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历史简介

Posted 南诏

篇首语:知识就是飞上天的羽翼。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大理历史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大理历史简介

大理古城简介

大理古城位于云南省西部,又名叶榆城、紫城。

古城其历史可追溯至唐天宝年间,南诏王阁逻凤筑的羊苴咩城,为其新都。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占地面积3平方公里。

大理为1982年2月8日国务院公布的中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大理古城在唐、宋500多年的历史间是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古城内分布了14处市级以上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承载着大理历史文化、宗教文化、民族文化,是大理旅游核心区。

大理古城在唐、宋500多年的历史间是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古城内文物古迹众多,城池格局基本保存,重要遗址可辩,截至2013年,古城内分布了14处市级以上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扩展资料 景点介绍: 1、大理崇圣寺三塔 距离下关14千米,位于大理以北1.5千米苍山应乐峰下,背靠苍山,面临洱海,三塔由一大二小三座佛塔组成,呈鼎立之态,远远望去,雄浑壮丽,是苍洱胜景之一。崇圣寺三塔的基座为方形,四周有石栏,栏的四角柱头雕有石狮,其东面正中有块石照壁,-“永镇山川”四个大字,颇有气魄。

三塔的主塔名叫千寻塔,为方形16层密檐式塔,底宽9.9米,高69.13米,塔顶有铜制覆钵,上置塔刹,与西安大小雁塔同是唐代的典型建筑。三塔相传建于南诏保和时期,近年来曾在塔顶发现南诏、大理中时期的重要文物600余件。

南、北二小塔,位于主塔之后,两塔间距97.5米,与主塔相距70米,成三塔鼎足之势,两塔均为八斛形檐式空心砖,共10级,各高43米。崇圣寺三塔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大理古城 东临碧波荡漾的洱海,西倚常年青翠的苍山,形成了“一水绕苍山,苍山抱古城”的城市格局。从779年南诏王异牟寻迁都阳苴咩城,已有1200年的建造历史。

现存的大理古城是以明朝初年在阳苴咩城的基础上恢复的,城呈方形,开四门,上建城楼,下有卫城,更有南北三条溪水作为天然屏障,城墙外层是砖砌的;城内由南到北横贯着五条大街,自西向东纵穿了八条街巷,整个城市呈棋盘式布局。 大理古城简称叶榆,又称紫城,其历史可追溯至唐天宝年间,南诏王阁逻凤筑的羊苴咩城(今城之西三塔附近),为其新都。

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方圆十二里,城墙高二丈五尺,厚二丈。东西南北各设一门,均有城楼,四角还有角楼。

解放初,城墙均被拆毁。 1982年,重修南城门,门头“大理”二字是集郭沫若书法而成。

3、水目山 离祥云县志25公里。这里属于马街乡,海拔2070米。

水目山是云南开创最早的佛教圣地之一,唐宪宗元和八年(813年),南诏诸大臣请建此刹。普济庆光禅师用禅杖凿地,“而有清泉涌出,因名水目”。

开堂之日,六诏的首领都来祝贺。 香火最旺时,号称“和尚千人,尼姑八百”。

历代都有高僧住水目山,如唐代的开山祖普济庆光禅师,宋代的净妙澄禅师,晚清时期的无往如禅师、非相行禅师街头在理国时曾有不少王族中人在此出家为僧。清初有名的担当和尚,也曾在此长住。

从唐朝起,水目山寺院经过多次修理工建,逐渐形成了一个建筑群落,有水目、贤填充、地藏寺、灵光寺、塔院、三教阁、毗卢阁、弥陀庵等寺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理。

大理古城简介

大理古城位于云南省西部,又名叶榆城、紫城。古城其历史可追溯至唐天宝年间,南诏王阁逻凤筑的羊苴咩城,为其新都。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占地面积3平方公里。

大理为1982年2月8日国务院公布的中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大理古城在唐、宋500多年的历史间是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古城内分布了14处市级以上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承载着大理历史文化、宗教文化、民族文化,是大理旅游核心区。

大理古城在唐、宋500多年的历史间是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古城内文物古迹众多,城池格局基本保存,重要遗址可辩,截至2013年,古城内分布了14处市级以上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扩展资料

景点介绍:

1、大理崇圣寺三塔

距离下关14千米,位于大理以北1.5千米苍山应乐峰下,背靠苍山,面临洱海,三塔由一大二小三座佛塔组成,呈鼎立之态,远远望去,雄浑壮丽,是苍洱胜景之一。崇圣寺三塔的基座为方形,四周有石栏,栏的四角柱头雕有石狮,其东面正中有块石照壁,-“永镇山川”四个大字,颇有气魄。

三塔的主塔名叫千寻塔,为方形16层密檐式塔,底宽9.9米,高69.13米,塔顶有铜制覆钵,上置塔刹,与西安大小雁塔同是唐代的典型建筑。三塔相传建于南诏保和时期,近年来曾在塔顶发现南诏、大理中时期的重要文物600余件。

南、北二小塔,位于主塔之后,两塔间距97.5米,与主塔相距70米,成三塔鼎足之势,两塔均为八斛形檐式空心砖,共10级,各高43米。崇圣寺三塔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大理古城

东临碧波荡漾的洱海,西倚常年青翠的苍山,形成了“一水绕苍山,苍山抱古城”的城市格局。从779年南诏王异牟寻迁都阳苴咩城,已有1200年的建造历史。

现存的大理古城是以明朝初年在阳苴咩城的基础上恢复的,城呈方形,开四门,上建城楼,下有卫城,更有南北三条溪水作为天然屏障,城墙外层是砖砌的;城内由南到北横贯着五条大街,自西向东纵穿了八条街巷,整个城市呈棋盘式布局。

大理古城简称叶榆,又称紫城,其历史可追溯至唐天宝年间,南诏王阁逻凤筑的羊苴咩城(今城之西三塔附近),为其新都。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方圆十二里,城墙高二丈五尺,厚二丈。东西南北各设一门,均有城楼,四角还有角楼。解放初,城墙均被拆毁。

1982年,重修南城门,门头“大理”二字是集郭沫若书法而成。

3、水目山

离祥云县志25公里。这里属于马街乡,海拔2070米。水目山是云南开创最早的佛教圣地之一,唐宪宗元和八年(813年),南诏诸大臣请建此刹。普济庆光禅师用禅杖凿地,“而有清泉涌出,因名水目”。开堂之日,六诏的首领都来祝贺。

香火最旺时,号称“和尚千人,尼姑八百”。历代都有高僧住水目山,如唐代的开山祖普济庆光禅师,宋代的净妙澄禅师,晚清时期的无往如禅师、非相行禅师街头在理国时曾有不少王族中人在此出家为僧。清初有名的担当和尚,也曾在此长住。

从唐朝起,水目山寺院经过多次修理工建,逐渐形成了一个建筑群落,有水目、贤填充、地藏寺、灵光寺、塔院、三教阁、毗卢阁、弥陀庵等寺观。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大理

云南省大理的简介

大理白族自治州地处云南省中部偏西,海拔2090米,东邻楚雄州,南靠普洱市、临沧市,西与保山市、怒江州相连,北接丽江市。

地跨东经98°52′~101°03′,北纬24°41′~26°42′之间,东巡洱海,西及点苍山脉,辖大理市和祥云、弥渡、宾川、永平、云龙、洱源、鹤庆、剑川8个县以及漾濞、巍山、南涧3个少数民族自治县,是中国西南边疆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 地处低纬高原,四季温差不大,干湿季分明,以低纬高原季风气候为主,境内以蝴蝶泉、苍山、洱海、大理古城、崇圣寺三塔等景点最有代表性。

1、地形 大理州地处云贵高原与横断山脉结合部位,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貌复杂多样,点苍山以西为高山峡谷区。

点苍山以东、祥云以西为中山陡坡地形。 境内的山脉主要属云岭山脉及怒山山脉,点苍山位于州境中部,如拱似屏,巍峨挺拔。

北部剑川与丽江地区兰坪交界处的雪斑山是州内群山的最高峰,海拔4295米。最低点是云龙县怒江边的红旗坝,海拔730米。

境内以老君山-点苍山-哀牢山一线的大断裂为界,构成两大部分。东部属扬子准地台区,西部属藏滇地槽褶皱区(又称三江区)。

其东部扬子准地台区,西以洱海-红河深(大)断裂为界,往东延入楚雄州境,为扬子准地台西缘的一部分。 其西部藏滇地槽褶皱区,是州境内西部及南部广大地区,东以洱海一红河深(大)断裂为界,西至怒江、澜沧江河谷,呈南北纵贯州境,点苍山上还有苍山十九峰。

2、水文 州内湖盆众多,面积在1.5平方公里以上的盆地有18个,面积共1871.49平方公里。占大理州总面积的6.6%。

盆地多为线形盆地,呈带状分布,从西向东排列为6个带。第四纪山岳冰川遗址分布于洱海以西,永平以北的高山区,大理点苍山是中国最后一次冰期“大理冰期”的命名地。

主要河流属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红河(元江)四大水系,有大小河流160多条,呈羽状遍布大理州。州境内分布有洱海、天池、茈碧湖、西湖、东湖、剑湖、海西海、青海湖8个湖泊。

3、气候特点 大理州地处低纬高原,在低纬度高海拔地理条件综合影响下,形成了低纬高原季风气候特点:四季温差小。较接近北回归线,太阳辐射角度较大且变化幅度小,形成年温差小,四季不明显的气候特点,“四时之气,常如初春,寒止于凉,暑止于温”,四季温差不大;热带季风气候,分雨旱季。

大理州冬干夏雨,赤道低气压移来时(冬半年11月至次年4月)为干季雨量仅占全年降雨量的5~15%,信风移来时(夏半年5~10月)为雨季降雨量占全年的85~95%;垂直差异显著。大理州由于地形地貌复杂,海拔高差悬殊,气候的垂直差异显著。

气温随海拔高度增高而降低,雨量随海拔增高而增多。河谷热,坝区暖,山区凉,高山寒,立体气候明显;气象灾害多。

由于季风环流的不稳定性和不同天气系统的影响,大理州气象灾害较多。常见的气象灾害主要有干旱、低温、洪涝、霜冻、冰雹、大风等。

扩展资料:自然资源: 1、矿产资源 非金属矿有驰名中外的大理石大型矿床。据初步勘查,仅苍山小岑峰一带大理石储量就达1亿立方米。

还有储量丰富的石灰石、石英砂、萤石、粘土、煤等;金属矿有铂、钯、锰、锑等。 其中鹤庆县北衙新发现超大型金矿,已累计查明黄金资源量127吨,估算共生铁矿石5000万吨,共伴生银3000吨,铜金属量20万吨。

专家认为,目前探明的金矿资源说明云南金资源也已经位居西南第一位。 2、水资源 水资源有淡水湖泊洱海,丰富的苍山泉水和地下水;地热资源有温泉仅塘子铺温泉,水流量就达1310立方米/小时,水温达76.5℃。

地下水径流量以最枯流量资料的75%计算也达2.26亿立方米。 3、土地资源 大理州土地面积29459平方千米,山地占大理州总面积的80%以上。

现有耕地183161公顷,其中,田90458公顷、地92703公顷。园地面积13333.3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5%,是柑橘、苹果、桃、梅、梨、茶、桑等生产基地;水域面积55333.33公顷,占土地面积的1.9%左右。

大理州土地使用状况:林地约占60%、牧地占20%、耕地占11.2%、其它用地占8.8%。土壤类别分属于8个纲、13个土类、23个亚类、76个土属、236个土种。

紫色土类占土地总面积的31.75%,红壤土占27.7%。 人口民族: 大理州有13个世居民族,分别是:汉、白、彝、回、傈僳、苗、纳西、壮、藏、布朗、拉祜、阿昌、傣等民族。

有8个人口较少民族,分别是傈僳、苗、傣、阿昌、壮、藏、布朗、拉祜等民族。 全州户籍总人口358.44万人,其中:男181.01万人,女177.43万人;少数民族人口185.83万人,占总人口的51.84%,其中: 白族人口121.79万人。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大理白族自治州。

大理古国的资料

大理历史悠久,是云南最早文化发祥地之一。据文献记载,4世纪白族祖先就在这里繁衍生息,散布了许多氏族部落,史书中称为“昆明之属”,他们创造了灿烂的新石器文化。

前221年,秦朝开始经营西南,在西南地区建立行政机构,自此开始中央王朝对大理的统治;汉时(前109年),汉武帝出兵击败了“昆明之属”各部落,并在大理地区设置了叶榆县,开辟了中国南方丝路,使得大理成为了四川通往印度的“南方丝路”中转站。

三国时期,云南、贵州以及四川西南部被称为南中,归属蜀国。后,孟获叛乱,诸葛亮妙计七擒之,平定叛乱,并在大理地区重建云南郡。

隋朝时期,597年,昆明发生叛乱,隋以史万岁平之;唐时贞观年间,唐王朝设置了戎州都督府,大理地区各县均归其管辖。

公元七世纪,洱海周围出现了蒙崔、越析、浪穹、邓赕、施浪和蒙舍等六个“诏”(部落),其中的蒙舍诏在诸诏之南,故称南诏。公元八世纪,六诏在唐支持下,建立南诏政权。南诏与唐王朝之间关系密切。后来,由于南诏力量日益强大,与唐朝矛盾日趋激烈,终于在公元749年和公元754年,双方发生大规模战争,史称“天宝战争”。后经过双方努力,公元794年举行“苍山会盟”,双方重归于好。

南诏后期,宫廷内乱,终于国家在混乱之中分崩离析。南诏国就此消亡。

937年,通海节度使段思平联合滇东三十七部进军大理,建立了大理国。大理国基本继承了南诏的疆界。大理国统治云南达三百多年,期间曾受宋王朝的“云南八国都王”等封号。

1253年,蒙古忽必烈率军从青藏高原南下攻占大理,大理国最后的国王段兴智被俘,大理国亡。

元朝于1274年(至元十一年),建立云南行省;1276年改府为路,云南正式成为行省级区划的名称。

1382年(明洪武十五年),明军袭破大理城,改路为府,在大理地区设置大理、鹤庆、蒙化三府。其后,清基本沿袭明制。

1911年,昆明“重九起义”后成立了云南省军政府。大理地区隶属于滇西道,后归属腾越道。

新中国成立后,于1950年2月1日,大理专员公署建立,辖下关、大理、凤仪、邓川、宾川、祥云、弥渡、蒙化、云县、缅宁、顺宁(凤庆)、永平、漾濞、云龙、洱源15县市。

1956年,云县、缅宁、顺宁3县划归临沧专区,丽江专区的鹤庆、剑川2县划归大理专区。

1956年11月22日,建立大理白族自治州,下关定为自治州首府。

历史大理国是怎么回事

你好, 大理国(白语:Dablit guaif)是位于今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中古时代的一国。

公元937年,白族段思平灭大义宁建国,定都羊苴咩城,改国号曰大理。由于历史资料的匮乏,人们对大理国的了解比较少。

其政治中心在洱海一带,疆域大概是现在的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西南部,缅甸北部地区,以及老挝与越南的少数地区。 1253年,元朝忽必烈率兵灭了大理。

大理的末代皇帝是段兴智 大理国的政治制度与南诏基本相同,脱胎于军事民主制度,借鉴了中央王朝的政治制度设置,进行了民族内部的改革。大理 300余年间,云南各族人民与内地的经济文化联系继续进行。

宋政权曾多次册封大理统治者为王。 蒙古宪宗三年(1253),忽必烈征云南灭大理。

大理国主段氏降,被任命为世袭总管。原大理官员多受封为云南各地土司。

大理与缅甸、越南、马来亚、印度、波斯等国家都有贸易往来。十一世纪,缅 张胜温画卷 甸蒲甘王国一世王阿奴律院率领使团到大理朝拜佛牙,受到大理国的热情接待。

大理国描工张胜温的《张胜温画卷》,是一部辉煌巨作,画了大理国国王利贞皇帝率文武群臣官员虔诚礼佛的景象;画了大理国佛教的诸佛、菩萨等;还画了“16大国王众”参加礼佛的胜况。

介绍一下大理

大理大理地处云南省中部偏西,市境东巡洱海,西及点苍山脉。

这里气候温和,土地肥沃,山水风光秀丽多姿,是我国西南边疆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远在四千多年前,大理地区就有原始居民的活动。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大理曾有着显赫的地位和作用。

秦、汉之际,大理是“蜀·身毒国道”(从四川成都,经云南大理、保山进入缅甸,再通往印度)的必经之地,这条通道,对促进大理地区和内地的联系、对促进中国和东南亚诸国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起着重要的作用。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在大理地区设叶榆县,直至南北朝叶榆县的建制一直未变。

唐初,洱海地区“六诏”中的蒙舍诏势力渐强,在唐朝支持下,于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统一“六诏”,建立南诏国。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南诏国都城由巍山迁至太和城(今大理苍山太和村附近),此后又迁都羊苴咩城(今大理古城城西一带)。

南诏与以后建立的三个王朝及大理国都城均定都于羊苴咩城。从公元8至13世纪的唐宋五百多年间(即从公元738年南诏国建立至公元1253年大理国覆灭),大理一直是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诏、大理国的都城所在地。

元代大理国灭亡后,仍然将云南政治中心设于大理。元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建立云南行省,行政中心始由大理迁至昆明,但大理仍为滇西第一大城,一直沿袭至今。

大理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在大理古城及周围分布甚广,它们以古城为中心,沿苍山之麓、洱海之滨呈线状分布。大理市现已确定不同级别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0处。

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修建并完整保留至今的大理古城,屏山镜水环境优美,古朴典雅生意盎然,并成为当地历史文化的主要载体,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崇圣寺三塔、太和城遗址(含南诏德化碑),省级元世祖平云南碑、苍山神祠、佛图寺塔、喜洲白族民居建筑群……等文物古迹,纵贯了唐(南诏)、宋(大理国)、元、明、清及民国等各个历史时期。大理地方文化灿烂,民族风情浓郁。

大理作为数百年云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作为滇西大城的地位,文人名流荟集,史籍文献甚丰。加之,在当地占主要地位的白族人民,文化素养历来较高。

因此,明、清以来大理素有“文献名邦”之称。历代以来人才辈出。

大理文化是中原文化、藏传文化、东南亚文化及当地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是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悠久历史灿烂的古代文化;是中华文化链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白族人民从服饰、住居、婚嫁、信仰、习俗以及庆典节日,都充满着独特的民族情趣,这些浓郁的民族风情,增添了古城的历史文化气氛,亦更加增添了大理历史文化名城的迷人色彩。

大理历史文化名城同时荣戴国家级大理风景名胜区双重桂冠。大理风景名胜区主要含苍山、洱海、白族风情以及大理、巍山历史文化名城。

大理古城位于苍山洱海之间的坝区,西倚一字横列的苍山,东濒碧波荡漾的洱海,这种“一水绕苍山,苍山抱古城”的雄秀相间、刚柔并济的山水环境格局,使古城增辉添彩。横列如屏的苍山,雄伟壮丽;明珠般的洱海,清澈如镜,加之坝区牧歌式的田园风光,构成了优美绚丽的高原景观,这山山水水之间所包涵的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和民族风情,更富灵气和迷人的魅力。

总之,大理历史文化遗迹众多,特色显著,苍洱风光优美动人,白族风情浓郁奇丽,再加之大理古城和新区是脱开发展而又相互联系的,这就使得大理既古风犹存,又能全面地持续发展,在苍洱大自然的怀抱之中,永葆青春和活力,成为一颗熠熠生辉的耀眼明珠!大理属高原型季风气候,没有明显的严冬酷暑,四季皆宜旅游。但夏秋之交雨后气温下降很快,当地有“一雨成秋”的说法,因此那时来大理旅游的游客最好带上几件秋衣,以防着凉。

不过正如一首歌里唱到的那样:“大理三月好风光”,春季,无论是前往大理古城,或是登苍山、游洱海都是再适合不过的了。

谁能告诉我点大理的历史

门票·开放时间:

在古城内游览,免费。

交通概况:

从下关坐2路再转乘4路,约40分钟即可到达古城。另外,游客也可乘位于建设路和文化路上的小巴前往,约30分钟可到达古城。游客在大理古城内游览,主要靠步行。 如乘火车到大理,可直接在大理火车站坐8路公交车,终点站就是大理古城。

景点简介:

大理古城简称榆城,位居风光亮丽的苍山脚下,距大理市下关13公里。大理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是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大理古城东临洱海,西枕苍山,城楼雄伟,风光优美。大理城的规模壮阔,方围12里,原城墙高7.5米,厚6米,东西南北原有四座城门,上有城楼。如果说,自治州首府下关给人以繁盛、喧闹的印象,那么大理古城则是古朴而幽静。 城中有一贯穿南北的大街,街边有各种专卖大理石制品、扎染、草编等名特产品的店铺和风味十足的白族饮食店。 城内流淌着清澈的溪水,到处可见古朴雅的白族传统民居,这里居民不论贫富,都有在庭院内养花种草的习惯。大理古城也就有“家家流水,户户养花”之说。 大理古城距下关很近,乘公共汽车十多分钟即可到达,城内各汽车站和主要宾馆前都有车前往。也可由下关乘小马车前往,不过千万要在上车前谈好价钱。 到大理古城旅游,如要留宿,城内有许多按照白族传统民居建造的旅馆可供选择,价格不算贵。

参考地址:xpniu/thread-719-1-1.

介绍一下大理国

大理国(937~1253) 中国宋代以白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在今云南一带建立的少数民族国家。

后晋天福二年( 937 ),通海节度段思平自立为王,国号为大理,。段思平传12世至段廉义时,权臣杨义贞于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杀廉义自立。

4 个月之后,善阐(昆明)侯高智廉命其子高升泰起兵诛杀杨义贞,立段廉义之侄段寿辉为王。寿辉传位给正明。

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升泰废正明,自立为王,改国号为大中国。升泰去世后,其子遵遗嘱还王位与正明之弟正淳,段氏复立 ,史家称之为后理国。

后理国时期,高氏世为相国,称中国公,掌实权。 大理政区与南诏相当 , 东至普安路之横山( 今贵州普安),西至缅甸之江头城(今缅甸杰沙),南至临安路之鹿沧江(今越南莱州北部的黑河),北至罗罗斯之大渡河。

政治制度与南诏基本相同,相当与今天云南省面积的2.9倍。大理社会经济较南诏时有较大发展。

农业生产已和四川资中、荣县相差无几。畜牧业颇为发达 ,每年有数千匹马贩到广西。

手工业很兴盛,冶铁业水平甚高,对外贸易发达,交通四通八达。内地先进的科学文化传入云南,对各族人民起了促进作用。

大理与缅甸、越南、马来亚、印度、波斯等国家都有贸易往来。大理王族大力推行汉族文化,在汉文化的影响下,产生了僰(白)文。

白文是用汉字写白语,读白音的。今昆明古幢公园内的石幢,是大理时石雕的仅存硕果。

此外,壁画和木刻艺术也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佛教在南诏时传入云南,至大理时盛行。

儒家的教条与佛教的道义几乎融而为一。儒生无不崇奉佛法,佛家的师僧也都诵读儒书,有所谓“释儒”(又称“儒释”),而且任用师僧为官。

师僧也通过科举考试取得政治地位。可说大理国是以儒治国,以佛治心。

大理 300余年间,云南各族人民与内地的经济文化联系继续进行。宋政权曾多次册封大理统治者为王。

蒙古宪宗三年(1253),忽必烈征云南灭大理。大理国主段氏降,被任命为世袭总管。

原大理官员多受封为云南各地土司。 大理国,中国中古时代国家。

937年,白族段思平灭大义宁建国,定都羊苴咩城,改国号曰大理。由于历史资料的匮乏,人们对大理国的了解比较少。

其政治中心在洱海一带,疆域大概是现在的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西南部,缅甸北部地区,以及老挝与越南的少数地区。 1253年,元朝忽必烈率兵灭了大理。

大理的末代皇帝是段兴智。大理(938-1253)大理建国于937年,1094年国中权臣高升泰改国号为大中,1096年段正淳改国号为后理。

前理(938-1094)太祖神圣文武帝(段思平) 文德 (7) 戊戌 938 神武 (1) 甲辰 944 文经帝(~思英) 文经 (1) 乙巳 945 文成帝(~思良) 至治 (6) 丙午 946 广兹帝(~思聪) 明德 (2) 壬子 952 广德(14) 甲寅 954 顺(圣)德(1) 戊辰 968应道帝(~素顺) 明政(17) 己巳 969 昭明帝(~素英) 广明(11) 丙戌 986 明治 (8) 丁酉 997明统 (1) 乙巳 1005 明圣 (1) 乙巳 1005 明德 (1) 乙巳 1005明应 (5) 乙巳 1005宣肃帝(~素廉) 明启(13) 庚戌 1010 秉义帝(~素隆) 明通 (4) 癸亥 1023 圣德帝(~素真) 正治(15) 丁卯 1027 天明帝(~素兴) 圣明 (1) 壬午 1042 天明 (2) 壬午 1042兴宗孝德帝(~思廉) 保安 (8) 乙酉 1045 正安 (4) 癸巳 1053 正德 - 1057 保德 - 1074明侯 (2) - 1074上德帝(~廉义) 上德 (1) 丙辰 1076 广安 (4) 丁巳 1077上明帝(段寿辉) 上明 (1) 辛酉 1081 保定帝(~正明) 保立 壬戌 1082 建安 - - 天佑 (3) - 1091 大中(1095-1096)富有圣德表正帝(高升泰)(大中国主) 上治 (1) 乙亥 1095 后理(1096-1253)中宗文安帝(段正淳) 天授 (1) 丙子 1096 开明 (6) 丁丑 1097 天政 (2) 癸未 1103 文安 (3) 乙酉 1105 宪宗宣仁帝(~正严,本名誉,又名和誉) 日新 (2) 戊子 1108 文治(12) 庚寅 1110 永嘉 (7) 壬寅 1122 保天 (8) 己酉 1129 广应(10) 丁巳 1137景宗正康帝(~正兴,又名易长) 永贞 (1) 壬辰 1148 大宝 (7) 己巳 1149 龙兴(17) 丙子 1155盛明 (1) 辛卯 1171建德 (1) 辛卯 1171宣宗功极帝(~智兴) 利贞 (4) 壬辰 1172 盛德 (5) 丙申 1176 嘉会 (4) 辛丑 1181元亨(13) 乙巳 1185安定 (3) 戊午 1198 英宗亨天帝(~智廉) 安定 (1) 庚申 1200 凤历 辛酉 1201 元寿 - - 神宗(~智祥) 天开(21) 乙丑 1205 天辅 (1) 丙戌 1226仁寿 (3) 丙戌 1226 孝义帝(~祥兴) 道隆(22) 乙亥 1239 天定贤王(~兴智) 道隆 (1) 辛亥 1251 天定 (3) 壬子 1252(注:此年表与流行年表稍有不同)大理总管(1257-1387)天定贤王(段兴智) (3) 1257 段实(又名信苴日) (21) 1261 段忠 (1) 1283 段庆(又名阿庆) (22) 1284 段正 (9) 1307 段隆 (13) 1317 段俊 (1) 1331 段义 (1) 1332 段光 (11) 1333 段功 (20) 1345 段宝 (15) 1365 段明 (1) 1381 段世 (5) 1382 大理相国(1096——1253)高国主(高泰明) (20) 1096 高泰运 (3) 1116 中国公(~明顺) 1119 高顺贞 中国公(~量成) (9) 1141 高贞寿 1150 中国布燮(~寿昌。

相关参考

隋代美阳县公大理寺卿宰相苏威生平 苏威简介

...兼纳言、民部尚书。他建议减轻赋役,被采纳。后又兼任大理卿、京兆尹、御史大夫。苏威很有才能,历任要职,与高颎参掌朝政,齐心协力辅佐隋文帝。政刑大小,均参与筹划。文帝修订隋代典制,律令格式多为苏威所定。开...

段延庆的兄弟端正明简介 段延庆和段正明有关系吗

保定帝段正明,大理国第十四位皇帝,祖父为大理兴宗段思廉,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即位,在位十三年(一说十二年),用过三个年号:保立(一说保定)、建安、天佑,但改元年均不详于史。“保定”则是他的帝号(大理国的“帝...

段延庆的兄弟端正明简介 段延庆和段正明有关系吗

保定帝段正明,大理国第十四位皇帝,祖父为大理兴宗段思廉,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即位,在位十三年(一说十二年),用过三个年号:保立(一说保定)、建安、天佑,但改元年均不详于史。“保定”则是他的帝号(大理国的“帝...

天龙八部里大理的段誉历史上是怎样的皇帝

人物简介:段正严(1083年—1176年),又名段和誉,大理国第十六位皇帝,在位长达39年。他在位期间“勤于政事”“爱民用贤、思揽政权”,后因诸子内争外叛,禅位为僧,高寿94岁而终。青衫磊落险峰行,玉壁月华明。马疾香幽...

阿紫同父异母的姐姐木婉清的个人简介

木婉清,金庸武侠小说《天龙八部》中的人物。大理镇南王段正淳与情妇“修罗刀”秦红棉之女。在大理无量山上被李青萝手下追赶时,脸蒙黑纱,表现得极为泼辣。因屡次得段誉相助,渐渐地被感动。又因在危急时刻被段誉看...

阿紫同父异母的姐姐木婉清的个人简介

木婉清,金庸武侠小说《天龙八部》中的人物。大理镇南王段正淳与情妇“修罗刀”秦红棉之女。在大理无量山上被李青萝手下追赶时,脸蒙黑纱,表现得极为泼辣。因屡次得段誉相助,渐渐地被感动。又因在危急时刻被段誉看...

历史上右大理吗

大理名字的由来,有什么历史记载吗在大理国建立以前,"大理"一词没有出现在有关的史藉。据有关大理的史籍记载,"大理"一词源于南诏国第十一世王世隆的国号"大礼国"。"礼"与"理"谐音,为"大治大理,富国兴

关于云南大理有多久的历史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大理曾有着显赫的地位和作用。秦、汉之际,大理是“蜀·身毒国道”(从四川成都,经云南大理、保山进入缅甸,再通往印度)的必经之地,这条通道,对促进大理地区和内地的联系、促进中国和东南亚

《天龙八部》里的段誉历史上是怎样的皇帝

段正严画像。(李云中绘)本文摘自:人民网,作者:吕文利,原题:《大理王段正严,历史上的段誉》人物简介:段正严(1083年—1176年),又名段和誉,大理国第十六位皇帝,在位长达39年。他在位期间“勤于

白族的扎染技术是怎样的 白族民间艺术简介

由蓝白两色构成,出产于大理周城的扎染艺术,凝固的实际上就是当地自然的颜色——有时蓝、有时呈墨色的点苍山,洱海上空的月色。74岁的张亮宵坐在自家的织布机上纺布,这架和她年岁相仿的老织机上做出来的棉布,最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