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李世民在玄武门为何敢先斩后奏

Posted 史书

篇首语:带不走四季的风,就卷走一路的风景;遇不到心动的人,就孤身潇洒走四方。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人物 李世民在玄武门为何敢先斩后奏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人物 李世民在玄武门为何敢先斩后奏

李世民在玄武门为何敢先斩后奏?不怕李渊处死他吗?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无疑是在进行一场生死赌博,他敢弑杀太子,大义灭亲,难道就不怕李渊和他翻脸吗?实际上李世民敢先斩后奏也是因为他有十足的把握,因为李渊早就被他控制起来了。虽然这段历史并没有详细的说明,但李世民敢这样做,必定是做好了万全的准备,要想名正言顺首先就是说服李渊,不然他将成为全国的敌人和罪人。玄武门之变的背后,到底还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呢。> >作为中国最著名的政变之一,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和唐朝的转折点,但如此重要的政变,却在史书上留下了无数疑点,其中一个就是:射杀李建成并意外坠马之后,李世民就突然从史料上隐身了,直到一切尘埃落定之后,李世民才再度出场。>《资治通鉴》:世民从而呼之,元吉张弓射世民,再三不彀,世民射建成,杀之。世民马逸入林下,为木枝所絓,坠不能起.........世民跪而吮(李渊)上乳,号恸久之!>从射杀李建成坠马到“跪而吮上乳”,中间还发生了很多事,比如李建成李元吉部下2000余人复仇攻打皇宫等,史书上不见李世民的记载,难道这一期间李世民真的是在养伤?原来,李世民去做了这一件更大的大事!>李建成、李元吉被杀之后,部下冯立、薛万彻率领东宫和齐王府的精锐兵马两千人,疾驰赶到玄武门,准备为太子和齐王报仇,随即就爆发了激烈的战争。>《旧唐书·隐太子建成传》:俄而东宫及齐府精兵二千人结阵驰攻玄武门,守门兵仗拒之,不得入,良久接战,流矢及于内殿。>一句“良久接战,流矢及于内殿”,说明打的时间长、很激烈,以至流矢都打到内殿了。>时间如此长的激烈战争中,李世民还在史书没有说明的地方养伤,的确说不过去。作为李世民人生中最重大的选择,这时就是拖着病体,也要站出来鼓舞士气才对。而且,李世民南征北战,区区坠马就让他无法动弹了?> >因此,应该是史书故意隐去了李世民的踪迹。那么,在如此重要的时刻,还有什么更重要的事情要做呢?>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的最终目的是什么?不是单纯的只杀死李建成,而是为了皇位。>626年六月初四,玄武门之变爆发,李渊让出军政大权给予秦王李世民。当时萧瑀、陈叔达对李渊说,“秦王功盖宇宙,率土归心,陛下若处以元良,委之国务,无复事矣”,就是让李渊交出军政大权,所谓“无复事矣”,就不会再生事端了,其实是威胁李渊,不交权李世民可能会弑君。>六月初七,李世民被立为皇太子 ,正式下诏曰:“自今以后军国事务,无论大小悉数委任太子处决,然后奏闻皇帝”。八月初九,李渊退位称太上皇,禅位于李世民。李世民登基为帝,次年改元贞观。>从李渊态度来看,如果不是李世民武力威胁,何至于如此迅速的交权?>可见,玄武门之变的最终目标,不是李建成而是李渊,整场政变就有两个战场:一是诛杀李建成,二是囚禁李渊,逼其退位!所以,李世民更重要的事情,就是囚禁或控制李渊!毕竟,如果李渊大权依旧在握,那么完全可能处死李世民,反正李渊还有其他儿子。> >那么,李世民真的囚禁了李渊?尽管史书没有记载这一丑闻,但透过一些奇诡细节,却能看到李世民的隐身,不是在养伤,而是处理李渊问题。>回顾整个玄武门之变,李渊行迹非常可疑:无论是李世民李建成的冲突,还是冯立、薛万彻等率2000人攻打皇宫,为何李渊却毫不知情的优哉游哉的“泛舟海池”?>上方泛舟海池,世民使尉迟敬德入宿卫,敬德擐甲持矛,直至上所。上大惊,问曰:“今日乱者谁邪?卿来此何为?”>李建成部下攻打皇宫时,李渊还在“泛舟海池”。这时,李世民派遣尉迟敬德入宫护卫时,李渊方才大惊,知道了“有人叛乱”。皇宫人员众多,外面打的叮叮咚咚,难道无一人听到、无一人向李渊汇报?(这里虽然提到李世民,但却没有说李世民在何处,依然是隐身)>唯一的解释:李渊“泛舟海池”是虚构出来的历史,或者李渊被囚禁在海池的船上,却被说成了“泛舟海池”。>然而,这里还存在一个问题:根据史书记载,李世民等11人入宫,如此稀少的兵力,突然诛杀李建成可以,但如何囚禁护卫众多的李渊?>原因很简单,李世民率领“素所蓄养的八百勇士”,入宫控制了李渊。由于玄武门守将常何早已被李世民收买(出土的常何墓志说明了这一点),因此李世民完全能够调兵入宫。> >《旧唐书·文德皇后长孙氏传》:方引将士入宫授甲........后亲慰勉之,左右莫不感激《新唐书·文德长孙皇后传》:及帝授甲宫中,后亲慰勉,士皆感奋。>显然,李世民带领秦王府精锐入宫了。由于秦王府精锐入宫,这也解释了李建成部下攻打秦王府时,秦王府留守部下为何会“将士大惧”了,因为留守的是老弱病残,主力跟随李世民办大事去了。至于带长孙皇后入宫,很可能是政变爆发之后,李世民需要她安慰李渊嫔妃。>这些细节再一次证明,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最终目标非常明确,根本不是李建成,而是李渊,早已精心谋划,连安慰宫内嫔妃的人都找好了。>综上,李世民射杀李建成,完成第一阶段任务之后,立即率军控制李渊和重臣,清除顽固分子,长孙皇后安抚嫔妃。至于囚禁李渊和重臣的地点,可能就在海池,因为四面环水,比较利于防守,所以史书说李渊“泛舟海池”,或许未必不对,只是不是李渊心甘情愿的泛舟海池。>在出土的敦煌文书上,学者整理出一本书,即唐初民间话本《唐太宗入冥记》,书中记载了一句话,地府判官崔府君问李世民,“大唐天子太宗皇帝在武德九年,为甚杀兄弟于前殿,囚慈父于后宫?”>可见,李世民囚禁李渊之事早已民间流传,只是如此丑闻,被李世民掩盖了下去。所以体现在史书上,就出现了李世民突然隐身,等到尘埃落定之后才再度出现。

相关参考

唐太宗李世民为何发动“玄武门兵变”?

唐太宗李世民说发动“玄武门兵变”是被逼的,赵匡胤笑了;宋太祖赵匡胤说“黄袍加身”是被逼的,曹丕笑了;魏文帝曹丕说接受汉帝禅让是被逼的,司马炎笑了;晋武帝司马炎说以晋代魏是被大臣们逼的,石敬瑭笑了;后晋

玄武门兵变后,李世民霸占李元吉的老婆,为何还要杀了兄弟的孩子?

玄武门兵变后,李世民霸占李元吉的老婆,为何还要杀了兄弟的孩子?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说起古代历史,唐朝是最为繁华昌盛的朝代,其中,贞观之治就是李世民所创造的,但是在他的身上依然有许许多多

历史军事 秦琼为何不随李世民参加玄武门兵变?

公元626年是大唐建国的第九个年头,是李世民虎牢关大捷,扫定中原的第五年后,这一年唐朝终于由战乱开始走进天下初定的和平。这一年的一个夏天,太白经天,这样一个往往预示某种重大事件的天文现象意味着什么,已

唐朝大将秦琼为何不随李世民参加玄武门兵变?

公元626年是大唐建国的第九个年头,是李世民虎牢关大捷,扫定中原的第五年后,这一年唐朝终于由战乱开始走进天下初定的和平。这一年的一个夏天,太白经天,这样一个往往预示某种重大事件的天文现象意味着什么,已

唐朝大将秦琼为何不随李世民参加玄武门兵变?

公元626年是大唐建国的第九个年头,是李世民虎牢关大捷,扫定中原的第五年后,这一年唐朝终于由战乱开始走进天下初定的和平。这一年的一个夏天,太白经天,这样一个往往预示某种重大事件的天文现象意味着什么,已

身为嫡长子,名正言顺的大唐太子,李建成为何会在玄武门一败涂地?

身为嫡长子,名正言顺的大唐太子,李建成为何会在玄武门一败涂地?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玄武门事变,太子李建成一败涂地还饶上了弟弟李元吉,逼得李渊只能让权给李世民,其实现在看起来应该是必然的

唐朝历史 玄武门之变发生在哪个皇帝玄武门玄武门,是唐代长安城的北大门默

纵观历次玄武门政变,其中最著名、最惊险的,还是公元626年由李世民发起的第一次“玄武门之变”。那场惊心动魄的惨剧隐藏在种种史料典籍的字里行间,阴冷刺骨。当年,一个拥有着赫赫战功和众多勇将谋士的秦王李世

历史人物 玄武门之变其实根本不是发生在玄武门

在人们的印象中,玄武门之变是这样的:李建成想要谋害秦王,于是在玄武门内布置了伏兵,等李世民一行赶到,城门立马关闭,经过一番厮杀,李建成、李元吉人头落地。>但是在史书中,是李世民想要伏击李建成,而且埋伏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为何过俩月才登基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唐朝都城长安爆发了一场流血政变,秦王李世民率领亲信埋伏在玄武门附近,将进宫的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杀害。之后李世民派大将尉迟恭手持兵刃来到宫中,将唐高祖李渊控制了起来。此时李世民已经

玄武门之变后,李渊为何主动让位

大唐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李世民设计在玄武门诛杀了大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然后派心腹尉迟敬德披甲入宫,要求李渊立李世民为太子,并下昭宣布李建成和李元吉谋反被杀。至此,大唐初期的这场旷日持久的夺嫡之争,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