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特色文化:傩愿戏是怎么来的有什么特色
Posted 土家族
篇首语:只有上不去的天,没有过不去的山。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土家族特色文化:傩愿戏是怎么来的有什么特色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土家族特色文化:傩愿戏是怎么来的有什么特色
傩愿戏又叫做土地戏,是土家族的人民祭祖还原的仪式衍生出来的一个戏种,具有三十多个曲牌,二百多个曲目,发展也比较成熟。
那么,在土家族文化中,傩愿戏是如何发展的呢?
土家族傩愿戏的由来
土家族傩愿戏具体从哪年开始已经无从考证,但是我们能从一些历史文献中找到关于傩愿戏的文字记载。
《容美土司史料》载“大二三神,田氏家神也,刻木为三,灵验异常,求医问寿者,往来乡属于道,神所在,人康物阜,合族按户期迎奉焉。期将终,具酒醴,封羊豕以祭之,名曰喜神,不然必居奇祸,祭时鼓钲嘈嗥,苗歌蛮舞,如演剧然,神降必凭人而语,其人奋身勇跃,龁碗盏如嚼甘饵,履赤铁,入油鼎坦然无难色,至今犹然。”这段文字表明了土家族傩愿戏到现在至少有了600年的历史,而且其中的传统习俗基本没有改变。
土家族傩愿戏的特色
土家族傩愿戏是从土家族人中的还愿祭祀的仪式中衍生出来的一个戏种,它是一种祭祀仪式与戏剧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在戏剧表演中又夹杂着还愿祭祀的内容,可谓祭中有戏,戏中有祭。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保留着表演艺术由祭祀、歌舞、说唱向戏曲演变过程中的原始面貌。
土家傩愿戏中充分表现了原始宗教中的人神平等的观念,虽然戏中有宗教的色彩,但是戏中的神已经非常的平民化和生活化。这种具有浓厚乡土气息和民族文化的的傩愿戏深受土家人民的喜欢。
土家族傩愿戏的祭祀顺序
土家族傩愿戏有一套非常完整的祭祀仪式,被称为“24戏”,也叫24堂法事,一套简约的祭仪也要八出,称为“正八出”。傩愿戏在人物塑造上借助面具来烘托,即木雕面具和兽皮面具。鹤峰的兽皮傩面,是古巴人长期狩猎经济的产物。脸谱造型注重人物性格刻画,根据不同的人物选用不同的兽皮。在祭仪之间,一般在“邀罡”之后开始插演“正戏”,正戏多为大型剧目,内容自成一套,与傩仪联系紧密,内容为天、地、水、阳“四大团圆”戏。
土家族傩愿戏一般要经过三个阶段,即许愿、显愿和还愿。土家族傩愿戏在新中国成立后被禁止,仅允许傩愿戏中的“正戏”中的部分曲目以单纯的戏曲的形式演出。到目前为止,能完整表演整套傩祭的傩坛就仅剩下清湖村与江口村的两个。其中,清湖傩坛掌坛师黄茂廷今年已83岁、江口傩坛掌坛师甘松林今年已93岁。
土家族傩愿戏是我国民间传统的文化艺术,是土家族文化中的一种特色文化,尽管为保护这一特色民族文化做了不少努力,但是由于现代文明的冲击,本土人民的不重视,以及青年人对传统民族文化继承的兴趣不高,而老一辈传统文化艺术传人相继离世,这使得土家傩愿戏面临着巨大的危机。
相关参考
茶文化是土家族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由于土家族崇拜大自然,因此对于茶叶也有敬意,认为山中有山神,茶也有茶神,这就形成了土家族的茶文化。一是敬茶。禁忌将茶泼在地上,否则即玷污茶神。抓茶叶要“净手”,即先洗
饮食文化反映了人们在日常饮食中的方式、过程和功能等结构组成的一个总和。它是一个民族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思想和哲学。同时一个地方的饮食也受到环境,生产力的影响。在土家族文化中饮食这方面就有着较重的地域色
烟盒舞的历史溯源及鲜明特色烟盒舞是彝族最具特色的一个舞蹈,以独特的舞蹈语汇展现了彝族的历史观、道德观以及思维方式,是盛开在民族艺术中的一朵奇葩,烟盒舞在广阔空间里放射出耀眼的艺术光彩,让更多在不同区域
傈僳族火把节文化在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火把节是傈僳族古老而重要的传统节日,它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在火把节这一天当地人民聚在一起通过拜火把、点火把、耍火把等活动来预祝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哑神舞无量山云消雾散之后,你会看到一个青砖红瓦的小村庄,爬在无量山的半山腰。村庄坐南朝北,放眼可看到高峡出平湖的澜沧江,山脚是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梯田。时值深冬,在油菜花的映衬下,梯田充满油画般的梦幻色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古代“巴人”的后代。“土家”的名称是明末清初才出现的,所谓土家,是汉语称谓,是相对客家(即汉人)而言的。历史记载,土家族人一直以与世隔绝的生活姿态,默默无闻地出没于史称“烟瘴之
凝聚着古老悠久历史和浓郁古朴民族文化风情的彝族“赛装节”,起源于古老的祭祀和“伙头”交接庆典活动,伴随着沧海桑田的历史变迁,已经走过了六百多年的岁月,是彝族文化的重要传统习俗,具有独特的文化气息。赛装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造型艺术的一种。武陵山区最早居住形式为穴居、巢居和窝棚。随着生产力发展,“巢居”演变成为“杆栏”建筑。元明清时期,土司衙署雕梁画栋,飞檐翘角。近现代以来,在土家族“转角楼”基础上,
土家族的情人节“女儿会”是恩施州土家族具有代表性的区域性民族传统节日之一,是一种独特而新奇的节俗文化,它因在华夏大地上独显女性文化光辉,而尤为显得光彩夺目。一般每年的农历7月7日至12日这些天,是传统
中国少数民族在解放前夕,由于所处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不同、经济从业不同,因而所饮用的酒的来源和民间酿酒的情况也不同。东北和内蒙古地区的赫哲族、鄂伦春族和鄂温克族主要从事捕鱼业和狞猎业,后两个民族还保留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