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揭秘诸葛亮主政初期的三大功臣,他们分别是谁
Posted 初期
篇首语:只要自己上进,不怕人家看轻。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人物 揭秘诸葛亮主政初期的三大功臣,他们分别是谁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人物 揭秘诸葛亮主政初期的三大功臣,他们分别是谁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诸葛亮的故事,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是汉末三国时期的一个分界点。五月份的魏、蜀定军山大战结束之后,标志着汉末“三足鼎立”的局面已经结束,进入了“三国对峙”的新格局。刘备在经历了漫长而心酸的战败、逃亡、寄人篱下等境遇后,终于在这一年出现了转机,从“汉中王”到“昭烈皇帝”的转变,仅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然而,对于刘备来说,心中的窃喜也就这么短短的一年多时间。
刘备的“无奈”;
刘备在定军山取得丰硕战果的同时,一向高傲自大的关羽,不仅痛失了荆州重地,沉重削弱了蜀汉集团的实力,打击了蜀地军民的士气。而且,还落得一个身首异处、父子同丧的下场。东吴集团在刘备心中扎下的这根“毒刺”,使他整日处于一种“痛并快乐”的矛盾生活之中。于是,刘备登基之后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告知孙权引颈待戮,举国之重器开启了东征伐吴的征程。
当时,满朝文武对伐吴都持反对意见,刘备任谁怎么劝谏就是听不进去,力排众议、一意孤行,在举兵初期,还未交战就先折损了五虎将张飞,之后在战场上又遇到了“扮猪吃老虎”的东吴名臣陆逊。刘备此次出征不仅损兵折将,空耗了还未稳固的实力,自己也因为忧愤难平,在白帝城一病不起。刘备对这样的结局不甘心,但又没有破解的好办法,只得无奈地将儿子及刚刚坐了没多久的江山,拱手转托给诸葛亮。
诸葛亮接手的“烫手山芋”;
刘备病逝之后,当时的局面对诸葛亮非常不利。
首先,刘备对诸葛亮并非完全信任。据《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载,刘备在白帝城重病不起时,紧急将犍为太守李严召至永安宫,先任命其为尚书令统揽政务,又任命其为中护军统御军务。并且,刘备病逝时诏命的托孤重臣中,诸葛亮为主,李严为副。通过刘备的这一举动与刻意安排,足能看出刘备对诸葛亮还是有一定戒备之心的,在朝廷中安插了一个与诸葛亮制衡的重臣。
笔者认为,诸葛亮聪慧绝顶,对刘备的心思不可能没有察觉。当然,这对诸葛亮来说也不是一件什么大事,论资历、功绩与威望,李严对他根本构不成任何威胁。
其次,刘备的东征,迫使孙权为了自保,向曹魏投诚靠拢。蜀汉本就只剩下益州地区,综合实力在三方之中明显处于弱势,如果再失去东吴这个盟友,别说发展,就连生存都会成为很大的问题。
最后,《资治通鉴》中用了三个词汇描述了蜀军在夷陵战败时的惨状:死者数万、尸骸塞江、全军覆没。可以说,这一战对蜀汉集团来说损失是非常严重的,不仅令益州地区的军民内心惶恐不安,就连原本归附蜀汉的南中豪强们,也趁着这个机会纷纷举兵反叛。所以,诸葛亮当时面对的局面,其实就是一个内忧外患并存的“烫手山芋”。
诸葛亮主政初期的三大功臣;
诸葛亮主政初期的时间界定为:后主刘禅登基改元建兴始,至建兴三年(公元225年)南中之战结束止的三年多时间。
刘备病逝之后,诸葛亮在蜀汉众臣的帮助下,迅速稳固了局面。期间涌现出了许多在军、政等各方面能力出众、表现出色的能臣名将。笔者翻阅史料发现,其中有三位名臣的功绩非常突出和显眼。
1.出访使节:邓芝;
邓芝,字伯苗,河南省南阳市新野县名人中的突出代表,先祖是两汉之间的名将兼军事家邓禹。邓芝充分继承了家族中的优秀基因,聪慧机敏、思维敏捷,口才出众、学识渊博,可以说是一个文韬武略无一不通的全才。汉末大乱时,邓芝家道中落,为了避祸迁居至蜀地。当时善于识人看相的益州从事张裕,曾断言邓芝前途不可限量,年过七十会封侯挂印,高居大将军一职。
不过,当时邓芝刚到蜀地,人地生疏,根本没有人在意他这样一个貌不惊人的外乡人。直到遇见了刘备,二人通过一番深入的交谈,令刘备非常惊异,自此出仕为官,开始在蜀汉集团中建功立业。
邓芝早期担任过广汉太守,刘备病逝时已经迁升为朝中的尚书。诸葛亮主政之初,为了消除外患,准备派一精明强干的使者前往东吴修复联盟旧好。此时,邓芝自告奋勇,担当起了出访使节的重任。邓芝到达东吴之后,受到了孙权的刁难,从起初的闭门不见,到对后主刘禅的年幼无能及蜀汉国小力衰的担忧等等,处处抛难题。
面对一系列难题,邓芝表现出了过人的机敏与才华。孙权闭门不见时,邓芝声称,此次出使不仅为了蜀汉,也为了东吴的将来。面对后主年幼及国小力衰,邓芝的回答则更为绝妙。邓芝称,后主虽然年幼,但诸葛亮却为当世人杰,由他辅政,加上吴主的英明,大业仍就可定;蜀汉虽国小力衰,但有天险可守,而东吴也有三江阻隔,两国结为唇齿之势,必能鼎足立于天下。
经过邓芝的这一番说辞,孙权心中乐开了花,不仅盛情款待了邓芝,而且为了表示诚意,随即命张温跟随邓芝一同返回蜀汉进行回访,并与蜀汉确定了友好互助的联盟关系。邓芝这一次成功的出访,为诸葛亮主政初期清除了外患,功绩非常突出。
2.长史:王连;
王连,字文仪,河南省南阳市名人中的代表。王连相对于邓芝,没有那么醒目的出使经历,在蜀汉集团也不算太引人关注。但是,他却是一个典型的幕后工作者。诸葛亮主政初期,王连提出“安民抚兵、休养生息”的主张,为蜀汉朝局的稳固,立下了汗马功劳。
诸葛亮主政时,将王连召至身边任长史,并命其一同参议平定南中叛乱的决策。当时,众人都主张出兵南中,唯独王连极力劝阻。他的理由有两点:一、蜀汉刚经历夷陵战败,实力大损,益州军民人心不安,此时再举重兵,不利于朝局稳固;二、南中豪强皆屯兵于烟瘴丛生的险峻之地,凭现有之力,很难一举荡平。如此,不如暂且屯田养民、休养生息、演练兵马,待时机成熟再举兵南中。
诸葛亮采纳了王连的建议,用了两年多的时间,为南中之战速战速决做足了准备。所以,王连在诸葛亮主政初期,也是一位功不可没的名臣。
3.庲降都督:李恢;
李恢,字德昂,云南省玉溪市澄江县名人中的代表。李恢是蜀汉集团中的第二任庲降都督。关于“庲降都督”的释义与重要性,笔者会在后面的文章中加以叙述,本文中不再延伸。
诸葛亮于建兴三年(公元225年)举兵平定南中时,李恢不仅为诸葛亮大军提供了充足的军械物资等后勤供应。而且,李恢亲自率领几千兵马,辗转于烟瘴丛生的险峻之地平贼灭寇。李恢经过六个月艰苦的战斗,辗转了上千余里,剿灭了几倍于己的叛军。诸葛亮在南中之战结束后,论功行赏时,以李恢为最,在原任的基础上加升安汉将军,并赐爵汉兴亭侯。
当然,除了这三位功臣之外,还有许多名臣及将领在诸葛亮主政初期的功绩也同样显著和耀眼。但限于篇幅限制,笔者在此不再一一详述。
相关参考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霍去病的文章,欢迎阅读哦~首先说说三人中,最令人敬佩的历史人物霍去病。之所以值得敬佩,是因为他在年少时就已经成为了万人瞩目的焦点。霍去病是名将卫青的外甥,善骑射,用兵灵活,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麒麟阁十一功臣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霍光(?-前68年),字子孟,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人,西汉权臣、政治家,麒麟阁十一功臣之首,大司马霍去病异母弟,汉昭帝皇后
中国史上最牛的三大宦官分别是谁?这些人权力究竟有多大?接下来跟着本站小编一起欣赏。>一旦说起宦官,大家可能对他们就有着一直鄙视的感觉,认为他们都是不正常人。宦官的这一制度,早在周王朝时期就有了明确的记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一句话,时至今日,人们对这句话的理解已经是很深刻了。这句名言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中“范蠡遂去,自齐遗大夫种书曰: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
明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明成祖朱棣死于北征回师途中的榆木川(今内蒙古乌珠穆沁),葬于长陵,庙号太宗。朱棣在位的二十二年中,明王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朱棣对外五次亲征蒙古,收复安南,并于东北设奴儿
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东汉末年的故事,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汉灵帝在位末期,外戚大将军何进独揽大权,灵帝刘宏为了削弱何进权力,遂在西园招募了一支军队,他以宦官蹇朔为校尉之首,并统领
春秋战国 伯嚭结局 中国古代历史上十大奸臣分别是谁 揭秘他们最后结局
自古历史上有忠臣就会有奸臣,因为朝廷的发展不可能只有忠臣的,只有那些奸臣的存在才能提醒忠臣更加爱国,但是如若一代帝王把握不好忠奸大臣的运用度,就会导致一个朝代的陨落,那么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十大奸臣分别是
说到明太祖朱元璋,这位皇帝在历史上的名声那可真是臭,千百年来,世人大多都认为朱元璋当上皇帝以后大杀开国功臣,将忘恩负义四个字发挥到了极致,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会不会是清人故意污蔑抹黑了他? 朱元
第一位,卧龙诸葛亮当然就是以龙为名的奇才啦,他就是卧龙先生,诸葛亮。想必诸葛先生简直就是由传说写就的以为神人,他的事迹不用小编过多介绍大家也都烂熟于心了吧。即使不叫诸葛先生第一谋臣,叫他第一著名的谋臣
很多人都不了解诸葛亮,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看看。熟读三国演义的人可以发现,诸葛亮在政治上面相当的出色,但是在军事方面却有些微弱。这或许是因为他是个文人,不懂武将方面的知识,或许他可以料事如神,但是以一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