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集关于和亲的历史故事

Posted 公主

篇首语:寸阳分阴须爱惜,休负春色与时光。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搜集关于和亲的历史故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搜集关于和亲的历史故事

昭君出塞

王昭君,名嫱,汉元帝时宫女,封为昭君,晋因避司马昭讳,改称为明君或明妃。

西汉南郡秭归(今湖北兴山)人。

元帝(公元前49-前33年在位),王昭君以“良家子”被选入宫。

她相貌出众,品格高贵。

可“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

正当此时,竟宁元年(前33年),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请求和亲,昭君自愿请求嫁于匈奴。

得到同意,她嫁到匈奴,被单于封为“宁胡阏氏”。

生育有一男孩,名伊屠智牙师,后为右日逐王。

成帝建始二年(前31)呼韩邪死,成帝命她遵从匈奴风俗,昭君继为复株累若鞮单于阏氏。

又生二女,长女名云,为须卜居次,次女为当于居次。

昭君死后,匈奴为其建宫立碑。

它就是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城南10公里的“青冢”,即昭君墓。

墓总高33米,占地约1.5公顷。

上有青松翠柏,繁花环绕。

墓前有凉亭。

墓园内姹紫嫣红,花团锦簇之中,王昭君与呼韩邪单于的塑像巍然屹立,威武雄健,又不乏温情。

秭归县城也立有“汉昭君王嫱故里”的石碑。

昭君出塞和亲,为汉匈之间结束战争,安定边陲,对加强汉与匈奴和好关系,使呼韩邪后裔长期亲汉作出了重要贡献。

她的故事成为后来诗词、戏曲、小说、说唱等的流行题材。

如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其实,早在杜甫之前,对王昭君身世的悲叹,就已经成为不少诗歌乐曲的主题。

宋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卷五十九“琴曲歌辞”有托名“汉王嫱”的《昭君怨》一首。

卷二十九“相和歌辞”更收有以《王明君》、《王昭君》、《明君词》、《昭君叹》等为题的多首吟叹曲。

唐李白、白居易,宋苏轼、王安石等诗人均有吟咏昭君的诗作。

元曲四大家之一马致远创了的著名的杂剧《汉宫秋》。

但也有很多诗词是歌颂昭君出塞的。

如董必武参观昭君墓后,作诗赞道“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见识高”。

剧作家曹禺剧本《王昭君》中,表现了昭君义无反顾地担当民族友好使者的重任,歌颂了她高尚的情怀。

史学家翦伯赞也在《游昭君墓》的长诗中,赞美昭君的功绩,指出“和亲政策”的重要意义。

自她出塞后的六十多年内,汉匈相安无事,长城内外出现了“剑戟归田尽,牛羊绕塞多”的祥和景象。

文成公主

隋末唐初,在西藏高原上掘起了一个强大的民族政权---吐蕃。

636年,年轻的松赞干布统一了西藏高原,他向往大唐的制度和繁华,曾经几次向唐朝求婚,因为种种原因都被拒绝。

松赞干布大怒,向大唐的边境出兵,然被大唐的军队打败。

松赞干布意识到了自己的轻狂和大唐的强盛,640年,他以更加虔诚和恭敬的态度再次向唐太宗求婚,唐太宗被松赞干布的精神所打动,终于同意。

唐太宗虽有十几个女儿,却舍不得把其中任何一位嫁去西藏。

最后他选中了一位宗室女,封为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从长安到拉萨,不仅路徒遥远,而且路况复杂艰险,据说大唐的车队一直走了两年,才到达拉萨。

文成公主641年正月从长安出发时,18岁,到达拉萨时已经20岁了。

史书没有记载文成公主的容貌,据此推测她并不特别漂亮。

但作为皇家女儿,公主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知书识礼,加上身材丰满,举手投足间处处体现着大唐帝国的泱泱风范。

吐蕃人以最高格的仪式窿重欢迎来自大唐的尊贵公主。

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共同生活了9年,她没有生育。

松赞干布在650年去世,公主仍然留在吐蕃,又生活了30多年,直到680年因病去世。

在这漫长的40多年中,正史上没有留下关于文成公主具体生活 的任何记载,但可以推测的是,她在吐蕃的地位是尊贵的,因为强盛的大唐保证了她在吐蕃的地位。

虽然她本人谈不上有多么幸福的个人生活或者爱情,但她带去的各种谷物、工艺品、药材、先进技术、书籍,对吐蕃的农牧业、手工业以及宗教文化等的发展都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公主本人也因此得到了吐蕃人民的爱戴,著名的布达拉宫至今保存着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结婚的洞房遗址,拉萨的大昭寺里至今还供奉着她的雕像。

文成公主和亲成为汉藏友好交往的佳话,她本人也成为和亲公主的代名词,在浩浩荡荡的和亲公主队伍中,文成公主是最为有名的之一,她实在算是幸运的了。

金城公主

金城公主是雍王李守礼的女儿,她的祖父、也就是李守礼的父亲是武则天的第2个儿子李贤。

李贤文武双全,是武则天4个儿子中天赋最高的一个,675年,他被立为太子。

李贤的才干和在朝臣中的威望成为武则天的极大威胁,她不能容忍任何人与自己争权,哪怕是自己的亲身儿子。

680年,武则天以谋发的罪名废除李贤,将他幽禁巴州,3年后,唐高宗去世,武则天的第3个儿子李显只当了2个月皇帝就被废除,第4子李旦即位,也是傀儡,实权掌握在武则天的手中。

为免除祸患,武则天派人赐死了年仅31岁的 李贤。

李贤的3个儿子也被幽禁宫中,按时由太监杖打。

李守礼的哥哥和弟弟都在这无情的杖打下死去,只有他顽强的活了下来,熬到了唐中宗李显复位的这一天。

李守礼经过这样险恶的岁月,性情大变。

史书对李守礼是很有微词的,说他十分贪财而且家教不好,女儿几乎个个是荡妇,儿子几乎个个是无赖。

但金城公主却和哥哥姐姐们不一样。

原来,唐中宗李显有感于哥哥李贤的悲惨命运,收养了李守礼的一个女儿。

这个女儿就是金城公主,她从小生活在皇宫中,不仅受到良好教育,而且培养出高贵优雅的气质。

唐中宗软弱无能,受制于韦皇后和女儿安乐公主,两个女人不仅野心勃勃想当武则天第2,而且生活糜烂,尤其是安乐公主,可说恶贯满盈,别的公主受安乐公主的刺激,也全心全意穷奢极欲,只有金城公主不为所动。

她一直没有出嫁,因为朝廷已经将她定为和亲公主了。

金城公主哭过伤心过,但最后还是接受了这个事实,她心静如水,默默的等待着命运的安排。

这一天终于到来了。

705年,垂帘听政的赤德祖丹祖母派人向大唐求婚,中宗当场答应将金城公主嫁给藏王赤德祖丹。

710年,金城公主正式出发,唐中宗亲自将她送至陕西兴平县。

金城公主含着热泪辞别亲人,沿着当年文成公主走过的道路来到拉萨。

赤德祖丹成年后多被大臣操纵,虽然与大唐通婚,但双方边境还是不时发生战争。

金城公主夹在其中,左右为难。

不过,吐蕃输多赢少,赤德祖丹只得派人向大唐求和,这时唐朝的皇帝已经是唐玄宗了,玄宗一方面优待吐蕃使者,一方面派使臣前往吐蕃,赐给金城公主书信,并带去大量的赏赐。

赤德祖丹非常高兴,签定了以青海日月山为界互不侵犯的条约,双方终于有了一段相对和平的时期。

关于金城公主在西藏的生活,藏史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724年,金城公主生下儿子赤松德赞,赤德祖丹的另外一位王后细顿知道后十分嫉妒,以阴谋手段夺走了小王子,伪称是自己所生。

藏王和大臣也不知道谁是王子的真正母亲。

按照西藏的风俗,王子会走路时要举行宴会庆祝。

到了这天,赤德祖丹将酒杯交给儿子,说:‘儿啊,把酒送到你舅舅家吧。

’细顿王后家的人用尽方法引诱他,王子都不为所动,而是将酒递给了金城公主的家人,金城公主高兴的落下了泪。

王子认母的故事只是个传说,不足为信,却曲折的反映了西藏人对金城公主的爱戴以及金城公主育有儿子、曾在西藏有过一段艰苦岁月这些事情。

金城公主在西藏生活了32年,741年因病去世。

宁国公主

在我国西部一带,活跃着一个英勇善战的民族----回纥,即是今天新疆维吾尔族人的远祖。

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唐军队一败涂地,无力收复失地。

回纥可汗派太子叶护与后来的唐代宗李豫(宁国公主的哥哥)在甘肃歃血为盟,约为兄弟。

回纥骑兵勇猛无比,在一连串的战斗中,立下赫赫战功,唐军在回纥军队的帮助下很快收复了东都洛阳。

756年,唐肃宗李亨正式即位,758年,在基本平息了“安史之乱”后,回纥可汗派使节向大唐求婚,唐肃宗为表示对回纥的感谢,答应将女儿宁国公主嫁之。

自西汉高祖刘邦采取和亲来换取边境暂时安宁的妥协政策后,一大批公主含悲远嫁,在这众多的和亲公主中,大多只是宗室女或者宫女,真正以真公主即皇帝的亲生女儿下嫁的,却只有唐代,宁国公主大概就是第1位吧。

宁国公主是唐肃宗李亨的次女,在肃宗的7个女儿中,容貌最为出众,她先嫁郑巽,又嫁薛康衡,不幸两个丈夫都先后死去,公主还没从丈夫去世的悲痛中醒来,就被选定和亲。

到了出发这一天,肃宗亲自将女儿送至陕西咸阳市,在那里设宴告别。

宁国公主根本无心下咽,她哭着安慰父亲:“国家事重,死且无恨!”。

唐肃宗也十分伤心,流泪送走女儿。

宁国公主到达回纥,可汗举行了盛大的仪式,封宁国公主为新王后,并派王子率领骑兵继续帮唐天子平叛。

可是仅仅三个月后,可汗便去世了。

回纥人按本国风俗,准备让宁国公主殉葬。

在此生死关头,宁国公主表现出了大唐公主的威严与镇定,她据理力争:“按我国风俗,丈夫亡故,妻子为其服丧三年,服满,就可以改嫁,这叫终礼。

现在回纥既然万里迢迢与唐通婚,不就是仰慕大唐的风俗习惯吗?所以,我是不应该为可汗殉葬的!”国人见公主言之有理,只好做罢。

不过,为了照顾回纥人的情绪,宁国公主也用刀划面,自毁容貌,痛哭流涕。

一年后,因宁国公主没有子女,新可汗允许她返回长安。

宁国公主万没想到自己还能重回家乡,喜极而泣,毕竟和亲公主能重回故国的屈指可数啊。

关于她回国后的生活情况,是否再嫁了人?死于何年?史书都没有记载,可以推测的是,她是在富贵和平静中走完余生的。

宁国公主算是和亲公主中的幸运者。

咸安公主

“安史之乱”后。

唐朝元气大伤,皇帝也一代不如一代,国力渐渐衰败,直至最后灭亡。

回纥本来就是彪悍善战的民族,在帮助大唐平息了“安史之乱”后,更是傲慢不逊。

比如,回纥使节敢在长安杀人越货,偷运汉女出境,甚至持刀抢劫,放走罪犯等等。

唐德宗李适恼怒回纥的无理,所以双方关系一度变得紧张,回纥几次求婚,都被德宗拒绝了。

宰相李泌多次劝解,德宗方答应将第8个女儿咸安公主下嫁。

武义成功可汗得知,喜出望外,派宰相送上厚礼,又派妹妹亲自率领由50多位大酋长妻子们组成的队伍迎接咸安公主。

咸安公主满含悲戚来到回纥,见到如此盛大的欢迎仪式和一张张热情的笑脸,心中顿时豁然开朗了。

她在回纥生活了21年,经历了4位可汗,直到808年去世,唐朝追她为燕国公主。

至于她在回纥生活的具体细节,史书没有记载。

太和公主

唐穆宗时,崇德可汗派出2000多人的庞大队伍,再次向大唐求婚。

穆宗答应以自己的妹妹、唐宪宗的第17个女儿太和公主下嫁。

出嫁这天,唐穆宗和皇后亲自前来送行,太和公主含泪辞别了故乡、亲人,踏上了北去之路。

到达回纥,崇德可汗封太和公主为新王后并举行了盛大的婚礼。

几天后,大唐使节准备返回长安,太和公主不忍故乡的使节离开,痛哭失声,场面很是悲伤。

公元825年,崇德可汗去世,其弟彰信可汗即位;832年,彰信可汗又去世,特勒可汗即位,根据回纥的风俗,太和公主又先后成为了彰信可汗和特勒可汗的王后。

此后几年,回纥发生大灾难,先是连年饥荒,接着瘟疫大做,然后便发生了内乱,回纥国内四分五裂:一部分势力杀死可汗,将牙帐(皇宫)烧了个精光,投奔了戒嘎思(回纥周边的一个国家);一部分势力投奔吐蕃;还有一部分势力则跟随乌介可汗逃到今天的外蒙古南部。

在混战中,太和公主被戒嘎思的军队俘虏,乌介可汗大怒,发兵杀死了戒嘎思的首领,抢回了太和公主,并劫持公主南下,侵犯大唐的边境,先后攻打了今天的山西大同市、山西马县、天德、振武等地方,唐朝派大将石雄迎战,经过激烈的战斗,唐军终于在振武大败回纥军队,乌介可汗丢下公主,狼狈逃走。

公元843年,太和公主跟随唐军回到了故国,唐武宗李炎以盛大的礼仪迎接公主的归来,那天的京城仿佛披上了盛装,人人都喜气洋洋的。

然而太和公主的心情却是悲喜交加甚至有几分凄凉的,她先去参拜了父亲宪宗和哥哥穆宗的神位,然后脱下盛装换上囚服,痛哭流涕,自言辜负了朝廷的重托,没有尽到责任,没有好好完成和亲的任务,请皇帝降罪。

唐武宗派人安慰公主,并晋封她为安定长公主。

历经坎坷的太和公主终于回到了阔别近20年的故国,本来可以安心过几年富贵安逸的日子。

然而,因为在战乱中饱受屈辱和惊吓,使她的身心受到极大的损害,在返回长安不久(可能只是几个月),太和公主便因病去世了。

当然,唐朝真正和亲的公主远不止这几位,有很多女子连名字都没有留下来,自然更谈不上什么事迹。

比如,《旧唐书》记载,当初宁国公主下嫁回纥可汗时,朝廷同时还派了荣王的一个女儿也封为公主嫁给可汗做小老婆,后来宁国公主返回了故国,这位公主却留了下来,回纥人称她为小宁国公主,此后她在回纥情况怎么样,史书没有记载,也就不知道了。

还有个姓卢的女子,也是贵族出生,她美貌多才,朝廷封她为宜芬公主,派去和亲。

她在路中悲伤难抑,写下一首诗。

这首诗留传了下来并被后人收入《全唐诗》,她才算留下了自己的一点点事迹。

至于在正史中,她是找不到一丝一毫记载的。

汉武帝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武帝派江都王刘建的女儿细君公主,下嫁昆莫(乌孙王号)猎骄靡。

汉武帝对这次联姻非常重视,除了赐乘舆及御用之物外,特置属官、宦官和侍御数百人随公主出嫁,赠送的嫁妆极为丰厚。

猎骄靡立细君公主为右夫人,她出生在王侯世家,容貌美丽,气质高贵,乌孙国王见了自然喜出望外。

不久,匈奴闻讯,也将单于的女儿嫁给昆莫,被立为左夫人。

于是,这右夫人和左夫人面临的不仅仅是情斗,更重要的是政治斗争。

要获得政治斗争的胜利,必须获得应有的权力。

匈奴公主马上来,马上去,挽弓射雕,驰骋草原,很快便习惯了乌孙国的生活方式;相比之下,自幼长在汉朝深闺、锦衣玉食的细君却是如坐针毡,度日如年,加以昆莫年老体衰,细君只好自制宫室独居,生活异常愁苦。

有歌写道: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

远托异国兮乌孙王;

穹庐为室兮旗为墙,

以肉为食兮酪为浆;

居常思土兮心内伤,

愿为黄鹤兮归故乡。

当这歌辗转传到汉武帝的耳中时,汉武帝对细君深表同情,因此每隔一年,就派使者携带帷帐、锦绣等物,到乌孙国予以慰问。

两年后,老乌孙王一病不起,他的儿子早已死去,于是孙子军须靡继承王位,按照习俗也继承了祖父的妻妾。

这在大汉王朝被认为是禽兽般的行为,在匈奴及西域等野蛮之邦,却被奉为传统。

细君公主自然不肯接受,于是派人上书汉武帝,不料得到的答复却是“在其国,从其俗,我欲与乌孙共灭匈奴,只有委屈你了。

请你以国家为重,顾全大局,继续做好和亲工作”。

细君既然得不到汉廷的支持,只得“入乡随俗”,含悲忍辱再嫁。

然而,她却是天天以泪洗面,内心悲痛不已,愁绪百结,勉强支撑了3年,为新夫生下一女。

因为产后失调,再加上恶劣的心情始终无法排遣,不久之后就忧伤而死。

她死时才25岁。

为了继续保持这种政治联姻,细君公主死后,汉武帝选派楚王刘成的女儿解忧,仍以公主的身份下嫁军须靡。

这个解忧公主可不是一般的女子,她与细君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类型,她丰腴健美,生性爽朗,很有女英雄气概,忠君爱国的观念很深,对政治的兴趣也十分浓厚,对朝廷的“和亲政策”,她更有相当程度的理解,因此,她是抱着一种大将军出征,必定凯旋而还一般的心情,踏上征途,在另一个战场上为国效命。

她远嫁塞外,不是悲悲戚戚,而是轰轰烈烈,壮志满怀。

可是好景不长,解忧的丈夫暴毙。

按照习俗,当了国王的翁归靡“肥王”也就接受了解忧和匈奴公主。

这给解忧带来了新的希望。

她认为既来之则安之,于是千方百计赢得肥王的欢心,以图国家的安宁,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同时,解忧与肥王性情相投,恩爱异常,接二连三地生下了贵靡、万年、大乐三位王子。

这时肥王对解忧关怀备至,言听计从,从而也使汉朝与乌孙国的关系相当密切,双方信使往返,不绝于途。

那边被冷落的匈奴公主不断向娘家告状,激怒了匈奴单于出面干涉,双方闹得很不愉快,以至于大有一触即发的战争态势。

随同解忧远嫁乌孙的婢女冯嫽,也是一位知书达礼、细心有谋、机敏爽朗、能言善辩的女子,兼有特殊的语言才能,解忧待她如姐妹,到了乌孙国后为她物色到一个乘龙快婿,将她嫁给了位高权重的右将军为妻。

解忧和冯嫽在乌孙国特殊的地位,实际上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权力。

这样解忧与冯嫽在乌孙王廷内外连成犄角之势,对乌孙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军事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关参考

和亲不久就毁约,匈奴为什么毫无诚信

匈奴是中国古代北方的一个游牧民族。关于匈奴人的起源至今仍没有定论,比较主流的观点认为匈奴与华夏族同源,是夏朝末代君主桀的一支后裔逃到北方后发展建立的游牧部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匈奴只是北方的一些松散游

搜集关于家乡桥的历史和故事我的家乡是四川省成都市

今天,桥的意义已不仅是供人渡河了,更是一道独有的地理文化风景。今天锦江上,依然卧着很多桥,这些桥静静地讲述成都的故事。而成都人的记忆中,也仿佛时时刻刻走在桥上。可以说,桥记录着成都的历史,见证着成都的

多尔衮唯一的血脉东莪格格结局,18岁远嫁蒙古和亲

本站网:小编整理了一些关于“多尔衮唯一的血脉东莪格格结局,18岁远嫁蒙古和亲”的详细内容,方便你详细了解!东莪格格是聂政王多尔衮留下的唯一血脉,多尔衮死后被鞭尸,东莪格格被信郡王多尼抚养,之后便再没有

匈奴为什么收钱后悔撕毁和汉朝的和亲呢 揭秘其中背后的原因

匈奴为什么收钱后悔毁约和亲呢,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匈奴是中国古代北方的一个游牧民族。关于匈奴人的起源至今仍没有定论,比较主流的观点认为匈奴与华夏

历史上著名的和亲

一、历史上著名的和亲事例有哪些众所周知的一个是西汉时期的昭君出塞,唐代的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从和亲的动机来看,有以下两种情形一、以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强弱为出发点来决定是否和亲。这一点又包含了两种情况:一

关于李鸿章家产的数量,相关学者多方搜集史料给出比较客观数据

关于李鸿章家产的数量,有多种说法。在洋务运动中和李鸿章共事过的容闳说李鸿章「”有私产四千万以遗子孙”。这是对他的遗产数额最高的估计:四千万两白银。第二种估计是一千万两左右。比如清末的费行简在他所著的《

二年级搜集汉字的故事

1、关于汉字的故事:中国历史上的唯一的女皇武则天取名字话说中国历史上的唯一女皇武则天登基后,她想给自己取一个非常适合自己的名字,中国要名字要表达出自己的独特之处,并且把自己的光辉也展现出来。可是取什么

盘点汉朝三大美丽和亲公主 三大和亲公主结局是什么

导读:汉朝公主远嫁西域和匈奴在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汉朝是一个特殊的朝代,战争与和亲是处理对外关系最重要的两种手段。这些女子忍辱负重远嫁西域,经历了种种苦难,为缓解中原王朝的统治危机和汉朝发展做出很

盘点汉朝三大美丽和亲公主 三大和亲公主结局是什么

导读:汉朝公主远嫁西域和匈奴在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汉朝是一个特殊的朝代,战争与和亲是处理对外关系最重要的两种手段。这些女子忍辱负重远嫁西域,经历了种种苦难,为缓解中原王朝的统治危机和汉朝发展做出很

从越南历史上和亲制度,看安南国不断南进蚕食占城真腊开疆拓土

和亲是封建时代国与国之间交往的产物,曾经中国历史上最为强盛的汉唐时期为了缓和与边疆政权的关系,频繁对外和亲。封建王朝时期,和亲制度的确为封建王朝带来许多好处,以和平方式缓和矛盾,以稳定局势发展国强盛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