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他是康熙年间第一清官 为官数十年一直都保持着清正廉洁的行为
Posted 官员
篇首语: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人物 他是康熙年间第一清官 为官数十年一直都保持着清正廉洁的行为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人物 他是康熙年间第一清官 为官数十年一直都保持着清正廉洁的行为
今天本站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张伯行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康熙年间的时候,有一个非常亲民的官员,他的名字叫张伯行。他当了数十年的官,但是一直都保持着清正廉洁的行为。在康熙中后期的时候,皇帝非常顾惜自己的名节,对下属的官员也开始放纵起来,因此贪污行贿的风气就开始慢慢的兴起,官员们之间相互送礼也成了平常的事。后来张伯行就做了考察官员的工作。> >按照当时的习惯,新到任的下级一定要给自己的上级送上礼物,这是表达自己的敬意,也是希望上级可以对自己有所关照。这送礼可不是送什么小的礼物,送礼下来至少也要4000两的白银。这么大的数目,就算哪个官员想用自己的钱去买礼物。恐怕也没有这么多的钱,所以大多数都是从百姓那里搜刮了之后,再去孝敬自己的上级。> >张伯行性情非常的耿直,他对这种腐败的官场风气非常痛恨,他暗暗发誓说:只要我当官一天,绝对不索取百姓的一分钱。所以在他上任的时候,不但没有给自己的上级送礼,刚开始下令要大力整治这种不良的风气,他希望至少现在能在小的范围内改变这种行贿受贿的不良风气。他这样做了以后,就得罪了他的上级,所以就时常受到了上级对他的排挤。>在他上任了两年以后,皇上就到了江苏来巡查工作。让地方上的官员们都能推荐贤良的人才,皇帝看了官员们呈上来的名单以后,就非常严厉的问:“我在朝堂上经常都能听到张伯行做官,非常的清廉,是一个难得的人才,你们为什么都不推荐他?”> >皇上就转过身,对张伯行说:“他们都不推荐你,我就喜欢你,将来你做官一定还要一直崇尚做出些政绩来。这样一来才不会姑父,今天我对你的信任,百姓们都会知道,我是一个明君可以任用贤能。不过以后如果你要是做出什么贪赃枉法的事情,天下的人都会嘲笑我,不能明辨善恶。”说完这些话,皇上就下了诏令,升了张伯行的官职。张伯行升职到了地方上任职,他发现衙门里的帐子都是用锦缎刺绣,器皿还全都是金银的,他就非常奇怪就把自己的手下叫来问是怎么回事。他的手下回答说:“这都是百姓送来的,历来都是这样做的。”> >张伯行非常生气,对他的手下说:百姓们的生活已经够困难的了,怎么还能让百姓呢?去送来这些东西。再说了,我早就习惯过着节俭的生活,也吃惯了青菜淡饭,以后不要再这么奢侈。于是就下令把这些乘客全部都撤掉,还给了老百姓,把前任官员留下来的旧物又继续用着了。过了几年以后,张伯行被调到了福建。有了上面的一次经验,他这次到江苏之前就让自己的手下去通知江苏到官员,不要为了迎接他重新装修衙门而去向百姓索要钱财。他从福建到江苏,一路上只花了一两银子。在当时一个太守要到地方上去任职,往往都会带上300多个人作为自己的随从,别说一路上只花一两银子,就算给他一百两也是不够用的。> >张伯行到了江苏以后,立马就发布了命令:不许自己的属下去给自己送礼物,要严厉的整顿这种贪污腐败的风气。他还说自己在这里做官,绝对不会要百姓的任何一分钱,自己要是要老百姓的一文钱,那他做人连一文钱也不值。他果然按照自己说的去做了,从来都没有拿过任何一分钱,在他做官的时候,他私人的花销包括一些米面蔬菜衣服,甚至磨面的牛和石碾都是从自己的老家寄过来的。> >张伯行都知道,百姓们的生活非常不容易,他对那些官员贪污的行为非常厌恶。有一年江苏省的乡试发生了作弊的案件,很多学子都发出了抗议。因此皇上就命令张伯行去调查这个案件,这件事情的原因是因为总督和副考官收取了贿赂,而且这个数目还非常的大,达到了50万两。因为这个总督背后的势力非常大,所以暗自审了一个多月,也不能定案。> >张伯行非常生气,就上了奏疏弹劾这个总督收贿赂的事情。总督听说了张伯行弹劾了他,也立即上了奏,弹劾张伯行是污蔑上级。审理案件的官员们都因为害怕这个总督,都帮着总督说话,说是张伯行的过错。整个案件审理下来,竟然是张伯行要被革职。皇帝听到这个结果,并没有多说什么,就下令是张伯行留任,把总督革职。百姓们听了都非常开心,说皇帝是个明君。相关参考
在中国的清代,曾经出现过两个着名的廉吏:一个是礼部尚书张伯行,他为官清正,被康熙皇帝称之为“天下清官第一”。张伯行任江苏巡抚的时候,为禁下属送礼,专门发布檄文:“一黍一铢,尽民脂膏。宽一分,民即受一分
清康熙年间,就有这样一位“不取民一钱”的清官廉吏,不仅百姓歌颂之,皇帝也称之为“天下清官第一”。他就是清代名臣张伯行(1651-1725)。唐太宗曾经指出,为政之要,惟在得人。人才难得,清正廉洁、勤政
从整个明朝来看,大明帝国对于蒙古一直保持着两种谈话方式:朝贡和战争。而在嘉靖时期,大明帝国和蒙古人的战争却一直贯穿其中,除了嘉靖三十年短暂的茶马互市,基本上双方边界都是保持着刀光剑影的紧张态势。明朝疆
“善吏”一词始见于《史记》,意为良吏。自古以来,为政当施善政,治国当行善治,为官当做善吏。就今天而言,一个领导干部仅仅廉洁奉公或仅仅能干事、有作为,都不够全面,只“廉”不“能”是庸官,只“能”不“廉”
“善吏”一词始见于《史记》,意为良吏。自古以来,为政当施善政,治国当行善治,为官当做善吏。就今天而言,一个领导干部仅仅廉洁奉公或仅仅能干事、有作为,都不够全面,只“廉”不“能”是庸官,只“能”不“廉”
「善吏」一词始见于《史记》,意为良吏。自古以来,为政当施善政,治国当行善治,为官当做善吏。就今天而言,一个领导干部仅仅廉洁奉公或仅仅能干事、有作为,都不够全面,只「廉」不「能」是庸官,只「能」不「
“善吏”一词始见于《史记》,意为良吏。自古以来,为政当施善政,治国当行善治,为官当做善吏。就今天而言,一个领导干部仅仅廉洁奉公或仅仅能干事、有作为,都不够全面,只“廉”不“能”是庸官,只“能”不“廉”
唐太宗曾经指出,为政之要,惟在得人。人才难得,清正廉洁、勤政爱民的循吏更难得!清康熙年间,就有这样一位“不取民一钱”的清官廉吏,不仅百姓歌颂之,皇帝也称之为“天下清官第一”。他就是清代名臣张伯行(16
(?~231年),字子鱼,平原郡高唐县(今山东禹城县)人。曾历任郎中、县令、太守、尚书、相国、司徒、太尉等职,先后受封安乐乡侯和博平侯。由于他为官严谨,清正廉明,一心为民,所以深受百姓的拥护和爱戴
【臣心如水】:心地洁净如水。比喻为官清廉。【尘鱼甑釜】:甑:古代蒸食的炊具。甑里积了灰尘,锅里生了蠹鱼。形容穷困断炊已久。也比喻官吏清廉自守。【砥砺清节】:磨炼自己,以保持清廉名节。【高节清风】:高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