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为什么说孙传庭是大明最后的希望
Posted 潼关
篇首语: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人物 为什么说孙传庭是大明最后的希望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人物 为什么说孙传庭是大明最后的希望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孙传庭怎么败给李自成的?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孙传庭就是再能打仗,他也不可能赢。人与人打架,其实打的就是票子,谁票子多就可以多打两拳,反正赔得起。
同样的道理,打仗也是一样,拼的就是手里有没有钱,有没有粮草。有钱了士兵们才愿意跟着你干,有粮草了士兵们才会有斗志,战马才会有精神。
可惜这些条件,孙传庭的兵马具备吗?并不具备。当时崇祯穷的都要把龙内裤给当掉了,哪里还有钱支援孙传庭的10万大军呢?
01崇祯没钱打仗,只能敦促孙传庭速速进军。
这是一支孤立无援的大军,也是大明王朝能够抵挡李自成的最后一支精锐。可以说镇守潼关的孙传庭,内心非常复杂。
二十一日,师次陕州,檄河南诸军渡河进剿。九月八日,师次汝州,伪都尉四天王李养纯降。养纯言贼虚实:诸贼老营在唐县,伪将吏屯宝丰,自成精锐尽聚于襄城。遂破贼宝丰,斩伪州牧陈可新等。遂捣唐县,破之,杀家口殆尽,贼满营哭。转战至郏县,遂擒伪果毅将军谢君友,斫贼坐纛,尾自成几获。---《明史》
肚子又在咕噜咕噜叫了,今天已经两顿饭没得吃了。此前崇祯皇帝已经多次下达了催战的圣旨,道理大家都懂,只是肚子饿了谁也顶不住啊。
李自成带领大军横冲直撞,随意屠杀老朱家的王爷,这让崇祯非常恼火。何况李自成还自己建立了一个地方政权,已经打算称王了。
崇祯皇帝忍无可忍,所以才会催促孙传庭决战。其实杀宗室、自立为王,都是崇祯皇帝的借口,真实的原因是,崇祯皇帝兜里没钱了。
孙传庭原地待命一天,那就多一天兵变的风险。与其等到兵变,还不如速战速决。有人就问了孙传庭手里10万人马,难道就能就地取材,在当地抢掠一些作为补充吗?
还真不行,为什么呢?因为当时的中原地区,已经是一片狼藉。饿死的老百姓到处都是,不想饿死的,全都参加了李自成的大军。别说抢粮食,能够抢到树皮都要谢天谢地了。
没有钱打什么仗呢?在这种情况下,孙传庭只能硬着头皮跟李自成交战。这是毫无准备的一场大战,既没有足够的粮饷,又没有精心部署。
孙传庭战败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李自成不是高迎祥。他手里已经有足够的兵马对抗明朝大军,而且走到哪儿抢到哪儿,可谓是兵多粮足。这个时候又以逸待劳等着孙传庭。
孙传庭的死,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潼关被李自成攻破。最难以攻克的关隘被攻克以后,大明王朝哪里还有希望呢?
02崇祯对潼关的重要性估计不足,直接导致大明灭亡。
崇祯皇帝不懂军事,但是他懂瞎指挥。北京城距离西安还有很长一段距离,至少整个山西都是天然屏障。
自成空壁蹑我,一日夜,官兵狂奔四百里,至于孟津,死者四万余,失亡兵器辎重数十万。传庭单骑渡垣曲,由阌乡济。贼获督师坐纛,乘胜破潼关,大败官军。传庭与监军副使乔迁高跃马大呼而殁于阵,广恩降贼。传庭尸竟不可得。传庭死,关以内无坚城矣。---《明史》
这里有驻军的城池也有十多个,在崇祯皇帝眼里,潼关似乎没什么大不了的。所以他才会瞎指挥让孙传庭出来迎战李自成。
坚守潼关,是当时明朝最恰当的做法,因为潼关失守,距离北京城失守也就不远了。粮饷短缺,崇祯应该想各种办法去补充,而不是督促决战。
这让我想起了战国时期的长平之战,秦国和赵国在长平相抗衡三年有余。廉颇作为主将,多次试探性进攻,都被秦国击败。所以三年来赵国毫发无损。
可是赵孝成王觉得自己熬不住了,所以换下了廉颇,督促赵括速战速决。结果导致了赵国45万大军全军覆没。
其实赵国熬不住的同时,秦国也熬不住了,大家都缺少粮饷。秦昭襄王却能够想尽一切办法供应粮草,可赵孝成王却一味地想要速战速决。
同样的道理,这个时候两军相持是最恰当的做法,因为李自成根本没有把握打下潼关。至少强攻之下,损失会很惨重。
而孙传庭只要不出击,10万大军镇守潼关,怎么可能会输呢?这是崇祯皇帝战略指导上的失误,直接导致了北京城无险可守。
山西境内那些城池确实是有驻军,可是城池坚硬程度,远不能跟潼关相提并论。李自成打下潼关以后,整兵渡过黄河,山西境内守将,几乎都是望风而降。
03孙传庭为何被称为大明最后的希望?
明史里面对孙传庭的评价是非常高的,认为他的死,直接标志着大明王朝的灭亡。那么果真是如此吗?
当时崇祯皇帝可以调动的集团军队在明面上有三路,一路是辽东的吴三桂,一路是荆襄的左良玉,还有一路则是孙传庭手里的军队。
事实上山海关的吴三桂是不能动的,他那五万关宁铁骑虽然战斗力强,却需要抵抗满清的进攻。而左良玉的大军号称六十万之多,却不听从崇祯的调遣,俨然是占山为王了。
流贼蔓延中原,所恃以御贼者独秦兵耳。傅宗龙、孙传庭远近相望,倚以办贼。汪乔年、杨文岳奋力以当贼锋,而终于溃偾。此殆有天焉,非其才之不任也。传庭败死,贼遂入关,势以愈炽。存亡之际,所系岂不重哉!---《明史》
崇祯皇帝能够调动的大军只有孙传庭手里的10万人马了。此外那些零散的人马根本无法撑场面。
所以说孙传庭是大明唯一的希望,这件事一点也不假。可是我们必须要了解一件事,为什么满清写的历史会如此标榜孙传庭。
满清不喜欢岳飞,所以武圣人换成了关羽。同样的道理,着重宣传孙传庭是有道理的,和宣传袁崇焕一样,为了告诉大家,崇祯皇帝是个糊涂蛋。
很显然他们的目的已经达到了,现在我们谁都认为崇祯是个糊涂蛋。袁崇焕这样保家卫国的将领能杀吗?孙传庭这种大明最后的希望,怎么可以不认可呢?
孙传庭死了以后,崇祯皇帝非但没有给予肯定,反而认为孙传庭是假死,偷偷逃跑了。这件事又成了崇祯身上的重大污点。
只要孙传庭的形象越光辉,那么崇祯的形象就越污浊。如果谁都怀念前朝的皇帝,那顺治入关岂不是白搭了?
总结:孙传庭很重要,但是潼关更重要。
明朝与大顺之间的博弈,靠一两个人是无法改变战局的。孙传庭的确厉害,甚至击败了前任闯王高迎祥。可是他无法扭转大明朝失败的局面。
相比较孙传庭,潼关对大明朝更加重要。其实不管是谁镇守潼关,只要守住了潼关,也就是守住了大明江山。
这就好比荆州对刘备集团来说,比关羽更加重要一样。死一个孙传庭真的不算什么,可是要命的是孙传庭战死,顺带着把潼关也给丢了。
相关参考
明朝最后一张王牌孙传庭为何不能挽救大明王朝?为何孙传庭会有传庭死,而明亡矣这么高的评价呢?
明朝最后一张王牌孙传庭为何不能挽救大明王朝?为何孙传庭会有传庭死,而明亡矣这么高的评价呢?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孙传庭是明末名将,自万历四十七年中进士至崇祯十六年兵败身亡的25年间,他统
孙传庭是明朝末年崇祯朝大将,由文到武,扛起大明破碎山河。孙传庭生于公元1593年,去世于公元1643年,享年五十一岁,字伯雅,又字白谷,为代州镇武卫人。 公元1619年,中进士,初授永城知县,后
历史人物 孙传庭的故事 大明朝兵部尚书孙传庭是怎么死的 督师孙传庭的妻子儿子死因
中文名:孙传庭 国籍:大明 民族:汉族 出生地:代州镇武卫 出生日期:1593年www.cha138.com 逝世日期:1643年 职业:兵部尚书,督师 主要成就:黑水峪擒杀高迎祥
孙传庭是明朝末年崇祯朝大将,由文到武,扛起大明破碎山河。孙传庭生于公元1593年,去世于公元1643年,享年五十一岁,字伯雅,又字白谷,为代州镇武卫人。 公元1619年,中进士,初授永城知县,后
孙传庭是明朝末年大将,以文入武,文武兼备,曾生擒闯王高迎祥,击溃李自成,为明朝末年国家安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然而这么一位大将,最后却因为朝廷内部的一封加急快件而死。《明史》对孙传庭有着极高评价
明朝中后期是一个极为复杂的政局态势,天下形势多变,社会动荡。外忧内患,对明朝的统治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外族入侵,层出不穷,前有土木堡之变,后有萨尔浒之灾。内部农民起义事件不断,各地都有农民起义军的集
明朝中后期是一个极为复杂的政局态势,天下形势多变,社会动荡。外忧内患,对明朝的统治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外族入侵,层出不穷,前有土木堡之变,后有萨尔浒之灾。内部农民起义事件不断,各地都有农民起义军的集
明朝中后期是一个极为复杂的政局态势,天下形势多变,社会动荡。外忧内患,对明朝的统治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外族入侵,层出不穷,前有土木堡之变,后有萨尔浒之灾。内部农民起义事件不断,各地都有农民起义军的集结威
导读:(1593年-1643年11月13日),字百雅,又字百谷,一字白谷,中国代州振武卫(今属山西)人,明末官员,军事将领,时任兵部尚书,曾生擒高迎祥。>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中进士,初授
孙传庭 孙传庭是明朝末年著名将领,曾击败高迎祥、,斩陈可新、谢君友,最终兵败在潼关战死,时年51岁,《明史》称“传庭死,而明亡矣”! 孙传庭简介 孙传庭(1593年—1643年),字伯雅,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