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测量声速

Posted 测量

篇首语:人生就像爬坡,要一步一步来。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怎样测量声速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怎样测量声速

声速的测量**

二十世纪以来,声学测量技术发展很快。

目前声学仪器有较大发展,并具有高保真度,很宽的频率范围和动态范围,小的非线性畸变和良好的瞬态响应等。

过去,测量声波和振动的仪表都是模拟式电子仪表,测量的速度和准确度受到一定的限制。

六十年代初。

出现了数字式仪表,直接采用数字显示,提高了测量时读数的准确度。

由于计算技术和高质量、低功耗的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展,人们已能用由微处理机控制的自动测量代替逐点测量,使许多需要事后计算的声学测量和分析工作可以用微计算机实时运算。

以微处理机为中心的测量仪器,不但实现了小型化、多功能,而且由于采用了快速博里叶换算法,从而实现了实时分析。

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声学测量和分析方法,例如实时频谱分析,声强测量,声源鉴别,瞬态信号分析,相关分析等。

今后声学测量的任务是采用新的测量技术,提出新的测量方法,使用自动化数字式仪器,以提高测量的准确度和速度。

回顾历史,可以看到,在发展经典声学的过程中,许多研究工作是直接用人耳来听声音的。

直到本世纪,发展了无线电电子学,才使声波的测量采用了电声换能器和电子测量仪器。

高性能的测量传声器、频谱分析仪和声级记录器实现了声信号的声压级测量,频谱分析和声信号特性的自动记录;从而可以测量各种不同频率、不同强度和波形的声波,扩展了声学的研究范围,促进了近代声学的发展。

可以期望,计算技术和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展,微计算机和微处理机在声学工作中的应用,必将促使近代声学进一步发展。

传统方法

方法1:一个声音产生后,并不会立刻传到你的耳朵,通常要经过一段时间。

除非你自己有这种经验,否则这是很难理解的。

例如:如果你参加一个运动会,坐在离鸣枪的人有一段距离的地方,你会先看到枪冒烟,后听到枪声。

这是因为光行进的速度非常快(约1秒钟300000公里),而声音的速度就慢得多(约1秒种340米)。

所以你会立刻看到枪冒烟,但声音要过一会儿之后才会听到。

?

于是早期测量声音的速度是利用枪来做实验。

帮忙的人要拿着枪在一个量好的距离外,另一个人就拿着马表站在原点。

在看到信号之后,帮忙的人就对空鸣枪。

在原点的人一看到枪的火花和烟时,就把马表按下来;而当他听到枪声时,就再按一次马表让马表停下来。

看到火花和听到枪声之间的时间,就是声音行经这一段量好距离所需的时间。

就能算出声音的速度。

根据这一原理你不妨在今后的校运动会的时候试验一下(利用百米赛跑就可以了).

为了测量声音的速度你需要一个马表和一个皮尺。

量一个500公尺的距离,要尽可能量得准确一点。

你和你的同学分别站在两端;你的同学两手各拿一块大石头(或者锣、鼓、或者干脆拍手--拍手的声音太低如果对方听不到就不好办了),你则拿一个马表。

当你大叫“开始”时,你的同学要把石头举到头顶,尽量大声敲击。

?当你一看到石头撞在一起,就按下马表。

等到你听到石头撞击的音,就再按一下马表让马表停下来。

时间方面要记录到十分之一秒。

如果能多做几次实验,算出时间的平均值是最好的。

?你只要用计算机把你和你同学的距离除以时间,就可以算出声音的速度了。

方法二.

测量声音的速度还有一种利用回音来测量的的方法:(

所谓回声,就是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碰到高大的障碍物被反射了回来,不是在电视里(当然是夸张)有时看到一个人面对大山大喊一声,可以听到三个、四个甚至五个回声吗?

哪么我们就可以根据这样的原理,站在离高墙较远的地方(事先测出你到高墙的距离)大声地喊一下,在你喊的同时按下秒表,当你听到自己的回声再按一下秒表,这样一来,你的喊声从你那儿到高墙打了一个来回,你只要把上面说的你跟高墙的距离除以测得的时间的一半,这声音的速度也就出来了(这里要注意的是因为人能分辨出自己的回声的时间间隔要超过0.1秒,声音有传播速度是340米每秒,所以你与墙的距离,至少不得少于17米才行,而且中间还不能有障碍物)。

利用回声测声音速度比较高级和精确的做法是:

利用超声波遇到物体发生反射,超声波发生器通过电缆线连与超声接受器连为一体,接受器能将接收到的超声波信号进行处理并在电脑屏慕上显示其波形,超声波发生器每隔固定时间发射一短促的超声波信号,而接收到的由于障碍物反射回的超声波信号经仪器处理后也可在电脑屏上显示出来(两个波的形状一大一小便于区分),每个反射波与相应的发射波之间的滞后的时间可经电脑的处理输出,即能直接从电脑上读出一个超声波发射后遇到障碍物返回来的时间间隔,只要你事先测出超声波发生器到障碍物之间的距离S,并将S除以往返时间的一半就是声音在空气里的传播速度了。

(超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跟一般人能听得到的声波速度是相等的)。

测量声速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利用声速v 、振动频率f和波长λ之间的基本关系,即实验时用结构相同的一对(发射器和接收器)超声压电陶瓷换能器,来作声压与电压之间的转换。

利用示波器观察超声波的振幅和相位,用振幅法和相位法测定波长,由示波器直接读出频率f。

(一)谐振频率

超声压电陶瓷换能器是实验的关键部件,每对超声压电陶瓷换能器都有其固有的谐振频率,当换能器系统的工作频率处于谐振状态时,发射器发出的超声波功率最大,是最佳工作状态。

(二)振幅法

由发射器发出的声波近似于平面波。

经接收器反射后,波将在压电陶瓷换能器的两端面间来回反射并且叠加。

当两个换能器之间的距离等于半波长的整数倍时发生共振,产生共振驻波现象,波幅达到极大。

由纵波的性质可以证明,振动位移处于波节时,则声压是处于波腹。

接收器端面近似为一波节,接收到的声压最大,经接收器转换成的电信号也最强。

声压变化和接收器位置的关系可从实验中测出,当接收器端面移动到某个共振位置时,示波器上会出现最强的电信号,如果继续移动接收器,将再次出现最强的电信号,两次共振位置之间的距离即为1/2λ 。

(三)相位法

波是振动状态的传播,也可以说是相位的传播。

沿传播方向上的任何两点,其振动状态相同,或者说其相位差为2π的整数倍时两点间的距离应等于波长λ的整数倍,利用这个公式可测量波长。

由于发射器发出的是近似于平面波的超声波,当接收器端面垂直于波的传播方向时,其端面上各点都具有相同的相位。

沿传播方向移动接收器时,总可以找到一个位置使得接收到的信号与发射的信号同相。

移过的这段距离必然等于超声波的波长λ 。

为了判断相位差并且测定波长,可以利用双踪示波器直接比较发射的信号和接收的信号,同时沿传播方向移动接收器寻找同相点。

也可以利用利萨如图形寻找同相时椭圆退化为斜直线的点。

相关参考

知名人物 林同骥人物简介

·林同骥林同骥,著名流体力学家。在稀薄气体力学、高超声速、跨声速空气动力学和不可压缩流体动力学等广泛的领域中都有重要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在再入飞行器防热、再入物体的表面烧蚀和不可压缩振荡流等方面,为我国

历史人物 夏坚白 大地测量学家夏坚白 天文测量学家夏坚白 测绘开拓者夏坚白

  姓名:夏坚白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江苏常熟  出生日期:1903年11月20日www.cha138.com  逝世日期:1977年10月27日  职业:大地测量学家  主要成就:中

螺纹钢筋直径测量方法是怎么测

用游标卡尺直接量直径:一侧卡肋,一侧卡光面,量三个截面计算平均直径,折减5%即可的办法。根据国家标准GB1499.2-2007《钢筋混凝土用钢第2部分:热轧带肋钢筋》的规定,如果要对热轧带肋钢筋的断面

世界历史 光速最初是如何测量的

真空中的光速为“每秒299792458米”。今天我们之所以能给出一个精确的数字,是因为真空中的光速是用激光测得的一个普遍常数;而当实验涉及激光时,很难对结果提出异议。至于为什么它会作为一个整体出现,这

历史军事 抗联第六军于家沟伏击日本测量队

1937年初,戴鸿宾和冯治纲领导的东北抗联第六军及其兄弟部队活跃在松花江下游的汤原、依兰、勃利、桦川、宝清、富锦、绥滨和萝北广大地区,我抗日健儿跃马松江两岸,英勇的打击日本侵略军。日伪当局为切断抗日群

怎么判断三极管三极管的好坏测量

三极管管脚极性的识别多数小功率三极管的管脚是等腰三角形排列,其顶点是基极,左边是发射极,右边是集电极。有的是从管底看,由管帽突出处顺时针排列为发射极,基极,集电极。有的管型用管帽色点或者管脚塑料护套颜

古代帝王选妃竟要用尺子测量重要隐私部位尺寸

有无上权威的帝王们享有挑选美女的不二权力。为了给自己挑选出姿容端丽、色艺俱佳的嫔妃,帝王们制定出一套严格的选美制度,连后宫内最低等的侍妾甚至宫女,也要符合选美的基本条件。虽然在不同朝代,人们对于美的口

初一到初三的物理知识结构图.

初中物理基本概念概要一、测量⒈长度L:主单位:米;测量工具:刻度尺;测量时要估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光年的单位是长度单位。⒉时间t:主单位:秒;测量工具:钟表;实验室中用停表。1时=3600秒,1秒=

古代帝王选妃竟要用尺子测量重要隐私部位尺寸

有无上权威的帝王们享有挑选美女的不二权力。为了给自己挑选出姿容端丽、色艺俱佳的嫔妃,帝王们制定出一套严格的选美制度,连后宫内最低等的侍妾甚至宫女,也要符合选美的基本条件。虽然在不同朝代,人们对于美的口...

国民党史 许静芝

许静芝谱名毓钟,一名育中,浙江嘉兴人,1895年生。浙江第一师范学校肄业,中央陆军测量学校高等科毕业。1916至1918年任浙江陆军测量局三角班测量员。1926年北伐时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少校秘书。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