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使用毛笔有多久历史了

Posted 毛笔

篇首语: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中国人使用毛笔有多久历史了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国人使用毛笔有多久历史了

一.  毛笔起源:

毛笔的起源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1980年陕西临潼姜寨村发掘一座距今5000多年的墓葬,出土文物中有凹形石砚、研杵、染色物和陶制水杯等。

从彩陶的纹饰花纹可辨认出毛笔描绘的痕迹,证实了在五、六千年前,已有了毛笔或类似毛笔的笔。

商代甲骨文中已出现笔的象形文字,形似手握笔的样子。

在湖南长沙左家公山和河南信阳长台关两处战国楚墓里分别出土一支竹管毛笔,是目前发现最早的毛笔实物。

毛笔作为书写工具,其历史非常久远,早在新石器时代的彩陶上就留有毛笔描绘的痕迹。

虽然西周以上迄今尚未见有毛笔的实物,但从史前的彩陶花纹、商代的甲骨文等上可觅到些许用笔的迹象。

东周的竹木简、缣帛上已广泛使用毛笔来书写。

由此可知毛笔起于殷商之前。

最早的毛笔,大约可追溯到二千多年之前。

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发现了春秋时期的毛笔,该笔是目前发现最早的笔,是上古时代遗存的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

伏 羲 初 以 木 刻 字 , 轩 辕 易 以 刀 书 , 虞 舜 造 笔 , 以 漆 书 於 方 简

日本毛笔起源于唐朝中日文化往来频繁时,为抄经书,日本僧侣带回中国的造笔技术。

后来日本发明了自己的文字——假名,发现中国笔尖不适合书写假名。

他们便改良唐朝毛笔,加长了笔尖。

不过,由于经书全部是汉字,寺院里的毛笔至今依旧保存着唐朝的旧模样。

二.  毛笔简介:

初用兔毛,后亦用羊、鼬、狼、鸡、鼠等动物毛。

笔管以竹或其它质料制成。

头圆而尖,用于传统的书写和图画。

三.  毛笔的种类:

硬毫笔:笔性刚健。

如:狼毫、山马、牛耳毫、鼠须、山兔、鹿毛笔。

软毫笔:笔性柔软。

如:羊毫笔。

兼毫笔:用硬毫、软毫集在一起,刚柔并济。

笔性介于硬软毫之间。

如:长流、如意,适合初学的人使用。

今天在超市看到两个老外买毛笔,想想毛笔是中国人发明的,现在却很少看到中国人用毛笔写字,真是悲哀啊,中国的好多传统就是这样丢失了

相关参考

中国历史 汉代毛笔

汉代毛笔毛笔是我国传统的书写、绘画工具。根据考古资料分析,我国新石器时代一些彩陶上的花纹就可能是用毛笔描绘的。到了商代,一些卜骨上有残留朱书或墨书的未经契刻的文字,就是用毛笔书写的。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

介绍中国毛笔书法历史及写毛笔书法的好处?

中国五千年璀璨的文明及无与伦比的丰富文字记载都已为世人所认可,在这一博大精深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的书画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艺术语言再现了这一历时性的嬗变过程。而具有姊妹性质的书画艺术在历史的嬗变中又

中国传统的书写工具毛笔是谁发明的

中国传统的书写工具毛笔是谁发明的 毛笔是一种源于中国的传统书写工具,也逐渐成为传统绘画工具。毛笔是汉族人民在生产实践中发明的。毛笔在我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中,起了重要的作用。那么,毛笔是谁发明的呢?毛

中国传统的书写工具毛笔是谁发明的

中国传统的书写工具毛笔是谁发明的 毛笔是一种源于中国的传统书写工具,也逐渐成为传统绘画工具。毛笔是汉族人民在生产实践中发明的。毛笔在我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中,起了重要的作用。那么,毛笔是谁发明的呢?毛

黄庭坚擅用鸡毛笔 史上书画家使用的毛笔

相传,我国的毛笔始于二千多年前秦国大将蒙恬,至今广泛流传“蒙恬造笔”的说法。这种中国人传统的书写工具,被历代文人称为毛锥子、管城子、“中书君”;唐代韩愈还撰写《毛颖传》,以笔拟人,为笔作传,“毛颖”也

黄庭坚擅用鸡毛笔 史上书画家使用的毛笔

相传,我国的毛笔始于二千多年前秦国大将蒙恬,至今广泛流传“蒙恬造笔”的说法。这种中国人传统的书写工具,被历代文人称为毛锥子、管城子、“中书君”;唐代韩愈还撰写《毛颖传》,以笔拟人,为笔作传,“毛颖”也

毛笔的历史

毛笔的起源与发展毛笔(writingbrush)是以各种毛类梳扎成锥形笔头,粘结在竹管或木管一端,用于书写绘画的笔。属中国传统的文房四宝之首,是举世无双的书写工具。古埃及的芦管笔,欧洲的羽毛笔早已退出

我国是什么时候开始使用毛笔的是由谁发明的啊

毛笔的起源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发明毛笔的人早已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了。1980年,在陕西临潼姜寨村发掘出了一座墓碑,经测量是5000多年的产物,其中出土文物,有凹形石砚、染色物、研杵和陶制水杯等,证实了

笔的发展历程

笔的发展历程:笔的祖先应当是被中国文人誉为“文房四宝”之一的毛笔。数千年来,毛笔为中华民族留下了无数“矫若游龙、飘若惊鸿”的书法珍品。也许是由於欧洲文字的曲线较多,不大适合用柔软的中国毛笔书写,因此,

中国人喝茶的历史到底有多久

相传四千多年前“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茶”的古体字)而解之”。成书于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还明确地指出:“茶叶,味苦寒……久服安心益气……轻身耐老。”《神农食经》也说:“茶叶利小便,去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