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孔子终生羞于启齿的一件亏心事
Posted 孔子
篇首语:世上最累人的事,莫过于虚伪的过日子。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人物 孔子终生羞于启齿的一件亏心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人物 孔子终生羞于启齿的一件亏心事
孔子终生羞于启齿的一件亏心事
1、孔子杀少正卯
“孔子为鲁摄相,朝七日而诛少正卯。“(《荀子。宥坐》)
“于是朝政,七日而诛乱政大夫少正卯,戮之于两观之下,尸于朝三日“(《孔子家语。始诛第二》)
“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于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史记。孔子世家》)
综合上述材料,概括起来就是,孔子在代理鲁国宰相一个星期之内,以可能乱政的罪名 ,杀了鲁国大夫少正卯,且暴尸三日。
2、少正卯是什么人?
“夫少正卯,鲁之闻人也。”(《荀子。宥坐》)
“少正卯在鲁,与孔子并。”(《论衡。讲瑞》)
少正卯是当时鲁国的名人,名在什么地方?名在他见多识广、能言善辩,名在他具有独立的政治理论见解和强大的号召力,名在他官至鲁国大夫又兼职教育家。少正卯在鲁国的职位、名气和影响力,当时是与孔夫子并驾齐驱、难分伯仲的。也就是说,孔子所杀的这个人,是一个对自己来说,最具竞争力的高官和文化名人。
3、孔子为什么要杀少正卯?
“门人进问曰:‘夫少正卯鲁之闻人也,夫子为政而始诛之,得无失乎?’孔子曰:’居,吾语女其故。人有恶者五,而盗窃不与焉:一曰:心达而险;二曰:行辟而坚;三曰:言伪而辩;四曰:记丑而博;五曰:顺非而泽。”(《荀子。宥坐》)
“孔子之门,三盈三虚,唯颜渊不去,颜渊独知孔子圣也”(《 论衡。讲瑞》)
之所以代理宰相才几天就杀了少正卯,孔子给出的理由或者说判定的罪名有五项:一是“心达而险”——少正卯知识丰富怀有非分的理想; 二是“行辟而坚”——少正卯特立独行个人意志还挺坚定;三是“言伪而变”——少正卯能说会道又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四是“记丑而博”——少正卯关注丑恶事物喜欢揭露批判;五是“顺非而泽”——少正卯公然支持和传播与儒家学说相悖的言行。
冠冕堂皇理由掩盖下的真实杀人原因是:孔子收徒讲学,少正卯也收徒讲学,结果好多次孔门儒生都跑到少正卯那儿去听讲,弄得孔夫子的课堂上空空荡荡,只留下一个颜渊守着老师,太没面子了。用严肃的话来讲,就是两个人持不同的学术见解和执政理念,对于治国理政和道德追求,有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看法,虽官级平等,但孔子暂时高出,于是立即置对手于死地。所谓一山难容二虎也,仅此而已。
4、为什么说孔子也觉得杀少正卯是自己人生的一个污点?
“门人进问曰:‘夫少正卯鲁之闻人也,夫子为政而始诛之,得无失乎?’居,吾语汝其故,”(《荀子。宥坐》)
“子贡曰:‘夫少正卯,鲁之闻人也,子为政,何以先之?’孔子曰:‘赐退,非尔所及!’”(《论衡。讲瑞》)
首先是连他的学生门徒们,都很难理解老师残忍的举动。有学生问孔子,说少正卯怎么说也是鲁国的著名学者,老师您一掌权就杀了他,不太合适吧?孔子不得不硬着头皮给弟子们解释说明。
弟子中连子贡这样的佼佼者也不理解老师,也来问孔子为什么手中有权后便对政敌痛下杀手。孔子见子贡这样问,生气了,——最不愿人提及的事老被人提起,能不恼羞成怒吗?他气哼哼对子贡说:端木赐你走开,这不是你能弄懂的事!什么事是连子贡这样的贤人也弄不明白的呢?恐怕唯一的就是老师的自私阴暗心理吧。
另外我们不妨这样想一想,如果孔子自认为这是一件光明磊落的事,是一件主持正义的事,是值得炫耀和启迪后人的壮举,他一定会大张旗鼓地四处宣扬的,他会不等学生提问而主动自吹自擂的。但我们在他本人编纂的文字里从未看到。就算他本人谦虚不说,他的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也绝不会让先生的正义言行被时光掩埋的,一定会记录并发扬光大的,然而我们看到的《论语》等有关孔子的文字,并没有哪个弟子提及和赞赏老师诛杀少正卯的只言词组,倒是疑惑的人不在少数。
很明显,孔子杀少正卯后,极不愿意人再谈论这件事,杀人的动机,他自己心里一清二楚——铲除异己呗!而这与他一贯标榜的仁爱精神又自相矛盾,所以对自己干的这件亏心事,孔子终生羞于启齿。
5、后人怎么看孔圣人干的这件事?
有支持有反对的,还有就是遮遮掩掩为尊者讳的。
支持者当然都是圣人的信徒,认为少正卯虽然还没干出什么坏事,可看迹象他将来一定会干,所以要防患于未然,要扼杀在摇篮之中;圣人是在为国锄奸、为民除害。
持反对意见的人很多,都不约而同地认为这是孔子一生最大的败笔。满口仁义道德,一朝大权在握,便将屠刀砍下。人人生而平等,对社会对人生有不同见解再正常不过,应当容许各种价值观的存在;再者,罪行仅仅靠推测,靠可能性,靠嫌犯口头言语,靠“莫须有”,那么按照孔子所谓的“人有恶者五”亦即他强加给少正卯的五项罪名,除非大家都无条件地遵从他的儒学,否则统统都该杀掉。这是人道吗?王法里有这一条吗?
第三类人是那些为尊者讳的谄媚者,明知圣人这事干得很差劲,再怎么辩解也无济于事,干脆来个全盘否认,罔顾事实说孔子从未做过这件事,少正卯不是孔子杀的。这恰恰从另一面再次证明了孔夫子诛杀少正卯的非正当非理性非人道非法理非逻辑,证明了这是孔子身上最忌讳人揭开的一道疮疤。
其实仔细想想,孔夫子原大可不必过于愧疚自责。当我们中国人把一位高唱仁义道德的同胞奉作圣人时,不过是在不自觉地为大多数人的自私虚伪找一处舒适的台阶;我们乐于将孔子供在神圣的祭坛上,好方便自己的冷漠无情和蝇营狗苟。两千多年来,儒家学说更多地被本民族的王者拿来当武器使用;再者,既然圣人都是嘴上说一套行动上做一套,那也就怪不得道德一直被草民们高悬于庙堂,张贴在墙上,而从来不曾植根于每个人的心灵深处,不曾随着生命的血液流动。
中国自古就没有真正精神上的圣者,多如牛毛的是实用主义哲学家,口头上的圣贤以及各色为捞取政治资本而夸夸其谈的说教者,因此我们至今都缺乏穆斯林式的民族群体精神信仰。
相关参考
慈禧可谓是中国古代最为尊贵,也最会享受的女人了,其一生架空同治、欺侮光绪,拥立宣统,掌握大清权柄长达半个世纪。而且,在清末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情况下,其却不顾国家存亡,尽情享受,将古老中华带入深渊。甚
孔子最恨的就是晏婴,他们是终生的敌人孔子三十五岁的时候来到了齐国,先当了高昭子的家臣,混口饭吃,后来见到了齐景公。齐景公向孔子问政,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齐景公比较认同,说:“善哉!信如
三国时期建立东吴的孙权是一位非常精明的帝王,然而在孙权在位期间却曾经做了一件连他自己都难以启齿的事情。说起来盗墓自古以来就有,但是却很少有人知道其实帝王也曾经干过这勾当,而关于孙权曾经盗墓的这件事知道
三国时期建立东吴的孙权是一位非常精明的帝王,然而在孙权在位期间却曾经做了一件连他自己都难以启齿的事情。说起来盗墓自古以来就有,但是却很少有人知道其实帝王也曾经干过这勾当,而关于孙权曾经盗墓的这件事知道
1.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清平调》李白2.爱,本来就是一件百转千回的事,说不定有那么一瞬就会幡然悔悟。3.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4.如若今生再相见,哪
第一句:孔子芝兰生于幽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第二句:墨子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据财不能以分人者,不足与友。守道不笃,偏物不博,辩是非不察者,不足与游。第三句:孟子
1.流水不腐,户枢不蝼。——《吕氏春秋·尽数》户枢:门轴。蝼:蛀蚀。流动的水不会变的腐臭,经常转动的门轴是不会被虫蛀的。这句话说明经常运动的物体是不会被侵蚀的。2.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在华夏文明历史中,唐朝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唐朝虽然并非,完全是由汉民族所统治的国家。但正是多民族融合的唐朝,在世界历史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唐朝出过不少皇帝,其中有沉迷于美色的李治和李隆基,还
在华夏文明历史中,唐朝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唐朝虽然并非,完全是由汉民族所统治的国家。但正是多民族融合的唐朝,在世界历史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唐朝出过不少皇帝,其中有沉迷于美色的李治和李隆基,还
历史秘闻 中国古代最精辟的十句话,看完后终生受益,尤其是第八句
第一句:孔子芝兰生于幽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第二句:墨子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据财不能以分人者,不足与友。守道不笃,偏物不博,辩是非不察者,不足与游。第三句: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