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曾国藩简介家训名言 曾国藩家书后代影响全集-

Posted 家书

篇首语: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人物 曾国藩简介家训名言 曾国藩家书后代影响全集-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人物 曾国藩简介家训名言 曾国藩家书后代影响全集-

  姓名:曾国藩

  外文名:ZengGuofan

  别名:曾子诚、曾传豫、曾伯涵、涤生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湖南长沙府湘乡县

  出生日期:公元1811年11月26日(辛未年)

  逝世日期:公元1872年3月12日

  职业:两江总督,直隶总督

  毕业院校:私塾

www.cha138.com

  宗教信仰:儒家思想

  主要成就:湘军之父,平定太平天国运动

  洋务运动的发起者之一

  代表作品:《治学论道之经》《持家教子之术》《冰鉴》

  封爵:一等毅勇侯

  谥号:文正

  葬处:善化县湘西平塘伏龙山

  曾国藩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作为晚清一位极具争议的人物,从清末开始,曾国藩生前最看重的名声已经“毁誉参半”。从民国章太炎所称的“民贼”,到解放后范文澜所说的“汉奸、刽子手、卖国贼”,曾国藩顶着这些帽子进入历史。新中国建立后,老一代史学家在“曾国藩是刽子手还是近代化先驱”这个命题上,耗费了不少心思。

  曾国藩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的人生,他的智慧,他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中国人,以至他虽已去世一百余年,提起曾国藩,人们仍然津津乐道。有的评论者说:如果以人物断代的话,曾国藩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最后一人,近代历史上的第一人。

  为什么一个人会既有中兴名臣的美称,又有“卖国贼”的恶名?值得肯定的是,无论欣赏他的人还是鄙视他的人都对他的家书推崇备至,可见他的家书不仅是一部记录家常的书信集,更是一部蕴藏着为人处世,持家教子的智慧书。但是他也杀人无数,且他杀人最理直气壮的理由,恰恰随着旧制度的覆灭遭到了最彻底的否定。

相关参考

曾国藩家书对后世的影响

曾国藩作为晚清「”四大中兴名臣”,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等都产生了极其重要的深远影响,而且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也对当时的晚清政坛注入了一股清流。《曾国藩家书》并不是我们平常所理解的写给

咸丰为什么要骂曾国藩虚伪?不喜欢曾国藩?

笔者认为,老曾的家书是写给自己看的,是为缓解压力的,正如夜行人大喝一声,不是用来吓鬼的,而是用来给自己壮胆的。曾国藩性格受父母影响都知道老曾的励志名言:“打掉牙齿和血吞。”受了挫折和委屈,忍一口气,以

此人死后,留下了十六字家训,家人谨遵后,子孙后代能人辈出

曾国藩是我国晚清时期的一个颇具争议的精良政治家,然则,他对家人的训诫却可以获得所有人的认同。他曾留下十六个字的家训:“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直到如今,还被收录在各人人训的语录之中。

用土囊压死 梁元帝被俘后下场凄惨

...家书,是中华文明的一个载体,从颜之推到林则徐,再到曾国藩,他们都承担了这个使命。他们直接教育的是自己的子弟,间接教育的,却是中华民族亿万的子弟。他们笔下的思想似乎放之每个时代皆准,然而,多少娓娓道来的...

用土囊压死,草草葬于郊外

家训和家书,是中华文明的一个载体,从颜之推到林则徐,再到曾国藩,他们都承担了这个使命。他们直接教育的是自己的子弟,间接教育的,却是中华民族亿万的子弟。他们笔下的思想似乎放之每个时代皆准,然而,多少娓娓

家世门风 曾国藩的家风家训与教子之道

对于家风家教,世人景仰曾国藩。下面让我们走近曾国藩的家风家训与教子之道。曾国藩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

历史秘闻 家世门风 曾国藩的家风家训与教子之道

对于家风家教,世人景仰曾国藩。下面让我们走近曾国藩的家风家训与教子之道。曾国藩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

曾国潘的“三戒”曾国潘家书

  曾国潘,为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为晚清四大名臣之一。世人有称,正是有他与另三位名臣的存在,让清王朝多延续了50年。他是中国近现代化建设的先驱,建造了第一个军舰,办理了第一个兵工学

用土囊压死 梁元帝被俘后下场凄惨

家训和家书,是中华文明的一个载体,从颜之推到林则徐,再到曾国藩,他们都承担了这个使命。他们直接教育的是自己的子弟,间接教育的,却是中华民族亿万的子弟。他们笔下的思想似乎放之每个时代皆准,然而,多少娓娓

用土囊压死 梁元帝被俘后下场凄惨

家训和家书,是中华文明的一个载体,从颜之推到林则徐,再到曾国藩,他们都承担了这个使命。他们直接教育的是自己的子弟,间接教育的,却是中华民族亿万的子弟。他们笔下的思想似乎放之每个时代皆准,然而,多少娓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