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谷县历史遗迹

Posted 遗址

篇首语:如果这世界上真有奇迹,那只是努力的另一个名字。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景谷县历史遗迹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景谷县历史遗迹

请教云南省普洱市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的历史沿革

景谷彝族傣族自治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云南省思茅市下属的一个县。

位于横断山脉无量山西南段,东经100°02\'-101°07\',北纬22°49\'-23°52\'。面积7550平方公里,2003年人口29万人。

县政府驻威远镇。 目前下辖:威远镇、永平镇、正兴镇和民乐镇;凤山乡、景谷乡、半坡乡、勐班乡、碧安乡和益智乡。

景谷古称“勐卧”,傣语“勐”为地方、“卧”为井,意思为有盐井的地方。是以傣族、彝族为自治民族的多种民族聚居的自治县,素有“林海明珠、杧果之乡、佛教圣地”的 美称。

位于云南省西南部、思茅地区中部偏西,地处东经100°02′——101°07′、北纬22°49′——23°52′之间,总面积7550平方公里,辖钟山、凤山、景谷、边江、半坡、勐班、碧安、益智8个乡和威远、永平、正兴、民乐4个镇,下设132个村委会、1929个村民小组,60023户农户,总人口291700人,其中农业人口占88.1%,以傣族、彝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46.3%,县内居住着汉族、 傣族、彝族、拉祜族、哈尼族、回族、布朗族、白族、瑶族、苗族、满族、普米族、壮族、纳西族、佤族、高山族、京族、基诺族、傈僳族、布依族、土族、侗族、土家族、怒族等24种民族,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38.64人。 [编辑本段]建制沿革 景谷历史悠久。

据考古发掘,曾在正兴等乡(镇)发现新石器时代的文物,证明三四千年前景谷这块土地上就有人类生存。建制始于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景谷属益州郡哀牢地。

唐(南诏)时,于永泰元年(公元765年)设威远城,属银生节度(今景东)。元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改立威远州,属威楚路(今楚雄)。

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制威远土知州,属楚雄府。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升为威远府,直隶省承宣布政使司。

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改土归流”后,设威远厅,属镇沅府。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威远厅改属普洱府。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改为威远县。因县名与四川省威远县相同,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改威远县为景谷县。

1949年6月景谷县和平解放,同年6月6日成立景谷县人民政府。1985年6月11日经国务院批准成立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属思茅地区行政公署辖地,同年12月25日召开成立自治县庆祝大会。

此后,每年12月25日为自治县成立纪念日。 [编辑本段]自然资源 县内具有生物资源多样性和生物生产力高效性等特点,拥有得天独厚的森林、热区、能源、矿藏等自然资源优势。

森林资源是景谷最大的优势资源,全县林业用地874.9万亩,占总面积的77.5%,人均拥有林业用地30亩,是全省人均的3倍,是全国人均的10倍;森林覆盖率达74.7%,为全国森林覆盖率的5倍多;活立木总蓄积量达5514.6万立方米,人均拥有193立方米,是全省人均的5倍,全国人均的23倍;林木年生长量达210.45万立方米,其中:思茅松占88.7%;年木材消耗量为89.6万立方米,林木年净生长120.85万立方米。 热区资源是景谷的又一优势资源,按划分热区的五个气象学指标衡量,属五个指标均达到标准的全省29个县(市)之一,其中资源指数位居第二、效能指数位居第四、利用指数居第三,全县共有热区面积732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64.6%。

地势以山地高原为主,谷坝镶嵌其中,山地、高原、盆地相间分布,总地势由北向南倾斜,渐向东西两翼扩展,最高海拔2920米,最低海拔600米;属亚热带山原季风气候,年降水量为1354毫米、蒸发量1916.4毫米、平均雨日数164.1天、平均气温20.1℃,≥10°的积温为7360.9℃;年平均日照时数2065.3小时。由于境内山高谷深,海拔差异大,气候呈明显的垂直变化,从低海拔的峡谷地区到高寒山区,形成了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和暖温带五种气候类型。

全县土地总面积11277565亩,人均占有量38.7亩,其中:耕地861660亩、林地8748760亩、荒山荒地304834亩、园地971724亩、水域156255亩、其他用地亩234332亩。县内有大小坝子23个,总面积72万亩,其中5万亩以上的坝子有勐嘎坝、钟山坝、民乐坝和勐班坝,地貌形态特征可分为澜沧江峡谷、中山丘陵盆地和侵蚀剥蚀中山山地,土壤从坝区河谷到山区半山区分布有砖红壤、赤红壤、红壤、黄棕壤、棕壤、紫色土、冲积土和水稻土等,以赤红壤面积为最大,占可利用土地面积的60.6%,土壤的特点多为偏酸缺磷少氮钾不足。

[编辑本段]民族风情 景谷是多民族县,各个民族风俗各异,具有极富地方民族特色的自然人文景观和乡土风情,有东南亚小乘佛教圣地勐乃帕庄河仙人洞、中国塔林一绝塔包树树包塔、道教圣地大石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迁糯佛寺、神奇的威远江自然保护区、永平大仙人脚、小黑江普贤寺等。在乡土民俗方面极具开发价值的有傣族的堆沙节、采花节、朝仙、入雨安居、出雨安居、新米节和彝族的二月八、火把节等节日,极富民族特色。

全县共有82所宗教活动场所,其中佛寺78所、清真寺4所,信教群众达54000人,把每年12月最后一周定为民族区域自治宣传周、泼水节定为坝区民族团结周、火把节定为山区民族团结周。 景谷民族文化历史悠久。

从景谷县正兴镇、边江乡等地发。

云南景谷思茅景谷县地理怎样

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位于滇西南,是以傣族、彝族为自治民族的多种民族聚居的自治县,是镶嵌在祖国西南边陲上的一颗绿色宝石。

这里资源丰富、物产丰绕,人民勤劳。这里有莽莽苍苍、铺天盖地的思茅松,有甜如蜜、润如脂的象牙芒果,有人文、自然、文物、地理、森林、民俗风情等旅游资源。

"威远江风景名胜区"以景谷县城为中心,共分为"勐卧双塔佛寺"片区;"仙人洞、帕庄河"片区;"景谷河、大石寺"片区;"威远江森林"片区。因此,景谷旅游业具有优越的条件和极好的发展前景。

景谷风景名胜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树包塔"和"塔包树",被誉为中国塔林一绝;有300多年历史的仙人洞犹如一座迷宫;帕庄河蜿蜒曲折,两岸悬崖峭壁,实为一避暑游览胜地;大石寺天然壮观胜似峨嵋金顶;迁濡佛寺系东南亚一带小乘佛教的朝仙圣地。

威远江森林旅游,神奇美妙,情趣更浓。 景谷有着23种少数民族。

在长期的社会历史进程中,各民族在生产劳动、生活习俗、宗教祭祀、民情文化等方面形成了各自的特色。这里的泼水节、采花节、朝仙节、火把节、新米节更是多姿多彩,令人流连。

昌乐的历史遗迹或者名人故居?要配上图片谢谢

营丘的石祖林,县北的玉皇庙 。

刻有"文字"的这些甲骨,是肖广德于2004年春在昌乐县古遗址上,采集刻有古文字信息载体的古陶片时发现并高价收购的。经分析研究,这些甲骨多为远古时的兽骨,大者盈尺,小不及寸,石化程度较好。

具有刻画符号的甲骨文,有的在每片(块)上刻画一个文字,有的刻画几个或多个文字;大部分是专门记事的辞骨,并有少量卜骨;字的位置有的刻在骨片面上,有的刻在骨腔内,有的刻在骨臼头上。笔画婉转曲折,刻画纤细,多为弧笔和曲笔,颇似各种形态的螃蟹状、草虫状和鸟状。

刻写者手法娴熟,行笔果断,整个字体结构层次分明,完全符合文字结构的体式和规律。它与近年出土的丁公、南荡、莱阳等陶文及良渚文化玉器上的单个原始文字和古彝文的圆笔道文字相比较,只是载体的不同,其字型、笔画、结构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有异曲同工之妙。

据考证,这是古东夷人的遗物,出自古东夷地区,经专家定名为"东夷甲骨文"。

云南思茅地区景谷历史有过地震吗

北京时间2014年10月7日21时49分,在云南省普洱市景谷县(北纬23.4度,东经100.5度)发生了6.6级地震,震源深度5公里。震中距离景谷县城约20公里,距离普洱市区约80公里,距离昆明约290公里。普洱、楚雄、大理、腾冲及昆明等地震感强烈。

景谷地震破裂机制属于走滑行破裂。该地区以北西向的澜沧江断裂为主体构造,现今构造活动十分强烈,是云南6、7级地震的高活动区。震中附近200公里范围内,有记载以来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27次,其中1900年以来发生25次。1900年以来,100公里范围内发生5级以上地震38次,6级以上地震12次,7级以上地震2次,最大的地震是1988年11月6日澜沧——耿马7.4级地震。

据云南省地震局新闻发言人介绍,景谷震区100公里范围内历史上有5级以上地震记录16次,6级地震11次,7级地震3次,本断裂带上历史记录的最大地震为1942年6.8级地震,100公里范围内,时间上距离最近一次为2007年6月3日发生的宁洱6.4级地震。

会盟镇的历史遗迹

老城村(原孟津县县政府驻地,1959年才迁至长华),有明末清初礼部尚书,著名书法家、画家王铎的旧居。

老城村东南方的田地中,有一处占地9100平方米的长方形墓园,这是清朝顺治年间历任工部尚书、殿试读卷官、兵部尚书李际期的葬身之所。李际期墓于2006年6月被省政府公布为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李际期出生在旧孟津县城东十里的双槐村)

台荫村之南山有隋末瓦岗军起义领袖李密宴请部众的饮酒台遗址。(该村地处隋末瓦岗军起义领袖李密宴请部众的饮酒台遗址之北,南称阳,北称阴,故名台阴村,后称台荫村。)这处李密饮酒台遗址现存面积约200平方米,为漫圆形平台。站在台上,放眼四望,邙山上东汉、曹魏两个皇陵区的一座座大冢清晰可见,凤凰岭如屏挺立,透过一个豁口,依稀还能看到洛河,而转向北侧,面前的胜境更让人叹为观止,滔滔黄河,尽收眼底。今台荫村南、邙山之巅的这处高土台,据《河南府志》记载,在十六国时期符坚创立前秦时就已筑成,不仅是一处险要的军事据点,同时也是景色绝佳的风水宝地。在两军对垒中,李密常常来到这里,设酒宴请他的部众,同时议论天下形势,讲述兵法韬略,研究胜敌之策,把这里当成了他遥制河洛、进击洛阳、保卫河口的战略要地。从此,这处高台被称为李密饮酒台。

东良村的白云观:又称皇姑冢,在东良村东南半公里许的邙岭翠云山北半坡上,是一座利用沟坡建成的有地面建筑和窑洞的道观。这里景色秀美,北眺黄河,南瞻首阳山舜帝庙,东有伯夷、叔齐扣马谏阻处,西有李密饮酒台。据传是李密妹妹白云公主的出家修道之所。当年,李密与王世充在洛阳一带征战,白云公主芳龄二九,丽质慧心,不让须眉,常常随兄长戎装上阵,屡立战功。后来,李密在邙山之上被王世充设伏击败,白云公主看破红尘,离开军营,遂到翠屏山中藏身修道。这里原有一庵一观,庵名白云,观名道清,中隔一沟,东西相对。后道人被驱走,沟被填平,庵观合并,统称白云观。白云观原有玉皇、火神二殿,三清、安阳双宫,巍然秀出,四阿重屋,雕梁画栋,金碧辉煌,东西23个仙洞,塑神像170尊,为我国道教全真派十方丛林之一珍。

扣马有“八百诸侯会盟津”的会盟台。(孟津观兵:周武王观兵孟津,八百诸侯不期而会,要求立即伐商。但周武王认为时机尚未成熟,乃率军返回镐京,等待新的机会。又二年,武王探知商纣王更加昏庸暴虐。良臣比干、箕子忠言进谏,一个被杀,一个被囚。太师疵、少师强见纣王已不可救药,抱着商朝宗庙祭器出逃。百姓皆侧目而视,缄口不言。武王同姜尚研究,认为灭商条件已完全成熟,遵照文王“时至而勿疑”的遗嘱,果断决定发兵伐商,通告各诸侯国向朝歌进军。)

《史记.伯夷列传》载周武王伐纣,伯夷﹑叔齐扣马而谏,不听,乃逃入首阳山,古人以"扣马"为直谏之典。伯夷、叔齐曾经扣马而谏的地方就是现在的扣马村。

谁知道文笔塔的历史

1、江苏常州市文笔塔 文笔塔位于素有“千古读书地,现代创新城”常州市红梅公园南端,始建于南朝齐高祖萧道成建元年间(479-482年),名建元寺,俗称塔下寺,后改称太平寺。

太平寺塔因巍冠郡中,形似文笔,又称文笔塔,被常州文人视为笔魂。塔寺历经兴废,宋代诗人杨万里有“太平古寺劫灰余,夕阳惟照一塔孤”的诗句。

现塔为美籍华人刘璧如等资助,于1982年11月修复对外开放。塔高48.38米,砖木结构,7级8面,中有旋梯,登塔远眺,令人赏心悦目。

塔区内另有文笔楼、塔影山房、笔架山等建筑景物。 图为著名景观“文笔夕照” 。

该塔高48.38米,底层外径为9.58米,塔身为砖木结构,七级八面,每层有拱门,中有旋梯环绕而上,登塔远眺,全城的景色将尽收眼底。 文笔塔造型优美别致,体态轻盈,风格独异,在古塔中独树一帜。

文笔塔历经沧桑,几度废兴。一九八一年在爱国人士刘国钧先生的遗孀刘鞠秀女士及其子女的资助下,古塔修茸一新。

一九八八年又修复了“文笔夕照”景区,这是以文笔塔为主体,融纳常州各个历史时期的典故、传说、文物等构成的富有江南园林风韵的景区,它是常州人文荟萃的象征和缩影。宋代诗人杨万里“题太平寺诗”中有“太平古寺劫灰余,夕阳惟照一孤塔”句,这就是"文笔夕照"景名的由来。

景区中有许多诗情画意的景点,塔之东区以“砚池”为中心,四周围有墨香棚、碑廊、文思桥、文笔楼、梦笔轩、夕佳亭、待月亭、塔碑、星聚桥和牡丹台等建筑,塔之西区以塔影池为中心,围以观赏文笔塔倒影的塔影山房,象征“高山流水遇知音”典故的知音舫,纪念常州古城奠基人季扎的季子亭,瞻仰抗元高僧万安和莫谦之的袈裟塔等景物,幽雅别致,令人陶醉。 塔之北区是笔架山,意即笔魂之架。

山脚下有嘉贤坊,进贤坊,荣赐亭和状元楼(刻有自唐代起常州九名状元之名录)等景物,点出了延陵季子的贤德风范。 地址:罗汉路1号 。

[编辑本段]2、云南景谷县文笔塔 在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水平镇营盘村景(谷)临(沧)公路54公里路旁,有一座密格式梯形砖石风水塔,这就是景谷营盘的文笔塔,在绿树松林环绕的丘陵之中,塔尖似玉笋刺入云空,塔有六方共八层,塔基质料为红砂石,塔身为青砖,塔高15.7米.塔基一层,塔身七层,塔顶呈一锥形,塔基每边宽3.2米,高1.68米,塔身每层商1.93米,塔基座中部六边均有石雕图案,内容有动物花卉人物,塔身第六层各方均有高1.2米,宽0.85米的塔门孔,塔旁立有石碑,记述其建塔经过。1988年11月,景谷县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编辑本段]3、云南建水县文笔塔 文笔塔坐落于云南建水县 城南四公里白水河拜佛山顶。建于清道光入年(1828年),造 型奇特,式样别致,因形如文笔而得名。

塔呈人面体,塔体为青石砌成的实心石塔,塔高31.4米。令人赞叹的是,塔基周长与塔高相等。

文笔塔建造的缘由——是出于“以文压武”,以息古时当地常有的械斗之风,同时也是“尊孔崇文”、“儒佛归一”的绝妙例证。文笔塔独特的造型给人予丰富的假想。

若从山麓仰望,塔似神笔,呼光唤影,孤高迷离;若在坝子中举目远眺,笔杆巍巍凌空而起,挺拔俊秀,笔尖耸指苍穹,塔身隐没在烟波雾霭之中,恰似一枚欲卉月宫的火箭,大有一触即发之势。著名的高级古建筑专家郑孝燮、罗哲文等人老察后认为,这种现代派风格造型的古塔“在全国是狂无二的”。

罗老还欣然题诗赞:“精工巧构擎天表,文笔塔为名形制殊。”不是浮图似浮图,中华宝塔吉今无。

[编辑本段]4、山西河曲县文笔塔 山西河曲文笔塔晋西北河曲县城东五里大东梁有砖笔,建于乾隆五十九年,称“文笔”,又称“状元笔”。造此笔意在“振东山之势”,以裨河曲风水。

笔尖筑于烽火台墩上,如墩顶部直径五丈四尺,笔尖底座直径一丈八尺。笔尖底座由三层条石垒砌,笔身全部由青砖白灰垒砌,实心,至顶部骤然缩回锥形。

民间传说,夏至日出时,笔影可达河西大口沟! [编辑本段]5、云南广南县文笔塔 文笔塔——又称雁塔,位于广南县城南13公里的坝洒东侧三台坡之颠,与莲城遥相对望。建于清道光末年。

塔共有11层,高36.8m,系六角空心檐式塔,塔呈笔形。台基呈六方,条石砌筑,高1.8m,每方宽4.8m;塔体青砖砌筑,底层内空直径4.8m,壁厚1.48m,塔的每层前后有圆拱装饰假窗,唯七、十两层前窗内较深。

该塔结构严谨挺拔,曾被称“迤南第一高塔”。1993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辑本段]6、广东惠州市文笔塔 是惠城区三塔之一。与西湖泗州塔和下角文星塔并列。

楼阁式八边形5层砖塔,建于清初的文笔塔为楼阁式五层砖塔、正八边形,高20.29米、基座边长2.5米,塔内不能登临。塔身的8个壁面上,第二层开方形明窗作为点缀,第三层南、北两面辟有圭形门,四、五层则仅在南面辟门。

塔刹的建筑颇有特色,由刹座、覆钵、宝盖、宝珠等层组成,比例协调、装饰性突出。塔身底层较高,达3.05米,以上各层次第减低,面积也层层缩小。

合江楼旁筑塔以励志,起名“文笔塔”。花朝月夕,流年如飞,已有400年历史的文笔塔,上下曾长满荒草,如今已修整平复。

据史书,。

瑷珲城有哪些历史遗迹

黑龙江省北方门户,瑷珲是《中俄瑷珲条约》的签订地。

最早的瑷珲,建于明朝永乐年间。永乐皇帝为适应对元朝残余势力斗争的需要,在黑龙江左岸,精奇里江与黑龙江汇合处的下游,即今天的俄罗斯境内维笑勒伊村一带,建起了个瑷珲城。

瑷珲的名字源于附近的瑷珲河。 瑷珲又有“艾辉”、“爱乎”、“艾虎”、“艾浒”等多种称谓,皆为达斡尔语音译。

翻译成汉语,就是“可畏”的意思。 到了清朝,瑷珲成为第一任黑龙江将军萨布素的驻地。

因地处江东,与内地的交往颇为不便。1685年,清政府同意将黑龙江将军驻地由江左岸迁往江右岸,即今天的瑷珲城的位置,重新建筑城寨,名字仍为瑷珲。

这就是现在的瑷珲古城。 瑷珲城,内环崇岭,外襟大江,为当时黑龙江沿岸最大的城镇。

据《盛京通志》记载,新建的瑷珲城的内外建筑情况是这样:内城植松木为墙,中实以土,高一丈八尺,周围一千三十步,门四;西南北三面,植木为廓,南一门,西北各二门,东南临江,周围十里。 ” 贯穿外城的南北大街是瑷珲新城的商业区。

对于这条大街,俄国人马克在《黑龙江游记》中有过生动的描述。他说:“我们走出要塞大门后,一条相当长而又宽阔的大街立刻展现在眼前,这条街与河岸平行延伸着,大街两旁有许多小巷和另外一些街道,几乎每栋房子临街的一面都是店铺,每个店铺都写有花花绿绿的汉文和满文招牌,而在木杆上还飘扬着用纸剪成的各种各样的图形,三角旗和龙,所有这些,都使市街显得十分奇特。

” 新建的瑷珲城还同时建起了许多庙宇,如城隍庙、龙王庙、文庙、真武庙、关帝庙、大佛寺、魁星阁等。 瑷珲城人杰地灵,先后出过9位将军。

关于这9位将军,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相传建瑷珲城时,有一位风水先生来到这里。

看到这里山清水秀,江面笔直,艳阳下犹如宝镜熠熠放光,便告诉人们,瑷珲是块宝地,十里大江要出十位将军。 但是,要镇住这里的风水必须修座塔。

人们照风水先生的意见办了。不料,在挖塔基时,突然从地下飞出一只蝴蝶。

风水先生闻讯后,便连声感叹:风水破了,出不了十位将军了,只能出9位将军。 9位将军的石碑就竖在城南的松林里,每座石碑的碑文都用汉、满两种文字刻成。

遗憾的是,这些极有价值的文物,都在动乱年月人为地毁掉了,没有留下太多痕迹。 然而,最终毁坏瑷珲风水的不是那只蝴蝶,而是沙俄侵略者。

1900年8月3日,沙俄侵略军从南、北、东三面夹攻瑷珲城,瑷珲军民在瑷珲副都统北路翼长凤翔的率领下,用鲜血和生命谱写出抗击沙俄的壮丽篇章,最后因寡不敌众,城池失陷。 沙俄侵略者将这座200多年历史的古城,付之一炬,幸存的只有一座魁星阁。

据专家学者们考证,瑷珲魁星阁大约建于清朝光绪十八至二十六年间,即公元1892年~1900年。民国瑷珲县公署档案中的《中国地理大词典县邑调查表》对魁星阁是这样记述的:“城内东隅有魁星楼一座,高约三丈余,均为砖木砌成,上塑魁星像,登楼俯瞰城郭,历历在目。

庚子之乱,全城尽被焚毁,惟此楼巍然独存,实可为古迹之一也。” 魁星阁历来就是人们登高远望的最佳去处。

登上阁顶,极目远眺,古城全貌、十里大江尽收眼底。然而,当看到江东大片沃土已不属于中华民族时,我们的心情可想而知。

魁星阁也曾有过不准游人登高观赏的历史。 1933~1939年年间,伪满混成15旅步兵18团1944年伪满瑷珲守备队将魁星阁作为岗楼时,成为军事要地,游人当然是要避而远之的。

瑷珲魁星阁从始建至今,百余年间,历尽沧桑,命运多舛。1900年,沙俄侵略者将古城瑷珲付之一炬,整个城市变为废墟,魁星阁却奇迹般的得以幸存。

45年后,即1945年8月,苏联红军的炮火又正正当当的击中了它,致使阁顶塌陷。1950年,当地居民又将伤痕累累的魁星阁拆毁,只剩下了长条基石。

1975年6月,动工修建瑷珲历史陈列馆时,才在原地竖起了“魁星楼遗址”的标牌。 鉴于魁星阁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古迹,它不仅目睹了中华民族耻辱的一页,也记载了我国军民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为此,原瑷珲县委、县政府于1980年作出复建魁星阁的决定,并得到黑龙江省委、省政府的积极支持。同年7月,复建工程正式动工。

施工图纸是根据当时任嫩江县人民武装部部长的陶茂璞同志珍藏的一副瑷珲魁星阁的老照片绘制的。 复建工程历时3载。

1983年7月16日,中共黑河市委、市政府为落成的魁星阁举行典礼仪式。 原黑龙江省省长陈雷同志为魁星阁题写了“魁星阁”三字匾额。

一年之后,来自逊克的个体雕塑家王卫德为魁星阁雕塑了栩栩如生的魁星像,为魁星阁复建工程划上了一个句号。 复建后的魁星阁高16米,底边各为8米。

建筑古朴浑厚,气势宏伟。2002年下半年,由于魁星阁与瑷珲历史陈列馆新馆不协调,又进行了重新改建。

1906年春,黑龙江将军程德全派遣副都统姚富升接收瑷珲。姚富升到任后,遍访村民,赈济百姓,又赴海兰泡(今俄布拉戈维申斯克)与沙俄交涉,终于迫使俄军于1907年5月撤出瑷珲。

瑷珲收复后,姚富升亲率善后司旗各员进行勘查,在一片瓦砾上,重建瑷珲新城。 瑷珲新城东南西北各有城门一座,南门外建一城隍庙。

静乐县历史遗址及墓葬

遗址 编辑遗址,从历史、审美、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类工程或自然与人联合工程以及考古地址等地方。

遗址是指人类活动的遗迹,属于考古学概念。遗址的特点表现为不完整的残存物,具有一定的区域范围,很多史前遗址、远古遗址多深埋地表以下。

如宝鸡北首岭遗址(距今7100_+140年)、西安半坡遗址(距今6000多年),烽火台等。中文名遗址外文名ruins,relics所属范畴考古学定 义人类活动过的遗迹分 类文物考古历史目录1 简介2 词语▪ 基本解释▪ 详细解释3 举例4 分类▪ 旧石器地点▪ 夏商周都邑地点▪ 古代手工业地点简介编辑遗址是指人类活动的遗迹,属于考古学概念,既包括人类为不同用途所营建的建筑群体,也包括人类对自然环境利用和加工而遗留的一些场所。

遗址的特点表现遗址为不完整的残存物,具有一定的区域范围,很多史前遗址、远古遗址多深埋地表以下。埋藏地下的遗址的发现多与人类活动有关,如:农业生产、建筑工地施工等;很多古代遗址属于探险发现。

古代城市、古代建筑遗址多为残垣断壁,各种生活用品表现为不残破和不完整,但可以通过考古和人类学研究寻找人类生活轨迹。很多遗址属于战争、灾难之后的遗存。

遗址为文物,属于文化古迹。因而在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工作中备受重视。

人类在史前生活的遗存称为“史前遗址”;人类文明以后,历史年代久远的遗存称为“古代遗址”;历史年代不久远的遗存多属于具有特殊文化意义为纪念地。遗址为文物,属于文化古迹。

●人类在史前生活的遗存称为“史前遗址”。●人类文明以后,历史年代久远的遗存称为“古代遗址”。

●历史年代不久远的遗存多属于具有特殊文化意义为纪念地。●用于命名整个史前文化的遗址,被称作命名遗址。

词语编辑词目:遗址拼音:yí zhǐ基本解释古人遗留下来的城堡、村落或寺庙等建筑基地。古城遗址英语:ruins;relics详细解释亦作“ 遗址 ”。

指年久被毁的建筑物所在的地方。晋王嘉《拾遗记·前汉下》:“今台无遗址,沟池已平。”

遗址唐刘禹锡《山阳城赋》序:“ 山阳故城,遗址数雉,四百之运,终於此墟。”宋梅尧臣《和刘原父舍人乐郊诗》:“旧池堙犹窳,遗址岿不平。”

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三:“京师广安门内 慈仁寺 ,乃古 双松寺 遗址。”柳青《创业史》第一部第二二章:“ 北磨石岔 一条小溪旁边,有一座茅棚的遗址。”

举例编辑半坡遗址 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东郊灞桥区滻河东岸,是黄河流域一处典型遗址掠影 (12张) 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距今6000年左右。1952年发现,1954—1957年发掘,面积约5万平方米,已发掘出45座房屋、200多个窖穴、6座陶窑遗址、250座墓葬,出土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约1万件,还有粟、菜籽遗存。

其中房屋有圆形、方形半地穴式和地面架木构筑之分。半坡遗址是我国首次大规模揭露的一处新石器时代村落遗址,1957年建成博物馆。

分类编辑(按年代)旧石器地点人类起源于地质年代的第三纪末,考古学上的旧石器时代相当于更新世时期。中国当前所知人类化石产地和旧石器地点共计200余处,除新疆、海南两个省(区)外,各地都有发现,特别是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存分布很广。

这些地点的地层堆积,主要有 3种类型:①河湖相堆积。元谋猿人遗址是一处典型的地点,沉积物以粉砂亚粘土和粘土为主,猿人化石和石器出自沉积层的下部。

丁村遗址和水洞沟遗址,是在黄土底部的砂砾层中发现人类化石和石器。②土状堆积。

北方是在黄土层下的红色土层中发现人类化石和石器,蓝田猿人遗址的公主岭、陈家窝村两地点都是如此。南方则在耕土层下的红土层中找到石器或化石。

③洞穴堆积。最有代表性的周口店遗址,第 1 地点(即北京猿人产地)为长约 140米、宽约 20米的巨大山洞,角砾岩堆积厚达30余米。

金牛山遗址、和县猿人遗址、穿洞遗址等地点,也是比较典型的洞穴堆积。另外,大窑遗址是广泛分布于山坡冲沟的石器打制场,腊玛古猿化石地点则在第三纪褐煤层中发现古猿化石。

[1]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新石器时代遗址包括住地和葬地。广大平原地区的古遗址,常位于河流转弯或两河交汇处。

西北黄土高原的古遗址,由于河床冲刷下沉的关系,多在距现今河床和村庄较高的二级台地上。江淮等河网地带的古遗址,常见于地势高亢的土墩 (堆)。

靠近海滨和河湖岸边的古遗址,因其堆积物中包含大量的贝类介壳,在考古学上被称为“贝丘”遗址。中国目当前所知新石器时代遗址总计约有1万余处,其中作过发掘的近千处。

有代表性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大体可以分为两类:①新石器时代主要考古学文化的发现地。例如:河北武安的磁山遗址为磁山文化发现地,河南渑池的仰韶村遗址为仰韶文化发现地,西安半坡遗址为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发现地,甘肃临洮的马家窑遗址为马家窑文化及其马家窑类型发现地,青海民和的马厂塬遗址为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发现地,山东泰安的大汶口遗址为大汶口文化发现地,山东章丘的城子崖遗址为龙山文化发现地,山西襄汾的陶寺遗址为中原龙山文化陶寺类型发现地,湖北京山的屈家岭遗址为。

相关参考

寻访历史遗迹有感

1.寻找我们身边的历史文化遗迹400字武侯祠武侯祠是纪念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的祠堂,始建时间约在南北朝时期(公元420-589年).1961年国务院公布其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面积37000平方米

犍为历史遗迹

一、犍为县的历史文化民间舞蹈犍为县民间舞蹈种类繁多、风格突出、特色明显,体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集中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劳动、交际和爱情生活,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如罗城古镇特有的麒麟灯,集音乐、舞蹈

ayutthaya历史遗迹

1.曼谷Ayutthaya的历史文化大城又称“阿育他亚府”(AYUTTHAYA),位于曼谷北边约80公里的湄南河畔,阿育他亚来自印度史诗《罗摩衍那》,意为“不可征服之城”。这里是600年前的泰国古都。

开封历史遗迹

开封有哪些文物古迹开封为我国七大古都之一,迄今保留下来的文物古迹有铁塔、相国寺、禹王台、龙亭、延庆观、山陕甘会馆、岳飞庙、镇河铁犀、古城墙等。还有周王府、金明池、州桥地下遗址等。最具代表北宋都城东京的

历史遗迹导游词

1.历史文物导游词尊敬的先生们,女士们,小朋友们,你们好!我们将要游览的是壮丽的万里长城。我是你们的导游。万里长城是我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1987年12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是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毛

山东有什么历史遗迹

一、烟台市蓬莱阁蓬莱素有人间仙境之称,传说蓬莱、瀛州、方丈是海中的三座神仙,为神仙居住的地方,相传吕洞宾、铁拐李、张果老、汉钟离、曹国舅、荷仙姑、蓝采和、韩湘子八位神仙,在蓬莱阁醉酒后,凭借各自的宝器

导游词历史遗迹

1.关于世界遗产的导游词丽江古城导游词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丽江游玩,我是导游李思思,请多多关照.好了,现在我们将进入丽江古城转转,请跟我来!现在我们正漫步古城,眼前已呈现一幅古朴、典雅、幽静的画面.大

夏朝历史遗迹知多少

夏朝(约前2070年~前1600年)是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夏时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数量的青铜和玉制的礼器,年代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青铜时代初期。根据史书记载,禹传位于子启,改变了原始部落的禅

春秋战国历史遗迹

1.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方位及都城春秋战国时期各主要诸侯国都城的概况(一)鲁都曲阜鲁城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除南垣较直外,其他三面均呈弧形.城垣四角成圆角,总面积约10平方公里,总周长11771米.其东垣

寻一处历史遗迹下一句

1.求:介绍一处历史古迹历史文化福建历史悠久,原始社会就有人类活动,属于古越族的一支,被称为“东越”。战国时期,越国为楚兵所败;越国一些王族南逃至福建和浙江南部,其后裔与福建的闽族人融合,成为“闽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