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可杀不可辱的名人例子

Posted 单于

篇首语: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士可杀不可辱的名人例子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士可杀不可辱的名人例子

1、李广

汉军出塞后,卫青命令李广和右将军队伍合并,李广多次请求做前锋与单于决战,卫青不允,李广独自带兵,军队没有向导时而迷路,落在卫青之后,导致卫青单独对战单于未能俘获。

后卫青派长史急令李广幕府人员前去受审对质。

李广说:“我从少年起与匈奴作战七十多次,如今有幸随大将军出征同单于军队交战,可是大将军又调我的部队走迂回绕远的路,偏偏迷路,难道不是天意吗?况且我已六十多岁,毕竟不能再受那些刀笔吏的污辱。”于是就拔刀自刎了。

2、张巡

安庆绪派部将尹子琦率军南侵江淮屏障睢阳,张巡与许远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情况下死守睢阳,前后交战四百馀次,使叛军损失惨重。

有效阻遏了叛军南犯之势,遮蔽江淮地区,保障了唐朝东南的安全。

最终因粮草耗尽、士卒死伤殆尽而被俘遇害。

后获赠扬州大都督、邓国公。

3、朱自清

1946年10月,经过漫长曲折的道路,在黑暗现实的教育和爱国民主运动的推动下,他成为革命民主主义战士。

他身患重病,签名《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并嘱告家人不买配售面粉,始终保持着一个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的气节和情操。

4、文天祥

咸淳十年(1274年),文天祥被委任为赣州(今江西赣州)知州。

德祐元年(1275年),长江上游告急,宋廷诏令天下兵马勤王。

文天祥捧着诏书流涕哭泣,派陈继周率领郡里的志士,同时联络溪峒蛮,派方兴召集吉州(今江西省吉安市)的士兵,各英雄豪杰群起响应,聚集兵众万人。

此事报到朝廷,命令他以江南西路提刑安抚使的名义率军入卫京师。

他的朋友制止他说:“现在元军分三路南下进攻,攻破京城市郊,进迫内地,你以乌合之众万余人赴京入卫,这与驱赶群羊同猛虎相斗没有什么差别。”

文天祥答道:“我也知道是这么回事。

但是,国家抚养培育臣民百姓三百多年,一旦有危急,征集天下的兵丁,没有一人一骑入卫京师,我为此感到深深地遗憾。

所以不自量力,而以身殉国,希望天下忠臣义士将会有听说此事后而奋起的。

依靠仁义取胜就可以自立,依靠人多就可以促成事业成功,如果按此而行,那么国家就有保障了。”

5、陶渊明

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

这年冬天,他的上司派来一名官员来视察,这位官员是一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县的地界,就派人叫县令来拜见他。

陶渊明得到消息,虽然心里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只得马上动身。

不料他的秘书拦住陶渊明说:“参见这位官员要十分注意小节,衣服要穿得整齐,态度要谦恭,不然的话,他会在上司面前说你的坏话。”一向正直清高的陶渊明再也忍不住了,他长叹一声说:“我宁肯饿死,也不能因为五斗米的官饷,向这样差劲的人折腰。”

他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离开了只当了八十多天的县令职位,从此再也没有做过官。

相关参考

士可杀不可辱的典故

唐开元年间,“前广州都督裴伷先下狱,上与宰相议其罪。张嘉贞请杖之。张说曰:‘臣闻“刑不上大夫”,为其近于君,且所以养廉耻也。故士可杀不可辱。臣向巡北边,闻杖姜皎于朝堂。皎官登三品,亦有微功,有罪应死即

士可杀不可辱出自哪里

士可杀不可辱成语发音:shìkěshābùkěrǔ成语释疑:指士子宁可死,也不愿受污辱。成语出处:语出《礼记·儒行》:“儒有可亲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杀而不可辱也。”成语示例:鏊谓谨曰:‘士可

远征日本只是为了一口气

所谓人活一口气,在「”士可杀不可辱”的古代,为了脸面,身为元朝皇帝的忽必烈可以和后来的明太祖朱元璋一样选择将日本列为「”不征之国”,但忽必烈表示扶我起来试试,于是征日战争拉开序幕。当然,作为礼仪之邦,

曹操刘备孙权中谁更有气节

中国人讲究一个气节,尤其是古代士子,这会被看成是比生命还重要的事情,因此才会有“杀身成仁”、“宁折不弯”、“士可杀不可辱”等说法。但在三国鼎立之前,有一个特殊现象,将军士子改换门庭是家常便饭,有人说成

曹操刘备孙权三帝王谁更有气节

中国人讲究一个气节,尤其是古代士子,这会被看成是比生命还重要的事情,因此才会有“杀身成仁”、“宁折不弯”、“士可杀不可辱”等说法。但在三国鼎立之前,有一个特殊现象,将军士子改换门庭是家常便饭,有人说成

曹操刘备孙权三帝王谁更有气节

中国人讲究一个气节,尤其是古代士子,这会被看成是比生命还重要的事情,因此才会有“杀身成仁”、“宁折不弯”、“士可杀不可辱”等说法。但在三国鼎立之前,有一个特殊现象,将军士子改换门庭是家常便饭,有人说成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惨遭宫刑的文人竟是孟子

中国夏商时制定的“五刑”:墨(刺脸)、劓(割鼻)、宫(阉割)、膑(去膝盖骨)、大辟(斩首),以宫刑最让人接受不了,士可杀不可辱嘛!故太史公司马迁被汉武帝施以宫刑时,痛不欲生,生不如死。但司马迁并非史上

为什么说曹操比刘备、孙权更有气节

中国人讲究一个气节,尤其是古代士子,这会被看成是比生命还重要的事情,因此才会有杀身成仁、宁折不弯、士可杀不可辱等说法。但在三国鼎立之前,有一个特殊现象,将军士子改换门庭是家常便饭,有人说成是一种投降文

众人只知受过胯下之辱的韩信历史上姓韩的名人还有谁

1、韩信韩信(约公元前231年-前196年),汉族,淮阴(原江苏省淮阴县,今淮安市淮阴区)人。西汉开国功臣,军事家,兵家四圣之一,汉初三杰之一 ,中国军事思想“兵权谋家”的代表人物,被后人奉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惨遭宫刑的文人竟然是孟子

中国夏商时制定的“五刑”:墨(刺脸)、劓(割鼻)、宫(阉割)、膑(去膝盖骨)、大辟(斩首),以宫刑最让人接受不了,士可杀不可辱嘛!故太史公司马迁被汉武帝施以宫刑时,痛不欲生,生不如死。但司马迁并非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