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上山》原文

Posted 胡适

篇首语:于高山之巅,方见大河奔涌;于群峰之上,更觉长风浩荡。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胡适《上山》原文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胡适《上山》原文

《上山》——胡适

“努力!努力!努力望上跑!”

我头也不回,汗也不揩,拼命的爬上山去。

“半山了!努力!努力望上跑!”

上面已没有路,我手攀着石上的青藤,

脚尖抵住岩石缝里的小树,一步一步的爬上山去。

“小心点!努力!努力望上跑!”

树桩扯破了我的衫袖,荆棘刺伤了我的双手,

我好容易打开了一线路爬上山去。

上面果然是平坦的路,有好看的野花,

有遮阴的老树。

但是我可倦了,

衣服都被汗湿遍了,两条腿都软了。

我在树下睡倒,闻着那扑鼻的草香,

便昏昏沉沉的睡了一觉。

睡醒来时,天已黑了,

路已行不得了,“努力”的喊声也灭了………

猛省,猛省!我且坐到天明,

明天绝早跑上最高峰,去看那日出的奇景。

扩展资料

胡适的《尝试集》出版于1920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新诗集,自由体诗《上山》作于1919年。

《上山》塑造了一个“努力望上跑”的登山者形象。

作者通过刻画登山者的性格,赞颂了一种进取的、积极向上的精神。

这首诗采用通俗的、接近人民大众化的白 话;又尝试打破旧体诗词格律的镣铐,不拘形式;诗句长短不一,用韵也比较自由。

在《上山》一诗中,胡适怀着积极的态度热情地赞唱着“头也不回,汗也不揩”、“努力往上跑”的“攀登”精神,以及不达“高峰”决不罢休的愿望和抱负。

诗作中表现出一种楔而不舍的奋力向上的精神,激励人们对真理和正义事业的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执著追求精神。

胡适对诗歌形式从旧到新转变方面,做了巨大的努力,在《上山》以前的诗作中,虽然诗歌也使用了白话语体,但并没有能够摆脱,旧诗体式的束缚,仍然残留着一些文言的词句和气味。

而《上山》这首诗已经彻底摆脱了旧诗体式的束缚,是用纯正的白话写成的完全意义的自由体新诗了。

将白话诗体从旧体诗中完全解放出来,这是胡适对中国诗歌革命所做出的主要贡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上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胡适

相关参考

历史人物 胡适简介 胡适的人物生平介绍

  胡适是现代最有争议的学者之一,利用推动西化实现出人头地的先例人物之一。胡适的简介及胡适生平介绍。  胡适简介:胡适(1891—1962),汉族,徽州绩溪人。原名嗣穈,昵称穈儿,学名洪骍

知名人物 胡适生平故事简介,胡适历史评价,胡适怎么死的?

胡适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有影响的资产阶级学者之一。原名洪骍,字适之,安徽绩溪人。1891年12月17日(清光绪十七年十一月十七日)生于上海。他的父亲胡传曾做过淞沪厘卡总巡和台湾台东直隶州知州。胡适四岁丧

胡适有多少个博士学位呢?探究胡适与徐志摩

胡适博士学位一共有36个,胡适可谓是一个考试高手,就凭拥有36个学位这一点,他足以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考霸”。胡适做了很多的学问,他的学术建树主要从文学和法学两个方面入手。那么胡适的36个博士学位是怎

胡适有多少个博士学位呢?探究胡适与徐志摩

胡适博士学位一共有36个,胡适可谓是一个考试高手,就凭拥有36个学位这一点,他足以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考霸”。胡适做了很多的学问,他的学术建树主要从文学和法学两个方面入手。那么胡适的36个博士学位是怎

胡适胡适之胡也频

胡适(1891.12.17----1962.2.24)原名胡洪骍、洪马辛、嗣穈、字希疆,参加“庚款”留美考试后改名适,字适之,学名洪骍,笔名天风、藏晖等。安徽绩溪人。他的故乡是安徽绩溪上庄村。现代著名

历史人物 胡适与鲁迅的关系为何几度紧张

  胡适与鲁迅:胡适与鲁迅是什么关系?胡适与鲁迅之间有何故事?在《鲁迅日记》中,从1925年以后,胡适的名字就消失了。那么,是什么事情使胡适与鲁迅断绝了往来呢?  胡适与鲁迅:从大的方面看,胡适曾主张

历史人物 胡适与鲁迅的关系为何几度紧张

  胡适与鲁迅:胡适与鲁迅是什么关系?胡适与鲁迅之间有何故事?在《鲁迅日记》中,从1925年以后,胡适的名字就消失了。那么,是什么事情使胡适与鲁迅断绝了往来呢?  胡适与鲁迅:从大的方面看,胡适曾主张

民国著名诗人胡适作品有哪些

胡适,这个名字是从达尔文文学中提到的典故得来的,字适之。他是五四运动时期,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之一。胡适也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他一生有众多文学作品。胡适的作品有《胡适文存》、《中国哲学史大纲》、《白话文...

胡适历史评价

一、历史上对胡适的反对评价近代以来,中国文化界最具影响力的人无疑是“我的朋友胡适之”。按照梁启超的说法,胡适与他的老师杜威一样是“学问成家数”的人物。按照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的《胡适精品集》扉页的介绍,胡

胡适为什么看不起张学良?胡适为何批评张学良

张学良在近代抗日史上的位置,是一个长期争论不休的话题。在同时代的胡适眼里,有一个与今人的惯性认知迥异的张学良。一、自30年代到50年代,胡适对张学良的评价越来越低1、九一八前夕,胡适告诫张学良“凡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