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李如松在抗倭援朝后,为什么会一直痛哭不止

Posted 日军

篇首语:人有恒心万事成,人无恒心万事崩。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人物 李如松在抗倭援朝后,为什么会一直痛哭不止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人物 李如松在抗倭援朝后,为什么会一直痛哭不止

本站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抗倭援朝,大战之后的李如松,为何痛哭不止?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公元1592年,时在万历的明朝,连续接到来自朝鲜的紧急求援国书。>这时明廷上下,有些犹豫,其一,与此同时,宁夏哱拜勾结套寇,就是河套一带的蒙古人,叛乱起事,其二,自最早接到消息,到现在朝鲜全境沦陷,前后不过一个月,这败得也太快了吧,明廷怀疑是否存在日朝勾结。>明朝情报机构全力开动,虽然由于朝鲜的全境沦亡,使得情报的搜集,传递格外困难,还是在短期内得出判断如下:>一,朝鲜确实已经实际上亡国,朝鲜国王目前在鸭绿江畔彷徨失措。>二,侵朝日军所图不小,很可能会以朝鲜为基地,进一步对明朝构成威胁。>>如此,明廷决议援朝作战,六月十五日,首批千人渡江进入朝鲜,在反复确认朝鲜方面提供信息,及经过明军的武装侦察后,定下入朝兵力,陆续进抵,粮草补给么,也基本由辽东筹备,运送。>至十月,首批大军渡过鸭绿江,计骑兵一万八千人,步兵八千,还有川军步兵五千后续抵达,由李如松任临时官职,总帅指挥。>1593年元月初五,援朝明军抵达平壤,两天后攻击开始,这时日军平壤守军约莫一万八千,指挥为小西行长。>明军围三缺一,三门同时进攻,并于攻击开始前,全部换装假扮朝军,使得日军大意轻敌,几乎是一鼓作气就攻上了平壤城头,随即迅速扩大战果,措不及防的日军见回天无力,趁夜突围,李如松指挥明军骑兵咬尾不放,顺势又拿下开城。>首战明军大获全胜,两天一夜,连下两城,以伤亡八百人的代价,毙伤日军近万。>随后,明军着手准备进军汉城,这时候出现了两个问题,>其一,平壤,开城之间已为明军补给极限,这时明军各部都出现了缺粮情况,朝鲜地方官员早已不知所踪,指望不上。>其二,首战的顺利,使得明军普遍出现轻敌,自大情绪,包括总帅李如松,对日军实际战力,和兵力总数估计不足。>实际上日军在平壤,开城的速败也跟他们的补给线过长,供应不足有关系,当然,大家如果理解成朝鲜败得太快,给日军的分兵驻守带来难题,这也没错。>由于对形势判断过于乐观,明军将解决后勤粮草的希望,寄托于随后汉城攻击的速胜。>二十五日,李如松分派明军三千骑兵前往汉城方向攻击侦察,副总兵查大受与朝鲜军官共领五百人先行,路遇日军斥候大队三百余人。>两军接火,明军迅速将日军击溃,查大受一边指挥追杀,一边安排回报敌情。>李如松二十六日接到消息,结合朝鲜土民汇报信息后,发生误判,以为日军是要大撤兵,当即决定亲领骑兵四千疾行增援,由副总兵杨元领步兵一千人护送火炮随后紧跟。>日军呢,二十五日在汉城得到消息后,出动四万大军,分前后两部进发,另有一支三千余人的先锋军,先行出动,这时已在汉城西北方向的砺石岭,布好了埋伏。>应该说日军选择这个战场,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他们已经体会到了明军铁骑的厉害,特地选了这个山路蜿蜒的地方。>日军先锋领军立花宗茂,于清晨七时许,发现查大受部,他安排七百人小队上前引诱明军深入。>>查大受部都是骑兵,遇敌后迅速发起冲击,他们大多手持火器,火力猛,速度快,瞬间将日军七百人打崩,随后追杀的明军很快在道路两旁守候多时的日军的强力阻击。>几乎是同时,日军,明军后援相继赶到,此时明军骑兵三千,日军基本是步兵,只有少量骑兵,共约六千人。>地形,兵力不利,明军仍在作着试图扭转战局的努力。>日军正面阻击,同时左翼以八百人突前吸引明军注意,右翼立花领三千人迂回明军侧后。>日军左翼前突八百人在明军骑兵冲击下,迅速崩溃,但是右翼的迂回成功了,他们借助茂密树木掩护,在明军侧后发起攻击。>两面夹击下,查大受领军后撤至碧蹄馆附近重新整军,并将日军随后的追击打退,随后双方各自休整。>二十六日近晚,日军首批两万人赶到战场,二十七日晨,李如松亲帅一千精锐家兵,风急火燎赶到。>李如松赶到后,迅速判断形势,决定摆脱目前极为不利的地形,在右翼发起突击,期望一举突破日军左翼,穿过山口,到达后方较为平缓的地带,以期望发挥明军骑兵优势扭转战局。>这时,明军和日军都对对方的实际兵力发生误判,日军认为明军主力已到,传令后军两万人加速行军,而明军此时仍然认为当面日军不过万余。>>上午十时许,进攻开始,明军施放大量神机箭,覆盖战场,硝烟弥漫中,李如松领家兵一千冲击日军左翼山口,日军粟屋部三千人本来是紧急调过来要对明军形成包夹的,被李如松识破,趁着他们立足不稳,明军迅疾这一部日军击溃,并尾随追击。>这时山口原守军,日军井上部三千人由山口直下,正对进击明军腰部,不巧的是,明军骑兵这时刚好陷入了一片烂泥潭,在明军进退两难时,遭到了粟屋,井上两军的夹击,伤亡惨重。>李如松急令所有骑兵下马,步行攻击,随后日军后撤,明军也退出泥滩,山口争夺战失败。>这时,已基本摸清明军兵力的日军统领小早川,指挥日军全部压上,并试图对明军完成合围。>明军陷入苦战,所有将领全部加入战团,李如松家兵们携带的,由骑兵分带,可在战场完成快速组装的中型火炮,这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日军的密集人群进攻,屡屡被火炮驱散。>战至下午三时,明军越发吃紧,李如松的亲卫家兵李有升,为保护李如松,也死于乱刀之下。>>日军小早川,见战局胶着,屡次分兵侧翼,都被明军击退。>至下午近五点,明军杨元部,两千骑兵,一千步兵赶到,迅速投入战斗。>杨元领军快速打穿日军包围,在李如松部右侧站稳,随即把火炮摆开,对日军进行轰击。>见到明军主力步兵到来,日军小早川下令收缩部队,暂缓进攻。>李如松判断形势,决定撤离战场,步兵携炮先走,查大受部随后,李如松自领骑兵断后,缓缓后撤。>自此,“碧蹄馆”之战,结束。>此战,日军伤亡六千余,明军伤亡两千余。>退至开城后,李如松痛哭不止,随后大病一场。>碧蹄馆一战,明军伤亡虽不算多,可都是辽东军的精锐啊,还有李如松带去的那一千家兵,是他父亲李成梁时期,苦心经营交到他手上的,精锐中的精锐,这一战,近乎伤亡殆尽,这是伤了元气了,还有那个李有升,跟他一起从小到大,亲如兄弟,怎么能不伤心啊,唉

相关参考

抗倭援朝战大破日军 大明史上李如松真神将也

一般人说到抗倭,只是知道戚继光。其实,戚继光是以装备了世界最先进武器的朝廷正规军去打一帮日本浪人和海盗。打赢了很正常。在明朝说起抗倭,真正的第一人不是戚继光,也不是俞大猷,而是李如松。很多人都不知道李

李如松的墓在哪里 李如松是怎么死的

李如松是怎么死的李如松的墓在哪里李如松(1549年—1598年5月8日),字子茂,号仰城,辽东铁岭卫人。祖上是来自朝鲜的内附民,自称祖先是唐末避乱迁入朝鲜的汉人。辽东总兵李成梁之长子,明朝名将。李如松骁勇善战,初承父...

杀14万倭寇让丰臣秀吉胆寒 李如松

李如松,辽东人。明朝名将,指挥过万历二十年的平定宁夏哮拜叛乱、闻名世界的抗倭援朝战争,以其抗倭成就名垂千古,之后出任辽东总兵,后在与蒙古部落的交战中阵亡。侵略计划16世纪末,日本权臣丰臣秀吉以武力统一

杀14万倭寇让丰臣秀吉胆寒 李如松

李如松,辽东人。明朝名将,指挥过万历二十年的平定宁夏哮拜叛乱、闻名世界的抗倭援朝战争,以其抗倭成就名垂千古,之后出任辽东总兵,后在与蒙古部落的交战中阵亡。侵略计划16世纪末,日本权臣丰臣秀吉以武力统一

李如松与李舜臣谁更厉害? 李如松与徐渭的关系

李如松,中国历史名将,著名大将辽东总兵李成梁的长子。以武举承父荫授官之后,因其骁勇善战,一路高升。后来更是指挥了历史著名的“万历三大征”的前两征,而闻名于世。万历二十年,平定宁夏哮拜叛乱,万历二十一年...

宰杀14万倭寇让日本胆寒 比戚继光更狠的李如松

李如松,辽东人。明朝名将,指挥过万历二十年的平定宁夏哮拜叛乱、闻名世界的抗倭援朝战争,以其抗倭成就名垂千古,之后出任辽东总兵,后在与蒙古部落的交战中阵亡。侵略计划16世纪末,日本权臣丰臣秀吉以武力统一

宰杀14万倭寇让日本胆寒 比戚继光更狠的李如松

李如松,辽东人。明朝名将,指挥过万历二十年的平定宁夏哮拜叛乱、闻名世界的抗倭援朝战争,以其抗倭成就名垂千古,之后出任辽东总兵,后在与蒙古部落的交战中阵亡。侵略计划16世纪末,日本权臣丰臣秀吉以武力统一

历史人物 明朝太子太保、辽东总兵李如松简介

明朝人物中文名:李如松别名:李子茂,李仰城国籍:中国(明朝)民族:汉族出生地:辽东铁岭卫出生日期:1549年逝世日期:1598年5月8日职业:辽东总兵主要成就:平定宁夏叛乱、指挥抗倭援朝战争官职:太子

将门有将,得无愧乎。明朝李如松和他的辽东铁骑,碧蹄馆一战成名

说起明朝中后期,最具战斗力的部队,无外乎辽东铁骑,戚家军和关宁铁骑。戚家军是抗倭名将戚继光组建,主要战绩就是平定沿海地区的倭寇,后来驻守长城边境,最后参加援朝抗倭战争。那么关宁铁骑是袁崇焕率领,主要对

抗倭名将李如松之死的真相是什么

李如松,字子茂,号仰城,师承直浙总督胡宗宪的头号幕僚徐渭,宁远伯、辽东总兵李成梁的长子。李如松初为铁岭卫指挥同知,后因战功升任神机营副将,万历十一年(1583年),李如松出任山西总兵,万历十五年,李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