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李承乾明明是太子为何还要谋反

Posted 长孙

篇首语:积累知识,胜于积累金银。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人物 李承乾明明是太子为何还要谋反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人物 李承乾明明是太子为何还要谋反

李承乾为什么造反你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本站小编告诉你。>李承乾的一生再次说明一个千古不易的道理:太子不能做太久。> >作为李世民的长子,李承乾打小就十分受宠,从名字就能看出来“承乾”,史书记载这一命名取自承乾宫,但皇室家族,一举一动,皆有深意,岂是随随便便给的。>李世民继位后,马上立李承乾为太子,作为长孙皇后所生的嫡长子,李承乾做太子合理合法,毫无争议,况且当时的李承乾,十分招人喜爱,史书记载:丰姿峻嶷、仁孝纯深。千万别小看这几个字,古人写文讲究言简意赅,尤其是史家用语,每个字每句话都有大深意。“丰姿峻嶷”自不必说,长得帅不帅,见仁见智,要知道李家、长孙家都是世代公卿,基因绝对过关。>而“仁孝纯深”就很讲究了,“仁”往往用来形容君王,所谓“仁者爱人”,而“孝”是评价皇族品行的必要条件,古人以孝治国,历朝历代都把孝放在第一位。如此定义李承乾,其身份地位可想而知。> >公元636年,年仅36岁的长孙皇后过世,这位以贤德著称的女子,在辅助老公登基九五后来不及享受就撒手西去,除了悲伤的李世民,长孙皇后的去世也成为李承乾命运的转折点,此前他虽已被立为太子,但在母亲的看护下,不敢造次,母亲去世后,他仿佛离开笼子的飞鸟,放入大海的游鱼,变得无拘无束,也因此肆无忌惮。>李世民忙于国事,哪里留心这些蝇头小事,且他自己天赋异禀,以为别人都如自己一般,所谓子承父业,天经地义,要知道,李世民15岁那年已经娶长孙皇后过门,17岁就带兵到雁门关营救隋炀帝,19岁更是与父亲在晋阳起兵反叛,推己及人,儿子再不济也不会差自己太多。>但世事就是这么无常,所谓“洒下龙种,收获跳蚤”,两夫妻都是人中龙凤,又是第一胎,即便用今天的科学理论推定,也应该是个三好学生,哪想到儿子如此不争气,母亲一走,就完全变了个人,飞扬跋扈不说,还在后宫搞起了同性恋,为了一个小伴家的死哭哭啼啼,多日不上朝和父亲怄气,对父亲指派来的老师也是爱理不理,最后竟然其了杀心,想把张玄素干掉,全然没有君临天下的样子,与父亲的期望值相差甚远。> >而同母的弟弟李泰却趁势而起,史书记载他:“聪敏绝伦”,这一评价同样有深意,李承乾是颜值不错,仁义孝顺,而李泰就是聪明,站在父母亲的角度,即便不偏心,也会不由之主的对聪明孩子另眼相看,史书记载李世民对李泰“特所宠异”。>长孙皇后去世那年,李泰已被封为魏王,遥领相州都督,督相、卫、黎、魏、洺、邢、贝七州军事。而爱子心切的李世民为了与儿子朝夕相处,不惜破坏制度,让李泰搬到武德殿居住。>武德殿虽然比不上东宫,可也十分靠近,当年齐王李元吉就住在这里,李世民的做法引发了李承乾老师魏征的激烈反对,认为这样做等同于释放一个危险信号,有引发夺嫡的危险。>但李世民不为所动,依然对李泰恩宠至极。>以李世民的智商,当然不会不明白这其中的道理,纵然爱子心切,也不至于犯这么大的错误,但他一意孤行的背后可能另有含义,现在看来,这更像是一种激将法,做父亲的希望借此刺激长子发愤图强,改过自新。> >可惜已经成年李承乾早已失去了早年的聪明伶俐,不但不理解父亲的苦心,还为了防止皇位落到弟弟手里,不惜发动政变。>要说李承乾已经是太子了,李世民又没有明确表露出废立之意,李承乾为什么一定要造反呢?>有这样几个原因:>(1)年少气盛,沉不住气。>李承乾谋反于贞观十六年,时年24岁,按照今天的标准,也就是个大学刚毕业的孩子,其阅历、能力并不足以保证足够的判断力,再加上侯君集等人的蛊惑,最终走上了黑路。>(2)风俗使然>唐朝虽然是汉族正统王朝,但其依然脱胎于北魏鲜卑王朝,这其中李渊的祖父起于北魏六镇,后来荣升为西魏八柱国,按照鲜卑风俗,嫡长子并非唯一继承人,其他子嗣同样可以参与竞争,虽然李氏主政中原后,采纳汉文化中的嫡长子继承制度,但文化传统的影响不是短时间内能够改变的。> >(3)局势所迫>李世民虽然没有废立之意,但他对李泰的过分宠爱让李承乾感觉到了危机,废长立幼虽然不详,但并不常见,隋炀帝杨广就是挤掉哥哥杨勇上位,父亲李世民同样不是嫡长子,长辈的真实遭遇加剧了李承乾的继位危机,让他孤注一掷,铤而走险。>(4)缺乏教养>李世民虽然生于官宦世家,但其母太穆皇后却十分不简单,她是北周定州总管神武公窦毅与北周襄阳长公主之女,按照辈分,周武帝宇文邕是她的亲舅舅。身份尊贵,持家有方,对子女的教育极为严格,虽说李世民三兄弟不和,但其能力才学却都是出类拔萃,也正因为如此,给李渊选择接班人出了个大难题。> >李承乾比之父亲就差多了,李世民早年随父亲起兵,根本无暇顾及子女教育,长孙皇后虽然贤德,但精力也都放在帮助老公打江山这件事情上,对子女疏于管教,当然,这其中也有李承乾自身和教育环境的因素,据说李世民为了督促儿子成才,把当朝名臣都委任为李承乾的老师,什么魏征、张玄素、于志宁、李百药、杜正伦、孔颖达、刘洎、岑文本、马周……这些人才学自是不必多说,但对教育学生却是一知半解,只能把师道尊严那一套照搬过来,对李承乾严格管教,动辄以禀报皇帝来威胁他,导致李承乾逆反心理严重,长此以往,师徒关系恶化,李承乾再听不进忠言。>李承乾谋反事发后,李世民依然不愿意杀他,只是将他发配到了黔州,而聪明的魏王李泰也没有因此上位,老爹喜欢他不假,但不代表不喜欢别的儿子,据说李世民自言:泰立,承乾、晋王皆不存;晋王立,泰共承乾可无恙也。可见李世民还是很了解儿子的秉性的。

相关参考

李承乾为什么要谋反?李承乾下场如何?

  自古以来,谋反的人基本没有什么好下场,就算皇子谋反也是一样的。  可在唐朝历史上,唐太宗的儿子太子李承乾就谋反了,到了要算账的时候,太宗却不忍心责罚儿子,极力保全他的性命,最终只被废为庶人,充军到

李承乾为什么谋反,李承乾为什么造反失败原因

李世民质问李承乾为什么要造反,他是怎么回答的?李世民登基后,就册封李承乾为太子,对他更是悉心教导,希望他成为一代明君,可是最终的结局却是,李承乾起兵,李世民质问李承乾为什么要这样做,他是怎么回答的?李

李承乾谋反,李承乾的谋反

李承乾的谋反唐太宗对李承乾从疏到废有一个发展过程。大体上是,贞观七年开始疏远他,然而还没有废他之意。贞观十年开始萌废立之心。这年正月,他重新调整分封了子弟17人为王;二月,除五人因年幼暂且不赴任外,其

历史秘闻 李承乾谋反,李承乾的谋反

李承乾的谋反唐太宗对李承乾从疏到废有一个发展过程。大体上是,贞观七年开始疏远他,然而还没有废他之意。贞观十年开始萌废立之心。这年正月,他重新调整分封了子弟17人为王;二月,除五人因年幼暂且不赴任外,其

李承乾为何被废除太子之位?李承乾有后代吗?

  李承乾是唐太宗和长孙皇后长子,既嫡又长,因此唐太宗对他抱有很大期望。在唐太宗看来,李承乾时候自己打下的家业最好继承人。  唐太宗对李承乾疼宠和教导都不马虎,在他还没有当上皇帝之前,就专门为李承乾请

历史人物 被唐太宗寄予厚望的太子,为什么会谋反呢

李世民嫡长子李承乾,是秦王妃长孙氏所诞下。因出生在承乾宫,故以此殿取名。公元629年,李世民即位,是为太宗皇帝。年仅八岁的李承乾被册立为太子。史书记载承乾\'\'性聪敏\'\',\'\'特敏惠\'\'

历史人物 李承乾为何被废除太子之位

  李承乾是唐太宗和长孙皇后长子,既嫡又长,因此唐太宗对他抱有很大期望。在唐太宗看来,李承乾时候自己打下的家业最好继承人。  唐太宗对李承乾疼宠和教导都不马虎,在他还没有当上皇帝之前,就专门为李承乾请

《唐砖》太子李承乾历史原型 李承乾为何黑化造反?

  《唐砖》是孑与2创作的历史穿越类小说,因为描绘了一幅壮丽的大唐图卷,写意名士风流,在起点网连载期间受到读者的欢迎。  《唐砖》作为热门IP,传出改拍电视剧的消息之后就受到原著党的期待。如今电视剧终

李承乾的母亲是谁?李承乾为什么被废?

李承乾是唐太宗李世民长子,也是李世民最喜爱的皇子,李世民继位之后即册封李承乾为太子。此后在漫长的时间中,从没有想过废除李承乾的太子之位。李世民为何对李承乾如此宠爱,和李承乾的生母脱不开关系。李承乾的生

历史人物 太子李承乾为什么会被废

唐太宗太子李承乾被废的同时,为何要把魏王李泰也给废了?下面本站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唐太宗有十四子,但只有三位嫡出;分别是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晋王李治,都为长孙皇后所生。长子李承乾早年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