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时候一两银子到底意味着什么一般农民一年能

Posted 银子

篇首语: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读书好。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在古时候一两银子到底意味着什么一般农民一年能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在古时候一两银子到底意味着什么一般农民一年能

古代一两银子到底值多少钱,现在很多人其实是毫无概念的。

特别以当代电视剧为极端,居然出现两个馒头一碗汤5两银子,一个少奶奶一次赌博输掉一千万两银子等等荒唐透顶的情节,显示当前中国的创作人无知和不认真到了何等程度,要知道万历年间国库年收入才达到200万两,而且还是经过张居正改革后国库收入丰富才有的数字。

甚至包括了金庸这样的大师似乎也对银两的货币价值没有进行深入研究。

大家都该记得郭靖初遇黄蓉,被她宰了一顿,结果“一会结账,共是一十九两七钱四分”。

看过一些古籍就可以发现,一两银子的货币价值其实相当的高。

1、《红楼梦》里刘姥姥看到贾府上下一餐螃蟹24两银子,感叹说小户人家可以过一年了。

要知道刘姥姥家当时也算中产阶级的,有房有地还雇得起工人丫头,第一次上贾府打秋风,得了20两银子,千恩万谢的。

2、《明史》里提到七品知县一年的正当俸禄(基本工资吧)只是45两白银。

而《射雕》时代在南宋中晚期,白银流通量还低于明清,其价值只能更高才对,这19两多一餐饭,不管是怎样难得的美味佳肴都似乎太过分了。

因为各朝代银两的货币价值都有所不同,那么现在一般推算古币值都采用一般等价物交换的方式来计算,对中国人来说千年不变的民生商品就是大米。

以下采用太平年间的大米物价记录为标准,进行一个粗略的推算,大致可以得出银两的货币价值答案。

计算:

1、史载明朝万历年间一两银子可以购买一般质量的大米二石,当时的一石约为94.4公斤,一两银子就可以买188.8公斤大米,就是377.6斤。

现在我国一般家庭吃的大米在一斤1.5元至2元之间,以中间价1.75元计算,可以算出:

明朝一两银子=人民币660.8元

由于《红楼梦》故事虽以清朝为原型,生活状况却以明朝为蓝本,姑且以明朝的银两价值计算,刘姥姥拿到了一万三千多元的过年费,当然很高兴了;而郭靖则付出了超出一万二千元人民币一餐饭钱,还是在张家口这样一个小地方,太夸张了吧。

郭靖就算傻,但穷苦出身,不可能不知道钱的价值,黄蓉更不可能挨店家的这一宰吧。

2、这一两银子要是拿到唐朝就购买力而言更是高得吓人了。

唐太宗贞观年间物质文明极大丰富,一斗米只卖5文钱,通常一两银子折1000文铜钱(又称一贯),就可以买200斗米,10斗为一石,即是20石,唐代的一石约为59公斤,以今天一般米价1.75元一斤计算,一两银子相当于人民币4130元的购买力。

唐玄宗开元年间通货膨胀,米价涨到10文一斗,也是一两银子=2065元人民币。

3、最大的问题出在宋朝,主要原因是宋朝的钱币制度极其混乱,而其记载也矛盾重重。

宋朝是以“钱”为流通货币的,因为宋朝的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工商业也前所未有地发达,因此货币需求量也前所未有的庞大,而且白银的产量和进口量都不高并且当时没有类似央行这样的政府宏观调控管理机构,造成了极为混乱的情况。

我们知道一般朝代1000个钱为一贯,等于一两银子,但是宋朝却不是这样的。

《宋史食货志》及《续资治通鉴》均提到自真宗朝开始因白银存量偏少不足以赶上经济的发展,银价不断上涨,基本上是2000个以上的铜钱当银一两。

而且宋朝“钱法”很乱,有铜钱、铁钱还有铅锡钱同时流通,各州都有权自行铸钱,还存在私人铸钱的情况,钱的大小不一、成分不宜、价值多变,“随时立制”,非常混乱。

川陕地区通行铁钱,十个换一个铜钱,江南和江北流通的钱还不一样。

一贯实际有多少个钱也是不确定的,有800或850个为一贯的,也有480个为一贯,还要下诏以770个为一贯,并且各州“私用则各随其俗”,完全是笔糊涂账。

根据《宋史食货志》提到“熙、丰以前,米石不过六七百”和《宋史职官志》“每斗(米)折钱三十文”的记载,姑且以2000个铜钱折银一两计算,太平时期米价是1石600—300钱(靖康之乱前后到南宋初期有一两银子一石米的,不在正常计算范围)。

1两基本上可以买到4—8石大米,以宋石66公斤计算,1两银子相当于人民币近924—1848元;(一说宋石为96斤,就相当于1两银子672—1344元)。

假定南宋银价与北宋相差不多,那么郭靖请黄蓉一餐吃掉了少则一万三多则超三万的钱,难怪小姑娘一下子就被感动得一塌糊涂了。

如果再进一步深究就会发现宋朝“钱”比人民币还值钱,苏轼文集里提到他贬官黄州一家数十口(至少20人以上吧)一月开支只有4500钱还能有余,按上述银价计算只有2-4千元人民币(我平民百姓一家5口一月基本开支也要3千多啊),拿到今天的小地方也算勉强过日子,何况他还是官宦人家不事生产还很有体面,这样看起来上述米价应该是指京城里较高的,而不是一般地区的米价,而实际一两银子的购买力还有可能还大大超过上述数据。

4、清初的银两购买价值稍低于明朝,但至清朝中晚期由于大量外国银两涌入中国,据统计鸦片战争前每年世界银产量的70百分号多都被用来购买中国出产的瓷器、丝绸、茶叶等产品了,银两的货币价值下降到不到明朝的三分之一,即一两银子=200元人民币左右。

当时市面流通的货币上除中国传统的“银两”外也出现了来自西方国家的银币,被称作“银洋”。

综上所述,关于“一两银子值多少人民币”的问题,基本上能够得出的结论是:

一两银子价值人民币

清朝中晚期 150—220元左右;

明朝中期 600—800元;

北宋朝中期 600元—1300元(或1000—1800元);

盛唐时期 2000—4000元。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宋朝以前白银总量太少,价值过高,还没有成为流通货币(想想看,拿一张面额2000元以上的纸币去市场买东西……),只存在于朝廷赏赐与会计结算当中,比如税收、国家支付(如向金、西夏送交的岁币“银帛”多少之类),实际上明朝以前,市场流通均使用铜钱(北宋局部地区出现了纸币)。

银两成为流通货币只是明清两代对外贸易活跃,外国白银大量涌入以后的事。

但为何在很多人心目中一向以为银两是历来的流通货币呢,笔者认为主要是因为明清小说的盛行,均按照当时的生活情况为常识对前朝进行描写,如《水浒》、《金瓶梅》、《三言二拍》等等,而这些作品中的银两价值均以明朝的银价为标准,与原有的文、贯、缗、铢等货币单位搅合在一起,并且对后世影响很大,因此今人所写较多以中国古代为背景的历史小说、武侠小说作品如《射雕》等书中也跟着把古代流通货币统统说成“银两”。

但毕竟现代人比起明清时代的人时距更远,对前朝货币制度及银两的实际购买力的认识更加不足,才会经常出现天价馒头、天价酒菜,而认真的读者或观众出于对古代经济情况的好奇应该对“银两”的价值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

相关参考

古时候的一两银子.一两黄金.钱(比如50文钱)大概是现在的多少钱?

不同时代银的价值大不相同,差距可达将近10倍。大致在康熙以前输入中国的白银还不算很多,虽然勉强可以攻应市场需求,但因数量不多,价值当然就高。乾隆时白银输入多,银价就下滑,到1860以后国际银价暴跌,白

古代一两银子值多少人民币

一两银子到底值多少钱,很多人都讨论过吧.现在很多人其实是毫无概念的。特别以当代某某电视剧为极端,居然出现两个馒头一碗汤5两银子,一个少奶奶一次赌博输掉一千万两银子等等荒唐透顶的情节,显示当前中国的创作

清朝一万两银子是多少人民币,古代一万两银子相当于现在的多少人民

古代一万两银子相当于现在的多少人民币?史载明朝万历年间一两银子可以购买一般质量的大米二石,当时的一石约为94.4公斤,一两银子就可以买188.8公斤大米,就是377.6斤。现在我国一般家庭吃的大米在一

古代的十两银子相当于人民币多少

一两银子到底值多少钱,很多人都讨论过吧。现在很多人其实是毫无概念的。万历年间国库年收入才达到200万两,而且还是经过张居正改革后国库收入丰富才有的数字。看过一些古籍就可以发现,一两银子的货币价值其实相

古代一两银子是什么概念

中国历史中经常会提到所谓的「一两银子」,有不少网友就好奇,这个数量换算成现今的货币,有多少价值呢?虽然金融市场结构已完全不同,但仍旧可以使用「粮食交易」去精算,可说是相当有趣。根据《新华网》报导,中国

古代一两银子等于多少人民币

古装剧中大爷们手中的银子卖相几乎都光滑闪亮,古人真正流通使用的银子其实并不是这样。作为货币,白银其实很实在,都是只在乎重量,不注重外观的,也许只有官家的纹银才会比较注重「”卖相”。老百姓也不都用得起一

一两银子都不给

不管做任何事情,都要量力而行,就算是古代的皇帝也不例外。明朝时期,有一位比较奇葩的皇帝,他不仅不会武功,也没有读过兵书,压根就不具备统兵作战的能力。但是,此皇帝非常自负,幻想着创造先祖朱元璋那样的功绩

清朝币值如何换算

清朝币值如何换算?例如:一两银子等于多少两黄金?一两银子等于多少文钱?一卯等于多少文钱?一串钱等于多少文钱?不一定道光初年,一两白银换钱一吊,也就是一千文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时,一两白银就可以换到制钱一

3000两银子到底能值多少钱,让年羹尧换掉士兵的一只手

年羹尧军纪严明,让几个士兵纷纷砍去一只手,并且给每个人补贴3000两白银,借此震慑九阿哥带来的十名大内侍卫。用3000两白银换掉人的一只手,这3000两白银能折合多少人民币,士兵到底值不值?一年羹尧早

古代的一两白银等于多少人民币

「”小二,一盘熟牛肉,两只肥鸡,十斤白酒!”「”好嘞,马上到!”……「”客官,吃好了?”「”嗯,这是二两银子,不用找了。”以上这段对话可能是我们大家在影视剧中屡见不鲜的一个场景了,一位身着劲装的大侠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