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门关的介绍
Posted 天险
篇首语:少年意气强不羁,虎胁插翼白日飞。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雁门关的介绍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雁门关的介绍
景区介绍
编辑
综述
雁门关有东、西二门,皆以巨砖叠砌,过雁穿云,气度轩昂,门额分别 雕嵌“天险”、“地利”二匾。
东西二门上曾建有城楼,巍然凌空,内塑杨家将群像,并在东城门外,为李牧建祠立碑。
城楼与李牧祠, 均在日寇侵华时焚于一旦。
傅山先生所书的“三关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的对联也已被损。
[14]
雁门关西门之上筑有杨六郎庙,门额嵌镶一方石匾,书曰“地利”。
北门未建楼顶,门额嵌镶一方石匾,书曰“雁门关”三个大字,左右嵌镶砖刻对联一副:“三关冲要无双地,九寨尊崇第一关。
”关城之北筑有营房、东侧建置靖边寺,内有一对石狮、一竖石旗杆和一面石碑,碑文记述赵国名将李牧率兵屡胜匈奴的丰功伟绩。
东南方向设有练兵校场。
雁门关与宁武关、偏头关为内长城之“外三关”,这里峰峦叠蟑、山崖陡峭,关墙雉堞密集,烽堠遥相呼应,东西两面将老营口、坷申池口、阳方口、东隆口、西陉口、匕楼口、大石口、石口、马兰口、茹越口、胡峪口等十八隘口连为一体,地势十分险要,为历代兵家征战之地。
古雁门关
古雁门关,即铁裹门,前身为北陵、西隃、勾注塞,址西陉关旧址。
西陉关因位于勾注山之西,即陉岭之西而名。
《唐志》载:“西陉,关名也,在雁门山上,东西山崖峭拔,中有路,盘旋崎岖,绝顶置关,谓之西陉关,亦曰雁门关”。
历为中国北境重镇要隘和重要的戍边军政治所。
“汉高祖北征”、“昭君出塞”、“宋钦徽二帝北掳”、“杨家将镇守三关”等重大历史事件均于此关联。
[7]
关城
关城位于勾注山顶铁裹门外。
铁裹门因石峡呈黑褐色而得名,为人工开凿关隘。
关口呈“V”字型,顶宽30米,底宽3米,谷深200米,长50米。
所建关城形势险要,壁垒森严,东西宽约20米,南北长约200米。
现存周围墙基,南有屋基4处,北有烽火台1座。
自铁裹门设关后,勾注塞之名遂为雁门关之名取代。
关城城墙高10米,周长约1公里。
墙体以石座为底,内填夯土,外包砖身,墙垣上筑有垛口。
关城的东西北三面开辟了城门。
门洞用砖石叠砌,青石板铺路,门额位置上均镶嵌了石匾。
东门门匾镌刻着“天险”二字,门上建“雁门楼”,为重檐歇山顶建筑,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四周设回廊。
西门门匾上刻“地利”二字,其门楼为杨六郎祠。
北门其实是瓮城的城门,门额书刻“雁门关”三字,两侧镶嵌对联“三边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
东西门楼都已被毁,北门也坍塌成了一处豁口。
[7]
古关道
雁门关亦为勾注塞古道,全长30多公里。
南起太和岭口,经富拉沟、城上、石墙沟、吴家窑、黑石关沟,越制高点铁裹门,下赵庄到白草口,再出柳林、油房为止。
现古盘关道保存完整。
关道北通塞外高原,南接中原腹地,在数千年的历史中,始终为中原汉民族北出和草原游牧民族南下之咽喉要津,战时为军防戍守之关卡,平日为商家营输之必经,行人往来之通衢。
[15]
隘口
隘口即古雁门关北口,俗称白草口,是雁门十八隘之一。
一隘两堡,南为太和堡,北为常胜堡,中隔连绵山脉。
春秋战国时,白草口为南北要冲,沿雁门古关道,过往商旅不断。
隘关跨河而建,设3道隘墙,6座隘门,6座堡台,东西与长城连为一体。
现存隘门一座,额匾书刻“容民畜众”,堡台一座,额匾书刻“猴岭”。
[7]
常胜堡
常胜堡位于白草口隘关西高地,为古西陉镇旧址。
南接雁门关古道,与太和堡遥相呼应,北望关外漠原,与旧广武古城对垒。
周长500多米,石基砖砌围墙,东北隅建有武庙,堡门额匾书刻“常胜堡”三字。
上款竖书“万历甲寅都御史吴仁庆”,下款为“布政使阎士选立”。
[7]
猴岭长城
猴岭,因悬崖峭壁有石酷似猴形而名,为明历三十三年(1605)巡抚都御史李景元在古长城基址上复筑而成,顶部三层砖铺面,可以走马。
西起白草口,东至新广武,高8至10米,上阔4.6米,全长5033多米,每120米建戍城1座。
敌楼多筑于长城外侧,面宽10米,进深8米,总高15米左右。
下设暗门,筑于内可屯兵、外可冲锋的地段,门洞高2.3米,宽1.7米,现存完整敌楼有“针洞”、“挖厄”、“壮橹”、“天山”等,此外还置烽火台、凿壕堑,是中国明代长城的代表作。
[7]
勾注祠
勾注祠旧址在勾注山麓,北接勾注塞,因七烽似斗环抱,又称北斗山勾注祠,也叫北斗庙。
庙建门厅,有前过厅院,后过厅院,以及正殿、碑殿、经楼、钟楼,晋咸宁元年立勾注碑。
宋时因祈雨屡有灵应,册封顺应侯,有五崇极碑记。
金、元又累封佑顺公、广佑灵应王。
明洪武初年改称山神庙,正德年初重修,神座下有灵泉7眼。
孙传庭墓
孙传庭墓位于阳明堡镇下花庄村东。
占地7000平方米,冢高4米周长约22米。
四周红墙环绕,遍植苍松翠柏,有响堂、墓碑等,砖墁甬路,旁列石人、石马、石猪、石羊,前建牌坊。
墓毁“文革”,存清刑部员外郎冯云骧撰《大明督师七省兵部尚书白谷孙公暨配冯淑人张淑人同葬墓志铭》,镌刻于6块石板之上,共6000余字,详载其生平事迹。
[7]
云际泉
云际泉,早在元代就已闻名。
泉旁曾建有楼亭,池中刻九石龙泄水,亭上书匾“九龙亭”,所以民间俗称九龙泉。
[16]
2009年6月,云际泉这一千年古泉在旧址上被重新掘出,虽出水量不比从前,但仍为雁门关之难得胜景。
清代曾任福建布政使的代州人冯云骧留有《过雁门云际泉亭》四首诗作,刊于泉旁,以飨游人。
[16]
明雁门关
明雁门关位于东陉关,东陉关因位处勾注山之东,即陉岭之东而名。
《唐书·地理志》载:“雁门关有东陉关、西陉关。
”唐宰相杜佑曾云:“东陉关甚险固,与西陉关并为勾注之险。
”东陉关跟西陉关同建并重。
明代于东陉关关址扩建新建雁门关,东西两翼重建北宋十八隘。
各隘筑有坚固城堡,中间为长城连接,形成以雁门关为中心的新的军事防御体系,从平型关隘口至轩岗隘口,绵延布防达300里。
[7]
瓮城
瓮城位于关城北侧地利门外,城高及关城之半,设有暗门。
瓮城门俗称小北门,石券门顶,额匾书刻“雁门关”三个大字。
两侧镶嵌砖镌联语一副:“三边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
”一字一砖,相传为傅山先生所书。
城门上有楼,砖木结构,谓瓮城门楼。
[17]
围城
城廊为石头边墙,周长约10000米,南端分接关城东西城两翼,北至谷底延伸围合。
围城城门座南向北,上筑有宁边楼,俗称明月楼,为明代嘉靖年间所建。
围城门外接石拱关桥连关道,据《雁门关地理总考》载,关外依次设大石墙3道,小石墙25道,为守关御敌第一道防线。
[7]
东城
东城位于关城城廊内古关道东侧制高点,明洪武时兴建,正德年间翻修。
东城为大砖城,《雁门关地理总考》载:”周围二里三百五十步,据山,无壕堑,垛口六百。
东西城门二,曰雁门,曰雁塞。
”南与关城天险门延伸城墙连为一体,西与关城地利门延伸城墙连为一体,北顺山脊至谷底与围城关门宁边楼连为一体,筑有营房、马厩,为守关屯兵之所。
[7]
西城
址关城城廊内古关道西侧高台,跟东城同时兴建并重,为石城。
《雁门关地理总考》载:“石城高一丈五,周围二里三百四十余九步,垛口五百,城门一。
城内为千户所,仓场一,草场一。
”南顺山脊延伸到西城制高点,与兵堡连为一体,北折至西城角楼、天险门城墙,东经角楼到地利门与城墙连为一体,城内设营盘,为守关将士操练守御之所。
西城与东城中有城墙间隔,城墙南角和北角各配建角楼1座,正中建有城门和城门楼1座。
城顶建威远楼1座,俗称“雁月楼”,明嘉靖年间建筑。
西城门外东侧设校场,校场设点将台。
[7]
天险门及雁楼
天险门为关城南侧之门,是关南第一道城门,石基砖券,高12.5米。
墙垣设垛口,门洞板1道,青石板铺路。
天险门上建有雁楼,坐西朝东,面阔5间,进深4间,四周有走廊。
建筑为重檐歇山顶,正面明间为隔门,两顶间
为砖砌墙,背面除两圆形窗户外,其余用砖砌成。
平板枋上施以斗拱,有昂有翘,屋顶交以青灰瓦,正脊两端安大吻,四角悬挂风铃。
其主体为明代所筑,残缺部分已于2010年整修如初,恢复了明代风貌。
门洞上方额匾篆体书刻“天险”二字。
门洞内的青石板为明代原物,上有600多年间清晰车辙。
[18]
天险门上建有关楼,又名雁楼。
原建已毁于1937年,现存主体为1989年重建,2010年补修。
雁楼面阔5间,进深4间,重檐歇山顶式,四周设有回廊。
[18]
地利门
地利门为关城西门,与天险门对应,石座砖身,额匾篆体书刻“地利”二字。
此门坐向南北,城门建有宁边楼,二层歇山顶结构,所建门楼为杨六郎祠,两侧塑孟良、焦赞像,供设杨门郎铁刀一把,城楼上供设大炮两尊。
[19]
镇边祠(李牧祠)
镇边祠位于关城天险门外东侧,占地面积3190平方米,建筑
面积1510平方米,是雁门关最具规模的建筑群之一。
亦称武安君祠、靖边祠、镇边祠。
公元1506年为纪念战国时赵国的大将李牧而建,称武安君庙,俗称李牧祠。
1856年,僧人善全在李牧祠旧址上,兴建佛寺,改名护国镇边寺。
虽为佛寺,但仍在过殿内塑李牧将军像,镇边寺遂成为以佛寺为主,兼祀李牧的复合建筑。
1937年日军占领雁门关后,镇边寺现到毁灭性破坏,仅存地基。
2009年以来按原样复建后改名镇边祠,成为展示姬幸、李牧、薛仁贵、杨家将等西周至明朝2600多年间守关名将展览馆。
[20]
祠宇建筑规模宏大,山
门前有石砌平台,上竖石制旗杆一副,配设石狮一对。
正中左右各筑踏朵台阶,并配以石雕石栏柱石栏板。
山门两旁建有钟鼓二楼,祠院分前后两时,前院两侧为厢房,正面过殿供奉李牧塑像,背面供有韦陀像。
过殿两侧留过道,设东西库房。
后院正殿为大雄宝殿,供有一佛二菩萨。
正殿左为方丈,右为祖师堂,东西配房为师房。
在主殿东边,顺台阶而下有窑屋多孔,名九窑十八洞,石基砖券曾为兵堡。
祠内悬挂朱衣道人傅山亲笔对联:“重台唱法祥云遍覆菩提树,莲台传经瑞口光临极乐天。
”[20]
长平桥
长平桥位于关南谷底营房沟交汇处,随山就势恃险扼守,和平时期为通商津口,战乱期间为守关之卡。
“初建有普济、太平小桥凡七,人咸便之,最后营此桥。
”石拱基座飞虹于深涧,总高10米,宽6米多,跨度50米,桥畔立有长平桥碑。
[7]
马公墓
马公墓位于长平桥北,马公是孪生兄弟,曾任雁门关总兵。
相传雁门关道虎害成灾,昼伏夜出屡伤百姓及过往商旅,使熙来攘往的雁门关道几成绝路。
马公兄弟遂自荐除害,后弟与虎搏斗中不幸遇难,兄承弟志愤杀虎于道旁,使雁门关道恢复往日的祥和热闹。
为纪念马公兄弟除害之功,当地百姓捐资立碑,上书“马公杀虎处”。
[21]
雁门关长城
雁门关长城,为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巡抚都御史李景元在古长城基址上复筑而成。
西起白草口,东至新广武,高8至10米,上阔4.6米,全长5033米,每120米建敌楼1座。
现存完整敌楼有“针扃”、“控陇”、“壮橹”、“天山”等,此外还置烽火台、壕堑,是中国明代长城的代表作。
[22]
观音殿
观音殿,位于关南古盘道西侧,关陵
之南。
雁门关为南北往来要冲,车马行人发行昼夜不息,所以地处古道中途的观音殿自当得火绵延不绝。
明建清修的观音殿,1937年被侵华日军焚毁。
2009年8月重建为纯石材建筑,殿内观音塑像为汉白玉石雕“四面观音”,即圣观音、如意观音、马头观音、如意观音和十一面观音,寓意护佑四方游人信众。
[23]
边贸街
边贸街位于雁门寨与瓮城门之间。
明清两代这里是边关易最繁华
的地方。
大街用青石板铺路,街道两边均为砖木结构的六檩鞍架瓦房,青砖砌墙,再现了明清边贸街的风采。
成为展示边塞贸易和销售销售纪念品的商贸街。
[24]
相关参考
西域狭义上是指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即今帕米尔高原以东,巴尔喀什湖东、南及新疆广大地区。而广义的西域则是指凡是通过狭义西域所能到达的地区,包括亚洲中、西部,印度半岛的地区。汉武帝以前那里小国林立天山以
在忻口侧后的雁门关伏击战 雁门关,山西省北部内长城线上的一个关口,雄峙于北岳恒山西颠,地形险要,控制着由大同通往太原的公路,自古以
雁门关,位于今山西省忻州市代县以北20公里处的雁门山中,作为万里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及古代中国的咽喉要塞,在三千多年的历史岁月中,它始终和中华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而在1937年8月下旬由八路军120师第
血战
在古代有很多诗人,他们钟情于去抒写边塞战场的场景,而我今天要说到的雁门关,则是在古时候最为著名的一座边关。我相信很多人对于他并不陌生,很多武侠小说当中都有提及,比方说天龙八部中就是萧峰为了帮助大宋朝,
国籍:中国民族:汉出生地:大兴逝世日期:唐贞观四年(630)职业:公主主要成就:雁门之围设计使始毕可汗退兵封号:义成公主义成公主的人物简介 义成公主(?—630年),隋宗室女。开皇十九年,和亲东突厥
公元383年,前秦皇帝苻坚在淝水之战中败北。曾经强盛一时,统治大半个中国的前秦帝国轰然倒塌,构成前秦民族马赛克的各个族群纷纷自立,互相攻伐,中国北方再次陷入混战。386年春,鲜卑拓跋部领袖拓跋恢复代国
雁门关自古就是中国北部重要的边防要塞。历史上对雁门关最早的记载是从西周开始的。公元前1000多年,周穆王在御者造父地带领下,率军穿越雁门关,西征昆仑山。当时的雁门山叫「”隃”,隃的北面有焉居等国家。战
段会宗雕像段会宗是西汉著名将领、外交家,担任过西域都护、光禄大夫、雁门太守等职,曾多次出使西域地区,协助乌孙国平定内乱、稳定国家,深得西域各族人民敬重,最终他在出使乌孙国时逝世。段会宗生平介绍>段会宗
世界历史 雁门关小山村,发现杨家将后代有500多人,村中杨业祠堂已历千年
在中国古代要论最为感人,最为忠武的家族,无疑只有杨家将。跟岳飞、文天祥、戚继光等不同的是,杨家将是前赴后继,历经十几代守卫国家疆土,而且不畏牺牲。至今杨家七郎,杨门女将等故事在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被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