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问题
Posted 山脉
篇首语:恐惧自己受苦的人,已经因为自己的恐惧在受苦。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问题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问题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中国地形上最高一级的阶梯: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面积达230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
它雄踞西南,在高原上横卧着一列列雪峰连绵的巨大山脉,自北而南有昆仑山脉、阿尔金山脉、祁连山脉、唐古拉山脉、喀喇昆仑山脉、冈底斯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
第二级阶梯:越过青藏高原北缘的昆仑山—祁连山和东缘的岷山—邛崃山—横断山一线,地势就迅速下降到海拔1000~2 000米左右,局部地区可在500米以下,这便是第二级阶梯。
它的东缘大致以大兴安岭至太行山,经巫山向南至武陵山、雪峰山一线为界。
这里分布着一系列海拔在1500米以上的高山、高原和盆地,自北而南有阿尔泰山脉、天山山脉、秦岭山脉;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和四川盆地等。
第三级阶梯:翻过大兴安岭至雪峰山一线,向东直到海岸,这里是一片海拔500米以下的丘陵和平原,它们可作为第三级阶梯。
在这一阶梯里,自北而南分布有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长江以南还有一片广阔的低山丘陵,一般统称为东南丘陵。
前者海拔都在200米以下,后者海拔大多在200~500米之间,只有少数山岭可以达到或超过千米。
<从海岸线向东,则是一望无际的碧波万顷、岛屿星罗棋布、水深大都不足200米的浅海大陆架区。
也有人把它当作中国地形的第四级阶梯>
中国这种西高东低、面向大洋逐级下降的地形特点,不仅有利于来自东南方向的暖湿海洋气流深入内地,对中国的气候产生深刻而良好的影响,使中国东部平原、丘陵地区能得到充分的降水,尤其是最多的降水期和高温期相一致,为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水、热条件;而且也使大陆上的主要河流都向东奔流入海,既易于沟通中国的海陆交通,也便于中国东西地区之间经济贸易的交流;同时,这种阶梯状的地形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河流,使之形成较大的多级落差,从而蕴藏着有利于多级开发的异常巨大的水力资源。
西部多山地,由于远离海岸,与外界联系接触较少,导致经济发展比较滞后;东部地形平坦,则因为靠近太平洋,与周围国家联系密切,经济交流多,时刻与世界经济保持较紧密的联系,经济发展比较快。
西部深处内陆,缺水,毗邻国家也较落后,无法发展较好的对外贸易;东部有充足的太平洋的水,利于经济发展,与周围国家发展对外贸易方便。
相关参考
其实只要看书上的重点知识,列如世界七大洲的面积大小顺序,掌握世界四大洋的面积大小,地图的三要素,掌握世界上的一些海峡名称及它们的位置。直布罗陀海峡、马六甲海峡、白令海峡、英吉利海峡、麦哲伦海峡、德雷克
一、《知识与能力训练》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21一、知识要点1。13世纪,中国元朝的科学家郭守敬最早提出了“海拔”的概念。海拔高度也称(绝对)高度,是表示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我们根据地
一、《知识与能力训练》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21一、知识要点1。13世纪,中国元朝的科学家郭守敬最早提出了“海拔”的概念。海拔高度也称(绝对)高度,是表示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我们根据地
第二单元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提高卷)一、单项选择题(请选择一个您认为最恰当的选项,每小题2分,共40分)1、世界上陆地的面积大约占地球总面积的……………………………………………(A)A、十分之三B、十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复习提纲第一单元复习1.各知识点梳理:⑴我的家在哪里①构成社区的要素:相对固定的区域、一定数量的人口以及居民具有共同的区域身份、某些共同的看法、相关的利益和比较密切的交往。P6②地图
课题教育储蓄课时1学校坂田立培学校授课人卢运新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分析教育储蓄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解决实际问题。2.能运用计算器处理实际问题中的复杂数据。过程与方法1.经历由实际问题抽象、建立
1.初一历史知识树↑东晋西晋←两晋↗↑吴↗魏←三国↘↑蜀三国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东汉↑↑汉←秦西汉↖封建社会初步发展↗商鞅变法↑↗春秋五霸封建社会的兴起→战国时期→秦汉时期↖↑春秋时期←奴隶社
1.7年级上册历史19,20,21,22课重点400字历史:汉语词语,含义有三:1.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进程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2.沿革,来历。3.过去的事实。历史,简称史,一般指人类社会历史,它
1.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试卷与答案厦门英才学校2005—2006年度上学期期末测试初一历史试题(考试时间:40分钟,总分:100分)命题人:管桦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0分。本大题答案
1.初一上册历史笔记(1~11课)七年级上册历史的复习资料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1—4课)[知识与能力]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