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操=处女膜?古代女性婚姻幸福的决定因素

Posted

篇首语: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百万师。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贞操=处女膜?古代女性婚姻幸福的决定因素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贞操=处女膜?古代女性婚姻幸福的决定因素

近日,江西九江学院举办的传统文化进校园公益讲座上,演讲者丁璇提及“女孩最好的嫁妆就是贞操”等言论在微博上引发热议。一时间,这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妖魔化让企图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人颇为恼火。当然,大部分网友还是能够理智看待这个所谓“女德讲座”宣扬的和现代中国所要弘扬的传统文化之间的区别。

丁璇不仅在讲座中提到:“女孩最好的嫁妆就是贞操”,还在记者采访时回应,“女孩子守住贞洁,才能保证婚姻的福报”,这些雷人的传统文化她是从哪里继承过来的?在古代,难道贞操观就一直是保守的、灭绝人性的、甚至比生命都重要的吗?咱们来一探究竟!

原始社会,人都没开化,温饱也成问题,这个时候谈文明、谈贞操都是扯淡。《列子·汤问》中说:“男女杂游,不媒不聘。”也就是说,在当时不分什么长幼、亲戚、兄弟姐妹和夫妇,大家“聚生群处”,男女关系是“不媒不聘”的“杂游”,也就是“杂交”。本文为小常识网原创,未经小常识网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到了战国时期,私有制已经形成。按照当时的社会风气,“婚”或“娶”是要“告父母”。孔子作为儒家代表之一,更是对婚姻、礼法、道德看的相当之重。从所着《仪礼·士昏礼》《礼记·昏义》中不难发现孔子信奉婚姻为“人伦之始“,并制定了严格的婚娶礼法,婚前是严禁有试爱行为。当然,要休妻,也要严格遵守女子是否有”七出“之过。若无,不许随便解除婚约。同样,孟子作为仅次于孔子的儒家代表,却使用圣人舜不告其父,娶蛾皇和女英的事情来说明“不告而娶”的罪恶是低于“无后”。也就是说,孟子认为以基因延续为目的,婚前行房也是可以的。所以,在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思想还比较混乱,并没有严格的要求来定义让女子要遵守从一而终的贞操观。

秦朝建立后,此时“贞节”的涵义是指女子在婚前不失身,婚后不改嫁的一种道德行为,一开始只针对已婚妇女,而未对未婚女子和寡妇未做出具体要求。

继秦朝之后,西汉初期,社会风气较为宽松。然而随着儒学的复兴,到了东汉中期,女子的社会地位逐渐降低,并且社会对于女子改嫁等行为日趋严厉。典型表现在班昭的《女诫》,书中提到“夫有再娶之义,妇无二适之文”,意思是男的可以再娶,女人却没有再嫁的道理。这种女性“贞节”观念便以书本的形式流传下来,成为历朝历代女性必备的洗脑小红书。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以小农经济为主题的的耕种并不发达,子女众多的家庭多半希望女子赶紧出嫁,一方面是减轻家庭负担,另一方面是社会法制不健全,动荡的环境让女子早日出嫁,身份的确定,在婚后的生活中更有保障。生存才是硬道理!所以,这个时期的社会风气一般不会纠结对方是否有婚前性行为,改嫁改娶的现象十分多见。

盛唐时期,想必无需多言,妇女地位高,性观念开放。武则天、太平公主等公开的在皇宫养起面首,这社会风气自由,女性不至约束,公主和和尚私通的事都是有的,那包养小白脸啊、婚前性行为啊都已经不能称之为事。及时行乐的观念更是与当代都市色情男女有一拼!本文为小常识网原创,未经小常识网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然而宋以后,开启了中国近一千多年女性性压抑的大门。以朱熹为代表的一大批宋朝文人,大放厥词:唐代”闺门不肃““礼教不兴”。从此,中国广大女性同胞被灌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观念,贞洁也被看得无比重要,这新娘在洞房花烛夜有没有落红,作为判定是否为第一次的最显着标准,也是夫家确保后代是不是自己的种,这三从四德也日趋成为古代女子的标榜准则,她们更视贞洁为生命。

到了元明清时期,“贞节”的概念终于转换成“贞洁”,此时对“贞洁”的要求更为具体:女子未嫁之前,不得接触除父亲之外的任何男性,以保证处女的纯洁;女子出嫁后不得与丈夫之外的任何男性有任何接触尤其是性关系,直至生命终结。这些对女子严苛的要求,便在那个时候发生了许多我们今天看来十分不可思议的事情。比如说,有一女子被男子偶然碰一下就自杀的。还有女性不爱自己夫君,但还是为丈夫死了殉节的。一言不合就自杀,吞金、绝食、跳水等等都是比较常见的方式。而且周围人对于守节的女性都是持支持态度的,全民狂热,如果有人夸你贞节,你都不好意思活下来。由此可见当时扭曲的贞洁观念已经深入到她们的骨髓。

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社会的发展,儒家文化对于中国民族文化的影响深远,社会总是以男性为主导,造就了种种严重压抑女性性能力和性表现的文化体系。久而久之,女性个体也被逐渐地被主流培养和训练成“无性人”,浑然不自觉,还以为女人天生如此。反观丁璇所宣扬的“女孩最好的嫁妆是贞操”的价值观,笔者不敢苟同,远的来讲封建的传统文化在伦理关系上强调绝对化、等级制度至高无上,甚至达到排他性的程度!压抑人的个性,漠视个体的性格发展,主要的意图是实现思想大一统。社会发展,终究被淘汰!近的来讲,没有哪个女子生性放荡,因为一张膜而提出分手的直男癌,姑娘,睁大眼睛,他爱的是一张膜不是你!本文为小常识网原创,未经小常识网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相关参考

历史人物 古代裸婚的名人

    电视剧《裸婚时代》的热播让人们熟悉了“裸婚”。“裸婚”让许多人意识到,物质并非是决定婚姻的最重要因素,夫妻应当共同奋斗来创造幸福生活。“裸婚族”的出现,

历史人物 古代裸婚的名人

    电视剧《裸婚时代》的热播让人们熟悉了“裸婚”。“裸婚”让许多人意识到,物质并非是决定婚姻的最重要因素,夫妻应当共同奋斗来创造幸福生活。“裸婚族”的出现,

中国古代千奇百怪的处女情结

  在中国历史上,和愈演愈烈的贞操观念相联系的就是男子的处女嗜好。一方面,男子以占有女子的处女身作为一大乐事;另一方面,在男人们看来,女子失去童贞,不论是什么原因,都是永远跳进黄河洗不清的破烂货,永世

被牢头奸淫被木棍捅下体 古代女囚狱中生活悲惨

“贞操”又叫贞节,是指女子不失身、不改嫁的封建道德。它是男权社会迫害女性的精神工具,男性可以三妻四妾,女性却必须严守贞操,甚至以身殉节。在古代男权社会中,贞节观念好似勒在古代妇女脖子上的一条绳索。女犯...

马氏因抛弃姜子牙改嫁懊悔不已

电视剧《裸婚时代》的热播让人们熟悉了裸婚。裸婚让许多人意识到,物质并非是决定婚姻的最重要因素,夫妻应当共同奋斗来创造幸福生活。裸婚族的出现,是一种无奈,还是一种进步,抑或是一种回归?从古代名人裸婚的经

汉末皇后貌美如花死后却被验出是处女之身

在古代历史上,女人一直就是宫廷争斗的牺牲品。她们无法摆脱以政治为目的婚姻,也无法选择和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在汉朝的时候,就有一位容貌出众的小美女。她出生在一个书香之家,受家庭教育的影响,她端庄优雅

历史人物 汉朝张皇后36岁死去仍是处女 被尊为花神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皇帝的迎娶和封后历来是关系皇帝个人幸福、国家社稷安危的大事。但由于权力的过分集中和政治斗争的残酷,不知有多少红颜丧尽青春,即使是皇帝本人,也常常在这种不正常的婚姻状态中苦苦挣扎,根本

愚昧程度惊人!古人用守宫砂来验证处女之身?

守宫砂是什么?它是中国古代验证女子贞操的药物。据说只要拿它涂饰在女子的身上,终年都不会消去,但一旦和男子交合,它就立刻消失于无形。因为有这样的特性,所以在中国古代就有人用它来试处女之身。在少女白藕般的

揭秘识别古代女子是“新货”“旧货”的6大手段

女子婚前要保守贞操。所谓保守贞操,其意即一个女子,或是一辈子不和男子发生性交关系,或是只和丈夫发生性交关系,否则就是“失贞”。古代盛行婚前验贞,即由丈夫或亲友察看新婚的妻子是不是处女,即丈夫是否有“初

古代凌辱女囚的潜规则:脱裤子“卖肉”

  "贞操"又叫贞节,是指女子不失身、不改嫁的封建品德。它是男权社会迫害女性的精神工具,男性可以三妻四妾,女性却必须宽守贞操,甚至以身殉节。在古代男权社会中,贞节瞅思好似勒在古代妇女脖子上的一条绳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