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清朝一个神秘的猎场,康熙去了48次,乾隆去了40次,雍正呢

Posted 木兰

篇首语:丈夫欲遂平生志,一载寒窗一举汤。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人物 清朝一个神秘的猎场,康熙去了48次,乾隆去了40次,雍正呢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人物 清朝一个神秘的猎场,康熙去了48次,乾隆去了40次,雍正呢

清朝一个神秘的猎场,康熙去了48次,乾隆去了40次,雍正呢?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清军入关之后,顺治帝后面的三位皇帝,即康熙、雍正、乾隆在清史中政绩突出,他们所在的时期,称之为“康乾盛世”。康熙开疆僻壤、安定江山,雍正蓄意改革、励精图治,乾隆则比较幸运,有祖、父留下的产业可以挥霍。在清史中,有一个神秘场所,康熙一生去了48次,乾隆去了40次,雍正却缺席了13年,雍正登基后从来没去过这个地方,它就是木兰猎场。> >木兰猎场,又称木兰围场,是清朝历史上最为神秘的场所之一,因为没有皇帝的带领,任何人都不允许踏入这篇广袤的湿地。这片猎场开辟于康熙时期,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家猎场,占地面积空前,相当于4000多个圆明园的大小,分为70多个围,每个围都是一个单独的猎场。> >康熙8岁登基,直到除掉鳌拜之后,他才开始亲政,康熙很向往祖先们的生活环境。康熙十六年,康熙第一次北巡,路过承德和内蒙古中间的草原时,止不住内心激动之情,策马狂奔,有意将这个地方划为猎场。因为自从清军入关之后,八旗子弟缺乏练兵的场所,新一代满洲人甚至连骑马射箭的能力都每况愈下,当年骁勇善战的八旗士兵,已经名不副实。4年之后,康熙正式建立木兰猎场,让八旗将士在关内也能感受祖先们射猎的风采。> >木兰猎场的建立,至少有3个重大的作用。>第一,康熙为了表示自己不忘本,建立猎场,每年带领八旗将士和王公贵族、皇子皇孙们前去狩猎,确实能提高满人的骑射本领,在军事方面作用明显。>第二,木兰猎场的建立,每年邀请蒙古各部,朝鲜等藩国前来观礼,这种声势浩大的皇家活动,从某种程度上对周边国家是一种震慑。>第三,木兰围猎虽然是满洲人的集体活动,但归根结底还是以皇帝为中心,这是清朝皇帝作秀的最佳场所,通过木兰围猎,可以展示皇帝的勇武和统治力,让皇帝得到极大的满足感。> >所以,康熙每年都至少会去一到两次木兰猎场,康熙的一生去了48次,康熙六十一年,也就是他生命的最后一年秋天,康熙拖着病体仍旧出现在了木兰猎场。乾隆即位后,先后来过40次木兰猎场,每一次规模都超过康熙时期,非常宏大。然而,翻遍整个清史资料,从未发现雍正登基后来过木兰猎场。如此威武宏大的皇家围猎,为何雍正皇帝会缺席13年不来这里呢?> >其实,如果说雍正没有来过木兰猎场,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雍正为皇子时,康熙几乎每次塞外行围,都会带上诸位皇子,雍正很少缺席。但雍正登基后,确实没有以皇帝的身份来过木兰猎场。>雍正登基之初,上书房大臣马齐曾经建议,皇上要效仿先帝,每年去木兰行围,没想到这个建议会被雍正拒绝。其他大臣也多次建议雍正去,雍正最后给出的理由有3点:>其一,“朕事务繁多,抽不开身。”毕竟,雍正确实是个非常勤政的皇帝,每天奏折都批改不完,哪来的时间去打猎。>其二,“朕一心礼佛,喜静,不喜动。”的确,雍正不喜欢动,很少出门,更很少出宫。>其三,“朕不欲杀生。”这个理由无法反驳,总之,雍正总能找出不去的理由。> >其实,不仅木兰猎场雍正不去,康熙和乾隆在位时,都喜欢南巡,也就是所谓的“下江南”,可从未有人听说过“雍正下江南”。可见,雍正确实比较另类,不喜欢效仿康熙。也有人说,雍正是位比较“务实”的皇帝,对于“木兰行围”“南巡”这种劳民伤财的大型户外活动,从内心是反对的。> >但雍正是极其聪明的,他虽然不喜欢去木兰围猎,但在雍正临死前,曾下旨:>“后世子孙,当遵皇考所行,习武木兰,毋忘家法。”>也就是说,雍正因为自己没有去木兰围猎,怕给后世留下把柄,临终下了一道圣旨,让子孙后世不要忘记祖宗家法,要勤去木兰猎场,并且把这个定为“家法”。这样一来,就没人敢指责雍正不去打猎了。

相关参考

三国神秘消失的五大名将,他们最终到底去了哪里

历史记载着时间长河中的种种故事,但其实我们都很清楚,历史是拼凑出来的,特别是乱世之年,历史的连续性就显得很模糊。这其中也有许多下落不明的人,不过与其说是下落不明,还不如说历史并没有记录后来发生的事情。

清朝灭亡时还有一批太监存在 灭亡之后他们到底去了哪里

清朝灭亡时那些太监去了哪里,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历史上存在着这样一批人“太监”中国历史上一直处于战乱的年代,老百姓名不聊生。为了生活他们不得不去

历史人物 许褚到底去了什么地方 为什么曹操死后他却神秘消失了

熟悉《三国演义》的读者都知道,三国演义中有着“一吕二赵三典韦”的说法,就是按照武力值来排序的话,吕布当仁不让是第一,毕竟三英战吕布嘛,吕布一人打三人都不成问题。第二就是赵云,长坂坡七进七出,着实是一员

后宫佳丽只能靠翻牌子?皇帝的办法可多了去了

我们常常用后宫佳丽三千来形容皇帝妃子众多,其实在历史上,有的朝代皇帝的妃子是非常少的,有的却非常多,可不仅仅只是三千佳丽,有的都上万了。清朝的皇帝妃子都比较少,最多的就是乾隆帝,一生也只有55个妃子,

历史秘闻 “九龙宝剑”最后去了哪里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九龙宝剑”最后去了哪里?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嘉庆四年正月初三,乾隆驾崩,享年八十八岁。乾隆曾是一国皇帝,葬礼很隆重,陪葬品也不少。他在位六十年,当了四年太上皇,几十

消失的继后画像到底去了哪里?乾隆为什么不废掉纯帝继皇后?

  关于乾隆皇帝的三位皇后,最为出名的应该是他的原配皇后富察氏。孝贤纯皇后富察氏病逝以后,乾隆悲伤不已,还专门写了《述悲赋》抒发自己的悲伤思念之情。大体意思就是富察氏死了,他觉得非常伤心,三宫六院对他

揭秘 曾经显赫一时的恭王府,堆积如山的珍宝都去了哪里

立秋已过,昼夜温差明显变大,多少文人笔下的北京,即将迎来一年中最美的季节。逛北京,不仅是赏秋色,更是赏在斜长光阴下的人文古建。一座恭王府,半部清朝史。历史上曾显赫一时的恭王府,历经了大清王朝乾隆、嘉庆

南宋被元朝灭掉后,众多的读书人都到哪里去了

有宋一朝,科举繁盛,「”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举国上下崇儒重教,城乡一片书声。据统计,南宋一年应科人数达40万,占成年男性的2.5%。由此形成一个庞大的文人儒士集团,或在朝指点江山,或在野为乡贤名

康熙从科尔沁赎出了锡伯、挂勒察、达斡尔三族,挂勒察去了哪里

康熙三十一年,即公元1692年,康熙皇帝从科尔沁蒙古赎出其所属的锡伯人、挂勒察人、达斡尔人等14458名,其中可披甲入伍者达11850名,分别编成84个牛录,为八旗满洲的上三旗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补

康熙从科尔沁赎出了锡伯、挂勒察、达斡尔三族,挂勒察去了哪里

康熙三十一年,即公元1692年,康熙皇帝从科尔沁蒙古赎出其所属的锡伯人、挂勒察人、达斡尔人等14458名,其中可披甲入伍者达11850名,分别编成84个牛录,为八旗满洲的上三旗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