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码相机的历史
Posted 照相机
篇首语: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数码相机的历史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数码相机的历史
照相机历史简介
最早的照相机结构十分简单,仅包括暗箱、镜头和感光材料。现代照相机比较复杂,具有镜头、光圈、快门、测距、取景、测光、输片、计数、自拍、对焦、变焦等系统,现代照相机是一种结合光学、精密机械、电子技术和化学等技术的复杂产品。
随着放大技术和微粒胶卷的出现,镜头的质量也相应地提高了。1902年,德国的鲁道夫利用赛得尔于1855年建立的三级像差理论,和1881年阿贝研究成功的高折射率低色散光学玻璃 ,制成了著名的“天塞”镜头,由于各种像差的降低,使得成像质量大为提高。
扩展资料:
系统机构
从完成摄影的功能来说,照相机大致要具备成像、曝光和辅助三大结构系统。成像系统包括成像镜头、测距调焦、取景系统、附加透镜、滤光镜、效果镜等;曝光系统包括快门机构、光圈机构、测光系统、闪光系统、自拍机构等;辅助系统包括卷片机构、计数机构、倒片机构等。
保养技巧
相机的镜头要用专用的拭纸、布擦拭,或以骆驼毛拂 ,以免刮伤。要去除镜头上的尘埃时,最好用吹毛刷,不要用纸或布;用嘴吹风时,要小心避免口水沾上镜片。
要湿拭镜片时,请用合格清洁剂,不要用酒精之类的强溶剂。镜头上最好加装保护镜或滤光镜,可加长镜头上透镜寿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照相机
你对照相机的发展史有哪些了解
资料没在,简单说一下吧。
相机的雏形其实就是个画箱,根据透镜的成像原理设计,最开始供画家画画用的辅助工具。 后来有人研制了感光材料,将它涂在玻璃板上(湿板摄影)。
这里才可以叫做真正意义的照相。不过由于操作麻烦(每次要在拍照前将药剂现涂在玻璃板上,而且药剂必须是湿的,曝光时间长,不好控制。
),而且只能拍风光。后来有人发明了干板(药品已经涂好,可长时间存放)。
最出的相机没有形成体系,开始是又摄影师自己设计,然后由木匠加工(没错是木匠)。然后木匠有了经验以后就自己制造相机。
最初的相机基本上都是木质,而且体积大,一般只有1档快门。 第一台彩色照相机是利用3原色原理制造的,既相机有红、绿、蓝3块玻璃,分别曝光,然后再在冲洗时将3张叠放再曝光。
最开始的胶卷并不像我们现在用的这么方便,它需要在暗室换装。 柯达发明的胶卷,而且还发明了可在明室更换的胶卷。
是柯达使拍照更容易更经济。 现代相机的发展我……忘了,后面补充吧。
相关参考
数码宝贝一到五部数码宝贝01数码暴龙大冒险0101、奇幻之旅02、爆裂进化!暴龙兽03、灰狼,加鲁鲁兽04、灼热,巴多拉兽05、电光,比多兽06、巴鲁兽忍无可忍的进化07、咆哮,海狮兽08、黑暗使者恶
为什么数码相机能够留下美好的瞬间从1884年电视机问世以来,人们便对影像存储有了极大的兴趣。但人们发现,电视上的影像总是转瞬即逝,根本无法再次回放,很多珍贵的镜头也无法保存。于是人们开始研究将影像保存
最早的照相机结构十分简单,仅包括暗箱、镜头和感光材料。现代照相机比较复杂,具有镜头、光圈、快门、测距、取景、测光、输片、计数、自拍等系统,是一种结合光学、精密机械、电子技术和化学等技术的复杂产品。在公
风味小吃作文味道好极了记得去年的秋天,我们全家去阳澄湖品尝那里有名的大闸蟹。我们来到了湖边的船舫酒家,刚刚坐下,酒店的老板就把活蟹拿了上来让我们挑选。只见一只只键壮的大闸蟹耀武扬威地挥舞着它们的两只大
最早的照相机一个不透光的盒子,这就是照相机。照相机是用感光胶片进行反景物拍摄的摄影器材。它的发明经历了漫长的岁月。16世纪时,欧洲首次出现了可以供绘画用的“成像暗箱”。1841年,光学家沃哥兰德向大家
拍立得照相机的发明人们拍照后,总是希望在最短的时间内看到照片。满足人们这种愿望的发明家就是美国工程师埃德温·兰德。1937年,28岁埃德温·兰德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尤其他的小女儿活泼可爱,为了满足孩
1826年,尼埃普斯创造了最早的照片《日光画》。1839年,达盖尔发明了银版照相法。1841年,塔尔伯特为自己的卡罗式摄影法申请专利,第一次实现了同一张负片制造出很多张照片。1842年,约翰.赫歇尔发
第一台全画幅DSLR诞生世界上第一台135规格的全画幅数码单反是由康太时在2000年打造的N-Digital,这台DSLR以康太时N1为原形核心是来自飞利浦的629万像素全画幅CCD。除了可以使用康太
电脑开机显示器没有反应分两种情况:屏幕未通电(电源指示灯不亮)或通电但无信号或显示“nosighal”,前者表示电源不通或电源线接触不良或损坏,后者一般是内存条或显示器数据线接触不良,或内存、显卡、显
历史人物 慈禧逃跑后,日本人用照相机记录,最真实的紫禁城样貌
1900年,义和团运动发生后,八国联军借机侵华。8月14日,联军攻打北京城,慈禧与光绪帝携王公大臣次晨仓皇西逃,自此紫禁城的城门大开。次年,日本建筑史专家伊东忠太来到了北京考察故宫,而担当摄影的小川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