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西罗多德

Posted 历史

篇首语:我认为人生最美好的主旨和人类生活最幸福的结果,无过于学习了。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西罗多德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西罗多德

希罗多得的《历史》的价值是什么

希罗多德的《历史》在希腊史学史上是第一部堪称为历史的著作。

全书按内容基本上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叙述了黑海北岸的色雷斯人、希腊城邦及波斯帝国的历史、地理、民族和风俗习惯等,并记述了希波战争爆发的原因。

第二部分,主要记述希波战争的经过和结果,从小亚细亚各希腊城邦举行反对波斯的起义,一直到公元前478前希腊人占领塞斯托斯城为止。后来又有人把全书分成九卷,还根据当时的惯例,用古希腊神话中掌管文学和艺术的九位缪斯女神的名字,给各卷命名,所以这部书有时又被称作《缪斯书》。

《历史》内容丰富,非常生动地叙述了西亚、北非以及希腊等地区的地理环境、民族分布、经济生活、政治制度、历史往事、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名胜古迹等,为我们展示了古代近20个国家和地区的民族生活图景,宛如古代社会一部小型“百科全书”。希罗多德从史诗、官府档案文献、石刻碑铭和当时多种著作中,获取了很多资料,更多的是利用他亲身游历和实地调查采访所获得的大量资料。

《历史》是西方史学上的第一座丰碑,为西方历史编纂学“开辟了一个新时代”。

希罗多德为什么被称为“历史之父”

大约在公元前484年,希罗多德诞生在小亚细亚西南海滨的一座古老的城市。

希罗多德的父亲是一个奴隶主,他的叔父是本地一位著名的诗人。希罗多德从小学习勤奋,酷爱史诗。

大约从30岁开始,希罗多德开始了一次范围广泛的旅游。每到一地,希罗多德4就到历史遗址、名胜古迹浏览凭吊,考察地理环毚,了解风土人情,还喜爱听当地人讲述民间传说和历史缠。

他把这一切都记了下来,并一直随身带着。公元前445年前 后,希罗多德来到了 希腊的政治、经济和 文化中心雅典。

他十 分崇拜雅典的民主政 治和军事成就,就不 停地向有关的人打听 希波战争的各方面情况,收集了很多历史 资料。在友人们的鼓励和支持下,希罗多德决心写一部完整叙述希波战争的历史著作以流传后世,这就是史学名著《历史》。

希罗多德的《历史》内容丰富,非常生动 地叙述了西亚、北非以及希腊等地区的地理环境、民族分布、经济生活、政治制度、历史往 事、名胜古迹等,展示了近20个国家和地区的民 族生活图景,宛如古代社会的一部小型百科全 书。《历史》是西方史学上的第一座丰碑,为西 方历史编纂学“开辟了一个新时代”,希罗多德 也因此被西方称为“历史之父”。

相关参考

希罗多德历史pdf百度云

谁有希罗多德的《历史》,急求~希罗多德与《历史》生平希罗多德(约公元前485—425年)是早期希腊史学家中最具代表性的,这主要是由于他写的《历史》或《希波战争中》一书是第一部完整流传下来的古希腊史著,

历史之父希罗多德

历史

希罗多德的《历史》是有闻必录,记载人事

原标题:讲座︱徐松岩:希罗多德的《历史》是有闻必录,记载人事8月26日,在国家图书馆的文津读书沙龙上,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古典文明研究所所长、希腊研究中心主任徐松岩做了一场题为“我们为什么要研读

希罗多德《历史》出版社

谁能推荐几部介绍欧洲历史的书个人认为,大国崛起的主要内容已经是大航海之后的历史了,中世纪的历史还是看看剑桥的比较好。另外上海社科院出版过一套通史系列,即《英国通史》,《法国通史》和《德国通史》。这套书

亚里士多德是属于哪里的人 亚里士多德孔子

亚里士多德作为古希腊人尽皆知的科学家,而孔子是我国非常有名的圣人,把亚里士多德孔子放在一起究竟为何?两人之间又有什么瓜葛?首先,他们最大的相同之处就是作为一个伟大的教育家而且被后人所记住了。孔子是春秋

西罗马的军神是谁

对于经历了三世纪危机,如今江河日下的西罗马帝国来说,护国公埃提乌斯无疑是支撑着整个帝国的“擎天白玉主”。那么埃提乌斯到底是一个什么人呢?既然下来小编就来给大家介绍介绍这位曾经战胜国上帝之鞭阿提拉,被称

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灭亡

同为罗马帝国继承者,为何东罗马比西罗马多存活1000年之久

在欧洲的历史上,曾经有这么一个帝国,它以地中海为中心,跨越欧、亚、非三大洲,全盛时期控制了大约5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曾是世界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它就是——罗马帝国,不过在395年,罗马帝国一分为二,分

东西方大家亚里士多德和孔子之间有什么瓜葛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时代的人,无论在其生前还是死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他都被奉为最伟大的哲人、最有智慧的长者等等。一言以蔽之,就是亚里士多德已经代替大家进行了思考,他的观点与论断是绝不会出错的。伽利略则是十...

发动对西罗马的战争

   匈奴帝国曾称雄欧洲  公元1世纪中叶,活泼于蒙古高原的匈奴被中国东汉王朝屡次击败,又遭到蒙古高原新式的鲜卑族的挤压,不得不向西搬迁。尔后300年的史书中很少说到匈奴人的去向,公元4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