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哪些人以耻为镜
Posted 得失
篇首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上哪些人以耻为镜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上哪些人以耻为镜
历史上有什么以人为镜的例子(除了唐太宗、魏征)
墨子啊,《墨子》:“君子不镜于水而镜於人。镜于水,见面之容;镜于人,则知吉与凶。”
春秋末期,一向称为中原霸主的晋国,内部变得四分五裂,实权逐渐由六家将军把持,他们是智氏、范氏、中行氏、赵氏、韩氏、魏氏。六家各有自己的地盘和武装,为了壮大自己,不断互相攻伐。后来,智氏的智伯瑶先后灭了范氏和中行氏,又汇合三家的兵马,进攻赵襄子。这时,韩康子和魏桓子商议说:“赵氏现在的命运,就是我们两家将来的命运。赵氏早晨灭亡了,我们在晚上就会跟着灭亡;赵氏在晚上灭亡了,我们明天早上也就会跟着灭亡。只有我们三家联合起来,共同打败智伯瑶,才能保证我们的安全。”于是韩、魏两家与赵氏里应外合,内外夹击打败了智伯瑶,三家共同瓜分了智氏的土地,壮大了自己,后来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墨子评论说: “有才德的人,不以水为镜子,而是以人为镜子。因为以水为镜子只能照见自己的面容,而以人为镜子 才能知道怎样做对自己有利,怎样做对自己不利。” (韩康子和魏桓子以赵襄子为镜)
以史为镜指什么.以人为镜指什么
唐太宗对魏征说的话,多纳谏,以魏征为镜子,看到自己的不足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一一零·列传第二十二 魏徵》 :“以铜为鉴,可正衣寇;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
朕尝保此三鉴,内防己过。今魏徵逝,一鉴亡矣。”
唐太宗李世民喜听与善取各种献议,深谙“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之理。其直谏大臣魏徵曾上疏数十,直陈其过,劝太宗宜内自省,居安思危,察纳雅言,择善而从。
后魏徵逝死,太宗亲临吊唁,痛哭失声,叹曰:“以铜为镜,可使穿戴之时,端庄齐整;以史为镜,可知历朝以来,存亡兴替;‘以人为镜’,可观人之举措,以明本身得失,吾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已死,吾亡一镜矣。”
用铜做镜子,可以整理好一个人的穿戴;用历史作为镜子,可以知道历史上的兴盛衰亡;用别人作自己的镜子,可以知道自己每一天的得失。 “以史为镜”、“以人为镜”,乃指以历史或个人为借鉴,即将其成败得失,引以为鉴,以免重蹈覆辙。
相关参考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中国传统园林艺术源远流长,品味高雅。作为一门艺术,它承载了丰富的中国传统精神文化。而在物质载体上,环境气氛给人以意境感受,造型风格给人以形象感知,象征涵义给人以联想认识。而本文
我们常说读史明智,那么我们能从历史中获得哪些智慧呢?唐太宗李世民说过这样一句话: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当我们翻开一本本史书的时候,上面所记载的人物都是那个
我们常说读史明智,那么我们能从历史中获得哪些智慧呢?唐太宗李世民说过这样一句话: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当我们翻开一本本史书的时候,上面所记载的人物都是那个
意思是用铜做镜子,可以整理好一个人的穿戴;用历史作为镜子,可以知道历史上的兴盛衰亡;用别人作自己的镜子,可以知道自己每一天的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出自于《旧唐书·魏徵传》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那我们的主人公阔阔真究竟有怎样的故事呢?>当然,古代的皇帝也很聪明,并不会让自己的亲生女儿去受苦,基本上都是在民间挑选女子,并册封为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那我们的主人公胤礼究竟有怎样的故事呢?>历史上的真实的果郡王是一个处处谨小慎微,事事思虑周详,时时操守清廉,刻刻诚孝君王的好王爷,好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那我们的主人公诸葛亮究竟有怎样的故事呢?>当然是诸葛亮!>所谓“郭嘉不死,卧龙不出”这句话,只不过是一些《三国演义》爱好者们的一家之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那我们的主人公和珅究竟有怎样的故事呢?>事实上,不仅仅是和珅,历史上那些奸臣弄臣,或多或少都有两把刷子!>比如东汉大外戚窦宪,虽然心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如何成为“千古一帝”?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明君贤臣的故事,臣子坦荡直言,君王开明纳谏,这样才
桓仁境内峰峦叠嶂,碧水潺潺,风光秀美,景色怡人,是燕东胜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北国第一洞--望天洞,其“地下迷宫”洞连洞,洞套洞,世界罕见,给人以扑朔迷离之感,具有极高的地质研究和游览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