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时期禹州历史

Posted 时期

篇首语:知识的确是天空中伟大的太阳,它那万道光芒投下了生命,投下了力量。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北宋时期禹州历史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北宋时期禹州历史

禹州有几千年的历史

自己算算吧,很古了夏商周禹境称“夏邑”或“夏国”,亦称“虞国”。

舜时期,禹在此受封为夏伯。禹的儿子启又于此创建了第一禹州市人民政府个奴隶制王朝,并大飨诸侯于钧台。

《水经注》载:“河南阳翟县有夏亭城,夏禹始封于此,为夏国”。《竹书纪年》载:“夏禹之子夏启,即位夏邑,大享诸侯于钧台,诸侯从之”。

后夏迁都山西安邑。帝相失国后,少康中兴,也由夏众灭浞,奉少康归于夏邑,诸侯始闻之,立为天子,建都于少康城(禹州市顺店镇康城村)。

故在史籍中,早期多称禹州为夏邑。[3] 商朝置历国仍为夏邑,商汤曾将夏禹的后裔封于此。

西周以此地为历邑,周武王时,封武王之弟于康(禹州市顺店镇康城村)。禹州在春秋时,为郑国别都栎邑。

周襄王十六年(公元前636年),北方翟人(亦称狄人)入据栎地,因其地在嵩山之阳,改称阳翟(音狄)。周威烈王十八年(公元前408年),韩景侯虔将韩国国都自平阳迁至阳翟。

韩哀侯二年(公元前375年),韩灭掉郑,遂迁都郑(今新郑市)。五年之后,在周烈王六年(公元前370年),韩懿侯将国都复迁阳翟。

[3] 先秦两汉秦始皇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秦使内史腾灭韩,虏韩王安,以其地置颍川郡,郡治首府设在阳翟。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项梁立韩公子成为韩王,仍置都于阳翟。

秦末,项羽、刘邦先后攻占阳翟,并分别封韩室后裔为王,都于此。禹州市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刘邦立韩王信为韩王,置都阳翟。

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徙韩王信于太原,复以韩国之地为颍川郡,郡治首府设在阳翟,领县二十(阳翟、昆阳、颍阳、定陵、长社、新汲、襄城、郾城、郏县、舞阳、颍阳、高、许、鄢陵、临颍、父城、成安、周承休、阳城、纶城)。汉武帝时,全国分为13个州,阳翟属豫州颍川郡,郡治阳翟,领18县,后宣帝和元帝时,增颍川郡属县分别为19和20个。

新莽时期,王莽复古改制,在天凤元年(公元14年),将颍川改为左队郡,辖区与郡治未变。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改左队郡为颍川郡,归豫州治所仍置阳翟,领县十八。

[3] 三国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分治,阳翟属魏。魏黄初元年(220年),阳翟改属豫州部河南郡,两晋南北朝西晋时期属司州部河南郡。

东晋十六国时,阳翟曾先后属东晋(改阳翟县为阳翟郡)、前赵、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后秦等政权。南北朝初,阳翟属南朝宋,归豫州,颍川郡寄治睢阳,领阳翟。

北魏孝昌二年(526年),阳翟分为阳翟、阳城两郡。东魏孝静帝兴和元年(539年),原阳翟县划为阳翟、黄台(今郭连镇黄台村)两县,均属阳翟郡。

隋唐五代隋开皇三年(583年),废阳翟郡,以阳翟属襄城郡,隶汝州。大业元年(605年)黄台县并入阳翟县,隶属豫州部襄城郡管辖。

唐武德三年(620年),析阳城、嵩阳、阳翟各一部,置康城县。贞观三年(629年),废康城县,并入阳翟县。

唐高宗龙朔二年(662年),阳翟县又改归河南府洛州管辖。唐武宗会昌三年(843年),阳翟复归许州颍川郡管辖。

五代时期后梁时期,阳翟县属许州匡国军管辖。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代(923—960年),阳翟县均属西京下属的许州忠武军管辖。

[3] 宋金元明清北宋时阳翟县属京西北路颍昌府。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入主中原,宋室南迁。

阳翟县归金管辖。其间名称多变,建置归属复杂。

在金代伪齐刘豫统治时期,在阳翟县设颍川郡。禹州城区(22张)金大定二十年(1180年),颍顺军改为颍顺州,隶属南京路管辖(南京即河南省开封市);阳翟县仍为其附郭。

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因州有古“钧台”遗迹,改颍顺州为钧州,仍属南京路。辖阳翟、新郑二县和一个郭店镇。

元顺帝至正元年(1341年),钧州改领阳翟、新郑、密县3县。明洪武初年,撤销阳翟县制并入钧州州治(沿用1700余年的阳翟县名,至此告终),仍辖密县、新郑二县。

明穆宗隆庆四年(1570年),新郑从钧州划出,钧州仅领密县。明神宗万历三年(1575年),为避神宗朱翊钧名讳,改钧州为禹州。

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正月,李自成第二次攻下禹州,遂在禹州设均平府,辖27县,改禹州为均平县。清初沿袭明制,仍设禹州,归开封府管辖,领密县一县。

至雍正二年(1724)升禹州为直隶州,领新郑、密县二县。十二年降为散州,乾隆六年(1741)复隶属开封府。

[3] 民国时期中华民国元年1913年3月1日,废府存县改禹州为禹县,隶豫东道。1914年6月2日,改隶开封道。

1932年9月27日,改属河南第一行政督察区。1946年河南又划成12个区,禹县属第一区。

另,民国十七年(1928年)析登封县(今登封市)、禹县(今河南省禹州市)置民治县,治白沙(今禹州市花石镇白沙)。取资产阶级“民享、民有、民治”的主张中“民治”一词命名。

1931年撤销,其地复归登封县、禹县。1945年以后,共产党曾分别在禹县、郏县交界设禹郏县;在城北扒村一带设禹北县;在禹县、密县和新郑交界设密禹新中心县;1948年在许昌、禹县交界设许西县。

存在时间较短,多未形成真正的建置和辖区。[3] 新中国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仍设禹。

禹州有几千年的历史

自己算算吧,很古了夏商周禹境称“夏邑”或“夏国”,亦称“虞国”。

舜时期,禹在此受封为夏伯。禹的儿子启又于此创建了第一禹州市人民政府个奴隶制王朝,并大飨诸侯于钧台。

《水经注》载:“河南阳翟县有夏亭城,夏禹始封于此,为夏国”。《竹书纪年》载:“夏禹之子夏启,即位夏邑,大享诸侯于钧台,诸侯从之”。

后夏迁都山西安邑。帝相失国后,少康中兴,也由夏众灭浞,奉少康归于夏邑,诸侯始闻之,立为天子,建都于少康城(禹州市顺店镇康城村)。

故在史籍中,早期多称禹州为夏邑。[3] 商朝置历国仍为夏邑,商汤曾将夏禹的后裔封于此。

西周以此地为历邑,周武王时,封武王之弟于康(禹州市顺店镇康城村)。禹州在春秋时,为郑国别都栎邑。

周襄王十六年(公元前636年),北方翟人(亦称狄人)入据栎地,因其地在嵩山之阳,改称阳翟(音狄)。周威烈王十八年(公元前408年),韩景侯虔将韩国国都自平阳迁至阳翟。

韩哀侯二年(公元前375年),韩灭掉郑,遂迁都郑(今新郑市)。五年之后,在周烈王六年(公元前370年),韩懿侯将国都复迁阳翟。

[3] 先秦两汉秦始皇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秦使内史腾灭韩,虏韩王安,以其地置颍川郡,郡治首府设在阳翟。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项梁立韩公子成为韩王,仍置都于阳翟。

秦末,项羽、刘邦先后攻占阳翟,并分别封韩室后裔为王,都于此。禹州市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刘邦立韩王信为韩王,置都阳翟。

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徙韩王信于太原,复以韩国之地为颍川郡,郡治首府设在阳翟,领县二十(阳翟、昆阳、颍阳、定陵、长社、新汲、襄城、郾城、郏县、舞阳、颍阳、高、许、鄢陵、临颍、父城、成安、周承休、阳城、纶城)。汉武帝时,全国分为13个州,阳翟属豫州颍川郡,郡治阳翟,领18县,后宣帝和元帝时,增颍川郡属县分别为19和20个。

新莽时期,王莽复古改制,在天凤元年(公元14年),将颍川改为左队郡,辖区与郡治未变。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改左队郡为颍川郡,归豫州治所仍置阳翟,领县十八。

[3] 三国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分治,阳翟属魏。魏黄初元年(220年),阳翟改属豫州部河南郡,两晋南北朝西晋时期属司州部河南郡。

东晋十六国时,阳翟曾先后属东晋(改阳翟县为阳翟郡)、前赵、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后秦等政权。南北朝初,阳翟属南朝宋,归豫州,颍川郡寄治睢阳,领阳翟。

北魏孝昌二年(526年),阳翟分为阳翟、阳城两郡。东魏孝静帝兴和元年(539年),原阳翟县划为阳翟、黄台(今郭连镇黄台村)两县,均属阳翟郡。

隋唐五代隋开皇三年(583年),废阳翟郡,以阳翟属襄城郡,隶汝州。大业元年(605年)黄台县并入阳翟县,隶属豫州部襄城郡管辖。

唐武德三年(620年),析阳城、嵩阳、阳翟各一部,置康城县。贞观三年(629年),废康城县,并入阳翟县。

唐高宗龙朔二年(662年),阳翟县又改归河南府洛州管辖。唐武宗会昌三年(843年),阳翟复归许州颍川郡管辖。

五代时期后梁时期,阳翟县属许州匡国军管辖。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代(923—960年),阳翟县均属西京下属的许州忠武军管辖。

[3] 宋金元明清北宋时阳翟县属京西北路颍昌府。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入主中原,宋室南迁。

阳翟县归金管辖。其间名称多变,建置归属复杂。

在金代伪齐刘豫统治时期,在阳翟县设颍川郡。禹州城区(22张)金大定二十年(1180年),颍顺军改为颍顺州,隶属南京路管辖(南京即河南省开封市);阳翟县仍为其附郭。

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因州有古“钧台”遗迹,改颍顺州为钧州,仍属南京路。辖阳翟、新郑二县和一个郭店镇。

元顺帝至正元年(1341年),钧州改领阳翟、新郑、密县3县。明洪武初年,撤销阳翟县制并入钧州州治(沿用1700余年的阳翟县名,至此告终),仍辖密县、新郑二县。

明穆宗隆庆四年(1570年),新郑从钧州划出,钧州仅领密县。明神宗万历三年(1575年),为避神宗朱翊钧名讳,改钧州为禹州。

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正月,李自成第二次攻下禹州,遂在禹州设均平府,辖27县,改禹州为均平县。清初沿袭明制,仍设禹州,归开封府管辖,领密县一县。

至雍正二年(1724)升禹州为直隶州,领新郑、密县二县。十二年降为散州,乾隆六年(1741)复隶属开封府。

[3] 民国时期中华民国元年1913年3月1日,废府存县改禹州为禹县,隶豫东道。1914年6月2日,改隶开封道。

1932年9月27日,改属河南第一行政督察区。1946年河南又划成12个区,禹县属第一区。

另,民国十七年(1928年)析登封县(今登封市)、禹县(今河南省禹州市)置民治县,治白沙(今禹州市花石镇白沙)。取资产阶级“民享、民有、民治”的主张中“民治”一词命名。

1931年撤销,其地复归登封县、禹县。1945年以后,共产党曾分别在禹县、郏县交界设禹郏县;在城北扒村一带设禹北县;在禹县、密县和新郑交界设密禹新中心县;1948年在许昌、禹县交界设许西县。

存在时间较短,多未形成真正的建置和辖区。[3] 新中国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仍设禹县,先后。

宋代禹州古镇都在什么地方

禹州市位于河南省中部,是中原城市群南缘的中心城市,地处伏牛山余脉与豫东平原的过渡地带,颍河自西至东横贯全境。

禹州市被誉为华夏第一都,以钧瓷文化、大禹文化、中医药文化著称。历史上,这里是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的建都地、中国“五大名瓷”之钧瓷的唯一产地,同时也是明清时期全国四大中药材集散地之一,素有“夏都”、“钧都”、“药都”之称。

禹州市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位列全国各项综合实力百强。[1]禹州市境内现存地面历史文化遗存2420处,位列全省县级市第一;拥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2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8项。

1989年被命名为河南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2006年、2007年先后被命名为“中国陶瓷文化之乡”和“中国大禹文化之乡”,2008年被列入全省首批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2011年被命名为“中国陶瓷历史文化名城”,2013年11月荣膺“中国中原瓷都”称号。2014年10月,禹州入选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

河南省禹州市的历史

禹州是华夏民族之根。早在原始社会末期,这里就是黄帝部落活动的中心 区域之一。后来黄帝成为部落联盟首领。曾在此“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 以治民。风后、力牧、常先、大鸿这四位大臣都是当时比较强大的部落首领, 其中两位居住在今禹州市西北部和北部山区。汉代黄帝常与他一起讲武,研讨 军事和战术。在黄帝与蚩尤大决战时,因大雾弥漫,黄帝的部队全都迷失了方 向,被困在涿鹿。是风后帮他制造了一台“指南车”,车上站一个铁人,手臂 始终指向南方。从而使黄帝部众辨明了方向,冲出了迷雾,打败了蚩尤。今禹 州市无梁镇西部部有风后山,也叫风后顶。山南麓(今无梁镇胡楼村北侧)原 有风王庙,后来庙圮建土寨,叫风王寨,成为一个自然村,建国后谐音为“封 王寨”,传为当年风后部落聚居处。禹州市城关过去有一座“迎风阁”位于今 武装部东侧十字口。以迎风阁为中心,南北东西辐射四条街,分别叫迎上街, 迎下街,迎东街,迎西街。建“迎风阁”的本意,一说是因为风后辅佐黄帝有 功,封其食邑于此,特建阁以纪念;一说是“迎送风后”之意。

大鸿也是一位部落首领,据说就居住在今禹州西北19公里浅井乡境内。方 志认为现在浅井乡的鸿寨就是黄帝大臣大鸿部落的屯兵处。

庄周《徐无鬼篇》说:“黄帝将见大隗(wei卫)于具茨之山。”具茨也在 禹州境内,长40分里,宽12公里,位于禹州北部,呈西北、东南走向,绵亘苌 庄、浅井、顺店、朱阁、无梁、古城、郭连等七个乡镇。正因为黄帝曾在此访 问大隗,后世便以人名山,称此山为大隗山,把禹西北一带群山叫“大隗层峦 ”,为禹州八景之一。近年出土的唐、宋石刻也证实,今无梁一带在唐、宋时 期仍叫“大隗乡”。

由此向东南,距城12公里的古城寺,古为氏城,雍梁城,本是轩辕黄帝命 雍父做杵、臼之处,后来成为雍父的封地。

《庄子·有宥篇》说,黄帝十九年,“闻广成子在于崆峒之上,故往见之 ”,求问“修德习武”、驾驭诸部落的“至道”,据传广成子是上古时期非常 有头脑的“哲人”,居于今禹州城西北20公里的崆峒山上。该山东西走向,长 1.5公里,宽1公里,岗岭交错,古木叠翠,山水相宜。因此,黄帝暮年,带了 元妃嫘(lei累)祖娘娘,在浅井乡散驾村辞别群臣,散驾登山,再访成子,退 隐逍遥观。至今这里还留有黄帝“问道处”、“得道庵”,“广成子庙”和黄 帝暮年与广成子在此修道的“大仙观”。

尧舜时期,禹州称夏,是夏部族聚居与活动的中心。大禹为夏部族首领, 是黄帝的玄孙。《世本·帝系》说:“黄帝生昌意,昌意生颛顼(zhuan xu) 专须),颛顼生鲧(gun滚),鲧生高密,是为禹。”当时,中原洪水泛滥,五 谷不收,尧乃求贤良治水。舜荐鲧。鲧以筑堤修坝为主,堵水无状,被杀于羽 山。舜又推荐鲧之子大禹继续治水。禹总结了他父亲治水的经验教训,改用开 挖疏导为主,居外十三年,终于使洪水东注,治水成功,被封于夏(今禹州市 ),史称“夏禹国”。禹被称为“夏伯”,即分封方国国君。禹虽为封国国君 ,却倍受舜的宠信,使禹“统领州伯,以巡十二部”,有大事由先与禹商量。 后来又让禹直接代替自己摄政,长达十六年。癸西四十八载(约公元前2208年 ),舜崩于苍梧(今源南宁远县),天下诸侯不服舜之子而拥戴禹。于是,禹 在夏邑(今禹州市)即天子位,并用自己的封号“夏”为天下之号,称“夏朝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中原地区诸夏民族为主体,容纳吸收周边夷夏各 部族共同创立的多民族统一的大国。它“咸有九州”,“协和万邦”,是我国 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制社会的第一朝代,被称为“华夏第一国”。大禹则是中 国历史上第一位帝王,后人称之为伯禹、夏禹、神禹。禹州就是因为大禹初封 于此,故称“大禹之州”。后因夏王朝创立并建都于此,又称“夏都”或“华 夏第一都。”

明洪武年间,因禹州有“钧台”故,改阳翟为钧州。明万历三年(公元 1575年),避避神宗朱翊钧的“钧”字,改钧州为禹州。民国元年(公元1913 年)四月,由河南省令改为禹县。1988年6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撤销禹县,设立禹州市。

北宋时期,大理国的历史

大理国(白语:Dablit guaif)是位于今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中古时代的一国。公元937年,白族段思平灭大义宁建国,定都羊苴咩城,改国号曰大理。由于历史资料的匮乏,人们对大理国的了解比较少。其政治中心在洱海一带,疆域大概是现在的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西南部,缅甸北部地区,以及老挝与越南的少数地区。 1253年,元朝忽必烈率兵灭了大理。大理的末代皇帝是段兴智

大理国的政治制度与南诏基本相同,脱胎于军事民主制度,借鉴了中央王朝的政治制度设置,进行了民族内部的改革。大理 300余年间,云南各族人民与内地的经济文化联系继续进行。宋政权曾多次册封大理统治者为王。蒙古宪宗三年(1253),忽必烈征云南灭大理。大理国主段氏降,被任命为世袭总管。原大理官员多受封为云南各地土司。

大理与缅甸、越南、马来亚、印度、波斯等国家都有贸易往来。十一世纪,缅 张胜温画卷

甸蒲甘王国一世王阿奴律院率领使团到大理朝拜佛牙,受到大理国的热情接待。大理国描工张胜温的《张胜温画卷》,是一部辉煌巨作,画了大理国国王利贞皇帝率文武群臣官员虔诚礼佛的景象;画了大理国佛教的诸佛、菩萨等;还画了“16大国王众”参加礼佛的胜况赞同3| 评论

北宋为历史做的贡献

北宋为历史做的贡献:北宋的统治区域,东北以今海河、河北霸州、山西雁门关为界;西北以陕西横山、甘肃东部、青海湟水为界;西南以岷山、大渡河为界。

宋神宗时通过熙河开边收复河湟,宋徽宗时期于青海北部置陇右都护府,并重金赎回幽云七州。[3]北宋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文化最繁荣的时代。

北宋咸平三年(1000年)的GDP为265.5亿美元 ,占据世界比重的22.7%,人均GDP为450美元,超过当时西欧的400美元,而1870年经过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英国人均GDP为3191美元。北宋时期儒学得到复兴,科技发展突飞猛进,政治也较开明,经济文化繁荣,因推广占城稻人口从太平兴国五年(980年)的3710万迅速增至宣和六年(1124年)的12600万。

北宋时期对外关系在唐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在东亚同朝鲜和日本关系交流密切 ,在东南亚同越南和印尼也加强了联系 ,同时还影响到了西亚和非洲。

北宋为历史做的贡献

北宋为历史做的贡献:

北宋的统治区域,东北以今海河、河北霸州、山西雁门关为界;西北以陕西横山、甘肃东部、青海湟水为界;西南以岷山、大渡河为界。宋神宗时通过熙河开边收复河湟,宋徽宗时期于青海北部置陇右都护府,并重金赎回幽云七州。[3]

北宋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文化最繁荣的时代。北宋咸平三年(1000年)的GDP为265.5亿美元 ,占据世界比重的22.7%,人均GDP为450美元,超过当时西欧的400美元,而1870年经过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英国人均GDP为3191美元。

北宋时期儒学得到复兴,科技发展突飞猛进,政治也较开明,经济文化繁荣,因推广占城稻人口从太平兴国五年(980年)的3710万迅速增至宣和六年(1124年)的12600万。

北宋时期对外关系在唐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在东亚同朝鲜和日本关系交流密切 ,在东南亚同越南和印尼也加强了联系 ,同时还影响到了西亚和非洲。

宋朝有哪些辉煌历史

宋朝的经济繁荣程度可谓前所未有,农业、印刷业、造纸业、丝织业、制瓷业均有重大发展。

航海业、造船业成绩突出,海外贸易发达,和南太平洋、中东、非洲、欧洲等地区50多个国家通商。南宋时期对南方的开发,促成江南地区成为经济文化中心。

农业 宋代大兴水利,大面积开荒,又注重农具改进,农业发展迅速。许多新形田地在宋朝出现,例如梯田(在山区出现)、淤田(利用河水冲刷形成的淤泥所利用的田地)、沙田(海边的沙淤地)、架田(在湖上做木排,上面铺泥成地)等。

这大幅增加了宋朝的耕地面积。至道二年(996年),全国耕地为三百一十二万五千两百余顷。

到天禧五年(1021年)增加到五百廿四万七千五百余顷。各种新的农具在宋朝出现,代替牛耕的踏犁,用于插秧的鞅马。

工具的出现也让农作物产量大幅成长。一般农田每年可亩收一石,江浙地区一年可达到二至三石。

北宋时宋真宗从占城引进耐旱、早熟的稻种,分给江淮两浙,就是后来南方的早稻尖米,又叫占城米、黄籼米[1]。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农业发展迅速。

一些北方农作物粟、麦、黍、豆来到南方。棉花盛行种植于闽、广地区。

茶叶遍及今苏、浙、皖、闽、赣、鄂、湘、川等地。种桑养蚕和麻的地区也在增加。

南宋时太湖地区稻米产量居全国之首,尤其以平江府(今苏州)为代表,有“苏湖熟,天下足”(指苏州和湖州)或“苏常熟,天下足”(指苏州和常州)之称。甘蔗种植遍布苏、浙、闽、广、等省[2],糖已经成广泛使用的食品,出现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制塘术的专著:王灼著《糖霜谱》[3]。

手工业 宋朝哥窑——米色釉贯耳瓶北宋的主要矿产包括金、银、铜、铁、铅、锡、煤等。北宋时期金属矿藏达到两百七十余处,较唐朝增加一百余处。

仁宗时期,每年得金一万五千多两、银廿一万九千多两、铜五百多万斤、铁七百廿四万斤,铅九万多斤、锡卅三万斤。 宋朝的丝、麻、毛纺织业都非常发达。

西北地方流行毛织业,四川、山西、广西、湖北、湖南、河南等地麻织业非常发达。到了南宋时期,广东雷州半岛地区和广西南部成为棉纺织业的中心。

两浙和川蜀地区丝织业最发达。宋朝政府还在丝织业最发达的地区设立织锦院,也就是官办的丝织作坊。

而相关的印染业也因此发达起来。 宋朝官窑、民窑遍布全国。

时有河北曲阳定窑、河南汝州汝窑、禹州的钧窑、开封官窑、浙江龙泉哥弟窑、江西景德镇景德窑、福建建阳建窑等七大名瓷窑,和分布在各地的许多大小瓷窑,所产宋瓷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远销海外,如日本、高丽、南洋、印度、中西亚等地区。其中钧瓷以神奇的窑变特色和每年36件的稀有产量而位居宋瓷之冠。

宋朝时期,主要的造纸材料包括丝、竹、藤、麻、麦秆等。四川、安徽、浙江是主要的造纸产地。

四川的布头笺、冷金笺、麻纸、竹纸,安徽的凝霜、澄心纸、粟纸,浙江的藤纸等都闻名于世。甚至还有纸被、纸衣、纸甲等。

纸张的大量生产与活字印刷术为印刷业的繁荣提供了基础。宋朝的印刷业分三大系统,官刻系统的国子监所刻的书被称为监本,而民间书坊所刻的书被称为坊本,士绅家庭自己刻印的书籍属于私刻系统。

东京、临安、眉山、建阳、广都等都是当时的印刷业中心。当时坊刻书中以浙江最好,称浙本,四川次之,称蜀本。

福建的刻书以量取胜,称建本,其中尤以建阳麻沙镇最多,世称麻沙本。社会上流行刻书的风气。

其中以临安国子监所刻的书品质最好。宋朝的刻书以纸墨精良、版式疏朗、字体圆润、做工考究、传世稀少、价值连城而闻名于后世。

宋朝造船技术水平是当时世界之冠。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明州造出两艘万料(约600吨)神舟。

1974年福建泉州出土一艘宋代古船,有13个隔水仓,一两个隔水仓漏水,船也不会沉。隔水仓技术,经马可·波罗介绍,传入欧洲。

宋朝的主要造船厂分布在江西、浙江、湖南、陕西等地区。虔州、吉州、温州、明州都是重要的造船基地。

太宗时期,全国每年造船达到三千三百余艘。到了南宋,由于南方多水加上海上贸易日益发达,造船业发展更快。

临安府(今杭州)、建康府(江宁府,今南京)、平江府(苏州)、扬州、湖州、泉州、广州、潭州、衡州等成为新的造船中心。广州制造的大型海舶木兰舟可“浮南海而南,舟如巨室,帆若垂天之云,舵长数仗,一舟数百人,中积一年粮”。

南宋时代还出现了车船、飞虎战船等新式战舰。 金融商业 宋朝商业繁盛,通行的货币有铜钱、白银。

太宗时期,每年铸币八十万贯。到神宗熙宁六年,已达六百余万贯。

由于商品入口,宋朝大量铜钱、白银外流,造成硬通货短缺。真宗时期,成都十六家富户主持印造一种纸币,代替铁钱在四川使用,是为交子。

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仁宗后改归官办,并定期限额发行。

徽宗时期,改交子名为钱引,并扩大流通领域。南宋于1160年(高宗绍兴三十年)改为官办“会子”,会子主要有东南会子(也叫行在会子),湖北会子和两淮会子。

但是为防止铜钱北流,宋朝政府规定在与金交界处仍然只能使用铁钱。与交子不同,会子是以铜钱为本位的,面值有一贯(一千文)、两贯和三贯三种,后增印两百文、三百文。

相关参考

北宋都城开封坚固无比,却没挺过两次“东京保卫战”

开封是我国历史上的历史文化名城、七大古都之一。战国时期,魏国建都于此,称之为“大梁”。五代时期,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先后定都于此。开封历史上的黄金时代,无疑是在北宋时期。当时的东京开封府,又称为“汴

北宋时期的一代名臣,欧阳修曾上书诬陷忠臣

对欧阳修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了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人们常说“北宋缺将,南宋缺相”,其实北宋并不缺少名将,只是名将们很难在北宋生存下去,也可以说北宋没有名将生存的土壤,这当让与北宋重文轻武的国

北宋狄青,才能不输岳飞,为何没有更进一步的历史作为

南宋缺相,北宋缺将,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南宋一朝很少显现有能力的宰相,而北宋时期贫乏有能力的将领。先不岂论南宋缺相,我们先来看看为什么后人会认为北宋贫乏良将呢?其实北宋也并非没有能力的勇将,只是因为长时间

北宋狄青,才能不输岳飞,为何没有更进一步的历史作为

南宋缺相,北宋缺将,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南宋一朝很少显现有能力的宰相,而北宋时期贫乏有能力的将领。先不岂论南宋缺相,我们先来看看为什么后人会认为北宋贫乏良将呢?其实北宋也并非没有能力的勇将,只是因为长时间

三国史上的郭嘉是个怎样的人

郭嘉,,字奉孝,东汉末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是三国时期曹魏的第一谋士。史书上称他才策谋略,世之奇士。曹操称赞他见识过人,是自己的奇佐。毛泽东曾评价郭嘉说郭嘉是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智谋之士,他的十胜论几

北宋三位“球迷”皇帝

北宋时期,踢球运动在京城开封非常流行,不仅老百姓喜欢踢球,连平时威风八面的皇帝也成了名副其实的“球迷”。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光义和宋徽宗赵佶就是北宋历史上著名的“球迷”皇帝,他们踢球的故事也很有趣。

历史上的北宋名将杨业实际留有几个儿子

杨业生年不详,在公元986年去世,也有人说他原来的名字是重贵,而杨业是后来改的名字,也有的戏文立称呼杨业为杨继业。祖籍是并州的太原市,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抗辽将领。北宋杨业曾经官拜云州观察使、大同军节度使

同时期的北宋和十字军相遇,谁将取得最后胜利,答案出乎你预料

大约11世纪,在欧洲和东亚出现了两股以骑兵为主的力量,一个是宋太祖赵匡胤建立的北宋王朝,还有一个是带有宗教色彩的十字军。北宋前期,赵匡胤凭借着强大的北宋军团向南部发起了统一战争,先后消灭了南唐、南汉和

吴道子为何被称为画圣

号称唐代第一大家,被后世尊为「”画圣”的吴道子,又名道玄,河南阳翟(今河南禹州)人,生于高宗朝(约公元685年左右),卒于肃宗时(约公元758年左右),是盛唐时期最重要的人物画大家。因盛名远着,被民间

下帝王村历史

1.夏朝皇帝的历史约为前2070年—约前1600年)中国史书记载的第一个朝代。根据史书记载,夏朝是禹的儿子启在钧台(今河南禹州)废除部落传统的“禅让”制、杀死柏益称王而建立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部落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