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爱国故事
Posted 祖国
篇首语:贫不足羞,可羞是贫而无志。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钱学森爱国故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钱学森爱国故事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的成立使客居美国的钱学森心潮澎湃,10多年的辛勤准备,终于到了报效祖国的时候。
他向夫人蒋英说:“祖国已经解放,我们该回去了。”
那时,钱学森已是世界著名科学家,夫人蒋英也在音乐界享有声誉。
但祖国的召唤,使他们毫不犹豫地放弃了优越的一切。
1950年8月,钱学森一家人准备乘坐加拿大班机离开美国。
但是,美国国防部以莫须有的罪名通过海关扣留了他。
之后,美国司法部签署了逮捕令,钱学森失去了自由。
在美国工作的10多年间,钱学森为美国航空和火箭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美国专栏作家密尔顿·维奥斯特曾写道:“钱是帮助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流军事强国的科学家银河中一颗明亮的星。
”因此,当得知钱学森要回国时,美海军部副部长立即给司法部打电话:“无论如何都不要让钱学森回国,他太有价值了!”“宁可毙了他,也不要放他回国。”
钱学森没有屈服。
在失去自由的日子里,他一方面继续着自己的科学研究,一方面坚持斗争,寻找回国的时机。
1955年5月,他从海外华人报纸上看到一则关于中国庆祝“五一”劳动节的报道,其中有他家熟悉的世交陈叔通和毛主席一起在天安门城楼检阅游行队伍的消息。
钱学森立即给陈叔通写了一封请求祖国帮助他回国的信,夹在蒋英写给她在比利时的妹妹的信里,悄悄地寄了出去。
陈叔通接到信的当天,就把信送交给周恩来总理。
当时,中美正在日内瓦举行大使级会谈。
王炳南大使根据总理的指示与美方交涉。
开始,美方不承认扣留了任何中国公民,但当王大使拿出钱学森的信时,美方才哑口无言。
最后,美国政府只得无奈地允许钱学森回国。
在美国的20年里,钱学森一直保留着中国国籍。
他回忆说:“我在美国那么长时间,从来没想过这一辈子要在那里呆下去。
我这么说是有根据的。
因为在美国,一个人参加工作,总要把他的一部分收入存入保险公司,以备晚年之后用。
我一块美元也不存,许多人感到奇怪。
其实没什么奇怪的,因为我是中国人,根本不打算在美国住一辈子。”
1955年9月,钱学森全家登上克里夫兰总统号轮船回国。
行前,他去向他的老师、世界力学大师、美国超音速之父冯·卡门告别,并把自己的新著《工程控制论》送给了老师。
冯·卡门翻看了书后对钱学森说:“你现在在学术上已经超过我了!”
“外国人能造,中国同样能造”
历经磨难,钱学森回到了祖国。
相关参考
1955年初冬,刚刚冲破美国当局阻挠回到祖国的钱学森,来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参观。院长陈赓大将问他:“中国人能不能搞导弹?”钱学森说:“外国人能干的,中国人为什么不能干?难道中国人比外国人矮一截?!”
今天是「”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火箭之王”钱学森逝世10周年纪念日想起钱老我们脑海中总会想起一连串数不完的成就讲不完的爱国奋斗故事他如何冲破重重阻力毅然返回祖国他如何克服千难万险牵头研制
十年前,一个很普通的日子里,丧钟缓缓敲气,一名满身功勋的98岁老人永远离我们而去,这个人就是钱学森,相信我们大家对他的名字都不陌生,他的身上背负着太多的身份,然而,最值得我们敬佩的是,他的爱国心。想当
美海军次长:宁可毙了他,也不能放他归国 1950年6月的一天,美国华盛顿,一个中国人的造访让当时的美国国防部海军次长金贝尔陷入了不安。 造访者刚刚离开办公室,金贝尔立即拨通司法部的电话:“他知
钱学森是我国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科学家、工程师,而天才的学生往往也不会缺少天才的老师,钱学森的导师就是大名鼎鼎的「”超声速时代之父”——冯·卡门。钱学森(中)与冯卡门(右)关于冯·卡门的故事有很多,以他
钱学森98岁逝世,为我们留下一项黑科技,世界曾只有5人会制造
大概只要是国人都听说过钱学森此人,但是对他实际了解过的却没几个了解。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说一说这个人。他不仅是政治书上死板的被成为两弹一星的专家,实际生活中的他热爱祖国,有血有肉,有性格有故事,还为中国
屈原以死报国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
中国古代爱国者的故事★我们伟大的祖国,“上下五千年,英雄万万千”。中华民族不但以刻苦耐劳、多才多艺著称于世,同时又是酷爱自由、反对压迫,富有革命性的民族。在中国历史上,贡献巨大的杰出的人物有如灿烂群星
李四光从小生活在农村,五六岁的时候,他跟随父亲在私塾里念书,课余时间,他还要帮母亲打柴,推磨,艰苦的生活培养了他刻苦的精神和不屈的意志。太平天国运动后,洋务运动兴起,湖北开始陆陆续续有人办起了新学堂,
李四光从小生活在农村,五六岁的时候,他跟随父亲在私塾里念书,课余时间,他还要帮母亲打柴,推磨,艰苦的生活培养了他刻苦的精神和不屈的意志。太平天国运动后,洋务运动兴起,湖北开始陆陆续续有人办起了新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