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说春秋霸主齐桓公的最大功臣是鲍叔牙

Posted 春秋 齐桓公 鲍叔牙

篇首语:上下观古今,起伏千万途。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为何说春秋霸主齐桓公的最大功臣是鲍叔牙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为何说春秋霸主齐桓公的最大功臣是鲍叔牙

2、历史人物 鲍叔牙为何选择了流亡在外的公子小白

为何说春秋霸主齐桓公的最大功臣是鲍叔牙

齐桓公继位之后,非常感谢师傅鲍叔牙的协助,要让鲍叔牙做自己的宰相,这么好的位置,鲍叔牙直接拒绝了不仅拒绝了还把位置让给了齐桓公的死对头管仲。这个人不仅辅助自己的竞争对手,还差点射杀自己。难道仅仅因为是管仲的朋友,就推荐给了齐桓公。这么一个人齐桓公只想杀之而后快。但是鲍叔牙知道齐桓公的志向不只是想治理好齐国,而且让齐国能成为称霸诸侯。所以鲍叔牙说了如果国君只想治理好齐国用我和齐国的国氏高氏就行了,但是如果想做霸主想做老大,就一定要用管仲。没办法老大位置的诱惑力太大了,也不管什么愁什么怨了,就用他了,师傅的话是不会错的。

齐桓公继位之后,鲁庄公和管仲为了替公子纠抢回国君的位置带领军队直奔齐国而来,想趁齐桓公继位不稳,趁乱夺位,结果被齐国打的打败而归,鲁国自己都差点做了俘虏。齐国就写信给鲁国,对鲁国说,你们的人在我手上,我们也有人在你那边。我们谈谈条件,公子纠是我的兄弟我不忍心杀他,你们帮我杀了吧。管仲是我仇敌,我要求活着交给我,让我把他们剁成肉酱才甘心,不然,齐兵要围攻鲁国。

这其实是鲍叔牙的主意,担心管仲被杀了,才特别强调要活的。”鲁国人害怕了,就把公子纠给杀了。鲁国人其实也不糊涂的,也有明白人的,当时鲁国有人对鲁庄公说,管仲是奇才,把他活着送给齐国,一定会被重用,不如把他给杀了,结果鲁国人不敢,这就是鲁国不能称霸的一个原因,当年宋国也是因为有公子在郑国发兵攻郑国,但是郑国把公子保护的很好。鲁国人是直接杀了公子纠,把管仲交给了齐国。

鲍叔牙的出身,家庭情况史书记载的太少,所以对他的生平主要是从齐桓公做国君之后的事,一般的说法是鲍叔牙的父亲封地在鲍山,所以以封地为姓,称为鲍氏。因为鲍叔牙的功劳很大,所以鲍氏成为了未来齐国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成为了齐国的世家大族。如果鲍叔牙私心重一点,或者保持正常人的心态,也就不会有管仲的事了,自然也可能不会出现齐桓公称霸的局面。所以我认为鲍叔牙才是齐桓公称霸的第一功臣。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历史上为了争名夺利杀的人多了,在利益面前哪管什么国家兴亡,更不会关心人的死活,无不想法杀之而以绝后患。齐国后期的邹忌因为担心,田忌功劳太大威胁自己的相位,陷害邹忌,迫使田忌逃亡。秦国的范雎担心白起的威胁自己的相位,陷害白起自杀。后期的李斯为了保住相位不惜和赵高阴谋害死蒙恬和扶苏,最后自己身死国败。这样的列子太多了,人在利益面前很容易迷失自己,被欲望所左右。

但是鲍叔牙不是这样的人,相位已经是他的了,他不用担心别人抢。管仲也不用他去陷害也一样会死。但是他认为管仲的才干百倍于自己,齐国可以没有我,但是不能没有管仲。这是一个没有私利一心为国的人,没有他就没有后面的管仲,也就可能没有齐桓公的霸业,更不会有我们今天了解到的管仲改革。齐桓公能够称霸离不开管仲,而齐桓公管仲能够有所作为都离不开鲍叔牙。

历史人物 鲍叔牙为何选择了流亡在外的公子小白

齐桓公的上位之路!鲍叔牙为何选择了流亡在外的公子小白?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之首,不过齐桓公早年的继位之路可以说充满了偶然性。齐襄公死后,他的儿子齐季逃往楚国,当下如何选择新的国君成了一件棘手事。早年,鲍叔牙辅助公子小白逃往莒国,后来也正是在鲍叔牙的密谋下通知公子小白回到齐国,一路上还要假装被杀死,最后历经六天顺利回到齐国,被立为新一任国君。当时齐国内部对新君的选择并没有完全统一,那公子小白是如何被选中的呢?> >襄公死了,但是齐国的国君位置却不能没人做。本着“谁污染谁治理,谁发展谁保护”的原则,主要犯罪嫌疑人公孙无知宣布对此事负责,而具体的负责方式就是接过国君的位置自己来担任。不过他非常对得起自己的名字,足够无知,刚做了国君就非常作死的得罪了齐国的实力派大夫雍廪,从这个角度来看,其实他比堂兄齐襄公的水平也好不到哪里去,结果刚刚过了一年,公元前685年,雍廪就用公孙无知的方式解决了公孙无知,国君双杀。>话分两头,接连换老板的举动,让整个齐国的政局非常不稳,本着鸡蛋不能装在同一个篮子的里的原则,齐襄公的两个弟弟,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也分别逃到了鲁国和莒国避难。公孙无知夺取齐国的国君位置期间,鲁、莒两国的表现很诡异,既没有为了表示友好关系把两位齐国公子干掉,同样也没有要故意搞乱齐国而将两人放回来,这只能理解为两国想要坐收渔利,或者说要观望形势,到底公孙无知是否能够坐稳了国君的位置,能的话不妨卖个人情,不能的话,怕是就要借助拥立国君来操控齐国了。>实际上这在某种程度来说也是鲁国跟莒国的较量,从国力上看,鲁国很明显要更胜一筹。但是鲁国忽略了最关键的问题,那就是往往在混乱的局势下,信息的时效性才是关键的胜负点,公孙无知死后,齐国国内的两个实力派大夫:高氏和国氏利用时间差,将国君死亡的消息率先通知给了尚在莒国的公子小白,相对于结仇日久的鲁国,很显然国力较为弱小的莒国对齐国来说是更加友好和安全的存在。而公子小白得到了这个消息,也带着自己的亲信鲍叔牙、高傒马不停蹄的赶回国内。> >然而公子纠也不是两眼一抹黑的废物,虽然得到消息的时间晚,但是在准备的速度和谋划的周密上,公子纠完全不输给自己的弟弟。不过公子小白毕竟提早出发,相比公子纠占据了机会的优势,那么怎么办呢?公子纠手下的谋臣,也就是接下来出场频率最高的人气角色管仲,就要发挥他的作用了。>管仲,字夷吾。从现在获得的史料中可以得知,他的血统上也是周王室的后裔,可能是当年姜氏分封到东夷地带后,跟随着姜氏一起到来的王室支流,一方面是辅助建国,另一方面也未必没有监视的意图。然而“旧时王谢堂前燕”,到了管仲的父亲大夫管庄这一代,因为管庄的早逝导致家道中衰,管仲在年轻的时候过的日子跟他的出身非常不匹配,做过商人也混过江湖,按照现在的说法,是个社会人。不仅如此,管仲的品行在很多人眼里也非常差,跟人做生意出钱少拿钱多,打仗在最后排为了保命啥都不顾,这样一种老油条的习气,依照我们一般的认知,就是底层的垃圾,永远没有成功的可能。>不过管仲最大的运气,就是他有一个好朋友鲍叔牙。鲍叔牙也是齐国的大夫鲍敬叔的儿子,而且比管仲好很多的是,鲍叔牙一直都有着很优越的生活环境,也不用跟管仲这样为了吃饱饭到处奔波。问题来了,很难想象公子哥的鲍叔牙为什么会跟管仲成为朋友,而且是最知心的那种朋友,也许两人之间年幼的时候就认识,或者说彼此之间有什么地方很投缘。但是在笔者看来,最可能就是朋友之间也需要互补,鲍叔牙是一个很正派的人,循规蹈矩,但是可能在内心深处也向往着一种灵活而自由的生活方式,管仲很可能满足了他的这种追求,而他也在管仲身上看到了自己最想成为的样子。> >鲍叔牙对管仲真的是掏心掏肺的好,管仲被人指指点点,鲍叔牙就说管仲多拿钱是我自愿的;管仲打仗躲在后面鲍叔牙就说管仲是带孝子,为了供养母亲。管仲从小就过的不顺,被鲍叔牙感动的热泪盈眶,说出了那句千古名言:“生我的是我爹妈,最了解我的却是鲍老哥啊!”感情是真的,话也是真的,但是该分道扬镳也照样分道扬镳,管仲和鲍叔牙,在选择站队的时候,分别投靠了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回到公子纠这里,面对神速归国的小白,管仲给公子纠出了个主意:一边公子纠在鲁国军队的保护下也马上动身,而另一边,则由自己去阻拦公子小白回国的步伐,管仲打算埋伏在莒国到齐国的道路上,伺机暗杀掉公子小白,一了百了。那么,管仲的机会能成功实施吗?>管仲是个执行力非常强的人,制定了计划,就一定要实施,而且要多快好省的解决最后的问题。所以他主动请缨,其他人去他不放心,只有亲自确保公子小白体面的离开人世,才能为自己的老板彻底而完美的解决问题。>在莒国到齐国的路上,管仲埋伏了很久,一直到公子小白的车队出现,管仲依然压抑住自己的兴奋,深呼吸一口气,射出了关键的一箭。管仲对自己的箭法非常自信,他认为这一箭一定万无一失,而他看到的场景也跟自己想象的完全一致,车里的人倒下了,这个时候管仲如释重负,一切都分出了结果,自己的主公赢了,而好朋友鲍叔牙,没关系,等到俘虏了他,我一定会跟主公求情,我为主公立下了这么大的功劳,鲍叔牙一定能在我的恳求下活下来,以前都是他帮助我,这次我也可以回报他。> >将消息传达到公子纠那里后,无论是公子纠还是管仲都觉得大功告成,这个时候没什么悬念,也不用风驰电掣的赶回齐国了,甚至可以在路上稍微整理整理仪表和排场,公子纠甚至开始计划应该怎样担任国君,如何治理齐国,他相信自己一定会比自己的哥哥甚至于父亲都要出色。>然而,计划越完善,事实就会越打脸,当公子纠从容不迫的回到齐国后,他傻了眼,齐国已经有了新的国君,此人就是被管仲射死的公子小白。原来管仲当日的确射中了公子小白,但是这一箭其实射到了小白衣服的铜制带钩上,小白没有受伤,但他急中生智装作被管仲射死,麻痹了管仲和公子纠一伙人,同时跟鲍叔牙更加快速的赶回国内继位为国君,公子纠因此丧失了最后的机会。>见到这个情况,鲁国试探性的进攻齐国,结果大败。在齐国的逼迫下,鲁国将公子纠杀死,而管仲和另一位谋臣召忽被鲁国带了回去,鲁国的大夫很了解管仲的能力,建议鲁庄公直接杀了管仲,因为这样的人才必然会让齐国迈向另一个高峰,但是鲁庄公被齐国打的怂成一团,根本不敢跟齐国唱反调,加上鲍叔牙用计诈称管仲跟小白有大仇,必须要见到活的管仲亲自弄死雪恨,于是管仲和召忽就被第一时间送回了齐国。> >这个时候的小白,已经继位成为齐桓公。桓公坐稳了国君的位置,解决了内部问题,自然要考虑对外扩张,这个时候虽然经过了内乱,但是齐国的国力没有多大损失,而且因为处理的及时,外部的势力也没有插手的余地。桓公就询问鲍叔牙,到底怎样才能称霸。鲍叔牙回答道:如果主公您就是想把国家治理好,稳稳当当的,那有我和高傒也就够了,但是要是想成为天下的霸主号令诸侯,那就必须用管仲。桓公听了鲍叔牙的话,当即决定跟管仲聊一聊,三天三夜,桓公终于明白了管仲才是真正的王者玩家。领导很高兴,后果很圆满。桓公当即拍板,让管仲做了自己的相国,并且尊称为“仲父”,啥意思呢?就是“管叔叔”的意思,管仲终于走上了历史的舞台。>在其位谋其政,管仲从一个投降的二臣直接成为了国家的内阁首脑,自然要想办法做事来证明自己,更重要的是实现自己的理想。那么他会从哪里开始呢?首先第一条,行政改革。齐国在春秋时代虽然强大,但是依然保留了很多西周时代的奴隶制体系残余,最明显的一条就是国家的行政区域组织规划的不够完善,没有一套成体系的上下连通制度,管仲根据这种情况,实行了“叁其国而伍其鄙”的制度,即把国都地带划分为21个乡的行政单位,并且严格按照“士农工商”的社会职能划分其居住地,士和农居住的乡16个,工和商居住的乡有5个,而国都以外的郊区和农村则设立为五个属,分别由五个大夫和五个正官分别管理,每个属下分为四个等级的行政区划:县、乡、卒、邑。这套制度执行下来,齐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有了成体系化和规律化的人口经济管理秩序,而更为重要的是,在这套制度下,齐国的军事动员力,因为其国内不同地区的人口信息准确性的提升,有了一个质的飞跃。

相关参考

为何说春秋霸主齐桓公的最大功臣是鲍叔牙

齐桓公继位之后,非常感谢师傅鲍叔牙的协助,要让鲍叔牙做自己的宰相,这么好的位置,鲍叔牙直接拒绝了不仅拒绝了还把位置让给了齐桓公的死对头管仲。这个人不仅辅助自己的竞争对手,还差点射杀自己。难道仅仅因为是...

鲍叔牙、管仲和齐桓公的故事

鲍叔牙、管仲和齐桓公的故事鲍叔牙和管仲是经商时的好友,后管仲做了齐襄公大弟弟公子纠的师傅,鲍叔牙做了齐襄公小弟弟公子小白的师傅。当齐国将要大乱时,管仲保护公子纠逃到鲁国,鲍叔牙保护公子小白逃到莒国。齐

史上最仗义的哥们鲍叔牙

提起春秋名相,我们会不约而同首推齐桓公的相国管仲,史称春秋第一相。管仲帮助齐桓公实现了春秋霸业,成就了方伯之名。正是由于他在齐国的非凡作为和巨大成就,被后世称颂为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成为历代贤臣效仿

齐桓公的妻子是谁

当初齐桓公想杀掉管仲报一箭之仇,却被鲍叔牙制止了,鲍叔牙说:如果只想富国强民,用我就可以了。如果想称霸天下,必用管仲不可!于是齐桓公以管仲为相,在管仲的辅作下,终称霸天下。如果齐桓公没有任用管仲,齐国

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饿死宫中为何无人知晓

齐桓公画像齐桓公时姜太公的后人,是齐襄公的弟弟,当年齐襄公继位之后,齐国混乱,管仲等人保护着公子纠去了鲁国,而齐桓公小白就由鲍叔牙带着去了莒国,之后齐襄公备受喜爱人杀死,齐国内乱,讨论着新立国君,而当

齐桓公的妻子儿女都是谁

当初齐桓公想杀掉管仲报一箭之仇,却被鲍叔牙制止了,鲍叔牙说:如果只想富国强民,用我就可以了。如果想称霸天下,必用管仲不可!于是齐桓公以管仲为相,在管仲的辅作下,终称霸天下。如果齐桓公没有任用管仲,齐国

春秋首霸的齐桓公饿死宫中为何无人知晓

导读:齐桓公本是一代雄杰,在贤相管仲和鲍叔牙的辅佐下,成为春秋时期各诸侯的第一位霸主。而至晚年则意志衰退,宠妾用奸,好色起佞。他有六个儿子,均从庶出,也都有资格继承君位。齐桓公先是立昭为太子,而竖刁、

管仲如何成为齐桓公的手下

举贤重德鲍叔牙帮公子小白登上王位又帮他杀了公子纠,齐桓公感念他的忠心和所立的大功,要任命他做国相,没想到鲍叔牙死活不肯接受,他说:以前我帮君王做了些事情,那全是凭我对您的忠心而竭尽全力的,现在您要把国

管仲如何成就了齐桓公春秋第一霸主的地位

管仲是幸运的,他遇到了一个好朋友,他遇到了一个好君主,使自己的才能尽得施展。不仅成就了齐国东方强国的雄姿,成就了齐桓公春秋第一霸主的显赫身份,更成就了自己生前身后的英名。一、得遇知己管仲和鲍叔牙都是春

结局却是活活被饿死了! 齐桓公他不纳善言

作为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早年是一个心胸宽广,知人善任的君王。当初,齐桓公从莒地归来,在半路上曾遭到管仲的伏击,在鲍叔牙的调解下,齐桓公坐上王位后非但没有责怪管仲,反而对他委以重任,此事还成为了一个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