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时期的瓦当有什么历史意义

Posted 瓦当

篇首语:临文乍了了,彻卷兀若无。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汉朝时期的瓦当有什么历史意义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汉朝时期的瓦当有什么历史意义

瓦当又称"瓦头",是建筑用的一种陶制品,指的是陶制筒瓦顶端下垂的特定部分。

瓦,即具有圆弧的陶片,用于覆盖屋顶;所谓“当”,据解释:“当,底也,瓦覆檐际者,正当众瓦之底,又节比于檐端,瓦瓦相盾,故有当名”。

瓦当是瓦的头端,在实用上,既便于屋顶漏水,起着保护檐头的作用,也增加了建筑的美观。

其样式主要有圆形和半圆形两种。

瓦当是古代建筑用瓦的重要构件,

周代人们便发明了瓦。

西周中晚期周原(今陕西扶风)上的建筑已经有瓦当使用。

战国时期,城市建筑业的日益发达,随之引起了砖瓦制陶工艺的发展。

最初的瓦当是半圆形的,称半规瓦,秦代的瓦当由半圆发展为全圆形。

而汉代,则流行用圆瓦当。

汉代瓦当的制作较战国时期更为兴盛。

著名的宫室建筑,大多有烧制砖瓦的陶窑,进行专门设计和生产。

瓦当图案的题材多种多样,基本以祥瑞纹样为主,有动物,卷云和文字纹等几种

中国的瓦当最早起源于西周时期(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

约在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晚期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模式,并成为一些大型建筑的重要构件。

早期的瓦当多为半圆形,主要纹饰为兽面纹,后来逐渐向卷云纹等其它纹饰发展。

当时各诸侯国烧造和使用的瓦当图案种类繁多,各不相同。

秦始皇(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10年在位)统一六国后,瓦当在图案形态和题材内容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更加丰富多彩。

秦代主要盛行各种动物图案的瓦当。

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是瓦当工艺发展的鼎盛时期。

这一时期的瓦当做工精细,新出现了装饰有篆体文字的瓦当,这些文字瓦当多为小篆书体,排列组织和谐匀称,布局讲究,显示出汉代质朴浑厚的艺术风格。

文辞多为一些祈福的吉语,其艺术观赏性可与精致的印章相媲美。

瓦当的造型千姿百态,它不但是绘画、工艺和雕刻相结合的艺术,也是实用性与美学相结合的产物,在古建筑上起着锦上添花的作用。

瓦当不仅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同时也是考古学年代判断的重要实物资料。

此外,瓦当还是中国书法、篆刻、绘画等方面的宝贵资料,对研究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关参考

初中历史 漫话瓦当

漫话瓦当  人教版初中《中国历史》教科书,无论是现行本,还是实验本,都有瓦当的插图,不少师生给我们来信,询问:“瓦当是干什么用的?”下面,我简单介绍一些有关瓦当的知识。  瓦当

中国历史 西汉“单于天降”瓦当

西汉“单于天降”瓦当1955年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召湾出土。瓦当直径17.1厘米,泥质灰陶,圆形边廓比较宽,以单线“十”字将当面四分成扇形格,格内有阳文篆书“单于天降”四字,字体粗犷、洒脱。瓦当的筒部饰

瓦当在古代有什么作用

瓦当具有保护木制飞檐和美化屋面轮廓的作用。1、保护木质飞檐瓦当又称"瓦头",是瓦的头端,瓦用于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面,主要功能作用是防水、排水,保护木构的屋架部分。在实用上,既便于屋顶漏水,起着保护檐头的

汉代瓦当鉴别技巧

瓦当,它在汉代是最具有时代特色的,占有不小的地位。而瓦当收藏也在我国的收藏历史中也算久远,从宋代开始,汉代瓦当就已经成为了当时大人物的收藏对象了。时至今日,汉代瓦当也依然是收藏爱好者所喜爱的艺术品。汉

中国历史 单于天降瓦当

单于天降瓦当此图参见彩色图画第25图。

汉朝 张骞通西域有什么重要的历史意义

张骞(?~前114年)是西汉开辟西域道路的第一个使者。他奉武帝之命,先后两次出使西域。第一次出发时间为建元二年(前139年),目的是联络西迁的大月氏,共同夹击控制西域36国(位于葱岭以东)的匈奴。途中

汉朝如何积攒财富大败匈奴,对后世是否有借鉴意义

导语:公元前123年,汉朝北方的疆域依然面临严峻的考验,北方重镇渔阳、上谷屡次受到匈奴打击,烧杀百姓超过千万人。消息迅速传遍汉朝大国,北方人民人心惶惶,影响汉朝一统。其二汉朝忍受匈奴强占已经几代,出生

汉朝如何积攒财富大败匈奴,对后世是否有借鉴意义

导语:公元前123年,汉朝北方的疆域依然面临严峻的考验,北方重镇渔阳、上谷屡次受到匈奴打击,烧杀百姓超过千万人。消息迅速传遍汉朝大国,北方人民人心惶惶,影响汉朝一统。其二汉朝忍受匈奴强占已经几代,出生

汉朝历史 黄巾起义简介、经过、历史意义以及影响

>  一般而言,中国的历史发展,有这么一个共同规律:每个朝代到了后期,各种社会矛盾交织在一起,最后导致政权更替。东汉也不例外。到了汉灵帝刘宏时,由于皇帝昏庸无道,听信宦官,又有外戚专横、豪强聚敛,骄奢

汉朝历史 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

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  张骞值得敬仰,他的历史功绩永留青史。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原定的任务都没有完成,第一次企图拉拢大月氏,夹击匈奴,大月氏没有应允;第二次拉拢乌孙,达到“断匈奴右臂&rdq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