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书刘毅传翻译节选自大学历史文选上

Posted 晋书

篇首语:饱带饥粮,晴带雨伞。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晋书刘毅传翻译节选自大学历史文选上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晋书刘毅传翻译节选自大学历史文选上

刘毅认为:魏国用九品中正制管理官员,是不好的,只看到眼前,没有看到以后的危害,只能算是权宜之计,并没有选拔出优秀的人才,反而有八种弊端,于是上书皇帝要求改变这种情况。

他说:

我听说:执政者,以量才授官为本,此事有三难,但关系到国家的盛衰兴亡。

人物难知,这是一;爱憎难防,这是二;真伪难辨,这是三。

如今设立中正,评定九品,高低随意,荣辱在手。

有皇帝的威福和朝廷的权势。

爱憎和虚实全在于己,对公不负考核之责,对私不怕告发。

用尽心计,钻营各方。

廉洁谦让的风气消失了,得过且过的习俗形成了。

天下纷乱,只争品级和官位,没听说谦让,我为圣朝感到羞耻。

描述情况以抓住才能为清正,评价人物以实事求是骂公平,国家安危的关键,不可不明。

清正公平是政治教化的光明面;歪曲事实是动乱灭亡的阴暗面,不可不明察。

然而人各有所长,全才很少。

才有大小,成名有早晚。

改邪归正,应得到常新的回报;怀才不遇,应得到正直的美名;深谋远虑而不计小事,应得到超凡脱俗的评价;率真自然而不事修饰,应得到清纯实在的声誉;行动不多而才能优异,应得到器重和信任的重用。

所以三位仁者殊途而同归,四子异行却都很合义。

陈平、韩信在乡里被人取笑和侮辱,却为帝王建功立业;屈原、伍子胥不为君主所容,却名留青史,这是恰当的评论所要昭示的。

现在的中正,不看真才实学,专门依靠帮派利益;处事不公,专门根据个人感情。

想要给的,作假以助他成名;想要让他下的,便吹毛求疵。

品级的高下随着势力的强弱为转移,是非由个人的爱憎来决定。

追随世道的兴衰,不顾真才实学,衰弱则降下,兴盛则扶上,同一个人,十天之内就发生变化。

或以贿赂使自己通达,或与计吏同行以求晋升,依托他人的人必能达到目的,恪守原则的人困窘悲伤。

对己不利,必见残害;有利于己,定要得到。

所以上品官员没有出自于贫贱之家的,下品官员没有出身于有权势的大族的。

即或有之,亦另有原因。

欺君欺世,实为乱世之源。

这是九品中正制的弊病之一。

设置中正,用州里之清议,大家都服从,可以镇住不服的,统一言论。

不是说一人就能知道一州的人才,他如不知被品评者便不能被评。

如此,自孔子以上,至于庖牺,都有过失,都不行,为何只责备平常人!如果特别不善,自然可以重新选择。

现在重视他的职权而轻视其人,确立高下的等级后,回访刁攸。

他既不是州里所归顺的,也不是职权所设置的。

现在询问他,让正确的归顺于不服的,让不主事的来决定事情,由此助长谗言,产生矛盾,这好像不是设立中正的本意,而是治理世俗耍深加防备的。

主事者与刁攸好,刁攸降下品级又被选为二千石的,已有数人。

刘良提高刁攸降下的品级,石苞惩处刁攸所干的事,全州到处是互相论难的言论,憎恶的仇怨在大臣中结下。

妻妾诉讼,给吴、楚带来灾祸;斗鸡事件,使鲁国蒙受灾难。

于是便有人伦相争而朋党产生,刑狱滋生而祸根结下。

这是其弊病之

本着设立品级的原则,就是要使人伦有序,就像把鱼串成次第排列的样子。

设立九品,把下等也列入品级,就是说才能和德行有优劣,人伦辈分有前后。

现在的中正,为自己长远打算的,则压制一方,使无上品;淫乱卑劣下等的,则不按次序提拔,并能容纳他。

公家的品级变成了私人的财产。

君子无怨,国家政治无惩治奸臣的措施。

使得上欺明主,下乱人伦。

于是使优劣和前后颠倒,把高贵和优秀的人才定在平常品级以下,把背有不孝之名的人放在最前面。

这是其弊病之三。

陛下登基,开启天地的善心,发布广开言路的韶令,采纳忠诚的言论,遍览天下的民情,这是太平之基,罕有之法呀。

至于赏罚,自王公以至百姓,都用法来加以规定。

设置中正,委以一国的重任,却没有赏罚的准备。

人心多诈,清平的很少,所以怨恨诉讼的很多。

听任它则揭人隐私不止,禁止它则侵犯无辜没有尽头,办案虽烦琐,仍胜过侵犯无辜。

现在禁止诉讼,则堵塞一国之口,培植一人势力,使得为所欲为,无所顾忌。

各被冤枉者揣着怨气和真心话,惟独没蒙受到天地无私的恩惠,而长期滞留在邪佞之人的选举之下。

使得上明不下照,下情不上达。

这是其弊病之四。

早在圣世之时,想要改善民风,安抚百姓,就要提高乡里的道德,推崇六亲的行为,礼教学校互相一致,这样便与不贤有了分别。

乡老写下他的善献给天子,司马根据他的能授予官职,有关部门考核业绩来决定升降。

所以天下人后退而自修其身,乡里有道德,朝廷有公正,浮华奸邪之人无处容身。

现在一国之士数以千计,或流落他乡,或在异地谋求衣食,相貌尚且不认识,谈何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不管中正知与不知,遇上应当品评之时,从官府采得美誉,从流言取得坏名。

只信自己就会被不了解所蒙蔽,听信别人就会被彼此的局限所限制。

对于认识的人仅凭爱憎,对于不认识的人仅凭关系。

既不是乡老记录上的声誉,又不是朝廷的考核。

于是使做官的人,舍近求远,弃本逐末。

官位靠乞求而得,不由行为确定,评定品级不考核功劳,朋党的吹捧不实。

这是其弊病之五。

一般之所以立品级看表现,是为了求人才以治民,并不是十叮羁名誉,分别好坏。

孝悌本不能用于朝廷,所以家庭以外只能讲义而不能讲情。

已经做官,职权有大小,事情有难易,各有功报,这正是人之实用,职务之所在。

现在却相反,到了报功的期限,虽然职位很高,却处于很低的品级,没有政绩的,却获得很高的品级,造就压抑了有功劳的人而崇尚虚名。

对上使朝廷的考核名存实亡,对下帮助了不务实际、拉帮结派的人。

这是其弊病之六。

官职的设立要针对不同的事,人的能力也不相同,发挥了他的才能则成功,失去了则失败。

现在不问才能是否合适,只管让他登上九品。

依品级来选取人,并不是他的才能达到了;依表现又被品级所局限。

如果表现符合实际情况,品级和表现仍相妨碍,就会被选举束缚,使不得专注才能。

何况今天的中正,与他疏远的,就贬低人家的长处,与他亲近的,就掩饰人家的短处。

专讲空话,以为虚名,则品级和能力不符,怎么能够处理事情?这是其弊病之七。

以前为九品所颁的韶书,善恶必书,以为褒贬,当时很少有所忌讳。

今天的中正,降职不明示对方错误,晋升不罗列对方善举,废弃褒贬的宗旨,仅凭感情,清浊相混,以达到个人目的。

所以违反早期制度,大造声势,来煽动众人,使他们都归向自己。

晋升者没有功劳来激励他,降职者没有错误来惩戒他。

奖惩不明,则风气污浊,天下人又怎能不懈怠德行而专心于人情事故呢?这是其弊病之八。

由此而论,立中正而没选对人,给他权势而无赏罚,或缺中正而无约束,所以奸邪猖狂,冤狱遍地。

虽名为中正,实际是邪恶的处所;其事虽在九品,却有八害。

或在亲戚中结下仇恨,或在骨肉中产生猜疑,当身陷于仇敌当中,子孙躲开祸害。

逭却是历代的而非仅是现在的灾祸。

所以君主审时立法,防奸消乱,没有不变的制度,所以周沿袭殷,有所增减。

到了中正九品,古代圣贤都不用它,难道是被此事蒙蔽而有不周全的吗,是注重政治教化而不用它。

自魏建立以来,没见它得到人的功劳,却带来仇恨和不厚道的毛病。

伤风败俗,无益于教化,古今的失误,没有比遣更大的了。

我认为应当罢免中正,废除九品,放弃曹魏的有弊病之法,建立一代美好的制度。

由此看来,选拔的中正却不是合适的人选,只是授予权势却没有奖赏和惩罚。

有时缺乏人担任中正而失去约束,所以奸邪的党人能够肆无忌惮,枉法恣肆,胡作非为。

虽然职务名为中正,实际上是奸邪之地;从事的是九品官员的职责,却做出太多的损害。

有的对亲人间结下仇恨,在亲人间产生猜忌,一旦身陷仇敌之手,子孙也会遭到祸患。

这是历代的祸患,不 仅仅是现在的危害呀。

是以时主观时立法,防奸消乱,没有通常的制度,所以周朝根据殷朝,有所减少和增加。

至于中正九品,上古的圣贤都不愿去做,大概是担心受到蒙蔽而有不周全的地方,将用正统的教化的适合的地方不能从中获取。

自魏建立以来,未见这样的得人的功劳,却受到刻薄的连累。

毁坏风俗,无益于教化,古今的失误,没有比这更严重的。

愚臣认为应该罢除中正,罢除九品,摒弃魏的弊法,建立一代的美好法制。

他上书后,皇帝下令命令大家一起议论,后来司空卫瓘等人也上书要求废除九品制度,恢复古代的乡里选拔推荐制度,但是皇帝不同意。

相关参考

中国历史文选(下)王安石变法翻译

皇帝(宋神宗)想启用王安石,唐介说:“安石很难担当起这个职务。”皇帝说:“(他)文学方面不可信任吗?经术方面不可信任吗?吏事方面不可信任吗?”唐介答:“安石好学但是思想古板,以前讨论的时候,他的思想行

历史文选翻译跪求高手快点解答吧

1.选举凌迟,廉耻相冒。意思是被推举的人都是应该凌迟处死的人,无知之徒冒充廉洁正直之士。2.如有所誉,其有所试。意识是如果真有称赞过别人的话,都是考察过实情,真的了解这个人3.征与其副谋曰:“属有诏官

出自战国策的文章,初中有哪些文章选自战国策

初中有哪些文章选自战国策人教版的初中教材主要节选以下战国策文选作为课文:画蛇添足唐雎不辱使命触龙说赵太后邹忌讽齐王纳谏希望该信息有益于你的思考。《战国策》有那些经典故事1、南辕北辙魏王想攻打赵国,季梁

《中国历史文选》这门课怎么学

中国历史文选是高等学校文科历史专业课程之一,在综合大学和部分师范学院的历史系中已设置多年。它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各种典型历史作品,培养学生阅读并运用一般文言文史料的能力,也向学生介绍一点有关中国史料学

大学历史教材阅读

1.大学历史系用什么教材复旦大学历史学系2007年中国近现代史参考书目参考书编著者出版社版次《史学导论》姜义华等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中国历史文选(上、下)》周予同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当代史学主

大学历史学英语翻译

First,theymusthaveexperienceofthatfromofthought.Theymustbehistorians.Inasenseweareallhistoriansnowda

《大学》原文及翻译,《大学》的原文及翻译分别是什么

《大学》的原文及翻译分别是什么?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李牧传,文言文 李牧传 翻译

文言文李牧传翻译李牧传  原文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

度《晋书》张华传——人生的成功是有快车道的,只有少数精英明白

张华是晋惠帝朝的顶级人物,在贾南风这个暴虐皇后和惠帝这样的白痴皇帝之下,却把朝政打理的井井有条,不能不说是智慧超群。而且这个人的成长史却是和一般人读书考试找工作不一样,他走了一条人生的快车道。1、联姻

三藏法师鸠摩罗什传(金刚经的翻译者)

三藏法师鸠摩罗什佛教典籍有经、律、论三藏。通晓全部三藏经典的法师被尊称为三藏法师。古代著名的三藏法师有若干位,例如西域来华的鸠摩罗什、真谛,本土僧人义净、玄奘等。这几位同时也是佛教史上学识丰富的译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