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结构

Posted 调式

篇首语: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古筝结构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古筝结构

基本构造

古筝的统一规格为:1.63米,21弦。

古筝的面板大多数采用河南兰考的桐木制造,框架为白松,筝首、尾、四周侧板有红木、老红木(缅酸枝)、金丝楠木、紫檀等名贵木材,古筝的音质取决于面板和琴弦,周边用料对古筝的音色略有改善,以老红木、紫檀、金丝楠木为佳。

早期到近代也有过12、13、18、23、25弦等,不同地区的筝又有多种定弦法,筝的新种类还有“蝶式筝”、“转调筝”等。

面板

一台古筝的音质取决于面板和琴弦,面板以阳面中段为最佳,阳面是指整株桐木置于水中,露出水面的一面为阳面,去头斩尾为中段,一般以9-12年树龄的桐木为最佳,尤以河南兰考的桐木为最佳,沙土地,木质疏松,利于音质的传导。

专业演奏古筝的面板以通纹为最佳,中音区纹理间距5-9厘米,高音与低音区间距1.5-2.5厘米为最佳,面板厚度高中低音的厚度一般为9mm、11mm、10mm,眼下面板大多数采用弦切工艺。

琴弦

早期的琴弦以马尾、鹿筋为原料,到了当下这段时期以尼龙钢丝弦为主流,增加了音量,也提高了韵味,琴弦以德国进口钢丝为主,含碳量均匀,寿命长,手感好,以五音不全牌、宝泉牌、敦煌牌为代表,较受专业人士欢迎。

筝码

一般来说红木古筝配套红木筝码,楠木古筝配套鸡翅木筝码,紫檀古筝配套紫檀筝码,亦有说法以色木为筝码最佳材料,但是尚未有定论,筝码要求纹理垂直向下为最佳,上嵌牛骨,搁弦槽一般为对应琴弦的1/3深度为最佳。

扩展资料:

古筝起源

早在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的战国时代,就在当时的秦国(现陕西)一带广泛流传,又名秦筝。

算起来,它已经有2500年以上的历史了。

古筝是一件古老的中国民族乐器,一共10级。

战国时期盛行于“秦”地,司马迁的《史记》所记载《李斯列传.谏逐客书》中所引资料,颇有值得我们注意的地方。

李斯《谏逐客书中》述及秦国乐舞的一段说:“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

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

也有说法为,筝是战国时的一种兵器,用于竖着挥起打敌人还有一句古话叫“筝横为乐,立地成兵”。

后来在上面加上琴弦,拨动时发现悦耳动听,于是发展成乐器。

随着时间的推移,兵器也越来越轻便,筝这种体形庞大、质量不轻的兵器就被遗弃了。

所以眼下人们见到的筝都是以0乐器的形式出现的,形态优美,并附有装饰。

汉代应邵《风俗通》载文:筝,“谨5按《礼乐记》,五弦,筑身也。

今并、凉二州筝形如瑟,不知谁所改作也。

或曰蒙恬所造。”

从应邵的《风俗通》2所载可知,汉以前的筝其制度应为“五弦,筑身”,但是当时“并(山)凉(甘肃)二州筝形如瑟”,应邵不知何人4所作的改革,还记下了“蒙恬所造”的传闻,这又是说明,汉代在西北地区已经流传瑟形的筝了。

唐代的杜佑在《通典.乐四》中说:0“筝,秦声也。

傅玄《筝赋序》曰:“以为蒙恬所造”。

今观其器,上崇似7天,下平似地,中空准六合,弦柱拟十二月,设之则四象在,鼓之则五音9发,斯乃仁智之器,岂蒙恬亡国之臣关思哉。

并有附注说:“今清乐筝并6十有二弦,他乐肯十有三弦。

轧筝,以竹片润其端而轧之。

弹筝用骨爪,长寸余,以代指。”

应邵《风俗通》说,筝乃“五弦、筑身”。

但“筑”是什么样式,历代文献都语焉不详。

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一具汉筑明器。

这具筑之所以说他是明器,是因为该器虽然髹以黑漆,却是用独木雕成。

实心,不利于共鸣,若用来演奏,无法获得足够的音量。

此外,该器通长约34厘米,用来演奏显然太短小,而《同典》载,唐代的筑长四尺三寸,汉筑演变至唐代虽然有异,但相差也不至于如此悬殊。

这些理由都足以证明它是明器,该器犹如有柄的小瑟,筑面首位各钉以横排竹钉,一排五个,这就与《风俗通》的记载相符。

这具明器筑的样式与瑟相同,似乎又说明瑟、筑、筝的样式是极其相似的。

筝、筑、瑟的关系,既不是分瑟为筝,也不是由筑演变为筝,而很可能是筝筑同源,筝瑟并存。

五弦竹制筝演变为十二弦木制筝,筑身筒状共鸣结构演变为瑟身长匣形共鸣结构,可能是参照了瑟的结构而改革的。

根弦,弦轴装置在与码子平行的面板左侧,弦质为金属(钢弦或铜弦),演奏时一般右手戴玳瑁甲片(即指甲)。

调弦定音为五声音阶(即首调)三个八度音域,多用G调或D调,F调或C调或A调较少使用。

 

发展

1965年,王昌元成功创作出了古筝曲《战台风》,《战台风》的出现,使古筝的演奏的技术、技巧,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度,从而结束了古筝只能轻弹慢揉的时代,此曲中的扫摇四点、密摇、扣摇、刮奏等来制造台风效果等技法,都是创新技法,提高且丰富了筝的表现能力。

70年代,赵曼琴在演奏实践中,创造使用了双弦过渡滑音、和弦长音、快拨及1/5泛音等新技巧。

并突破传统的八度对称模式,创立了由轮指、弹轮、弹摇等几十种新指序构成的“快速指序技法体系”,使筝不须改变定弦即可单手演奏五声、七声及变化音阶的快速旋律,为筝由色彩乐器进入常奏乐器行列奠定了坚实地基础,代表作品有《打虎上山》、《井冈山上太阳红》等。

90年代以来,古筝创作迎来了百花争艳的春天。

《黔中赋》的演奏首次运用快速的左手技法而成为亮点。

在这时期中,作曲家们参与筝曲创作,增强了创新力度,他们突破传统五声性调式的局限,吸收了日本琉球调式、都节调式的色彩,借鉴了梅西安人工调式的经验,自行设计了许多新的调式,甚至创造了全新的“下方小三度加上方小二度”的调式色彩,每个八度分为三个环节,每个环节是一个大三度音程,在每个环节上都可以演奏同主音大小调的调式。

新的调式色彩和多调性连环叠置的定弦方法,促进了演奏技法的变革。

如《山魅》(徐晓林)、《幻想曲》(王建民曲)、《箜篌引》(庄曜曲)、《溟山》(王中山曲) 等。

在这些筝曲的定弦中,就为转调准备了条件。

不同音区还采用不同音列,使不同音区演奏不同的调式色彩成为可能,既有对传统调式色彩的偏离,又有对传统调式色彩的回归。

音程的变化又为新的音乐语言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而进入21世纪,涌现出一批青年古筝演奏家,其中以王中山、翟志荣、,邱霁、袁莎、蒋周健、刘乐、鲍栋、宋心馨等老师为代表。

多年来,这些演奏家多次出访了德国、奥地利、英国、法国、意大利、荷兰、俄罗斯、比利时、瑞士、瑞典、匈牙利、波兰、日本、新加坡、等国家,使筝这件乐器走向了世界。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古筝

相关参考

袁莎的古筝曲属于哪一个流派

袁莎,现任教于中央音乐学院,创办国内第一所古筝专业高等艺术院校--北京兴华大学古筝艺术学院,并亲自任院长及教学总监。曾是两大国际和国内最具权威古筝演奏大赛的冠军获得者,是享誉中外的当代中国杰出青年古筝

古筝各派详细介绍

传统的筝乐被分成南北两派,现一般分为八派:一、“真秦之声”的陕西筝自秦、汉以来古筝从我国西北地区逐渐流传到全国各地,并与当地戏曲、说唱和民间音乐相融汇,形成了各种具有浓郁地方风格的流派。传统的筝乐被分

初学古筝请问4和7怎么弹

古筝中4和7音的弹奏方法:在古筝演奏中,4音和7音要借助左手按弦来完成。4音的奏法是先在距离筝码约1分米处用力按压3弦,左手从3对应的左侧琴码上向上按出一个小二度,然后用右手弹奏这根弦。在演奏7音时,

古筝和扬琴的区别

1、起源不同古筝:早在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的战国时代,就在当时的秦国(现陕西)一带广泛流传,又名秦筝。算起来,它已经有2500年以上的历史了。扬琴:据史籍记载,中世纪以前,在中东的亚述、波斯等国

中国的十大古筝名曲是哪些

1、第一首《渔舟唱晚》是传统的古筝独奏名曲。 2、第二首《出水莲》为广东潮州客家筝曲。 3、第三首《高山流水》为我国十大古曲之一,浙江筝派的代表作。 4、第四首《林冲夜奔

关于古筝的历史.

筝是我国古老的拨弹乐器之一,形成流传于秦地(主要是陕西、甘肃一带),盛行于隋唐。随着历史的变迁,流传到全国及亚洲不少地区。史称秦筝。对筝的起源,说法不一,主要有三种见解:第一种认为:筝渊源于瑟。唐赵磷

中国音乐家协会古筝考级曲目

第一级《在北京的金山上》、《孟姜女》、《关山月》、《穿花蜂》、第二级《小鸟朝凤》、《三十三板》、《上楼》、《开扇窗》第三级《旱天雷》、《锦上花》、《西江月》、《河南八板》第四级《渔舟唱晚》、《纺织忙》

古筝曲旱天雷调创作背景

《旱天雷》是一首很有代表性的广东音乐,最早见于1921年丘鹤俦所编《弦歌必读》,原是由广东音乐作曲家及扬琴演奏家严公尚(严老烈)根据《三宝佛》的第二段《三汲浪》改编而成的扬琴曲,后又成为广东音乐乐曲。

古筝扬琴琵琶马头琴那些不是中国传统的弹拨乐器

马头琴不是,马头琴为拉弦乐器。相关介绍:马头琴是一种两弦的弦乐器,有梯形的琴身和雕刻成马头形状的琴柄,为蒙古族人民喜爱的乐器。蒙古语称“潮尔”。琴身木制,长约一米,有两根弦,共鸣箱呈梯形,声音圆润,低

数据结构历史

关于数据结构数据结构是一种高效使用数据的一种方法。这是前辈总结出来处理数据的一整套路数。一部分现成的东西拿来用是可以的。但是具体问题由于其具体性的限制要具体去写。用就是第一步:要结合你处理的问题适合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