灾害频发、经济危机严重、资源匮乏、人口密度已近极限的日本来说,这些因素成了他们发动可耻战争的内因。在二战的疯狂掠夺中,日本尝到了战争的甜头。让他们去面对过去肮脏的历史,他们从心理上很难接受,也不愿意接受。整个日本民族情绪中,一度兽性多于人性,所以他们从不担负伦理责任,头脑中也缺乏伦理责任的概念。总想“脱亚入欧”在东西方的夹缝里既成不了白种人也不愿意做黄种人,泯灭个性死爱面子。日本民族的劣根性自始至终贯穿着他们的历史。民族根源性的差别注定日本国的命运走向。虽然日本政府曾向世界多次表示,日本不会成为军事大国,更不会军国主义化。但是,从日本的文化观念、对二战历史的态度、军国主义势力及军事走势来看,日本极有可能重新军国主义化。20世纪50年代开始,日本不断地强化军事力量。二战后德国政治体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而日本天皇未被追究罪责,万世一系思想仍旧存留是造成反思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四国占领和其后的德国分裂对反省起到了促进作用,而日本被美国一国占领,冷战的迅速到来和美国对日本的庇护,不利于日本反省,可以说是美国种下了祸根。德国处在北约和华约的夹缝中,处境恶劣,而日本周边少有强大国家,受到的压力相对较小,是造成反思差异的原因之一。

7.阿拉伯民族的历史贡献

阿拉伯人的历史贡献与其它其他民族不同,阿拉伯人的科学成就与伊斯兰教是密不可分的。

因为在伊斯兰教进入阿拉伯土地之前的漫长岁月中,蒙昧落后的阿拉伯人以及帝国内其他一些后来皈依伊斯兰的民族完全笼罩在古埃及、印度、希腊、罗马与波斯文明的阴影之中。随着阿拉伯人版图与活动范围的扩张,许多民族如波斯人成为信奉由阿拉伯人率先传播的伊斯兰教的穆斯林。

由于践行伊斯兰所倡导的真主之下人人平等的思想,因此帝国的阿拉伯人及其他民族在科学文化上持宽容与兼收并蓄的态度,从而大大推动了那个时代科学的进步和发展。在伊斯兰教帝国的统治下,也很少发生针对异教徒的宗教迫害——只要他们交一定的人头税。

阿拉伯人和伊斯兰教在亚洲和北非的影响很大,在阿拉伯帝国极盛之时,成批大阿拉伯人外出经商或是传教,将伊斯兰教传播到了世界各地。伊斯兰教的传播,古兰经所规定的“众穆斯林皆为兄弟”的伟大理念,使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阿拉伯氏族社会的根基受到极大的动摇,不同的穆斯林民族间得以相互团结,共同发展。

崇尚伊斯兰教宽容,自由与平等特制的亿万穆斯林由衷地拥护和追随伊斯兰教,甚至不惜以用鲜血和生命来维护伊斯兰教的尊严。阿拉伯人的贡献十分重大,主要在文学,数学,历史等领域上,以及文化的交流,发扬和传承上。

阿拉伯人崇尚科学,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曾经说:“信徒们,去寻求知识吧,哪怕远到中国!”穆罕默德另一句名言:“如果你有两块面包,你应当用其中的一块来换取一朵水仙花。”这表明穆圣提倡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等重要。

香水历史上的一大进步发生在中世纪早期,阿拉伯人发明了大规模的植物蒸馏法。12世纪,阿拉伯人发现将香精以酒精溶解,便可缓缓释放出香味,部分浓缩精华也因酒精得到更好的保存。

因此阿拉伯人对香水的发展有着重大贡献。阿拉伯人对文学的贡献:阿拉伯文学的主要题材是诗歌和散文。

《古兰经》堪称阿拉伯文学的典范,而且《古兰经》不仅仅是一部宗教经典,也是一部对社会、政治、道德体系全方位规划的经典,她使伊斯兰更是代表着一种生活方式。《一千零一夜》则生动展示了古代伊斯兰世界社会生活的斑斓画面,高尔基在评论《一千零一夜》时,把它誉为民间口头创作中“最壮丽的一座里程碑”。

亚洲四大文豪之一阿拉伯作家卡里·纪伯伦的诗篇号称当代阿拉伯文学,乃至全世界文学的瑰宝。 一、阿拉伯民族主义思想的出现和萌芽(20世纪之前)阿拉伯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其社会背景相当久远。

阿拉伯民族主义是阿拉伯人意识发展的结果。“这一意识迸发在1400年前,在阿拉伯历史的进程中得到发展,并于现时代完成自我认识”,(注:参阅张国伟《阿拉伯民族主义的历史根源》〔J〕一文,载《阿拉伯世界》1990年第3期。)

这就是现代阿拉伯民族主义意识。 但它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则产生于19世纪中后期。

19世纪中后期,昔日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封建军事帝国奥斯曼帝国国势日衰,在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包围、渗透、分割下日暮途穷,开始分崩离析,但奥斯曼个帝国仍统治着幅员辽阔的阿拉伯地区。阿拉伯知识分子在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影响下开始揭露奥斯曼帝国境内的腐败,要求改革,探索振兴阿拉伯民族的道路。

在贾马勒丁·阿富汗尼、穆罕默德·阿卜杜胡和穆罕默德·拉希德·里扎等人倡导早期伊斯兰复兴主义的同时,早期阿拉伯民族主义思潮开始出现,以反对奥斯曼帝国,要求改革为特点。这一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是阿卜杜·拉赫曼·卡瓦基比(1848~1820年),其代表作《专制本性与奴役根源》和《城市之母》系统阐述了他的思想。

他在书中深刻揭露了奥斯曼帝国的种种腐败现象,强调奥斯曼专制统治导致伊斯兰社会贫富悬殊;认为阿拉伯与伊斯兰之间有着天然的有机联系,伊斯兰改革必须依靠阿拉伯人;号召建立阿拉伯帝国取代奥斯曼帝国。其核心是建立一个统一强大的阿拉伯国家。

二是黎巴嫩人纳西夫·亚兹基(1800~1871年)及布特鲁斯·布斯塔尼(1819年~?)。他们提出“从信仰爱祖国”的口号,并于1848年在贝鲁特创办阿拉伯世界最早的文化社团“文化与科学协会”,提倡科学和自由,对宣传泛阿拉伯民族主义颇具感召力。

他们的思想中包含了将统一阿拉伯与热爱具体的阿拉伯地区相联系的内容。1878年,贝鲁特出现阿拉伯地区第一个政治团体“贝鲁特协会”,它号召人民起来革命,反对奥斯曼统治。

三是埃及人艾哈迈德·奥拉比,他于1879年创建阿拉伯地区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祖国党”,号召埃及人民起来反对英法殖民主义,反对奥斯曼帝国总督,提出“埃及是埃及人的埃及”的口号。这一口号标志着早期阿拉伯民族主义思想出现了新的涵义,即阿拉伯民族振兴必须首先从谋求阿拉伯具体地区的解放做起。

在早期阿拉伯民族主义思想的引导下,阿拉伯各地人民纷纷起来反抗奥斯曼帝国统治,反抗开始入侵的英法殖民主义势力。 二、阿拉伯民族主义运动的发展与理论的形成(一战前后到二战前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阿拉伯民族主义运动风起云涌。

1908~1909年青年土耳其党革命,。

相关参考

为何说美国前总统尼克松,一个不经意的监听,导致一个国家灭亡

美国历史上第一个被弹劾的总统是尼克松,他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访华的美国总统。尼克松因为「”水门事件”被弹劾,其实这件事是为了选举,以前每任总统都偷偷做,只是尼克松点背被发现了。相比克林顿的「”拉链门

德国队与瑞典队有哪些历史对战

截止2018年6月,两队(包括前西德)在历史上交战过36场,德国队15胜9平12负占据优势,进70球失60球。其中两队在世界杯历史上交战过4场,德国队3胜1负占据优势,进9球失6球。两队在世界杯预选赛

从沙俄嘴里吐出来,唯一一个没沦为苏联附庸的国家,你知道吗

一战之前的欧洲国家还相当地少,但随着一战而导致的欧洲三大帝国(德国、奥匈、沙俄)的崩溃,给欧洲很多弱小民族迎来了的机会。无论是美国总统威尔逊的「”民族自决”倡导,还是英、法等国出于削弱对手的战略需要,

揭秘:美国希拉里为何对中国武则天情有独钟?

随着美国2016年总统大选的序幕逐渐拉开,美国前第一夫人、前国务卿、民主党人希拉里·克林顿在4月12日宣布,她将参与角逐下一届美国总统选举。这意味着美国有可能出现历史上第一位女性总统。这是67岁的希拉

德国贿赂段祺瑞以期中国加入同盟国始末

北洋政府宣布加入协约国,参加一战已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段故事了,其实在当时中国还未对德宣战之前,还发生过一个德国贿赂段祺瑞的小插曲。因为府院在参加一战等问题上争执不下,段祺瑞再次辞职下野。总统黎元洪为了压

世界大同中的民族主义和科学的潘多拉魔盒

几内亚前总统塞古尔·杜尔曾宣称「”「”几内亚宁愿要贫穷中的自由,也不要卑屈中的富裕。”。这一口号清楚地表明,民族主义这一当今时代的矛盾和问题,在一个日益统一的世界里,正在迅速发展。这一问题也可以直接归

德国历史重大事件

1.关于德国的历史,比如一些重大事件德国历史日耳曼(German)这个民族的称呼大概是从公元前90年开始,指称斯堪地那维亚(Scandinavia)南部移居中欧的民族。而「德意志」则是这些部族使用的语

袁世凯临死前,留下总统候选人名单,只有三个名字,令人肃然起敬

袁世凯,河南省项城人,出生于一个世代官宦的大地主家族,本想通过科举考试踏入仕途,奈何他就不是读书的料,连续两次乡试都落榜,于是决定弃文从武。因为显赫的家庭背景,叔祖袁甲三是淮军的重要将领,加上袁世凯本

二战后,犹太人对德国疯狂报复,想毁其四座城市,杀600万德国人

我们知道,二战是德国人挑起的。1939年9月1日,德国人进攻波兰,标志着二战的开始。这场战争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也给很多民族带来沉重的灾难。其中受损最严重的就是犹太人。德国在发动二战之前就一直在反

二战后,犹太人对德国疯狂报复,想毁其四座城市,杀600万德国人

我们知道,二战是德国人挑起的。1939年9月1日,德国人进攻波兰,标志着二战的开始。这场战争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也给很多民族带来沉重的灾难。其中受损最严重的就是犹太人。德国在发动二战之前就一直在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