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语的文化渊源?
Posted 雅言
篇首语:对搞科学的人来说,勤奋就是成功之母!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粤语的文化渊源?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粤语的文化渊源?
粤语,俗称广东话,英文叫Cantonese,当地人称白话,正名该称“粤方言”,是汉语七大方言中语言现象较为复杂、保留古音特点和古词语较多、内部分歧较小的一个方言。
分布在广东大部分地区和广西东南部,并以广州话为代表。
粤语的形成地据邢公畹等先生考证,早在龙山文化时期即尧、舜时期,黄河流域就发生了一场以中原为中心、在空间上向周围、在时间上向后世扩展的“夏语化”运动;到西周时期,进而形成以夏语原生地—秦晋的方言为标准音的“雅言”(见《汉藏语系研究和中国考古学》)。
当时各部落和民族结成了同盟,共同选领袖,治理天下,联盟之后,进行商品交换,分工合作,经济规模扩大了,部族之间的生存空间界线解决了,可以共同抗御自然灾害的问题,例如共同开发水利,治理洪水,大规模改善生活环境,生产力快速提高,发展出灿烂的夏文明。
在共同的劳动中,就需要共同的语言进行沟通。
黄河流域之所以成为文明中心,跟“夏语化”运动有着极大的关系。
正是由于这种原因,当今的汉语各大方言之间尽管千差万别,却总可以发现它与黄河流域的某种渊源。
作为汉语七大方言之一的粤语,便是如此。
虽然它从古百越语言中吸收某些因素,但总体来看与古汉语有着更密切的渊源,有些语音和词汇,在今天中原汉语已经失传,在粤语中却保存完好。
例如古汉语中的入声韵母,在今天的中原汉语中已不复存在,而在粤语中就完整地保存着。
以“粤”命名 却非土产有人以为粤语来源于古代岭南“百越”语言,这不合乎事实。
粤语确实保存着某些古代岭南“百越”语言的因素,但它的主要来源,则是古代中原一带的普通话——“雅言”。
雅言的基础是以黄帝为首的华夏部落联盟使用的原始华夏语。
到了周朝,便发展成为中原一带的民族共同语。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方言不同,而官方交往,文人讲学,祭祀活动,都使用雅言。
孔子就说过:“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秦朝征服“百越”之地,征发原六国的逃亡者以及赘婿、贾人到岭南作“垦卒”。
这些垦卒“来自五湖四海”,互相交际必须使用雅言。
但由于垦卒独自屯田,因此他们的语言只在屯内通行,并未在整个岭南地区传播。
在秦代之前,广东被称为南蛮。
这是百越族人居住的地方,“百越”乃汉语音译,又写作“百粤”,是古代南方土著的自称。
百越又通百粤,所以,广东话又叫做粤语。
百粤的构词方法是通名在前,专名在后,意为“越(粤)人”。
“百”是人的意思,越是族名,即越人,或粤人。
越南胡说百越乃越南族之古称,长江以南自古以来就是越南的领土,可说是荒唐透顶。
百粤与百越都是译音,同一回事,百越三千年前就在中国大地生活,越南仅是一个小藩属,按百越之继承逻辑,岂不是现在的越南也是广东的领土?从这一语词可看出,那时候广东人的交际用语是与中原汉语有很大差异的“百越语”。
但“百越语”究竟是什么样子,现在已经难以考证。
唯一的“化石”,是一部分地名中所保存的非汉语因素,例如“六建”“六贺”“六谢”“六吟”中的“六”,是指“山冲”,“那务”“那霍”“那录”中的“那”是指“田”,“罗镜”“罗龙”“罗沙”中的“罗”是指“山地”,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地名的构词方法,也是通名在前,专名在后;同时,其中通名的意思,今天居住在那里的人已经完全不晓得,也就是说,这些地名中的非汉语因素在当地今天的粤语中已经不使用,恰好证明今天的粤语跟古百越语没有继承关系。
由此可见,粤语虽然以“粤”命名,却非由古“粤人”的语言演变而成,不是古粤地的“土产”,而是从外地“引进”的,是汉族移民带来的。
这汉族,是秦代的汉族,主要是晋、赵、燕、魏的旧贵族及其下属兵丁。
汉人南移 传播“雅言”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中原汉人南移,发生于秦统一中国之际。
公元前223年,秦国60万大军攻灭楚国,便将大军驻扎于湘南五岭,准备南征百越。
到了公元前218年,西江中部的“西瓯国”起兵反秦,秦始皇派50万大军征讨。
又派史禄在海阳山开凿灵渠,将湘江与漓江沟通,以保证军事上的运输。
灵渠便成为中原汉人进入岭南的第一条主要通道。
公元前214年,灭了西瓯国,战争告一段落,秦“发诸尝捕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适遣戍。
”(《史记.秦始皇本纪》)徐广注:“五十万人守五岭。
”(《集解》)这50万人,便是第一批汉族移民。
在秦始皇时期,岭南各郡地旷人稀。
直至东汉时的统计资料,南海郡(广东珠三角洲)也只有9万人。
因此,迁入50万人,足以改变岭南越人“一统天下”的局面。
有些学者提出质疑,认为一下子迁入那么多移民并无可能。
但我们知道,大移民是秦灭六国之后为了巩固政权而实行的一项重要措施,是分期分批移入。
秦始皇既然可以将12万户豪富迁徙到咸阳以及巴蜀,又将内地大批罪人迁徙到河套以及甘肃一带,那么,完全有可能将大批中原汉人迁至岭南。
虽不一定有50万那么多,但也肯定为数不少。
而秦始皇之所以搞大迁徙,其目的主要在于铲除六国的地方势力,把族人和故土分开,交叉汇编,徙到南蛮之地戍边,也就连根拔起,不能在秦的京城附近形成威胁,做其复国之梦,秦朝的统治就牢固得多了。
这些移民不可能来自与岭南毗邻的楚国,而多半来自中原或北方各国。
由于他们是成批迁入,所以到达岭南之后,思念故土、怀念昔日乡音,特别强韧有力地固守原有的文化习俗以及语言,因而成为岭南最早的“雅言”传播者。
相关参考
粤语流行歌的发展已经有50年的历史,这也是香港流行文化变迁的50年。梳理这段历史,能发掘很多歌曲背后的文化和社会内涵。最近,著名音乐文化人黄志淙在新书《流声》中,将香港流行音乐的历史背景、音乐源流、工
粤语发源地是广州地区,所以粤语又叫广州话。粤语是以广州话为中心,以珠江三角洲及西江两岸的市县,包括梧州市,还有香港、澳门的话语为基础,这是粤语系统中最为通行的主体方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随着汉族文化的
唐朝官话并非西安话 粤语保留更多唐代成分 提到关中方言,大多数人印象里总感觉比较土气,生冷硬噌,难登大雅之堂,但有人认为,西安是13朝古都,积聚着数千年的文化底蕴,或许千年之前
源于纳西族原始宗教东巴教的东巴文化,包括东巴教祭祀仪规、东巴象形文字、纳西族古典哲学、东巴文学、东巴音乐、东巴舞蹈、东巴绘画等丰富的文化内涵。东巴文化对纳西族的精神文化影响深远,对县境内其它世居民族亦
源于纳西族原始宗教东巴教的东巴文化,包括东巴教祭祀仪规、东巴象形文字、纳西族古典哲学、东巴文学、东巴音乐、东巴舞蹈、东巴绘画等丰富的文化内涵。东巴文化对纳西族的精神文化影响深远,对县境内其它世居民族亦
教化和抚的民族政策三国时期,蜀汉管辖的南中地区,是指今天贵州、云南、四川的南部一带。这里自古被称为“夷越之地”,住着众多少数民族。历代统治着历来把这些少数民族视为“化外之民”,采取残酷的高压统治,常常
古代朝鲜半岛直都我附属直都由我保护高丽王都必须由我皇帝册封关系点像北京西藏附属我唐朝明朝清朝三辽东半岛倭寇展激战前两都胜所倭寇才唐朝候我称臣谴派遣唐使才我华各面精华清朝战斗我本辽东半岛激战用北洋水师运
粤语(StandardCantonese),也称粤海片粤语,为通常指的广府话。粤语的官方标准音——广州话即属于粤海片。粤海片内部差异不大,彼此一般能较流畅通话。香港粤语和广州话之间差异极小,只有部分用
广东人喜欢看粤剧,首先就要知道粤剧的特点,就是以广东话作为声腔进行演出的。粤剧的源头在于外江戏,这不是广东本来自己土生土长的戏剧。更重要的是,广东话也不是原始土著居民原来的语言,而是原来黄河流域夏朝的
在悠久而绚烂的华夏文明里,中国古琴,是最为古老的弦乐乐器。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手中爱不释手的器物。特殊的身份使得琴乐在整个中国音乐结构中属于具有高度文化属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