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裴矩生平简介与历史成就及典故

Posted 可汗

篇首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人物 裴矩生平简介与历史成就及典故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人物 裴矩生平简介与历史成就及典故

裴矩,字弘大,本名世矩(547年-627年),河东闻喜人士(现山西闻喜),隋末唐初时期时期外交家、政治家、地理学家、战略家。 人物生平>早年经历>裴矩自幼丧父,由伯父裴让之抚养成人。他勤奋好学,文章华美,颇有心计,在北齐历任司州兵曹从事、高平王文学。北齐灭亡后,裴矩被定州总管杨坚征辟为记室,深受器重,后因母丧返回家乡闻喜守孝。大象元年(579年),北周静帝任命杨坚为丞相。杨坚遣使前往闻喜,召裴矩回京,授为丞相府记室。开皇元年(581年),杨坚称帝,建立隋朝,是为隋文帝。裴矩升任给事郎,主管内史省事务,代理内史舍人。>平定岭南>开皇八年(588年),隋文帝任命晋王杨广为元帅,率军南伐陈国,裴矩则任元帅府记室。隋军攻破丹阳后,杨广命裴矩与高颎一同收集陈国的地图、户籍。开皇十年(590年),裴矩奉诏巡抚岭南地区。他尚未启程,高智慧、汪文进便在江南作乱,使得吴越一带道路难以通行。裴矩行至南康,聚集士卒数千人。>这时,俚帅王仲宣进逼广州,又命部将周师举围困东衡州。裴矩与大将军鹿愿解东衡州之围,先后在大庾岭、原长岭击破叛军,斩杀周师举,一直打到南海。王仲宣大惊,溃散而回。后来,裴矩安抚岭南二十余州,并承制任命州中渠帅为刺史、县令。>裴矩回朝后,隋文帝在大殿慰劳,并对高颎、杨素道:"裴矩率三千敝卒,一直打到南康,有这样的臣子,还有什么忧虑的呢!"裴矩因此被授为开府,赐爵闻喜县公,并担任民部侍郎,不久又改任内史侍郎。>讨伐突厥>当时,突厥强盛,而都蓝可汗之妻大义公主又是北周宗室女,因此常入侵边境。开皇十三年(593年),大义公主与随从私通,被长孙晟揭发。裴矩趁机请求出使突厥,游说都蓝可汗,让他杀死大义公主。后来,大义公主果然被杀。开皇十九年(599年),都蓝可汗与达头可汗联盟,并大败启民可汗。启民可汗南下归附隋朝。>隋文帝任命太平公史万岁为行军总管、裴矩为行军长史,出兵定襄道,趁机攻打突厥。同年十二月,都蓝可汗被部下杀害,达头可汗自立。开皇二十年(600年),史万岁击破达头可汗,却在回朝后被隋文帝冤杀。裴矩的战绩因此未被叙录,后奉命抚慰启民可汗,升任尚书左丞。仁寿二年(602年),独孤皇后病逝。裴矩与牛弘参照《齐礼》,制定殡葬制度,改任吏部侍郎。>经略西域>隋炀帝杨广继位后,西域诸国纷纷前往张掖,同中原往来通商,裴矩奉命监管互市。他知道隋炀帝有吞并西域的打算,便查访西域的风俗、山川等情况,撰写《西域图记》三篇,回朝奏明朝廷。隋炀帝大喜,每日都向他询问西域情况。>裴矩盛赞西域珍宝,又提议吞并吐谷浑。隋炀帝遂命裴矩经略西域,又拜他为民部尚书。不久,裴矩升任黄门侍郎、参预朝政,并前往张掖,引导西域蕃邦入京朝贡。>隋炀帝祭祀恒山时,西域有十几个国家遣使助祭。大业四年(608年),裴矩游说铁勒,让他们出兵攻打吐谷浑。吐谷浑大败,可汗伏允向隋朝遣使请降,并求取救兵。隋炀帝命杨雄、宇文述率军迎接。>伏允畏惧隋军,不敢投降,率部西迁。宇文述攻入吐谷浑境内,夺取曼头、赤水二城,掠夺大量人口。吐谷浑大举南迁,其原有领土东西四千里、南北二千里皆被隋朝占领。大业五年(609年),隋炀帝打算西巡河右。裴矩遣使游说高昌王麹伯雅与伊吾吐屯设等人,许以厚利,让他们派使者入朝。三月,炀帝西巡,到达燕支山。>高昌王、伊吾设等人与西域二十七国国主亲自相迎,并佩金玉,披锦缎,焚香奏乐,歌舞喧哗,还让武威、张掖等郡百姓穿着盛装跟随观看,车马堵塞,绵延十余里,以显示中原的强盛。>隋炀帝非常高兴,进封裴矩为银青光禄大夫。大业六年(610年),隋炀帝到达东都洛阳。裴矩以"蛮夷朝贡者多"为由,建议隋炀帝召集四方艺人,在洛阳端门街陈列百戏,让官员百姓盛装华服,任意观看。三市店肆还设置帷帐,大摆酒席,对蕃民盛情款待。蕃民嗟叹不已,都称中原是神仙之地。>裴矩因此得到隋炀帝的赞赏,并协助薛世雄修筑伊吾城。后来,裴矩又进献反间计,使射匮可汗进攻处罗可汗,处罗可汗只得随使者入朝。>随征辽东>大业七年(611年),裴矩随隋炀帝巡幸塞北,到达启民可汗属地。当时,高句丽已先遣使与突厥沟通。启民可汗不敢隐瞒,便带高丽使者前来拜见炀帝。裴矩趁机进言:"辽东早在周朝便是中国领土,先帝便有意讨伐,陛下又怎能让之仍为蛮夷之地。臣愿当面告诫高句丽使者,让他们告诉其国王,命其速来朝廷进见,不然便联合突厥出兵征讨。">隋炀帝采纳了裴矩的建议,但高句丽国王高元却不肯入朝。大业八年(612年),隋炀帝发兵征讨高句丽,裴矩兼领武贲郎将,随军出征。隋军最终兵败而回。大业九年(613年),裴矩再次随征高句丽。>当时,杨玄感叛乱,兵部侍郎斛斯政叛逃高句丽。裴矩兼掌军中事务,进位右光禄大夫。八月,隋炀帝回师涿郡,剿灭杨玄感,又命裴矩安抚陇右一带。裴矩前往会宁,抚慰曷萨那部落,并让阙达度设入侵吐谷浑,大肆劫掠,壮大其部落。隋炀帝对他大加赏赐。>总领北蕃>大业十年(614年),裴矩随隋炀帝前往怀远镇,并总领北蕃军事。他欲分化东突厥始毕可汗的势力,便建议将宗室女嫁给始毕之弟叱吉设,并封其为南面可汗。叱吉设未敢接受,而始毕可汗也心生怨念。>裴矩又进言:"突厥人本来很单纯,容易离间,但却有很多狡猾的西域胡人为他们出谋划策。其中史蜀胡悉最为诡计多端,备受始毕信任,必须除掉此人。"他在得到炀帝的同意后,命人将史蜀胡悉诱骗到马邑互市,加以杀害,并遣使回报始毕可汗,称史蜀胡悉是背叛可汗。>但始毕可汗知道事实真相,从此不再向隋朝朝贡。大业十一年(615年),隋炀帝巡狩北塞,被始毕可汗率领数十万骑兵围困在雁门关。裴矩与虞世基每日都留宿在朝堂之中,以备顾问。雁门解围后,裴矩随炀帝返回东都洛阳。后来,西突厥射匮可汗派侄子与西蕃诸胡一同入朝朝贡,隋炀帝命裴矩设宴接待。>从幸江都>大业十二年(616年),裴矩随隋炀帝前往江都(今江苏扬州)。当时,天下大乱,义军四起,各处郡县纷纷上奏朝廷,裴矩奏知炀帝。炀帝大怒,让他回长安接待蕃国使臣,但裴矩却称病未去。 后来,炀帝更加骄奢淫逸,裴矩只是逢迎取悦,不敢有所谏诤。义宁元年(617年),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屈突通驻守河东,但却兵败归降,隋炀帝向裴矩问策。裴矩趁机劝谏,建议炀帝返回关中平叛,炀帝不听。当时,骁果军思家心切,纷纷逃离江都。裴矩向炀帝进言,建议将江都寡妇和未嫁女子配给士卒,让他们在江都成家。骁果军都对裴矩非常感激,军心逐渐稳定。 同年十一月,李渊攻入长安,立代王杨侑为帝,自任大丞相、唐王。>辗转归唐>武德元年(618年),宇文化及发动江都之变,弑杀隋炀帝。裴矩当时正在上朝途中,也被叛乱的骁果军擒获,但因当初为骁果娶妇之举,未被杀害。宇文化及立秦王杨浩为帝,任命裴矩为侍内(即侍中)。后来,宇文化及篡位,建立许国。裴矩被授为尚书右仆射、光禄大夫、河北道安抚大使,封蔡国公。>而这时,李渊早已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是为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宇文化及兵败被杀,裴矩又被窦建德俘获。窦建德认为裴矩是隋代旧臣,对他非常礼遇,任命他为吏部尚书。>裴矩后又以尚书右仆射之职主持铨选,并制定朝纲礼仪,使得夏国法度完备。窦建德大悦,常向他咨询政事。武德三年(620年),窦建德渡过黄河,攻打孟海公,命裴矩与大将曹旦一同留守洺州。武德四年(621年),窦建德在虎牢关之战中被秦王李世民生擒。>曹旦接受长史李公淹与唐朝使臣魏徵的劝说,决定降唐,便让裴矩与李公淹、魏徵前往长安,并将崤山以东地区全部献给唐朝。 裴矩被授为殿中侍御史,封安邑县公。 武德五年(622年),裴矩被拜为太子左庶子,后改任太子詹事。>晚年拜相>武德八年(625年),裴矩兼任检校侍中。 当时,西突厥统叶护可汗遣使入朝,请求和亲。唐高祖认为西突厥距离唐朝甚远,难以提供援助,因而犹豫不决。裴矩进言道:"如今东突厥强盛,为国家当前的利益着想,应该远交近攻。>臣认为应该答应和亲,以威慑颉利可汗。等中原国力殷实,能对抗东突厥,我们再考虑适宜的对策。"唐高祖听从了他的建议。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诛杀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二王余党退守东宫,欲与李世民决战。>李世民命裴矩前往劝谕,东宫兵马纷纷逃散。不久,李世民被立为皇太子,并于八月继承帝位,是为唐太宗,任命裴矩为民部尚书。当时裴矩年近八十,但却精神矍铄,又精通典制,深受太宗推崇。贞观元年(627年),裴矩病逝,时年80岁。追赠绛州刺史,谥号敬。>历史成就>裴矩是隋朝著名外交家、战略家,曾用离间计分裂突厥,借内耗削弱其实力,从而减轻对中原的威胁,为日后唐朝战胜突厥埋下伏笔。他还经略西域,致力于中西商贸和文化交流,使西域四十国臣服朝贡于隋朝,拓疆数千里,史称"交通中西,功比张骞"。 此外,裴矩还是著名的地理学家,曾编写《西域图记》三卷,记载西域四十四国的地理资料。>历史典故>选曹七贵>大业初年,牛弘虽然担任吏部尚书,但却不能专行铨选之权。隋炀帝另外命纳言苏威、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左骁卫大将军张瑾、内史侍郎虞世基、御史大夫裴蕴、黄门侍郎裴矩参与铨选事务,时人遂将他们七人称为"选曹七贵"。>廷谏太宗>唐太宗继位后,决意惩治腐败,便让人进行"钓鱼执法",结果刑部司门令史收受绢帛一匹。太宗大怒,欲将其处死。裴矩进谏道:"此人受贿,确实该杀,但陛下让人试探,就是故意陷害别人,恐怕不符合导德齐礼的古训。"唐太宗大悦,召集百官道:"裴矩能当廷诤谏,不肯面从,假如事事都能如此,天下何愁不治!"

相关参考

历史人物 曾巩生平简介与历史成就及典故

曾巩,字子固(公元1019年—1083年),建昌军南丰人士(现江西南丰),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在京九年,一直从事古籍整理工作。后经本人要求,先后上任越州通判,知齐、襄、洪、福、明、毫诸

历史人物 苏辙生平简介与历史典故及文学成就

苏辙,字子由,一字同叔“唐宋八大家”之一(公元1039~公元1112)北宋时期重权之臣,官至宰相,著名文学家。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其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

历史人物 白朴生平简介与历史成就及典故

白朴(公元1226—约公元1306)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白朴自幼聪慧,记忆过人,精于度曲。终身未仕。其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合称为元曲四大家,他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曲作家、杂剧

历史人物 白朴生平简介与历史成就及典故

白朴(公元1226—约公元1306)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白朴自幼聪慧,记忆过人,精于度曲。终身未仕。其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合称为元曲四大家,他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曲作家、杂剧

历史人物 仙才曹植生平简介与历史典故及成就

曹植,字子建(公元192-公元232),沛国谯人士(现安徽省亳州市)。三国时期曹魏著名文学家,其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更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人物生平>才气逼人>

历史人物 贯云石生平简介与历史典故及成就

贯云石,原名小云石海涯。字浮岑,号成斋,疏仙,酸斋(公元1286年-公元1324年),元朝时期著名诗人、散文家。贯云石做过翰林学士,在钱塘卖药为生,自号“芦花道人”,爱慕江南风物,憧憬恬静闲适的生活。

历史人物 朱熹生平简介与历史典故及成就

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自号晦庵,晚称晦翁(公元1130年9月15日—公元1200年4月23日),世俗尊称其为朱文公,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南宋时期著名诗人,教育家,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

历史人物 凌统生平简介与历史成就及典故

凌统,字公绩(公元189年-公元217年,另一说法公元189年-公元237年),吴郡馀杭铜仁市人士(现浙江杭州市余杭区),三国时期东吴孙权帐下名将。年少名盛>凌统的父亲凌操轻侠有胆气,孙策初时兴兵,每

历史人物 凌统生平简介与历史成就及典故

凌统,字公绩(公元189年-公元217年,另一说法公元189年-公元237年),吴郡馀杭铜仁市人士(现浙江杭州市余杭区),三国时期东吴孙权帐下名将。年少名盛>凌统的父亲凌操轻侠有胆气,孙策初时兴兵,每

历史人物 杨国忠生平简介与历史成就及典故

杨国忠,原名钊(公元700年-公元756年),蒲州永乐人士(现山西永济),祖籍为弘农华阴(现陕西华阴市),唐朝权臣。接任宰相杨国忠在与宰相李林甫的关系上,起初,二人一唱一合,杨国忠为了向上爬,竭力讨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