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有哪些历史名人
Posted 米芾
篇首语:好鼓一打就响,好灯一拔就亮。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襄阳有哪些历史名人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襄阳有哪些历史名人
感谢大家于百忙之中,还来看小编的文章,你在,或者不在,小编都在辛勤劳作,只为等您到来!小编会一如既往的给大家分享各类穿衣搭配,观看辛苦了,谢谢,祝您阅读愉快,天天有个好心情,健康生活每一天,喜欢小编的动动你发财的小手关注小编吧
【卞和】
春秋时楚国人,荆(今襄阳南漳)人,又名和氏,和氏璧的发现者,春秋时楚民。
相传他在荆山得一璞玉,两次献给楚王,都被认为是石头,以欺君之罪被砍去双脚。
楚文王即位后,他怀抱璞玉坐在荆山下痛哭。
文王令工匠剖雕璞玉,果是宝玉,遂称此玉为“和氏之璧”。
此璧后传入赵,再转于秦。
因献玉而闻名古今。
【宋玉】
(前290―前223),又名子渊,战国时鄢(今襄阳宜城)人。
相传他是屈原的学生,是继屈原之后的浪漫主义楚辞大家。
曾事楚顷襄王。
好辞赋,为屈原之后辞赋家,与唐勒、景差齐名。
相传所作辞赋甚多,《汉书?卷三十?艺文志第十》录有赋16篇,今多亡佚。
流传作品有《九辨》、《风赋》、《高唐赋》、《登徒子好色赋》等,但后3篇有人怀疑不是他所作。
所谓“下里巴人”、“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典故皆他而来。
战国后期楚国辞赋作家。
【刘秀】
(公元前5年―公元57年3月29日),字文叔。
南阳郡白水乡(今湖北省枣阳市)人。
东汉王朝开国皇帝,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新莽末年,海内分崩,天下大乱,身为一介布衣却有前朝血统的刘秀在家乡乘势起兵。
公元25年,刘秀与更始政权公开决裂,于河北登基称帝,为表刘氏重兴之意,仍以“汉”为其国号,史称“东汉”。
【王粲】
(177―217),字仲宣,山阳高平人,三国时曹魏名臣,也是著名文学家。
其祖为汉朝三公。
献帝西迁时,王粲徙至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
后到荆州依附刘表。
刘表以王粲其人貌不副其名而且躯体羸弱,不甚见重。
刘表死后。
王粲劝刘表次子刘琮,令归降于曹操。
曹操辟王粲为丞相掾,赐爵关内侯。
魏国始建宗庙,王粲与和洽、卫觊、杜袭同拜侍中。
其时旧制礼仪废弛,朝内正要兴造制度,故使王粲与卫觊等典其事。
王粲强记默识,善算术行文;着诗、赋、论、议垂六十篇,有《王侍中集》。
王粲与鲁国孔融、北海徐干、广陵陈琳、陈留阮?、汝南应?、东平刘桢,合称「建安七子」。
王粲为"七子之冠冕",文学成就最高。
他以诗赋见长,《初征》《登楼赋》《槐赋》《七哀诗》等是其作品的精华,也是建安时代抒情小赋和诗的代表作。
【诸葛亮】
(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发明家。
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诸葛亮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
于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
诸葛亮在后世受到极大尊崇,成为后世忠臣楷模,智慧化身。
成都、宝鸡、汉中、南阳等地有武侯祠,杜甫作《蜀相》赞诸葛亮。
【习凿齿】
(??383),字彦威,东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
襄阳(原湖北襄樊,于2010年11月26日复更名襄阳)人。
世代为荆楚豪族,东汉襄阳侯习郁之后人。
习凿齿多才多艺,少有志气,博学广闻,以文笔著称,谈名亦称著一时。
与清谈之士韩伯、伏滔相友善。
精通玄学、佛学、史学、主要著作有《汉晋春秋》、《襄阳耆旧记》、《逸人高士传》、《习凿齿集》等。
其中《襄阳耆旧记》是中国最早的人物志之一。
《汉晋春秋》亦为影响深远的史学名著。
初为荆州刺史桓温的别驾(有「刺史之半」之称。
)桓温北伐时,也随从参与机要。
后桓温企图称帝,习凿齿著《汉晋春秋》以制桓温野心。
因忤桓温,迁为荥阳太守。
不久辞职归乡。
习凿齿亦精通佛学,力邀著名高僧释道安到襄阳弘法。
亦在我国佛学史上产生深远影响。
前秦苻坚攻陷襄阳,将凿齿和道安法师二人接往长安,说:“朕以十万师取襄阳,所得唯一人半,安公一人,习凿齿半人。
(因习有脚疾,故称半人)”[1]后襄阳为晋室收复,习凿齿被征以国史职事,未就而卒。
【释道安】
南北朝时高僧,翻译家。
本姓卫,常山抚柳(河北冀州)人。
十二岁出家,受“具足戒”(僧侣的最高戒律)后,二十四岁至业城(河南临彰县),成为佛图澄的弟子。
佛图澄死后,道安因避战乱,颠沛流离于翼,晋,豫一带,后在襄阳,长安等地总结了汉代以来流行的佛教学说,整理了新译旧译的经典,编纂目录,确立戒规,主张僧侣以“释”(释迦牟尼)为姓。
培养了慧远、慧持等高僧。
【萧统】
(501?531年5月7日),字德施,小字维摩,南朝梁代文学家,南兰陵(今江苏常州)人,梁武帝萧衍长子,母亲为萧衍的贵嫔丁令光,又称丁贵嫔。
于天监元年十一月被立为太子,然英年早逝,未及即位即于531年去世,死后谥号“昭明”,故后世又称“昭明太子”。
主持编撰的《文选》又称《昭明文选》。
【孟浩然】
(689?740)唐代诗人。
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
前半生主要居家侍亲读书,以诗自适。
曾隐居鹿门山。
40岁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返襄阳。
在长安时,与张九龄、王维交谊甚笃。
有诗名。
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以排遣仕途的失意。
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而亡。
孟浩然诗歌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题材不宽,多写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
虽不无愤世嫉俗之作,但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
他和王维并称,其诗虽不如王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造诣,而且是继陶渊明、谢灵运、谢眺之后,开盛唐田园山水诗派之先声。
孟诗不事雕饰,清淡简朴,感受亲切真实,生活气息浓厚,富有超妙自得之趣。
如《秋登万山寄张五》、《过故人庄》、《春晓》等篇,淡而有味,浑然一体,韵致飘逸,意境清旷。
孟诗以清旷冲澹为基调,但冲澹中有壮逸之气,如《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联,精力浑健,俯视一切。
但这类诗在孟诗中不多见。
总的来说,孟诗内容单薄,不免窘于篇幅。
现通行的《孟浩然集》收诗263首,但窜有别人作品。
新、旧《唐书》有传。
【米芾】
字元章,号襄阳居士、海岳山人等。
汉族,后迁居湖北襄阳,长期居润州(今江苏镇江)。
米芾的五世祖是宋初勋臣米信,高祖、曾祖以上多为武职官吏,其父名佐,字光辅,官至武卫将军。
其母阎氏,曾为宋英宗赵曙皇后高氏的乳娘。
米芾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
善诗,工书法,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
初师当时某位秀才,后是欧阳洵、柳公权,字体紧结,笔画挺拔劲健,后又转师王羲之、王献之,体势展拓,笔致浑厚爽劲,自谓“刷字”,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并称宋代四大书法家。
其绘画擅长枯木竹石,尤工水墨山水。
以书法中的点入画,用大笔触水墨表现烟云风雨变幻中的江南山水,人称米氏云山,富有创造性。
米芾传世的书法墨迹有《向太后挽辞》、《蜀素帖》、《苕溪诗帖》、《拜中岳命帖》、《虹县诗卷》、《草书九帖》、《多景楼诗帖》等,无绘画作品传世。
著《山林集》,已佚;其书画理论见于所著《书史》、《画史》、《宝章待访录》等书中。
米芾书法宋代以来,为后世所景仰,其作书谓“刷字”,意指其作书行笔方法与前人不同。
《宋史》载:“米元章初见徽宗,命书《周官》篇于御屏。
书毕,掷笔于地,大言曰:‘一洗二王恶札,照耀皇宋万古。
’徽宗潜立于屏风后闻之,不觉步出纵观。
”公元1107年,米芾病逝,享年57岁。
还有王聪儿,陈真,罗忠毅,现代有袁姗姗,贾玲
相关参考
镇守襄阳抵挡蒙古铁骑40年的大将并不是只有一个,南宋大将孟珙收复襄阳后在襄阳建立的防御工事,1235年赵范镇守襄阳城,南宋名将高达也多次参与襄阳之战,1268年吕文焕镇守襄阳城,襄阳城能够固守四十年并
一、中国历史里出现关于襄阳的有哪些襄阳历史重大军事战役来源:本网综合作者:时间:2014-05-23依山面水的襄阳,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险要的山川形势,历史上一直是兵家必争之战略要邑。从春秋战国到20
襄阳,湖北省地级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楚文化、汉文化、三国文化的主要发源地,已有2800多年建制历史,历代为经济军事要地。素有“华夏第一城池”、“铁打的襄阳”、“兵家必争之地”之称。[1-3]襄阳位于
襄阳城一战,如果南宋精锐大军能早点驰援,如果朝廷之上不是勾心斗角,如果贾似道不那么昏庸无道。或许结果就不一样,或许大宋就能一鼓作气,反噬蒙古。那么汉人就不会亡国,那么我们华夏之风化就不会断裂,可惜历史
在大侠金庸的武侠小说《神雕侠侣》中,我们看到了杨过与小龙女的绝世恋情。《神雕侠侣》以蒙古大军南侵攻打襄阳作为历史背景,郭靖夫妇在襄阳抵抗蒙古军队长达数十年,最后于城破之际双双殉难,谱写了悲壮的历史传奇
...与小龙女的绝世恋情。《神雕侠侣》以蒙古大军南侵攻打襄阳作为历史背景,郭靖夫妇在襄阳抵抗蒙古军队长达数十年,最后于城破之际双双殉难,谱写了悲壮的历史传奇。可惜小说是文学作品,毕竟是虚构的,那么历史上真实...
三国时代的风雷激荡,让一批批英雄在襄阳这块舞台上施展自己的不凡身手,上演了一出出史诗般的壮丽剧目,而他们的成功又离不开襄阳本地豪杰们的支持与配合。刘表就是在襄阳大族的支持下才在荆州站住了脚跟。不仅刘表
襄阳籍的名人:荆山脚下献玉人——卞和 一夜急白了头的名将——伍子胥 著名辞赋家——宋玉 更始帝——刘玄 东汉开国皇帝——刘秀 东汉文学家——王逸、王延寿父子 襄阳大名士——庞德公 足智多
三国文化名城,120回的《三国演义》32回故事发生于此。襄阳城有着2000多年的建城史,汉末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曾在襄阳城西隆中躬耕求学10年,谋划了天下闻名的《隆中对》。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马
襄阳城一战,如果南宋精锐大军能早点驰援,如果朝廷之上不是勾心斗角,如果贾似道不那么昏庸无道。或许结果就不一样,或许大宋就能一鼓作气,反噬蒙古。那么汉人就不会亡国,那么我们华夏之风化就不会断裂,可惜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