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林彪是中华五千年第一将领
Posted 平津
篇首语: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为什么说林彪是中华五千年第一将领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为什么说林彪是中华五千年第一将领
这个名号有点夸大,但是林彪中共开国将帅中最厉害的一个人。
25岁出任红军最强战斗力的红一军团军团长,与彭德怀的红三军团为长征的开路先锋,在数次反围剿中林彪的红一军团是屡战屡胜,让蒋介石羞愧难当,长征中又赢得常胜将军的美誉。
抗战爆发毛泽东亲自把林彪从抗大调往前线任115师师长,刚刚接手就在平型关打了个漂亮的伏击战,而后115师分兵后林彪在广阳设伏再次歼敌过千,当然林彪刚一露手就被国名当误伤送往后方治病,国军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卫立煌曾亲自前往探望。
抗战胜利后,林彪被毛泽东钦点调往东北开始了与国名当争夺东三省的战争,蒋介石在东三省放上了他手下几乎所有的名将,卫立煌,杜聿明,孙立人,廖耀湘,郑洞国,范汉杰,陈明仁,他们都是林彪的师兄或者老师,林彪出关10万人不到三年打出来100万,第四野战军也是公认的战斗力和装备在全军都是最强的,辽沈战役林彪彻底打垮国军东北势力,两昼夜歼灭廖耀湘第十兵团10万人。
更着四野90万人入关直逼平津,29个小时拿下天津接着和平解放北平。
两大战役的前敌总指挥都是林彪,可见毛泽东对林彪的信任,尽管在辽沈战役林彪和毛泽东有过争执,毛泽东还是很放心的在平津把两只野战军都交给他指挥。
随着淮海战役结束,四野主力开始了南线追歼,林彪的对手是国军“小诸葛”白崇禧,白崇禧麾下兵力达75万人,然而兵败如山倒,这位林彪曾经的老师没想到会在自己的学生手上败的如此之惨,到了广西战役最后阶段白崇禧所部平均每天被歼敌1万人,狼狈飞往海南岛。
林彪所部紧跟其后,在第三野战军第十兵团金门登陆惨败之后,林彪帅四野主力准备攻占海南岛,当时海南岛守将是抗日名将薛岳,林彪再次创造奇迹四野这只路上之虎居然在海上击败国民党海军,至此林彪从东北的白山黑水一路南下直至海南岛,战功显赫,也充分体现其卓越的指挥才能,只怕共军高级将领中很难再有人有这等战绩了,自古以来功不掩过过不抵功,林彪的军事天赋不可抹杀,至于后来的事情只能等到若干年后的人们来解开这段一直尘封的历史了。
相关参考
李治,即唐高宗,公元649至683年在位,唐朝第三位皇帝,是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也是嫡三子,母亲为长孙皇后。他在做太子的时候,李世民就对他宠爱有加,他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得以在皇宫皇帝身边长大的太
古代的开国皇帝,在登基称帝后,都会对有功之臣进行封赏,不仅要给他们加官进爵,还会按照功劳的大小进行排位。比如汉高祖刘邦,就把萧何排在众功臣之首;汉明帝刘庄继位后,命人在云台为当年的二十八位功臣画像,以
历史秘闻 唐朝一将领,没有多大名气,为何能在凌烟阁24功臣中位列第二
古代的开国皇帝,在登基称帝后,都会对有功之臣进行封赏,不仅要给他们加官进爵,还会按照功劳的大小进行排位。比如汉高祖刘邦,就把萧何排在众功臣之首;汉明帝刘庄继位后,命人在云台为当年的二十八位功臣画像,以
这个只是传统的说法,事实中华文明不止五千年,一般来说这个五千年是从大禹治水那时算起的.大禹治水的时间根据目前的考证应在公元前2200多年.也就是距今4200多时.不过五千年文明之说早已有之,以当时的学
一场绝地之战,结果却让一将领遗臭万年,其实他背了一个很大的锅
长平之战是我国历史上,影响非常深远的一场战争。这一场决定天下大势的战役,成为了秦国横扫六国的开端。战争总是残酷的,有人胜利,自然也就有人失败。这场战争成就了武安君白起,让他一跃成为了战国第一名将,同时
中国历史界总有一些道学先生,动不动就叫嚷泱泱中华、天朝上国,要胸襟坦荡、大气容人,切不可斤斤计较、睚眦必抱,切不可小家子气,以免遭四夷耻笑。还有一种观点:汉族人口众多,无论如何也是天然的强势,尤其是在
春秋战国 中华上下五千年,产生了无数历史故事,40个不可不知的历史典故
当你说出一个典故的时候,知道它背后那段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历史吗?何为\'永结秦晋之好\'?为什么说“问鼎中原”?“桃李满天下”又出自什么典故?1、炎黄子孙大约四千多年前,轩辕黄帝联合炎帝战胜九黎族蚩
中国,泱泱大国,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作为一个炎黄子孙,了解中国历史文化是理所当然的。在理解中国历史的过程中,《中华上下五千年》成为了我的良师益友。《中华上下五千年》讲的是五千年来中国——这个
《中华上下五千年》这本书是纪江红写的,包括了上下两部分,上部分有五大部分内容:中华文明的曙光、灿烂的青铜时代、战乱的春秋战国、天下一统的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书中讲了许多历史故事,印象最深的故事是“华
《上下五千年》自1979年初版问世以后,在社会上产生如此广泛的影响,这是我始料所不及的。这部书原来是为少年儿童写的,后来知道在读者中,不仅有大量青年学生、职工,还有相当一部分老人。1984年六月在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