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刘备之死的真相是什么
Posted 丞相
篇首语: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人物 刘备之死的真相是什么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人物 刘备之死的真相是什么
刘备之死的真相是什么?白帝城托孤究竟是“真心话”还是“阴谋论”?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刘备之死,正史记载:>章武三年,夏四月癸巳,先主殂于永安宫,时年六十三。>一个“殂”字,完事——然而不知怎么死的。于是,后世对刘备之死的认知是:死于白帝城,但不知怎么死的。然而,三国后千年,鄯善出土的一本古书足以重塑人们的认知。考古学者在新疆鄯善发现了迄今最早的裴注三国志抄本,因新疆干燥的气候得以保存千年。> >鄯善裴注三国志抄本:《步骘传》> >鄯善裴注三国志抄本:《虞翻传》>这部残卷中,有句正史无载的内容涉及刘备之死:>朕初疾但下痢耳,后转杂他病,殆不自济。>下痢:东晋《肘后备急方》:痢疾之简称;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以其泄利不爽,名之下痢。意思明白:刘备如厕出了问题。但刘备随后说自己因下痢而转杂他病,并因此致命(殆不自济:自己不行了),显然,刘备可能得了某种绝症,进而由肠胃引发全身病变,可能是胃癌或肠道癌类绝症。然而,刘备之死,如此凄惨,生于蜀汉的陈寿,自然不会在正史中详细描述这些。>从刘备之死因,我们还能辐射出另一个问题:刘备死前的日子,到底经历了什么?>关于这个问题,大家通常的认知是:刘备在夷陵打了败仗,旋即退往白帝城,接着自己不行了,丞相诸葛亮从成都赶来,刘备托孤,说出了那句著名的:如其才,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然后就离世了。这一认知,绝大多数拜罗贯中先生之笔,有其历史依据,但又和历史真相有很大不同。当然,这里并非否定演义的价值,演义作为文学作品,自然有其辉煌之处,只是这里暂时不谈演义,只谈正史。>我们从夷陵之战结束后说起。《先主传》记载:>原文┃章武二年,夏六月,陆议(陆逊本名陆议)大破先主军于猇亭,将军冯习、张南等皆没。先主自猇亭还秭归,收合离散兵,遂弃船舫,由步道还鱼复,改鱼复县曰永安。译文┃章武六年,六月,夏,陆议在猇亭大破刘备大军,刘备将领冯习、张南等皆战败。刘备从猇亭退至秭归,收拾离散士卒,于是丢弃船只,从陆路退还鱼复,将鱼复县的名字改为永安。> >关羽失荆州后,东吴和蜀汉之间的领土,虽然名曰接壤,实际并没有直接接壤。蜀汉荆州的心脏,是江陵,江陵是南郡的郡治。而南郡和当时的益州之间,还隔着两个郡,一个叫做宜都郡,刘备战败的猇亭就在这里,另一个叫做建平郡,这个建平郡,才直接与益州接壤。因此,宜都郡和建平郡,是当时蜀汉和东吴的缓冲地带。这两个郡横跨几百公里。> >从猇亭战场到蜀汉永安,可走陆路,也可走水路。《先主传》说,刘备撤军时,放弃战船,也就是放弃水路,而走陆路,我认为可能是防止东吴从水路追击自己。鉴于巴东的地形特点,多山难行,水路追击,要比陆路追击快得多,而且不耗费什么力气。刘备抛弃战船这事,陆逊在追击时应该知道,他当时也很可能测算过追击的成功率,最后觉得过于冒险,以及不能和蜀汉彻底死磕,于是放弃了追击。刘备在章武二年六月撤军,猇亭相距永安几百公里,则刘备大军撤到永安,至少也要十天半月左右,因此,刘备可能是在六月底到七月初,到达永安的。而永安的别称,就叫白帝城。以及,刘备到永安时,永安还叫鱼复,刘备旋即将此名改为永安,取个吉祥之名。刘备一方面要通过这种方式,以图吉谶,另一方面,要以此安定军心。>刘备到达永安后,并不是我们通常认为的那样,立即就不行了,他还做了许多事情。>原文┃章武二年,秋八月,收兵还巫。冬十月,诏丞相亮营南北郊于成都。孙权闻先主住白帝,甚惧,遣使请和。先主许之,遣太中大夫宗玮报命。译文┃章武二年,九月,秋,刘备收兵回到巫县。十月,冬,刘备下诏命丞相诸葛亮在成都营建南北郊。孙权听闻刘备驻扎白帝城,非常恐惧,遣使请和。刘备答应了,遣太中大夫宗玮回复孙权。>这则史料中说,刘备在八月“收兵还巫”,考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三国两晋时期》,巫县在永安城东,在蜀汉和东吴的边境线上,当时刘备大军已经屯住在永安,之后又将大军东迁,迁往永安之东的巫县。东汉时期,巫县隶属荆州南郡(当时还没有设立宜都郡和建平郡),故而,刘备此举,很可能是在决定以此地为今后蜀汉之东境边界线。这说明,三国蜀汉的东部边界,是刘备死前自己确定的。> >孙权听说刘备在白帝城,自己非常恐惧,不知诸位以为可信度如何,我认为不太可信。刘备征讨东吴,率军十万人左右,战败后“收拾残军”,可见这十万大军,死伤者,逃亡者,流散者甚众。且刘备作为主帅,锐气已失。敢问,在这种情况下,孙权为何要非常恐惧呢。以及,后世多认为是诸葛亮恢复了与江东的关系,实际不然,史料中记载,刘备在去世前,就已经恢复了和江东的外交关系,达成和平协议了。后来,刘备还让诸葛亮在成都南北修建郊区,等等。从刘备六月战败至此,已经过去了整整半年时间,刘备还活着呢。>之后,才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托孤一事。>原文┃章武三年,春二月,丞相亮自成都到永安。先主托孤于丞相亮,尚书令李严为副。章武三年,夏四月癸巳,先主殂于永安宫,时年六十三。译文┃章武三年,二月,春,丞相诸葛亮从成都到永安。刘备托孤于丞相诸葛亮,尚书令李严为诸葛亮之副。章武三年,四月癸巳,夏,刘备死于永安宫,时年六十三岁。>刘备在章武二年六月兵败,在章武三年四月离世,期间已经整整过去了十个月,并非通常认为的那样,不久就去世了。> >说完了刘备死前的经历,我们再说说刘备托孤诸葛亮这件事。刘备托孤,历世千年,音容犹在,感人肺腑。我们感动的,是刘备和诸葛亮的君臣之情,是一位国君对丞相的无限信任。刘备起兵时,二十三岁(184),南征北战二十五年,一无所有,得到荆州四郡和南郡江陵时(209),已经四十八岁了,死时,六十三岁(223)。也就是说,刘备花了自己人生五分之四的时间打拼,结果什么也没打拼出来,在自己人生最后五分之一的时间内,终于取得了成功,然而早早又离开了。但是刘备在自己这样的一生结尾处,对诸葛亮说:孔明,如果我儿子不行,你就把我的江山拿去吧,这样有利于国事。这恐怕就是最能戳中后人泪点的地方吧。这件事在《诸葛亮传》中是这样记载的:>章武三年春,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刘备对诸葛亮所言中,先说“君必能安国,终定大事”,然后才说“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显然,刘备在这里是将“安邦定国”,放在了首位。至于这江山是不是汉家的,虽然重要,但鉴于诸葛亮和自己的君臣之情,以及蜀汉当时的现状,这件事恐怕是要放在第二位了。以当时蜀汉的国力来看,如果刘备不这么说,别说自己的江山是不是被诸葛亮取代,自己的江山还能不能存续,都是问题。> >一方面,如果诸葛亮取代刘备的江山,至少是给刘备自家人取了。另一方面,刘备和诸葛亮到最后,都能这样坦然,他们的理想和志向,也一定是匹配的,否则,早翻脸了。例如,刘备托孤的,除了诸葛亮,还有李严,李严后来做的那些事,诸位知道,又是要割据,要是要当王,诸葛亮不是分分钟把李严处理掉了么。因此,我认为这就是刘备死前的肺腑之言,他的真心实意,就是在告诉诸葛亮:为了我们共同的事业这个大目标,我可以牺牲自己这一部分。后世所说的“阴谋论”,恐怕真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当然,这是我的个人见解,欢迎大家一起探讨,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前面说到,刘备托孤的对象,除了诸葛亮,还有李严。纳入李严,我认为是考虑到当时蜀汉集团内部的利益和矛盾问题。刘备的基业,主要就是荆州和益州,自然,刘备手下的人,主要就是荆州一派和益州一派。诸葛亮是荆州一派的代表人物,而益州一派的代表人物,就是李严。> >李严在蜀中,有着很大的影响力,刘备入川前期,最倚重的就是法正和李严。法正去世后,李严俨然是川蜀一系的代言人了,直接代表着这一系的利益。川蜀一系,在一开始和刘备的荆州一系有许多摩擦与不和,彭羕案、廖立案、来敏案,等等,都是当时的代表性事件。刘备去世前,蜀中的两派势力之间的矛盾虽然已经缓和了许多,但仍然有不少潜在危机,比如廖立,甚至直接诽谤刘备本人。>亮表立曰:“长水校尉廖立,坐自贵大,臧否群士,诽谤先帝,咨毁众臣。”>即便如此,诸葛亮也没有杀之,只是把他废为平民,这就是考虑到了川蜀一系的原因。但是,李严在后期,逐渐堕落萎靡,做出了许多匪夷所思的事情,比如拥巴州自立,骗诸葛亮撤军,等等。而那时候,诸葛亮在蜀汉已经功德盖世了,基本上能让所有人都拥护他,所以,诸葛亮就把李严处理掉了,但依然没有杀,而是废为了平民。从此以后,诸葛亮在蜀中才是真正的一人独大,除了刘禅(和他的黄皓),再无牵绊了。相关参考
本站网:小编整理了一些关于“历史上赵云是怎么死的,赵云之死真相(死前被贬官)”的详细内容,方便你详细了解!赵云算是三国史上最完美的人物,常胜将军赵云是怎么死的,在随诸葛亮北伐之时,领命在箕谷阻挡曹真的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水浒传的王伦之死,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又看到一个有趣的问题,是针对吴用的。事实上,梁山上被黑得最惨的人中,除了宋江,大概就要数吴用了。很多人说他只会坑人,却不知道梁山
本站网:小编整理了一些关于“杨玉环怎么死的,杨玉环之死真相(没有死逃亡到海外)”的详细内容,方便你详细了解!杨贵妃是唐玄宗的爱妃,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杨玉环怎么死的一直引起诸多猜测。官方说法记载最多的
民国二十三年,胡适在日记中写道:“杨宇霆若不死,东北必不会如此轻易失掉。”杨宇霆这位旧军阀之死,竟然能够让这位大文人发牢骚。毕竟就在三年前,东北边防军参谋长荣臻,在下令给奉军各部曾言:“不准抵抗,不准
说到刘伯温其实大家也应该知道的,那就是这个人还是挺给力的一个人的,是明代非常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但是话说刘伯温的死好像十分的有话说,因为死亡原因成迷了,那么有的人要问了,这个刘伯温到底是怎么死的呢?
李如松,字子茂,号仰城,师承直浙总督胡宗宪的头号幕僚徐渭,宁远伯、辽东总兵李成梁的长子。李如松初为铁岭卫指挥同知,后因战功升任神机营副将,万历十一年(1583年),李如松出任山西总兵,万历十五年,李如
说到杜甫小编相信很多人都是知道的,杜甫是中国古代史上著名的诗人词人。当然了,关于杜甫的诗词还是有很多的,我们从小就开始接触杜甫的各种唐诗。那么,关于杜甫的死也是有很多的人在议论,到底杜甫是怎么死的呢?
晋景公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国君,是一位有着雄才大略的君主。晋景公与楚庄王争夺过春秋时期霸主的地位,虽然晋景公最后失败了,但晋国在春期时期也还算是一个强国,更何况晋景公治理国家还是很有一套的。那么,晋景公最
晋景公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国君,是一位有着雄才大略的君主。晋景公与楚庄王争夺过春秋时期霸主的地位,虽然晋景公最后失败了,但晋国在春期时期也还算是一个强国,更何况晋景公治理国家还是很有一套的。那么,晋景公最
揭开历史悬案冯玉祥之死的真相:上世纪四十年代末,冯玉祥决定回祖国来参加建设新中国的大业。可惜冯玉祥归途中却遭遇轮船失火遇难,卒年66岁。冯玉祥的死,成为一大历史悬案。 “胜利”号上到底发生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