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上期中期历史题

Posted 儒学

篇首语: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高二上期中期历史题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高二上期中期历史题

一、高二历史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三知识整理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基础解读】 一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及评价 1、原因: (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

(2)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导致教育和学术领域也发生变化。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

这些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 (3)学派之间的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评价: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生平: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人,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理论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尊称“至圣”。 2、早期儒学: (1)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他认为仁就是爱人,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要做到待人宽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2)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 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 荀子也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著名论断。 (3)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三、道家和法家 1、道家: (1)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

他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他指出社会动荡的根源,在于人们的行为违背了自然,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2)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 2、法家: 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是战国末期的韩非子。

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 法家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基础解读】 一、从“无为”到“有为” (1)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2)目的: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3)措施:减轻田租、赦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让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并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等。 (4)结果: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5)汉初面临的社会问题: 内: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严重,割据局面正在形成。 外:匈奴为患,边关危机,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6)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形势的发展需要,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董仲舒其人: 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

他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汉武帝在位期间,董仲舒曾三次参加对策,阐发他的儒学思想。

2、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1)为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提出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

(2)为了加强君权,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 他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3) 董仲舒还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三、儒学成为正统 1、儒学兴起的原因: 汉武帝起用很多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士人纷纷研习儒家经典,儒学得以大兴。

2、儒学教育状况: (1)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设立专事研究和传播五经的教官,称为“博士”。

自此,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2)兴办太学,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到政府任官。

太学的兴办,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使非贵族官僚家庭的子弟也可凭太学资格做官;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3)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儒学于各郡县得到推广,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的地位。 3、结果: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第3课 宋明理学 【基础解读】 一、三教合一 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新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也在民间广为传播。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2、隋朝: 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

二、高二历史题

1.革命时期,资本主义为了巩固统治地位,对外殖民扩张实行的是原始积累阶段,即大量攫取殖民地的劳动力和财力物资,以维持本国资产阶级的统治。

2.到了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得到了巨大的发展,生产了大量的商品,但是由于本国购买力的饱和,资本主义国家对外殖民扩张呈现为以商品输出为主要特征,即大量向殖民地输出商品,为主要的表现就是1840年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出现了大量的外国商品,中国由出超变为入超;而随着资本主义商品输出的进行,资产阶级通过输出商品获得了大量的资本,资产阶级的最终目的是利润最大化,所以他们要用这些资本进行再投资,由于本国投资的饱和,迫使他们进行对外资本输出,这也就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资本主义对外殖民扩张的主要手段,例子有,中日甲午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对中国投资办厂,这实际上就是资本投资。3.随着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分工的扩大化,世界的经济越来越趋向国际化,导致资本在国际间的流通加速,所以,未来资本主义对外扩张还应以资本输出为主要形式,这也是我国目前改革开放阶段,把国家经济主权特别是金融安全作为首要保证的依据。

三、高二上册历史复习提纲

第一章 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 第二节 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活动 一、新航路的开辟 1、原因: ①经济根源:西欧各国的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造成了货币需求量的增加,对铸造货币的黄金的需求量日益增大。

②道路原因:奥斯曼帝国控制了东西方商道.阻碍了东西方的传统贸易,造成商业危机.促使欧洲人开辟新航路。 ③社会根源:受《马可波罗行记》的影响,欧洲人以为东方遍地是黄金。

2、条件: 西欧生产力的发展、知识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为远洋航行准备了必要的条件:①地圆学说;②地图绘制技术进步,表明海岸线及港口的地图已出现;③远洋船的出现;④武器装备的进步。 15世纪晚期,已完成中央集的酌葡萄牙、西班牙同时热衷于传播天主教.这是新航路开辟的动力之一。

3.经过: (1)1488年,葡萄牙从迪亚士到达好望角。 (2)1497~1498年.葡萄牙人达•伽马绕过非洲好望角到达印度。

(3)1492年,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意大利人哥伦布越过大西洋到达了美洲。 (4)1519~1522年.葡萄牙人麦哲伦环球航行成功,证实了地圆学说。

4.影响: (1)引起了“商业革命”:a.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欧洲与亚、非贸易扩大与美洲联系开始;b.欧洲的商路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2)引起了“价格革命”:a.大量贵金属流入欧洲,造成金银价格下降,物价猛涨; b.工商业资产阶级获利,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衰落。

(3)引发了西欧国家积极扩张海外殖民地的活动。 (4)加快了荷、英、法等西欧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

二、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殖民扩张 1.葡萄牙 1500年占领巴西;但葡萄牙扩张的主要方向在非洲和亚洲。 2.西班牙 主要目的是掠夺金银。

15世纪末到16世纪中期,占领子除巴西以外的中、南美洲;16世纪六、七十年代又占领了亚洲的菲律宾。 美 非 亚 特点 葡萄牙 巴西(葡最大殖民地) 非洲东岸、西岸一些据点 印度西岸一些据点、马六甲、澳门、摩鹿加群岛 以占据军事据点为主,同时垄断商路,建立商站,欺诈性贸易掠夺大量财富。

扩张主要方向在亚非。 西班牙 巴西以外的中南美洲 菲律宾 以美洲为主,甘蔗生产、黑奴贸易,疯狂掠夺贵重金属 3.影响 (1)欧洲的殖民统治给亚非拉美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印第安人几乎灭绝,土著劳动力锐减,由此又引起丁罪恶的奴隶贸易。

(2)流人欧洲的巨额财富,成为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来源之一,加速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3)改变了世界形势和历史发展进程;①欧洲人开始对美洲、亚洲和非洲进行政治控制和经济渗透;②伴随政治霸权而来的是经济的剥削和掠夺;③由于基督教和西方文化的渗透,殖民地区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也逐渐发生了变化;④各大洲间的相对孤立被打破,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相互影响、联系紧密的整体。

第三节 文艺复兴 一、概念 文艺复兴发生于14—17世纪的欧洲.是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在借助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名义下发起的弘扬资产阶级思想和文化的运动。 二、意大利文艺复兴 1、发源于意大利的原因:首先,意大利最早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前提条件;其次,意大利较多保留了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重要条件 实质:正在形成的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开展的一场反封建反宗教的新思想新文化革命运动,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2、社会思潮的核心及评价 (1)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主流,社会思潮的核心。

概念:人文主义重视人的价值,崇尚人性,要求把人从宗教的束缚下解放出来。 (2) 影响:①对当时的科学、哲学,文学、艺术,教育甚至生活方式都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②是资产阶级反封建、反神学世界观的思想武器;③对人文主义的过分推崇造成了文艺复兴运动晚期个人私欲的膨胀、泛滥和社会混乱。

3、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成就 ①最早的代表人物及作品:诗人但丁及作品《神曲》,画家乔托被誉为“欧洲绘画之父”。 ②诗人、学者彼特拉克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薄伽丘著有《十日谈》。

③15世纪后半期至16世纪,出现“美术三杰”——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和政治思想家、历史学家、军事著作家、诗人马基雅维利。达•芬奇——《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

米开朗琪罗——《大卫》。马基雅维利——《君主论》。

三、西欧诸国的文艺复兴 ①英国人文主义的杰出代表是戏剧家莎士比亚. ②法国作家拉伯雷著有《巨人传》。 ③德意志人文主义代表人物伊拉斯谟著有《愚人颂》。

④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著有《堂吉诃德》。 四、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 (1)近代自然科学蓬勃兴起的条件:①文艺复兴的深入发展使人们对自然界各种现象的认识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②生产经验积累,技术能力的提高也为科学研究创造了条件。 (2)成就:①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太阳中心说”,否定了上帝选定地球为宇宙中心的谬论,动摇了封建神学的基础。

②德意志学者开普勒发现行星沿椭圆形轨道绕太阳运行的规律。③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用自制望远镜证实了哥白尼学说的正确性,他注重实验、实践,被视为近代实验科学的奠基者。

④意大利的布鲁诺和英国的弗兰西斯。

四、高二上期历史复习提纲

1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三知识整理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基础解读】 一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及评价 1、原因: (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

(2)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导致教育和学术领域也发生变化。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

这些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 (3)学派之间的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评价: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生平: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人,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理论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尊称“至圣”。 2、早期儒学: (1)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认为仁就是爱人,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要做到待人宽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2)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 荀子也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著名论断。 (3)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三、道家和法家 1、道家: (1)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

他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他指出社会动荡的根源,在于人们的行为违背了自然,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2)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 2、法家: 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是战国末期的韩非子。

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法家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基础解读】 一、从“无为”到“有为” (1)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2)目的: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3)措施:减轻田租、赦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让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并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等。 (4)结果: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5)汉初面临的社会问题: 内: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严重,割据局面正在形成。 外:匈奴为患,边关危机,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6)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形势的发展需要,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董仲舒其人: 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

他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汉武帝在位期间,董仲舒曾三次参加对策,阐发他的儒学思想。

2、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1)为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提出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

(2)为了加强君权,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他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3) 董仲舒还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三、儒学成为正统 1、儒学兴起的原因: 汉武帝起用很多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士人纷纷研习儒家经典,儒学得以大兴。

2、儒学教育状况: (1)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设立专事研究和传播五经的教官,称为“博士”。

自此,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2)兴办太学,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到政府任官。

太学的兴办,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使非贵族官僚家庭的子弟也可凭太学资格做官;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3)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儒学于各郡县得到推广,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的地位。 3、结果: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第3课 宋明理学 【基础解读】 一、三教合一 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新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也在民间广为传播。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2、隋朝: 儒学家提出“三教。

五、高二半期考试总结1500字

期中考试结束了,这次考试比上次有些退步(或者这次考试发挥还算正常,自从上次考试不理想后,我进行了深刻的检讨。)我认真分析了原因:

1、在考试前我并没有深入复习,只不过是看了看书。

2、临阵磨枪,突击英语,平时不善于积累。

3、复习没有重点。

主要拉分的是英语。其实,英语一直是我这五科中最不理想的科目,我对此也非常的着急,所以我在今后的学习中会更加重视英语学习。

数学一直是我的强项,可这次发挥的也不是很令自己满意,虽然上了100分,但也没有发挥出自己应有的水平。这是什么原因呢?主要是自己思想上的问题,我总认为数学没什么,靠自己的功底完全可以应付,但是事实与自己所想的是完全相反的。经过这次考试,我也明白了,随着年级的升高,我们所需要掌握的知识也在不断的增多,我以前学的那些知识已经远远不够,所以,数学既是自己的强项,就更不能落下,就更应该跟着老师好好的学。说到化学,我认为我比以前认真了,但解题的技巧掌握的还不是很好,以后在这方面还应加强。在化学的学习上,和数学有一些相同,都是解题方法。在语文方面,我还应该加强阅读训练,使自己的阅读能力有所提高。

总之,对于考试不能临阵磨枪,要注重平时的积累。善于发现,善于理解,善于思考……

“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努力,是我们熟得不能再熟的字眼,但这两个字就够一个人做一辈子的了,而且它是永远做不完的。所以我更应该珍惜时光,为自己的目标而奋斗。

你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再改改

相关参考

高二历史材料题求高手帮我看看

答:材料认为中国儒家思想在近代以来,面对西方文明,经历了反抗与调试了阶段,不断发展自己。这一观点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近代以来,在洋务运动时期,封建地主阶级坚守“中体西用”,用儒家思想反抗外来的体制文明,

2012北京夏季高二历史会考

一、求2011年北京市夏季普通高中会考历史1、必须掌握会考说明书上的例题(单选和大题),其中第87题、第90题(2)(3)、第92题、95题是今年新增加的大题,需要特别关注。2、理解掌握7区模拟题政治

高二历史必修三课本第六课课后自我测评第一题怎么写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百家争鸣[自我测评]“六经”包括哪些典籍?答案提示:《诗》、《书》、《礼》、《乐》、《易》、《春秋》二儒学的兴起[自我测评]汉代太学规模不断扩大,反映了怎样的文化趋势

高中历史到底怎么学才能拿高分

我高中的历史成绩还算是可以的,高二的时候4次大考,3次年级第一。学习历史,光靠死记硬背是不行的,必须掌握方法。要具备历史思维,透过现象要看本质比如说我们省今年的文综有到历史题是这样的,给了你一副178

高二历史书图片

1.高二历史课本图片"位于伦敦郊区的马克思墓"为何有汉字"奠"此图这里有一篇文章,或许能给你一些帮助。(《光明日报》1998年7月1日作者马晓毅)马克思墓马克思的晚年是在伦敦度过的,他于1883年逝世

河南高二历史

1.河南省历年会考范围范围:(1)会考的文化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生物11科;实践科目为:物理、化学、通用技术、生物的实验操作。文化科目

高二历史会考重点广东

一、高中历史会考重点总结你最好是在网上下载文档,太长了高考会考历史复习要点(依据高中会考考试说明)(必修1)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分封制: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高二历史期中测试卷

1.推荐一个有丰富高中历史试题的网站/Soft/List.asp?cat_id=155高一年级(上)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近代中国以鸦片战争为开端,主要是因为()A

高二历史知识框架

一、高中历史必修一二的结构图价值决定价格:(1)价格与价值的关系。①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最终是由价值决定的。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②商品价格的高低,因为它们所含价值量不同。在其他条件不

高二历史是必修几

1.高中历史有几本书总共有3本必修,6本选修。高中历史必修有三本:第一本是讲政治的、、第二本讲经济、、第三本讲思想文化的。然后选修有6本:1、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2、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3、中外历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