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司马昭杀完曹髦却不称帝,司马昭的心思是什么
Posted 司马
篇首语:勤劳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长眠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人物 司马昭杀完曹髦却不称帝,司马昭的心思是什么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人物 司马昭杀完曹髦却不称帝,司马昭的心思是什么
司马昭杀完曹髦却不称帝,司马昭的心思是什么?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司马师废曹芳后,曹髦被扶持为新君。但曹髦并不想就这样当一名傀儡皇帝,他想从司马氏的手中重新夺回大权。此后曹髦计划除掉司马昭,可惜事情遭到泄密,曹髦不幸被弑杀。曹髦死后还被贬为庶人,很多人不解,司马昭连弑君都干得出来,为什么他还是不敢称帝呢?曹髦死后,司马昭如果想要登基称帝似乎也并非难事,反正司马家早已成为曹魏真正的掌权者。当时司马昭究竟是怎么想的呢?> >三国时期,曹丕家族的势力和实力都是三大集团顶尖的,曹操攫取的是大汉的正统,北方所统御的资源、人口都是三国最多,曹操势力最强大的时候,即便是南方的两大集团都不敢轻举妄动,连汉献帝的皇后都被曹操轻易杀死,加九锡,封魏王一直到最后的称魏帝都不过是时间问题罢了。汉献帝对于权势滔天的曹操来说,不过是个可有可无的傀儡,但是就算是这样的情况下,曹操依旧没有将汉献帝杀死,反而依旧尊他为皇帝,但是魏朝的时候,司马家族却将魏帝看做是任意宰杀的傀儡,后来的曹髦就是这样被司马昭手下的成济杀死。>一个朝代的初建,往往需要建立深刻的纽带关系,汉朝的时候汉高祖刘邦建立的是“不是刘家人称王的话,那么天下豪杰并起灭掉他。”这句话一直延续了很久,新朝王莽篡位的时候,也正是这句话挽救了濒危的刘姓皇家,使得天下英雄揭竿而起守卫汉室。可见汉室的稳定性,更何况大汉王朝统治长达四百年,汉家有天下的心理在人民心中是十分稳固的,这和后来的曹魏不一样,如果三国最终被蜀汉统一的话,那么大家可能真的会认为大汉的天下是真理,是不可磨平的。> >由此,我们就可以知道,汉朝的皇帝,那不是后来魏朝的皇帝可以比的了的。魏朝夺取汉朝国祚才二十几年,民族凝聚力和朝廷上官员的凝聚力还不够,就封建时代而言,建立血缘关系集团一般来说是基本要务,但是曹魏集团对于直系血亲的关系却不是非常的稳固。如果说忌惮皇亲国戚威胁皇位的话,那么也不会是开国之初,就像汉高祖刘邦一样大肆分封刘姓亲王。强有力的巩固了汉朝天下的统治,但是曹丕不这样,他不杀汉献帝,只是把他废为了山阳公,同时对汉朝宗室进行了防范,这无可厚非,毕竟每个新朝帝王都是这样的,曹丕不杀汉献帝已经是仁至义尽。>但是对于自己的宗室呢?曹丕却是过分的疏远,写《七步诗》的曹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得不到强有力的宗室的支持,只靠皇帝临死的时候任命的几个辅政大臣是远远不够的,可惜曹丕根本意识不到这点,他仍然故我,唯我独尊,使得后来的魏明帝也和他一样,到了第三代皇帝曹芳的时候,魏朝的大权就像是一块宝石,被移交到了第二代权力者手里了。> >魏朝的皇帝被杀,充其量还是因为魏朝的统治不够久远,魏朝的国祚不是世人认为的“天命所归”。而且还有一点,就是杀汉献帝的话,曹操得不到充分的理由,因为汉献帝时候皇宫里比汉献帝年长的皇室不存在,如果曹操杀汉献帝,那么就找不到第二个可以让他嫁祸的人存在,反而就是给自己背上了一个弑君误国的罪名,而且忠于汉室的大臣还大有人在,如此以来,北方能够安定吗?定然是不可能的。而司马家就不一样了,司马昭杀掉曹髦之后,把罪责强加在了太后的身上。《三国志•魏书•高贵乡公曹髦传》记载:>太后诏曰:“夫五刑之罪,莫大于不孝。夫人有子不孝,尚告治之,此儿岂复成人主邪?吾妇人不达大义,以谓济不得便为大逆也。然大将军志意恳切,发言恻怆,故听如所奏。当班下远近,使知本末也。”> >如此一来,杀掉皇帝也不过是按照太后的旨意,皇帝失德,太后有权管教,这样天下人还能怎么说他呢?而且借此,司马昭还加封了晋王,被赐了九锡。这一切都似曾相识,没错,这就是曹操完全攫取大汉大权时候做的一系列工作,于此,司马昭之心,便路人皆知。>总而言之,敢于杀掉皇帝的,都是有恃无恐的大臣。汉献帝之所以没有被杀,还得到这么好的待遇的原因,也就是因为他是东汉的皇帝,是大汉的天子,而且杀他没有理由,反而会招致国家的动荡。而司马昭杀曹髦,则是非常轻易的,魏朝藩王们都投鼠忌器不敢入京勤王,而且朝廷大臣们都是司马昭一系的人,不像汉献帝时期全国上下忠于大汉的臣子可谓是全国都有,而且前朝太后郭太后还在,杀掉曹髦完全可以洗脱自己的罪名,魏朝国祚本来就短,还不会导致国家动荡,为了自己的权力,司马昭何乐而不为呢?相关参考
历史人物 司马昭的心思为什么会人尽皆知?他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我们常常在说一个人的阴谋野心表现得极其明显的时候,用到一个词叫做“司马昭之心”,意思就是没有人不知道他的心思。那么这个词又是什么来历呢?司马昭是三国时期曹魏谋士司马懿的儿子,司马懿篡夺了曹氏的政权,司
跟着本站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司马昭杀曹髦,蜀国为何兴师问罪。>曹髦字彦士,魏文帝曹丕庶长孙,东海定王曹霖庶长子,正史五年(244)年,被封为郯县高贵乡公。曹髦才思敏捷,勤奋好学,有祖父曹丕的风范。
很多人都不了解曹髦杀司马昭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公元260年五月初七,曹髦在经过了一夜的思索后,还是决定不能妥协,他要与司马昭一决生死,在这样的情况下,曹髦拔剑登辇,率领殿中宿卫和奴仆共计数
如果想分析这个问题,我们要先了解曹髦和司马昭的身份。曹髦(公元241-260年),字彦士,谯(今安徽亳县)人,魏文帝曹丕之孙。是三国时期曹魏政权的第四代皇帝。司马昭(公元211-265年),字子上,河
贾充(217年-282年),字公闾,平阳襄陵(今山西襄汾东北)人,三国曹魏末期至西晋初期重臣,曹魏豫州刺史贾逵之子。西晋王朝的开国元勋。曾参与镇压淮南二叛和弑杀魏帝曹髦,因此深得司马氏信任,其女儿贾褒
贾充(217年-282年),字公闾,平阳襄陵(今山西襄汾东北)人,三国曹魏末期至西晋初期重臣,曹魏豫州刺史贾逵之子。西晋王朝的开国元勋。曾参与镇压淮南二叛和弑杀魏帝曹髦,因此深得司马氏信任,其女儿贾褒
三国时期,司马昭的心思可以说是人尽皆知,他完全将自己的野心表露了出来,也许有人认为他这么高调,一点也比不过他的父亲司马懿,将自己隐藏了数十年,最后才显露锋芒。但是人与人总归是不同的,即便司马昭更加明目
三国时期一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比较备受人们关注的历史阶段,在那段纷争的战乱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英雄豪杰。蜀汉创始人刘备一直喜欢被人们拿来议论,一方面是讨论他的丰功伟绩,另一方面则是他那个不成器的儿子刘禅
甘露五年(公元260年),曹髦被杀后,司马昭立14岁的曹奂为帝。与曹髦一样,曹奂也是只有虚名而无实权,曹魏的大权仍归司马昭掌握,曹奂只做了不到六年的皇帝,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便代魏建晋,这样,曹奂就成为
求自保贾充巧嫁女贾充是司马昭生前的得力干将,他弑杀魏帝高贵乡公曹髦,为司马昭独揽朝政立下大功,深得司马昭的宠信。眼见司马昭年老体衰,日渐不济,为保证自己在朝中不失势,他力排众议,推选司马昭的长子司马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