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文献皇后独孤伽罗的泰陵在哪里
Posted 皇后
篇首语:君不见长松卧壑困风霜,时来屹立扶明堂。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人物 文献皇后独孤伽罗的泰陵在哪里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人物 文献皇后独孤伽罗的泰陵在哪里
独孤伽罗死后,隋文帝纵欲致病。他感叹说道:“如皇后在,当不至此。”于是,为了补偿皇后,一向节俭的隋文帝开始为独孤伽罗营建陵墓,工匠力作就有数万人。陵墓命名为“泰陵”,是隋文帝认为,有了独孤伽罗这样的贤后,才能国泰民安。隋文帝为自己的文献皇后独孤伽罗修建的泰陵位于今陕西扶风县东南的扬凌区五泉乡双庙坡村。距离咸阳城75公里。
泰陵陵园四周围绕城墙,东西长756米,南北宽652米,四墙的中部都发现大量的砖瓦残片,当为门庭的遗址,城墙的四角亦有砖瓦等,说明原建有阙楼。陵冢之南立有清毕沅书“隋文帝泰陵”(《隋书》等作“太”)石碑,此外无其他石刻遗存。文帝祠庙遗址在太陵东南,1953年调查时发现石碑一通,石柱础一排七个,墙垣残迹尚存。附近有陵园,残基发现带有浓厚佛教色彩的砖瓦纹饰。发现的大量砖、瓦当、屋脊等陶建材遗物。铺地方砖纹饰有莲花、菱形网纹两种。莲花方砖中央浮雕莲花图案,角隅饰蔓草,四边阴刻联珠纹;菱形网格方砖一侧为网格纹,另一侧素面。板瓦、筒瓦轮制,外素面,内多为粗布纹。瓦当有单(双)瓣莲花、兽面、云纹和菩萨等图案,做工精细,图像生动。有一块直径13厘米的瓦当,周饰弦纹和联珠纹,中心为双手合十、跏趺菩萨,非常奇特。陶建材中以莲花、菩萨等佛教题材为装饰,可知当时泰陵陵园及寝庙建筑浓厚的宗教色彩。
杨广为掩人耳目,表现仁孝,他很是花了一番力气为其父修陵。除了宽敞的陵园外,封土底长宽各166米,上长宽各38米, 底部面积为26560平方米。陵冢高27.4米,斜高64米。呈覆斗形,夯筑而成。对夯土城垣的调查,现已基本毁坏,唯北城尚有残墙,长约130米,最高处1.2米,残存宽5.5米。夯层清晰,夯窝明显。经初步钻探,陵垣东西长756米,南北宽652米。垣墙的四角及中部都发现有大量的砖瓦残片,应是当时建有阙楼和城门的残迹遗存。山腰果树成林,山脚猕猴桃飘香,秋日游览一望无际的青纱帐,令人心旷神怡。值得注意的是,杨坚勤于政务,体恤民间疾苦,在封建帝王中颇不多见。在《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一书中,文帝因重新统一中国,列为第82位。由于他口碑好,深得百姓尊重,陵墓保存完整,未被盗挖,此地也一直以杨陵命名作为缅怀。
相关参考
皇后独孤伽罗简介 文献皇后独孤氏,名伽罗(公元543——602年),隋朝云中(今大同)人,周大司马独孤信之七女。独孤信见杨坚相貌奇伟,器宇轩昂,故将伽罗女许配为婚,时年十四。隋文帝即位之后,封为文献
皇后独孤伽罗简介 文献皇后独孤氏,名伽罗(公元543——602年),隋朝云中(今大同)人,周大司马独孤信之七女。独孤信见杨坚相貌奇伟,器宇轩昂,故将伽罗女许配为婚,时年十四。隋文帝即位之后,封为文献
杨坚的皇后杨坚的皇后是文献皇后独孤伽罗,独孤伽罗是独孤信的女儿,生于公元544年,卒于公元602年。独孤皇后自幼聪颖美丽,深得独孤信的喜爱。独孤伽罗十四岁的时候,嫁给了杨坚。当时,杨坚是将军杨忠的大儿
历史上有几位独孤皇后?历史上共有4位独孤皇后,其中3位是死后追封为皇后。1、隋朝文献皇后独孤伽罗文献皇后独孤伽罗(544年—602年9月15日),北周卫国公、关陇集团重要成员独孤信嫡女,母清河崔氏。十
本站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独孤伽罗是千古妒妇?是非功过自有后人评说。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古代历史上曾有过四位独孤皇后,北周明敬皇后、隋文帝文献皇后与唐高祖李渊元贞皇后,这三位都
全榜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独孤伽罗是千古妒妇?是非功过自有后人评说。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古代历史上曾有过四位独孤皇后,北周明敬皇后、隋文帝文献皇后与唐高祖李渊元贞皇后,这三位
独孤皇后因嫉妒杀死隋文帝妃子真相:文献皇后(西元543年?602年)独孤伽罗,隋朝云中(位于今山西.大同)人,北周大司马独孤信之七女。独孤信见杨坚相貌奇伟,器宇轩昂,故将伽罗女许配为婚,时年十四。隋文
独孤皇后因嫉妒杀死隋文帝妃子真相:文献皇后(西元543年?602年)独孤伽罗,隋朝云中(位于今山西.大同)人,北周大司马独孤信之七女。独孤信见杨坚相貌奇伟,器宇轩昂,故将伽罗女许配为婚,时年十四。隋文
隋文帝杨坚的妻子隋文献皇后独孤伽罗十四岁嫁给大将军杨忠之嫡长子杨坚。同年父亲政斗失败被杀,家道中衰,丈夫亦遭权臣猜忌。独孤伽罗保持低调谦恭作风,以期为夫消祸;周隋交替之际,亲自劝勉杨坚定下立隋大计;之
隋文帝杨坚的妻子隋文献皇后独孤伽罗十四岁嫁给大将军杨忠之嫡长子杨坚。同年父亲政斗失败被杀,家道中衰,丈夫亦遭权臣猜忌。独孤伽罗保持低调谦恭作风,以期为夫消祸;周隋交替之际,亲自劝勉杨坚定下立隋大计;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