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颂的历史影响

Posted 孟子

篇首语:历览千载书,时时见遗烈。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无颂的历史影响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无颂的历史影响

一、颂的最早意义是什么

⊙ 基本注解 颂 (颂) sòng (1) ㄙㄨㄥˋ (2) 赞扬:~扬。

歌~。~词。

赞~。~古非今。

(3) 以颂扬为内容的文章或诗歌:祖国~。青春~。

(4) 祝愿:祝~。敬~大安。

(5) 中国周代祭祀时用的舞曲,配曲的歌词有些收在《诗经》里面,分“周颂”、“鲁颂”和“商颂”三类。 (6) 郑码:OZGO,U:9882,GBK:CBCC (7) 笔画数:10,部首:页,笔顺编号:3454132534 ⊙ 词性变化 颂颂 sòng [动] (1) 歌颂 [eulogize;extol;laud;praise] 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荀子·天论》 什一行而颂声作矣。——《公羊传·宣公十五年》 (2) 又如:颂椒(歌颂皇后);颂子(文体的一种);颂古(佛家语。

指选过去的公案,用诗句来颂出它的思想精义);颂美(赞扬他人的功德) (3) 祝颂 [extend good wishes]。如:顺颂时安;并颂俪祉 (4) 通“诵”。

朗读 [read loudly]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否?——《孟子·万章下》 少为书生,家以农亩为业,而专精颂读,昼夜不息。

——《后汉书·逸民传》 ⊙ 详细说明 颂颂 sòng [名] (1) (形声。从页(xié),公声。

从“页”的字一般与“头”有关。本义:容貌,仪容) (2) 同本义 [looks] 颂,貌也。

——《说文》 鲁徐生善为颂。——《汉书·儒林传》 庶考斯之颂仪。

——《杨统碑》。经传皆以容为之。

(3) 这个意义后来写作“容” (4) 占兆之词 [divination] 其颂皆千有二百。——《周礼·大卜》 (5) 《诗经》的六义之一 [a section in The Book of Songs (《诗经》) consisting of sacrificial songs]。

与风、雅、赋、比、兴合称六义。指《诗经》中三种诗歌类型之一,即收集在《周颂》、《鲁颂》、《商颂》中的祭祀时用的舞曲歌辞 (6) 文体之一,指以颂扬为目的的诗文 [eulogy;ode]。

常以情调的特别激扬、风格的精炼、诗行的长短不一和诗节形式的复杂为标志。如:史岑《出师颂》;颂赞(文体名。

颂,是用以歌颂功德,如扬雄有《赵充国颂》;赞原用于赞美,后来也用于评论。如袁宏有《三国名臣序赞》) ⊙ 康熙字典 【戌集下】【页字部】 颂— 解释:— 【广韵】【集韵】【韵会】??余封切,音容。

【说文】貌也。【前汉·儒林传】鲁徐生善爲颂。

又唐生、褚生应博士弟子选诣博士,抠衣登堂,颂礼甚严。【注】??与容同。

又从颂,与从容同。【史记·鲁仲连传】世以鲍焦爲无从颂而死者,皆非也。

【注】音从容。 又【前汉·??法志】年八十以上,八岁以下,当鞠系者颂系之。

【注】谓宽容之,不桎梏也。 又公也。

【前汉·吴王濞传】它郡国吏欲来捕亡人,颂共禁不与。【注】颂,犹公也。

又【唐韵】【集韵】【韵会】【正韵】??似用切,音诵。【正韵】称述也。

【释名】称颂成功谓之颂。又颂,容也。

叙说其成功之形容也。【韵会】徐曰:此容仪字。

歌诵者,美盛德之形容,故通作颂。后人因而乱之,以此爲歌颂字。

【礼·少仪】颂而无讇。【注】颂谓将顺其美。

又磬名。【仪礼·大射仪】西阶之西颂磬。

【注】言成功曰颂。西爲隂中,万物之所成,是以西方钟磬谓之颂。

又琴名。【左传·襄二年】使择美檟,以自爲榇与颂琴。

又占兆之词。【周礼·春官·大卜】其颂,皆千有二百。

【注】颂谓繇也。 又姓。

又【韵补】叶墙容切,音从。【扬雄·河东赋】丽钩芒与骖蓐收兮,殷??冥及祝融。

敦衆神使式??兮,奋六经以摅颂。 考证:〔【前汉·儒林传】鲁儒生,善爲颂。

〕 谨照原文鲁儒生改鲁徐生。〔【前汉·吴王濞传】它郡国吏,欲采捕亡人,颂共禁不与。

【注】颂,犹公也。〕 谨照原文采捕改来捕。

⊙ 常用词组 颂词 sòngcí (1) [plimentary address; panegyric; eulogy;citation]∶表彰功绩或表达祝愿的讲话或文章 (2) [speech delivered by an ambassador on presentation of his credentials]∶大使在递交国书时发表的讲话 颂歌 sònggē (1) [song]∶赞美祝颂的诗歌 欣欢之声浃于亿兆,衔感之至形于颂歌。——唐·宋璟《三月三日为百官谢赐宴表》 (2) [hymn of praise]∶赞美;祝颂 天下翕然,一口颂歌。

——《新唐书·张玄素传》 士颂歌于政教,民谣咏于渥恩。——《宋书·谢灵运传·撰征赋》 颂古非今 sònggǔ-fēijīn [eulogize the past at the expense of the present] 颂扬古代的,否定现代的 但是这种尊重,是给历史以一定的科学的地位…而不是颂古非今,不是赞扬任何封建的毒素。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颂文 sòngwén [panegyric] 颂扬性的演说或文章 颂扬 sòngyáng [laud;extol;praise;eulogize] 称赞表扬 颂扬战功 这是朝鲜人民颂扬罗盛教的歌。——《罗盛教》 颂谀 sòngyú [flatter] 称颂讨好 颂祝 sòngzhù [express good wishes] 祝福,颂扬 ⊙ 英文词汇 eulogy extol laud ode praise song ⊙ 英文字义 ode ⊙ 日文字义 たたえる ##1. ほめる.たたえる.称扬する.2. 祈る.3. 周代に祭祀に用いられた舞曲.4. 何かをほめたたえる诗歌?文章. ⊙ 法文字义 颂动faire l\'éloge de;louer;exalter歌~chanter;louer名ode西风~ode au vent d\'ouest ⊙ 俄文字义 ⊙ 字谜 迷底为“颂”的字迷有:崧山颍水行去,孤树残花凋零 -- 颂为公频让步,以歌来赞扬 -- 颂无私的。

二、[[诗经]]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诗经》的特色和影响 马克思指出:“在不同的所有制形式上,在生存的社会条件下,耸立着由不同的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世界观构成的上层建筑。”

①在《诗经》产生的年代,我们的先人在自然条件相当艰苦的黄河流域以宗法制度为核心建立起一个农业社会。这个社会为了生存发展,需要强大的集体力量,需要内部秩序的稳定与和谐,而相应地需要抑制其社会成员的个性自由和与之相联系的浪漫幻想。

正是在这种“生存的社会条件下”,形成了《诗经》的思想和艺术特色。并且,由于中国——尤其中原社会的基本特点维持甚久,作为中国文学重要起点、又被奉为儒家经典的《诗经》,其特色对于后代文学的影响,也就非常之深远。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629页。 具体地说,《诗经》的特色和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诗经》是以抒情诗为主流的。

除了《大雅》中的史诗和《小雅》、《国风》中的个别篇章外,《诗经》中几乎完全是抒情诗。而且,从诗歌艺术的成熟程度来看,抒情诗所达到的水准,也明显高于叙事诗。

而与《诗经》大体属于同时代的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却完全是叙事诗。正如荷马史诗奠定了西方文学以叙事传统为主的发展方向,《诗经》也奠定了中国文学以抒情传统为主的发展方向。

以后的中国诗歌,大都是抒情诗;而且,以抒情诗为主的诗歌,又成为中国文学的主要样式。 第二,《诗经》中的诗歌,除了极少数几篇,完全是反映现实的人间世界和日常生活、日常经验。

在这里,几乎不存在凭借幻想而虚构出的超越于人间世界之上的神话世界,不存在诸神和英雄们的特异形象和特异经历(这正是荷马史诗的基本素材),有的是关于政治风波、春耕秋获、男女情爱的悲欢哀乐。后来的中国诗歌乃至其他文学样式,其内容也是以日常性、现实性为基本特征;日常生活、日常事件、日常人物,总是文学的中心素材。

第三,与上述第二项相联系,《诗经》在总体上,具有显著的政治与道德色彩。无论是主要产生于社会上层的大、小《雅》,还是主要产生于民间的《国风》,都有相当数量的诗歌,密切联系时事政治,批判统治者的举措失当和道德败坏。

其意义虽主要在于要求维护合理合度的统治,给予人民以较为宽松、可以维持生存的条件,但这对于社会的发展,当然是有价值的。 关心社会政治与道德,敢于对统治阶层中的腐败现象提出批判,应该说是《诗经》的优秀之处。

但这个问题应该从两方面来看。正像我们在前一节中举例分析的那样,这一种批评完全是站在社会公认原则的立场上的,在根本上起着维护现有秩序的稳定的作用,而不能不抑制个人的欲望与自由。

就以《相鼠》一诗来说,它可能是批评统治者荒淫无度的生活,也可能是批评对“礼仪”的具有进步意义的破坏行为。不管作者的原意如何,诗对于这两种现象都是适用的。

要说《诗经》这一特点对后世的影响,首先要说明:《诗经》的政治性和道德性,在后世经过曲解而被强化了。本来不是直接反映政治与道德问题的诗,包括众多的爱情诗,在汉代的《毛诗序》中,也一律被解释为对政治、道德或“美”(赞颂)或“刺”(批评)的作品。

因而,一部《诗经》,变成了儒家的道德教科书。 后代诗人继承《诗经》关注社会政治与道德的特色,同样应该从两方面来分析。

一方面,提倡这一特色,可以纠正文学过分趋向游戏和唯美倾向,发扬文学的社会功能;另一方面,如果不适当地过分强调这一点,也必然妨害文学的多样化发展,抑制情感的自由表达。 第四,《诗经》的抒情诗,在表现个人感情时,总体上比较克制因而显得平和。

看起来,像《巷伯》批评“谗人”,《相鼠》批评无礼仪者,态度是很激烈的。但这种例子不仅很少,而且并不能说是纯粹的“个人感情”,因为作者是在维护社会原则,背倚集体力量对少数“坏人”提出斥责。

像《雨无正》、《十月之交》、《正月》等,因所批评的对象是多数人,则已显得畏惧不安。至于表现个人的失意、从军中的厌战思乡之情,乃至男女爱情,一般没有强烈的悲愤和强烈的欢乐。

由此带来必然的结果是:《诗经》的抒情较常见的是忧伤的感情。很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中国后代的诗歌,也是以抒情——抒忧伤之情较为普遍。

克制的感情,尤其忧伤的感情,是十分微妙的。它不像强烈的悲愤和强烈的欢乐喷涌而出,一泄无余,而是委婉曲折,波澜起伏。

由此,形成了《诗经》在抒情表现方面显得细致、隽永的特点。这一特点,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后来的诗歌。

另外需要说到,尽管《诗经》的抒情一般比较平和,却依然是真挚而动人的,而且也并非没有明朗欢快、天趣盎然之作。后代儒家把《诗经》中的所有作品都说成是因政治和道德目的而作的,并不能抹杀那些抒情之作——尤其是爱情诗对人们的感染力。

因此,在封建专制时代,当文学道德化倾向、说教倾向变得过度严重时,诗人们也会打出《诗经》的权威旗号,要求给感情以应有的、至少是适度的承认。明代诗人何景明的《明月篇序》就是一例。

汤显祖的《牡丹亭》中,深闺小姐杜丽娘诵读《关雎》而产生对于爱情的渴望,又是一例。 以。

三、无讼的古代中国无讼理念的成因分析

无讼理念作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价值取向,在古代中国的形成和发展存在许多有利条件,而这些诸多因素又催化了无讼理念在古代中国的传播。

它们主要表现为:⒈地理、政治、法律环境的封闭性与农耕文明地理环境的封闭性体现为“华夷之防”,指捍卫政治法律制度的“纯种”之争,典章文化被认为最好的,因而只容许其他文化圈的人来学习我们的,而不允许我们学习他们的。孔子说过“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

[6]这说明尽力让其他并入中国版图的其他民族接受我们的典章制度,即其一。其二,法典的封闭体例。

从最早的成文法典《法经》6篇到《唐律》12篇,再到《明清律》7律20门,都是封闭的。其三,国家机构设置上的封闭性。

例如,古代机构尚“六”观念,暗示着一种时空的封闭性,从《周礼》六官到《尚书》六部等,都体现出封闭性。农耕文明方面,古代中国的国家政权具有农业特性;农业型文明土壤导致了农业型政治、法律的重季节、应天顺时的特征;农耕生活方式使法制相对简单或单纯;农耕文明的稳定性也深深地影响了中华法律传统。

[7]这两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诉讼的减少。⒉小农经济和重农抑商的经济因素小农经济社会对农业的重视是有目共睹的,而对商业和商人极端仇视。

例如,《史纪·平准书》记载:“(汉初)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这表明汉代抑商政策非常明显,表现为“困”、“辱”二字。

“困”商,即对商人进行经济打击,主要方式有:官营禁榷;重征商税;不断改变币制。“辱”商,即对商贾进行政治上的打击,主要方式有:直接视经商为犯罪,实行人身制裁;锢商不得宦为吏;从服饰方面进行侮辱。

[8]因此,古代中国经济上小农性和重农抑商政策,必然导致整个社会机制的农业特质,全社会呈现出农业态势,自然对诉讼需要不旺,无讼便逐渐形成。⒊宗法文化与宗族制度中国古代时期,宗族制度主要表现为政治意味非常浓厚的宗法文化。

[9]宗法制度的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宗法伦理文化是核心内容是“亲亲”、“尊尊”;而且宗法文化表现在:国的家化、君的父化和君民关系 “父子格局”。同时,宗族制度的诸多社会功能体现在:经济互助;维护宗族伦理;稳定社会秩序;维护族众利益;敬宗收族。

[10]由此,宗法文化和宗族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维持良好的社会秩序,使国有机构和整个社会在表面无纷争的状态下运行而形成无讼。⒋思想文化根源——中国文明的法自然古代中国的文化传统崇尚和谐,正如儒家所说:“礼之用,和为贵。”

老子还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发道,道发自然。”[11]可见,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是法天、法地、法自然的,是对和谐的赞赏,而无讼是和谐的家族与社会在司法上要求和反映。

同时,古代中国无讼的思想文化根源可以得到以下几点认识:从法自然的文化思维到法律文化以无讼为价值取向,在根本上都只是传统中国特有的自然农业经济与社会结构及现实政治需求相契合的结果;传统中国人关于自然、社会、人生、政治的思维轨迹是:政治→人生(社会)→自然;中国的传统文化,诸如法自然、尚和谐、求无讼等都是经验的产物,而不是超验的。[12]总之,中国古代文明的法自然和谐是无讼形成的思想文化根源。

⒌社会根源——家国一体小农农业的发展和宗法农业生产方式的确立导致“国政”的实质是“家务”,家长制被引进行政领域,君是君父,官为父母官,诉讼被称为“父母官诉讼”。有学者认为:“探索中国诉讼原理,也可以从父母早斥子女的不良行为,调停兄弟姐妹间的争执这种家庭的作为中来寻求。

为政者为父母,人民是赤子,这样的譬如从古以来就存在于中国的传统中。事实上,知州、知县就被呼为‘父母官’、‘亲民官’,意味着他是照顾一个地方秩序和福利的‘家主人’。

知州、知县担负的司法业务就是作为这种照顾的一个部分的一个方面而对人民施与的,想给外名称的话,可称之为‘父母官诉讼’。”[13]因而,家国一体化的存在,使诉讼在古代中国没有生存的土壤,导致“父母官”调处息讼,求和谐的解决纠纷方式颇受欢迎。

⒍政治根源——和谐稳定对和谐与稳定的追求是古代中国统治者的永恒目标。诉讼通常涉及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家一族,甚至使几代人不能了结诉讼,胜诉者固然心安理得,但败诉者绝不甘心,因而会造成社会秩序动荡。

同时,诉讼也会影响生产,甚至造成家破人亡,生产更多的盲流大军,影响社会秩序稳定,这为统治者所忌讳。为了避免讼累造成的不安定因素,统治者极力推崇息讼、无讼,以减轻社会负担,增加国家税收收入。

另外,有些诉讼由于执法者贪赃枉法、玩法行私严重损害当事人利益,造成官民的严重对立,使固有矛盾更加激化,而成为大动乱的诱因和导火线。 [14]。

四、请就从古代的"无讼"."厌讼"."耻讼"观念到当代的诉讼案件数量

只写出答题提纲,供参考。

随着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国人法律意识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人们依法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意识大大增强,诉讼案件大量增加,我国传统上的“无讼”、“厌讼”、“耻讼”观念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但是,由于我国司法资源的有限,有些纠纷用诉讼的方法解决并不是最好的方式。 传统的“无讼”、“厌讼”、“耻讼”观念对当前“诉讼爆炸”现象的解决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首先,“无讼”、“厌讼”、“耻讼”倡导人们用诉讼之外的方法解决纠纷。

。 其次,“无讼”、“厌讼”、“耻讼”对缓解紧张的司法资源有很好的效果。

。 。

。 第三,“无讼”、“厌讼”、“耻讼”观念更符合建设和谐社会的宗旨。

。 当然,我们有条件地提倡“无讼”、“厌讼”、“耻讼”观念,对其赋予新的含义,绝不是限制当事人的诉讼,而是提倡将诉讼作为最后解决纠纷的手段,在提起诉讼前,充分利用协商、和解、调解等方式解决问题,化解纠纷,在不使当事人之间的感情产生伤害的情况下,把纠纷解决在诉讼前。

在依法治国的前提下,构建社会的和谐与完美。

五、中国酒文化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酒,在人类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已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而是一种文化象征,即酒神精神的象征。

在中国,酒神精神以道家哲学为源头。庄周主张物我合一、天人合一、齐一生死。庄周高唱绝对自由之歌,倡导“乘物而游”、“游乎四海之外”、“无何有之乡”。庄子宁愿做自由的在烂泥塘里摇头摆尾的乌龟,而不做受人束缚的昂头阔步的千里马。追求绝对自由、忘却生死利禄及荣辱,是中国酒神精神的精髓所在。

因醉酒而获得艺术的自由状态,这是古老中国的艺术家解脱束缚获得艺术创造力的重要途径。“志气旷达、以宇宙为狭”的魏晋名士、第一“醉鬼”刘伶在《酒德颂》中有言:“有大人先生,以天地为一朝,万期为须臾。日月有扃牖,八荒为庭衢。”“幕天席地,纵意所如。”“兀然而醉,豁尔而醒。静听不闻雷霆之声,孰视不睹泰山之形。不觉寒暑之切肌,利欲之感情。俯观万物,扰扰焉如江汉之载浮萍。”这种“至人”境界就是中国酒神精神的典型体现。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杜甫《饮中八仙歌》)“醉里从为客,诗成觉有神。”(杜甫《独酌成诗》)“俯仰各有态,得酒诗自成。”(苏轼《和陶渊明〈饮酒〉》)“一杯未尽诗已成,涌诗向天天亦惊。”(杨万里《重九后二月登万花川谷月下传觞》)。南宋政治诗人张元年说:“雨后飞花知底数,醉来赢得自由身。”酒醉而成传世诗作,这样的例子在

中国诗史中俯拾皆是。

不仅为诗如是,在绘画和中国文化特有的艺术书法中,酒神的精灵更是活泼万端。画家中,郑板桥的字画不能轻易得到,于是求者拿狗肉与美酒款待,在郑板桥的醉意中求字画者即可如愿。郑板桥也知道求画者的把戏,但他耐不住美酒狗肉的诱惑,只好写诗自嘲:“看月不妨人去尽,对月只恨酒来迟。笑他缣素求书辈,又要先生烂醉时。”“吴带当风”的画圣吴道子,作画前必酣饮大醉方可动笔,醉后为画,挥毫立就。“元四家”中的黄公望也是“酒不醉,不能画”。“书圣”王羲之醉时挥毫而作《兰亭序》,“遒媚劲健,绝代所无”,而至酒醒时“更书数十本,终不能及之”。李白写醉僧怀素:“吾师醉后依胡床,须臾扫尽数千张。飘飞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怀素酒醉泼墨,方留其神鬼皆惊的《自叙帖》。草圣张旭“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笔”,于是有其“挥毫落纸如云烟”的《古诗四帖》。

白酒是我国世代相传的酒精饮料,通过跟踪研究和总结工作,对传统工艺进行了改进,从作坊式操作到工业化生产,从肩挑背扛到半机械作业,从口授心传、灵活掌握到有文字资料传授。这些都使白酒工业不断得到发展与创新,提高了生产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一批厂家成为我国酿酒的大型骨干企业,为国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我们应继承和发展这份宝贵民族特产,弘扬中华民族优秀酒文化,使白酒行业发扬光大。

古代酒禁,约有四类,第一,为强国而禁。仪狄作酒,禹饮而甘之曰:后世必有酒亡国者。周公戒之曰:“群饮,汝勿佚,执拘以归周,予其杀而禹恶旨酒。”周公颁诰,严厉禁酒,唯恐民众败德伤性,损害元气,此为强国而禁酒。第二,为节约谷物而禁。酿酒需要大量谷物,东晋之时,一郡禁酒一年,就省米百万斛。(《晋书》卷九十一)刘备在益州任官时,曾因天旱而禁酒。(《三国志》卷三十八《简雍传》)节约谷物,历代禁酒,一般在灾荒之年实施俱多,史籍累见不鲜,但均为短期。因嗜酒自古成习,长期禁之,断难实行。第三为专卖而禁。《汉书·武帝传》韦唁注云:“禁民酒酿,独官酒置,如道路投木为权,独取利也。”似此非真禁酒,乃官府独自酿卖,以获其利,独占专利,可谓假禁。此前之禁,为民而禁;然武帝之禁,为利而禁,两者径渭分明。后来,两晋时朝廷实行的权酤,与汉武帝的酒酿专卖制度同为一丘之貉。可见,饮酒日盛,习俗日普,国家制度随机应变,官利本位优先,古今皆然,又岂独酒俗为然欤?但民好饮酒,禁之不绝,史籍昭然。第四,因酗酒肇事而禁。北魏文成帝太安四年,农民丰收后酗酒闹事,文成帝为此下令禁酒,诏令明言:“酿、沽饮皆斩之。”(《魏书》卷一百一十一《刑罚志》)实则民禁官不禁,明禁暗难禁。(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

六、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10首诗.

第一首 李白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提到思乡,诗仙的这首诗是所有只要是稍识文墨的中国人第一时间想起的。

这首诗明白如话,读起来琅琅上口,表达的是人们普遍共鸣的思乡之情,所以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炎黄子孙最熟悉的古典诗歌。它不追求想象的新颖奇特,也摒弃了辞藻的精工华美;它以清新朴素的笔触,抒写了丰富深曲的内容。

境是境,情是情,那么逼真,那么动人,百读不厌,耐人寻绎。无怪乎有人赞它是“妙绝古今”。

第二首 孟郊的《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

诗中亲切真淳地吟颂人类最伟大的情感——母爱。尤其是诗的最后两句,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炽烈的情怀,对于春日般的母爱,被广为传颂.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

第三首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白居易的这首诗尤以第二句最为有名,影响最大。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激励了多少辈中国人奋发向前,人不死,奋斗不止。其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写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浑成,堪称绝唱。

第四首 曹植的《七步诗》。 煮豆燃豆萁,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这首诗连同这个典故,都广为中国人熟知。

曹植运用了十分贴切、浅显生动的比喻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并因此逃过一劫。每当再出现兄弟相争时,中国人都会想起这首诗,“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第五首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这两句诗形象地提示了一个哲理:登高,才能望远;望远,必须登高。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也激励着中国人昂扬向上。 第六首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此诗写游子思乡怀亲。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

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中国人所特有的佳节思亲就来源于此。 第七首 《诗经》的第一首,《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毛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诗经》是中国诗歌之始,其中不乏千古名句,尤以第一首广为人知。中国的爱情诗也有很多,其中不乏千古名句,但尤以《关雎》影响最大。

每当男人见到美女,想上去追时,“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就成了最充分的理由。 第八首 李清照的《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女词人李清照这一首慷慨激昂的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诗人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借古讽今,正气凛然。全诗仅二十个字,连用了三个典故,但无堆砌之弊,因为这都是诗人的心声。

如此慷慨雄健、掷地有声的诗篇,出自女性之手,实在是压倒须眉了。 第九首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此诗是送别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

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伟词自铸,传之千古,有口皆碑。尾联点出“送”的主题。

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一洗古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爽朗,清新高远,独树碑石。

第十首 李绅的《悯农》。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首诗是写劳动的艰辛,劳动果实来之不易。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感叹和告诫免于空洞抽象的说教,而成为有血有肉、意蕴深远的格言。这首诗没有从具体人、事落笔,诗人选择比较典型的生活细节和人们熟知的事实,道出了一个浅显的道理,劳动果实来之不易。

七、五经 中国历史 影响

五经,指儒家的五圣经,即《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温柔宽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词比事,《春秋》教也。汉武帝立五经博士,儒教国家化由此谓开端。“五经”还是中医名词,指肝、心、脾、肺、肾五脏的经脉。

影响:被用为封建科举中选拔人才的命题书和教科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更是中国历史文化古籍中的宝典。翔实的记载了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最活跃时期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各方面的史实资料及影响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孔孟重要哲学思想。阅读五经,能够从五个角度理解人生,即:《周易》——哲学角度;《尚书》——政治角度;《诗经》——艺术角度;《礼记》——社会角度;《春秋》——历史角度。

八、王充的主要思想及历史意义是什么

王充的哲学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天自然无为

王充认为天和地都是无意志的自然的物质实体,宇宙万物的运动变化和事物的生成是自然无为的结果。他认为万物是由于物质性的"气",自然运动而生成的,"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生物间的相胜是因为各种生物筋力的强弱、气势的优劣和动作的巧便不同,并非天的有意安排,天不是什么有意志能祸福的人格神。

2.天不能故生人

王充认为天是自然,而人也是自然的产物,"人,物也;物,亦物也",这样就割断了天人之间的联系。他发扬了荀子明于天人之分"的唯物主义思想。他说:"人不能以行感天,天亦不能随行而应人"。他认为社会的政治、道德与自然界的灾异无关,所谓"天人感应"的说法只是人们以自己的想法去比拟天的结果。

3.神灭无鬼

王充认为人有生即有死。人所以能生,由于他有精气血脉,而"人死血脉竭,竭而精气灭,灭而形体朽,朽而成灰土,何用为鬼?"他认为人死犹如火灭,火灭为何还能有光?他对于人的精神现象给予了唯物的解释,从而否定鬼的存在,破除了"善恶报应"的迷信。

4.今胜于古

王充反对"奉天法古"的思想,认为今人和古人相"齐",今人与古人气禀相同,古今不异,没有根据说古人总是胜于今人,没有理由颂古非今。他认为汉比过去进步,汉在"百代之上",因为汉在"百代"之后。这种见解与"天不变道亦不变"的思想是完全对立的。

历史意义:

王充以道家的自然无为为立论宗旨,以“天”为天道观的最高范畴。以“气”为核心范畴,由元气、精气、和气等自然气化构成了庞大的宇宙生成模式,与天人感应论形成对立之势。其在主张生死自然、力倡薄葬,以及反叛神化儒学等方面彰显了道家的特质。他以事实验证言论,弥补了道家空说无着的缺陷。是汉代道家思想的重要传承者与发展者。

王充思想虽属于道家却与先秦的老庄思想有严格的区别,虽是汉代道家思想的主张者但却与汉初王朝所标榜的“黄老之学”以及西汉末叶民间流行的道教均不同。《论衡》是王充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国历史上一部不朽的无神论著作。

人物简介:

王充(27——约97),字任壬,会稽上虞人,他的祖先从魏郡元城迁徙到元称。王充年少是就成了孤儿,乡里人都称赞他孝顺。后来到京城,到太学(中央最高学府)里学习,拜扶风(地名)人班彪为师。喜欢博览群书但是不死记章句。家里穷没有书,经常去逛洛阳集市上的书店,阅读那里所卖的书,看一边就能够背诵,于是精通了百家之言。后来回到乡里,住在家里教书。会稽郡征聘他为功曹(官职名),因为多次和上级争论,和上级不合而辞职离开。

九、、孟子的“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说有什么积极的意义

孟子提出的《诗经·小雅·北山》中写道:“陟彼北山,言采其杞。偕偕士子,朝夕从事。王事靡盬,忧我父母。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咸丘蒙不从全诗的整体含义出发,而断章取义地提出:“《诗》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舜既为天子矣,敢问瞽瞍之非臣,如何?”他认为舜既然已经做了皇帝,而他父亲瞽瞍又不是他的臣民,岂不是和《诗经》中这几句话的意思矛盾了吗?孟子批评他说:“是诗也,非是之谓也,劳于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北山》是写诗人对劳逸不均的不满情绪的,如果像咸丘蒙那样,只从字面上去理解,那么,《诗经·云汉》中的“周余黎民,靡有子遗,”岂不是要理解为“周无遗民”了吗?为此,孟子告诉他:“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孟子强调对诗歌的理解,不能只从字句的表面意思上去看,要从全诗的基本思想出发,去领会字句的含义。“以意逆志”的“逆”是“迎合、揣摩”的意思,“志”是指诗人写诗的目的意图。对“意”的理解,历来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意”是指读诗人的意,如汉代赵岐注《孟子》中说:“志,诗人志所欲之事。意,学者之心意也。”“人情不远,以己之意,逆诗人之志,是为得其实矣。”朱熹《四书集注》中说:“当以己意逆取作者之志,乃可得之。”他们都强调读诗人必须全面地领会诗篇之含义,有了正确的认识方可得作者之志。另一种认为“意”是指客观地存在于诗篇中的意,如清代吴淇在《六朝选诗定诗缘起》中说:“汉宋诸儒以一志字属古人,而意为自己之意。夫我非古人,而以己意说之,其贤于蒙(指咸丘蒙)之见也几何矣。不知志者古人之心事,以意为舆,载志而游,或有方,或无方,意之所到,即志之所在,故以古人之意求古人之志,乃就诗论诗,犹之以人治人也。即以此诗论之,不得养父母,其志也;普天云云,文辞也。‘莫非王事,我独贤劳’,其意也。其辞有害,其意无害,故用此意以逆之,而得其志在养亲而已。”吴淇的解释符合文学创作的特点,是比较科学的。按他这样理解,则“以意逆志”确是一个客观地分析诗歌的好方法。不过,孟子的本意可能还是以己意去逆诗人之志。这可以从他自己的文学批评实践中看出来。在《梁惠王》《公孙丑》等篇中他对《诗经》中《公刘》、《绵》、《灵台》、《鸱鸮》、《閟宫》等篇的解释中,都明显地表现了以己意去求诗人之志的特点。实际上,读者对诗的理解总是带有自己的观点和认识的,不可能完全和作者一致。己意如果是建立在对作品的客观分析基础上形成的,就像孟子对《北山》的理解一样,那就可以和诗篇客观的意一致。己意如果建立在偏见和主观猜测的基础上,那就会歪曲诗的本意,就像孟子对《公刘》等篇的解释一样。因此,要正确理解“以意逆志”中“意”的含义,应当把历史上两种不同的理解中的科学方面结合起来,才能使之成为一种真正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

知人论世

中国古代文论的一种观念,孟子提出的文学批评的原则和方法。出自《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认为,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世,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孟子的这一原则对后世的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历代文学批评家所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清代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文德》中说:“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论古人之辞也。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处,亦不可以遽论其文也。”知人论世,应当是“论世”第一,“知人”第二,进行文学批评,也必须知人论世,才能对作品作出正确的评价。 孟子的这一原则对后世的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历代文学批评家所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

相关参考

三个短命王朝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秦朝影响最大

秦始皇统一六国,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辉煌。但是秦王朝的短命,看起来似乎是个历史上的遗憾。但是秦始皇对后世的影响极其的深远,然而在中国历史上还有两个短命的王朝和秦朝一样,对中国的历史也有着深远的影响。第一

文字狱的影响,文字狱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

文字狱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1)满清文字狱给思想文化、士人风气带来恶劣影响。    满清文字狱是满清封建专制统治者为了钳制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镇压异端、打击政敌,从著述文字中罗织作者及其他有关人员罪状的

唐朝影响历史的史实

唐朝对世界影响的史实1,李世民被称为天可汗,影响了东亚地区。2.高仙芝战败试造纸术西传。造纸术传遍全世界,推进了历史的发展。3,日本,高丽,和西亚都有深远的影响。造纸术4隋唐的科举制,被西方学习5来求

美苏建交的历史影响

1.美苏“冷战”对峙的历史影响是什么①消极影响: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形成了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政治上,严重恶化了国际关系,使战后世界分裂为两个敌对的阵营;经济上,严重妨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军事上

战争对历史发展有什么影响

谈谈战争对人类历史和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哪些影响从总体的人类而不是国家来说,战争与和平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状态,两者相互矛盾、又互相交替。和平的时间长,战争的时间短。战争给社会生活带来极大影响,无数财富毁于一

世界历史影响力人物100

一、世界历史上的100位最有影响的人物都有谁-1.耶稣基督的生年为公历元年,基督宗教的中心人物,基督宗教的创始人.-2.艾萨克·牛顿【英国】最伟大、最有影响的科学家.他发明了积分,牛顿最重要的发现是在

艺妓如何影响日本历史

艺妓如何影响日本历史  在大多数人的眼中,艺伎是一个神秘而又有些暧昧的职业,其实人们对艺伎有着很多的误解。300多年来,艺伎已经成为日本独特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一些著名的艺伎甚至对日本历史的走向有过

影响清朝历史的100位云人物

一、世界历史上的100位最有影响的人物都有谁-1.耶稣基督的生年为公历元年,基督宗教的中心人物,基督宗教的创始人.-2.艾萨克·牛顿【英国】最伟大、最有影响的科学家.他发明了积分,牛顿最重要的发现是在

航海条例的历史影响

1.英国颁布对英国产生怎样的影响英国经济开始崛起。英国颁布《航海条例》,规定商品由本国船舶运输,严禁走私和管制价格等。政府逐渐取消地方关税,统一国内市场,维护经济秩序,规范交易行为,包括生产质量标准和

汉朝的历史对于中国的影响

汉朝的历史对于中国的影响:1、文化:儒家思想代替了道家的“无为而治”,在国家治理当中居于统治地位.秦朝统一的文字小篆难以认别,汉隶由此走上历史舞台,成为中国文字演变过程中重要的章节。不论是张骞出使西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