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岐山县历史

Posted 祁山

篇首语:只愿我永远在爱里,不断地学习,即使悲伤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陕西岐山县历史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陕西岐山县历史

一、岐山县的历史沿革

岐山县以境内有岐山而得名。始建于隋开皇十六年(596),境内渭河、雍河、横水河及沿北山一带有新石器时代遗址19处,当时已有先民在此劳动生息。黄帝时代,岐伯就居于岐山之下。

夏禹治水,遍识山川,岐山地区属雍州。

商沿夏制,岐地仍属雍州。商末,周部族由彬县、旬邑一带迁至岐山,岐地就成了周部族的属区。纣辛十九年,西伯姬昌迁都于丰(今西安),岐地东部为周公旦所辖,西部为召公奭所辖。

西周仍沿九州之制,岐地属王畿的周、召两国,由周王朝直接管辖。

周平王东迁洛阳(前770),秦襄公率兵护送有功,赐岐地为襄公所辖。

秦(前221~前206)始皇统一六国,废封建设郡县后,岐地属内史郡。

西汉太初元年(前104),划长安以西凤翔府为右扶风,领县二十一。岐地南部分属武功县、眉县、虢县、西部属雍县,东部属美阳县,北部属杜阳县。

东汉时期(25~220),岐地南部分属眉县、武功县,其余所属未变。

三国(220~280),改右扶风为扶风郡(郡治在槐里——今兴平县境内),岐地分属亦旧。

西晋(265~316),州辖郡,郡辖县。岐地西属雍县,南属眉县,东属美阳县,为雍州(州治在今泾阳县西北)扶风郡(郡治在今长安县)辖。

十六国(303~420),岐山地区曾是前赵、后赵、前秦、后秦和夏的领域。除夏隶北秦州(州治在今武功县境)外,其余均属扶风郡。

北魏太和十一年(487)设岐州(州治在今凤翔县南),领3郡、9县。平秦郡(郡治在今凤翔县南)的周城县(太平真君六年置)辖岐地东部,横水县(太平真君十年分周城县置)辖岐地西部,武都郡(郡治在今宝鸡市东50里)的平阳县(太平真君六年置)辖岐区南部,武功郡的美阳县辖岐地东北部。

西魏大统四年(538),改平秦郡为岐山郡、改平阳县为眉城县,岐地分属未变。

北周(557~581),武帝天和四年(569)分泾州鹑觚县南境置三龙县,县以山得名,治岐阳镇(今岐阳村)。属岐山郡。

隋(581~618),改岐山郡为扶风郡,开皇十六年(596)移三龙县治于西40里(今凤鸣镇),改名岐山县。大业九年(613)又移县治于东北8里(当今故郡寺、渚村一带)。

唐(618~907),撤扶风郡设关内道凤翔府,岐山为其所属。武德元年(618)移县治于张堡(一说张堡垒,今地不详)。三年(620)分岐山县东部置韦川县(今扶风县)。七年(624)移县治于龙尾堡。贞观七年(633)分岐山东北部及上宜县(今乾县西北)置岐阳县(县治在今岐阳村)。八年(634)废虢县入岐山县,移县治于今址。

五代十国(907~960),岐地仍属凤翔府。

北宋熙宁五年(1072)分陕西路西部置秦凤路,岐山县属秦凤路凤翔府。

金大定二十七年(1187)置凤翔路,岐山县属凤翔路凤翔府。

元(1279~1368),废凤翔路,岐山县属陕西行中书省凤翔府所辖。

明(1368~1644),改陕西行中书省为陕西承宣布政使司,凤翔府未变,岐山县仍属其辖。

清(1644~1911),岐山县属凤邠道凤翔府。

民国(1912~1949),废府留县。先属陕西关中道,至二十二年(1933)撤道,设行政区,岐山县属陕西省第九行政区(其治先在凤翔县,后移宝鸡县——今宝鸡市)。

1949年7月14日岐山县解放,属陕甘宁边区宝鸡分区(1950年10月1日改为宝鸡专区)所辖。1956年10月宝鸡专区撤销,岐山县隶属陕西省。1958年12月10日,岐山县并入凤翔县。1961年9月恢复宝鸡专区及岐山县制,岐山县隶属宝鸡专区。

1968年2月28日成立宝鸡专区革命委员会,1969年10月1日改宝鸡专区为宝鸡地区,岐山县随其所属。1971年12月8日撤销宝鸡地区,辖区归宝鸡市,岐山县属宝鸡市。1979年复设宝鸡地区,岐山县归其属。1980年8月1日撤宝鸡地区并入宝鸡市,岐山县为宝鸡市辖。

2011年7月7日,经陕西省政府批准,岐山县撤销原五丈原镇、曹家镇、安乐镇并入蔡家坡镇,将故郡乡、京当乡改为故郡镇、京当镇。

二、谁知道有关陕西省岐山县杨柳村的历史或故事

杨柳村地处外秦淮河平原,全村居民1348人,村庄依山傍水,北靠马场山,前临杨柳湖,富有浓郁的江南水乡特色。

杨柳村始建于明万历七年(1579年),村庄一个个自成体系的独立宅院又名为“堂”,各堂的名称是:翼圣堂、翼经堂、四本堂、树德堂、思承堂、礼和堂、酌雅堂、安雅堂、崇厚堂、序乐堂、居易堂、天乐堂、映雪堂、祖耀堂、文光堂。原来的宅院之间闾巷,全部以青石板铺路,条石为阶。

古时有“青石墁地石门楼,走进杨柳不沾泥”说法,是一条洁净的“青石街”。 杨柳村古建筑群,清康熙、乾隆年间建造。

原有36个宅院,现存比较完整的有17个宅院,共37进366间,建筑面积11160平方米。这些古建筑的门楼雕刻一般保存完好。

其中比较好的13个门楼的题字为“旋马遗规”、“遵道坦然”、“缓步凝思”、“行仁履义”等,均为楷书砖雕,四周饰以人物、花卉等图案,刻工细致,纹式精美,富有浓厚的明清建筑风格,显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才能。 杨柳村古建筑群均为坐北朝南的多进穿堂式高墙深院。

一般为三进、四进、五进,最多的“翼圣堂”是七进,十八道门槛,在中轴线上建门厅、轿厅及主要住房。在左右纵轴线上有客房、书房、次要住房和厨房杂屋。

后部分住房大多为二层建筑,楼宇之间宛转相通。厅堂内部根据不同需要,用隔扇、屏风等自由分隔。

上部天花除采用“望砖”外,还做成各种各样的“轩”,精巧美观。 杨柳村古建筑群,古朴典雅,建筑独具匠心,是江南地区典型的古民宅建筑,带有典型的南京地域特色,它也有砖雕、木雕和石雕,但不像徽派建筑那么张扬,显得更内敛和书卷气;房顶的瓦的曲面比较大气,弧线很有力度;雕刻的内容有《西厢记》、《古城会》,还有暗八仙,琴棋书画,象头代表吉祥如意、凤凰象征丹凤朝阳,兴旺发达,门楼上有笔锭,意寓必定高升。

三、岐山县的名人

任光明,1922年1月生,1938年8月参加革命,中共党员,晋冀鲁豫军区四纵十三旅三十八团指导员,1946年1月因战牺牲。

金生保,1926年生,陕南军区师直侦察队战士,1947年12月在洛南县两岔河战斗中牺牲。 张江来,1946年参加革命,解放军西府纵队训练二中队分队长,1948年8月在旬邑县张胡原作战中牺牲。

张应魁,1938年2月参加革命,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一军二师五团一营副教导员,1948年9月在大荔县作战中牺牲。 田惟均,日本明治大学法科毕业,曾两次任岐山县长。

在岐山县任内注重发展农业、文化教育事业。 陈万水,(英文:Viola Chen,1940年11月-2012年7月27日),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夫人,于1940年11月出生于陕西省岐山县。

李淳风,唐代天文学家、历算学家,岐州雍人(今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唐初曾任太史令,他是中国古代科学家和历史文化名人。李淳风自幼聪慧好学,博览群书,尤其精通天文、历法、数学、阴阳学等。

李晓东,1954年出生,曾任铜川市人民政府市长、陕西省发展计划委员会主任、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现任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成员 王双明,1955年出生,地质学家,曾任陕西省煤田地质局局长、陕西省煤炭工业局局长,现任陕西省地质调查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 。

四、祁山的相关历史事件

建兴五年(公元227年)三月,诸葛亮于成都向后主刘禅上《出师表》后,进入汉中设临时丞相府。

建兴六年(公元228年)四月,亲率主力首次北伐(一出祁山),陇右的天水等三郡降蜀。由于先锋马谡失街亭,情势急转直下,亮只得拨西县千余家还汉中。

是年冬,诸葛又率大军二次北伐,出散关(宝鸡西南),围陈仓(宝鸡市东),后因粮草不济而退兵。建兴七年(公元229年)三次北伐,亮派陈式占领了魏之武都(今成县),阴平(今文县)二郡,亮本人曾到达建威城(今西和县城附近,距祁山仅20公里)。

建兴八年(公元230年)四次北伐,诸葛亮派魏延西入羌中(今天水、陇南一带),郭淮截阻魏延于祁山一带,被延击败。建兴九年(公元231年)二月,诸葛亮亲自进行第五次北伐,以木牛运输粮草,再出祁山,六月破上邽(今天水市麦积区)。

由于李严假传退兵旨令,亮在退保祁山途中射杀张合于木门道(今礼县罗家堡附近)。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亲率十万大军从汉中乐城(今城固县北)出发,进行了最后一次北伐,杀出斜谷口,据五丈原(今陕西岐山县东南),始以流马运送粮草,八月卒于军中。

六役中,诸葛亮北伐直接出祁山两次,间接出祁山二次,(一次是亮到祁山南的建威(今西和),一次是魏延与郭淮战于祁山一带),还有两次未经祁山,总称“六出”,是泛指其西线北伐战略行动的整体而已。祁山中部峰顶,三国时有城,极为严固,城南三里有亮故垒,今名祁山堡,距礼县城25公里,。

祁山武侯祠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立了文官机构。祁山武侯祠已对外开放,慕名旅游者络绎不绝。

位于陇南地区礼县城东23公里的祁山乡,北距天水市70多公里,是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统师三军,挥师北上进攻曹魏的营堡,因诸葛亮“六出祁山”而闻名。南北朝时期,为纪念诸葛亮,在堡内建有武侯祠,历有修复。

现存武侯祠殿宇为三间硬山顶神厅,后连接三间悬山顶大殿,内塑高大的孔明像,手执羽扇,端坐正视。祠堂左右有月门可入关羽殿院,院后为起佛殿院。

祁山堡已成为三国之旅的重要景点。祁山位于县城东的阊江之畔,海拔237米,为县城诸山的最高峰。

阊江河水从西面绕其而过,宛若一条银色的玉带,在其下游数里原有崖石对峙,流急滩险,曰“阊门”。祁门于唐永泰2年(766年)建县,县名就是取祁山和阊门首尾二字,合而名之。

关于祁山名称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曰“飘舒若旗”。

康熙《祁门县志》中说祁山“石壁崚嶒,飘舒如旗状”,站在阊江路上远眺祁山,只见南面的主峰高耸,犹如旗首,山势逶迤北去,起伏的山峰,就像一面在微风中飘动的旌旗。一曰“祁者,大也”,清代祁门人倪望重在《祁门县志补》中写道:“祁,大也,盛貌”。

祁山体势雄伟挺拔,在县城周围的群山之中,更显其高大之势,此说也有一番道理。祁山自古就是祁城人郊游揽胜的绝好去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得益彰。

山之南麓有栖真岩。康熙《祁门县志》载:“栖真岩在祁山,宋野仙孙元明栖此修炼”。

传说宋时野仙孙元明绍兴中(1140年左右)来洞元观,居栖真岩,孙野仙盛夏不挥扇,严寒浴于溪,为人书偈,祸福无不验。绍熙2年(1191)4月,无疾而化,留偈曰:“佯狂八十六年,识得玄中又玄,今朝摆手归去,笑彻蓬壶洞天”。

栖真岩风景很美,古人有诗赞曰:“千层水墨林峦晓,一片丹青草树秋”。为篆书阳刻,字体刚劲有力,线条明快,直径达1.5米左右。

其左边有一方为“山中灵囗”,最后一字和款识由于岩体剥落,已辨认不清。右边与之对应的是一方打磨好的题额,不知何故没有刻字。

在“佛”字右上方约百米处还有一方“最上一乘”的石刻,题款为“夕沙”。石刻前原有平台,据传,为“青萝寺”的高僧修炼参禅处,至今仍能见到当年遗留下来的痕迹。

祁门旧志上记载着祁山的另一佳境,名珠溪曲坞。据考,此景在祁山东麓,出青萝岩,沿公路东行约百米处进朱家坞,即珠溪。

珠溪寺建于唐光化年间(898--900),宋明两代又数次修葺,清代毁于兵火。古时,文人墨客常到这里踏青寻幽访古。

清顺治年间祁门训导何雍有梅城十二景诗,“珠溪曲坞”诗云:“阒然十里隔尘嚣,指点招提问野樵;石裂屏开栖二凤,溪回珠合过三桥;争夸峻壁巫山近,漫道香林上笠遥;花落水流别有异,那闻山外马蹄骄”。同治《祁门县志》载,宋绍定6年(1233),知县徐拱辰曾在珠溪寺宴请邑中诸文人学士,方岳曾作诗一首《次韵徐宰集珠溪》:“瀑煮春风生意长,梅花吹雪入诗香;夜寒记得僧房梦,修竹半窗云一床。”

以其一贯清新自然的风格,写出了珠溪清丽幽雅的景色。珠溪寺后因历经兵乱而倾废,珠溪曲坞之景也无昔日之盛。

祁山西麓阊江中,有一巨石,形如靴,号靴石。《太平寰宇记》载:“山西半壁有大石,方圆丈余,坠于溪中。”

此石自祁山坠落水中,成一深潭,潭水翠绿,深不见底,称靴石潭,靴石潭之下不过数丈,又有一潭,名相公潭,亦有石头出露水面,人们俗称为“大石头”和“小石头”。县人吴云岫咏相公潭诗:“十里青萝山下路,野花红过相公潭”。

时至今日,这两潭仍水深而清,每逢夏。

五、求岐山民间故事

一、世界第五长河 黄河,世界第五长河,一条5464公里长的大河,在中国北方 蜿蜒流动。

从高空俯瞰,它恰似一个巨大的"几"字,又隐隐就是我 们民族那独一无二的图腾。 二、黄河的表征 它不仅仅是一条大河。

黄河,黄土地,皇帝,黄皮肤,这一切黄色表征,把这条流经中华心脏地区的浊流升华为圣河。《汉书.沟洫 志》就把黄河尊为百川之首:"中国川源以百数,莫著于四渎,而河 为宗。

" 三、黄土风成说 在久远的地质年代,在亚洲内陆的沙漠戈壁,遍地砂石在骤冷骤 热的严酷环境中被支解粉碎,直至形成粉末。内陆盛行的西北气流, 经年累月地把它们吹向东方,粗砂落于蒙古高原,最细腻的粉末随风 飘落到今天甘肃、陕西、山西、青海、宁夏、河南6省。

千百万年的 搬运堆积,终于形成了一个北起长城,南至秦岭,西抵日月山,东达 太行山的黄土高原。 四、深厚广阔的黄土层 这是一片无与伦比的黄土,它的面积广达41万平方公里,黄土 覆盖厚度一般在100米以上。

而陇东、陕西、晋西等地,黄土深达 100到200米,兰州地区更厚达300米以上。 五、六千年前的伊甸园 植物学家们研究发现,虽然黄土高原的降水不如南方丰沛,但养 分的淋溶损失也较少,非常适合杨树、桦树、栎树、油松、云杉和酸 枣、黄荆条等生长。

那时繁茂的植被,涵养着一个温暖多雨的伊甸园。 今天山西、陕西、甘肃、宁夏等省份,分布着大片原始森林。

地处中 原的河南省简称为"豫",显示在仓颉造字的时代,它仍是大象出没 之地。 六、历史兴盛的基础 地质学家们发现,黄土具备优良的解理性,适合开掘窑洞居住; 农学家们发现,黄土中各种矿物营养物质丰富,具有较高的天然肥力。

先民们渐渐在这片黄土地上开凿窑洞居住,种植五谷为生。5000 多年前,皇帝、炎帝的部落兴盛起来,华夏先祖的足迹踏遍了黄土地。

随后的日子里,中国第一个王朝夏兴盛于此,立国800年的周朝源 起于此,而横扫六合,一统天下的秦帝国也勃兴于此。 七、远古时代文明的启蒙 在160多万年前的山西芮城西候度人类活动遗址中,人们找到 了被火烧过的动物化石和鹿角化石,在100万年前的山西蓝田人类遗址中,人们找到了多处碳末堆积。

从那以后,蓝田人、大荔人、丁村人、河套人,都在黄河的臂湾里繁衍生息。直到6000年前,黄土地上出现了以半坡文明为代表 的母系氏族文化。

我们的祖先,就在这样一片绿野间狩猎采集,度过了华夏文明 的金色童年。 八、历史记述改造自然的功绩 这里确实最早沐浴了文明之光,这里也难免最早被受了文明之火。

上古传说,神农氏曾教民稼穑。耐人寻味的是,神农就是炎帝,也就 是火神,他所传授的实际上是焚林垦殖。

《孟子》中记载了三皇五帝烧山林的"功绩": "当尧之时。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

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

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 在诗经中,我们听到了先民们砍伐时的吟唱: "侃侃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

""伐木叮叮, 鸟鸣嘤嘤。" 九、黄土高原植被第一次受大损 始皇帝统一六国,大量人口随之进入关中,垦殖面积大增。

与此同 时,他大兴土木,建造宫殿陵寝,大肆砍伐关中山地森林,始皇三十三 年(公元前214年),蒙恬击溃匈奴,取得河套地区大片土地,随后 实行屯垦戍边,多次向鄂尔多斯高原地区移民,每次人数多达数十万, 原本一望无际的草原变成了农耕区。 十、黄土高原森林第二次受大损 西汉时期,天下大治,中国人口激增至6000万。

向西北开拓移 民成为解决人口膨胀压力的主要手段,仅汉武帝时期,就向西北边塞迁 徙了70余万人口。西汉将匈奴赶到遥远的漠北,将大片林牧区变成了 农耕区。

西汉在河套开发的引黄灌溉工程,是以宁夏内蒙的贺兰山森林 和陕北森林的大破坏为代价的。 十一、黄土高原森林第三次受大损 唐朝立国之初,励精图治,经济迅速恢复。

由于其经济贸易外交 的中心皆偏于西北,因而西北地区的屯田垦殖搞得有声有色。黄土高 原的林牧区开辟了大片农田,垦田数十万亩。

每丁耕田有二三百亩, 广种薄收,造成植被大面积破坏。 唐代定都黄土地的中心城市-长安。

盛唐气象,国力达到顶峰, 都城的规模当然前无古人,耗用木材无数。仅就长安附近而言,唐代除了在宝鸡、眉县、周至、户县等邻近山中采伐外,还远到岐山、陇山和当时岚州(今岚县)、盛州(今内蒙额尔多斯高原一带)采办。

十二、黄土高原森林第四次受大损 宋代建都开封,因为洛阳附近黄河南北的山岭早被砍伐一空了, 不得不远去吕梁山采伐,当时渭河上游林区也横遭暴劫。史载北宋刚 刚立国,就在秦陇之间大肆采伐。

陕西秦岭、子午岭、罗山,宁夏贺 兰山、大盘山,甘肃沼河、陇南山地,森林先后遭到破坏。宋朝官商 每年仅从陕甘间的陇山就采得大木万株以上,竟使当时开封城内良木堆积如山,私商采卖木材更是不计其数。

十三、黄土高原森林第五次受大损 明朝重得西北,重视屯田,以便以屯养军,以军隶民。当时"屯 田普天下","而西北为最"。

明初驻屯雁门、偏关长城附近时,那 里因山势峭壁拔,林木茂盛,"人鲜径行,骑不能入"。

相关参考

陕西有多少历史文化名人

周秦时期1崇侯虎:商代末期诸侯,崇国国君。封地在今西安西郊沣河西。与周文王同时期。曾对殷纣王进谗言使殷纣王将周文王囚禁于幽里。后被周灭。2姬旦:既周公,武王之弟。因采邑在周,也就是今天的岐山县,故称周

封神榜之凤鸣岐山中的岐山是哪个地方?

当然是封神榜的岐山了,注意这句话岐山周公庙岐山,乃炎帝生息、周室肇基之地,是周文化的发祥地,是民族医学巨著《黄帝内经》、中国哲学宏著《周易》诞生之地。岐山,位于富饶的关中平原西部,陕西省宝鸡市境内,是

武侯祠和哪段历史有关

武侯祠是纪念中国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的祠堂,因诸葛亮生前被封为武乡侯而得名。公元二三四年八月,诸葛亮因积劳成疾,病卒于北伐前线的五丈原(今陕西宝鸡市岐山县城南约20公里),时年五十四岁。诸葛亮为蜀汉

中国历史上的大地震有几次都在什么地方

1、陕西岐山地震史书记载比较可靠的最早一次大地震是公元前780年(周幽王二年)陕西岐山(34.5°N,107.8°E),估计震级可达7级以上,(震中烈度≥Ⅸ)。地震时,“西周三川皆震。是岁也,三川竭,

从历史上有记录开始中国地震了多少次具体点的

陕西岐山地震发生于周幽王二年(公元前780年)。这是中国史书记载比较可靠的最早一次大地震。地震时,“西周三川皆震。是岁也,三川竭,岐山崩”(《国语•周语》)。三川即今陕西省的泾河、渭河、洛河。估计震级

周文王是建立那个朝代的

周文王建立了周国。但灭商建周的是其子周武王。姬昌(前1152年―前1056年),姬姓,名昌,岐周(今陕西岐山县)人。周朝奠基者,周太王之孙,季历之子。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其父死后,继承西伯侯之位,故

商朝后面是哪个朝代

周朝。在灭商之前,周部落源自华夏民族,因为遭到戎、狄等游牧部落的侵扰,周部落的首领古公亶父率领周人迁移到岐山(今陕西岐山县东北)下的平原定居下来。生活于渭河流域,其始祖姬弃就是被称为农神的"后稷",《

历史上第一个通晓风水的君主 搬家改变一个王朝

...实地踏勘,迁一处风水吉地,兴我周室!"位于陕西省岐山县城西北凤凰山南麓的周公庙他们一行走到地势高旷、藏风蓄水且充满野性和活力的高地豳时,公刘眼前一亮,方士们也为之赞叹:这就是风水吉地啊,迁都于豳!公...

历史上第一个通晓风水的君主 搬家改变一个王朝

...实地踏勘,迁一处风水吉地,兴我周室!"位于陕西省岐山县城西北凤凰山南麓的周公庙他们一行走到地势高旷、藏风蓄水且充满野性和活力的高地豳时,公刘眼前一亮,方士们也为之赞叹:这就是风水吉地啊,迁都于豳!公...

甲骨文的故事

甲骨文的故事据近日报载,在陕西省岐山县内又发现两片周代甲骨,其中所刻文字达55个,这还是过去未曾发现过的“龟腹甲骨”。甲骨文再次引起了国人的关注。这里选摘的内容,对甲骨文的相关背景作了较为通俗的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