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钮祜禄·和琳是什么结局
Posted 大将军
篇首语:君不见长松卧壑困风霜,时来屹立扶明堂。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人物 钮祜禄·和琳是什么结局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人物 钮祜禄·和琳是什么结局
还不知道征战沙场,马革裹尸的钮祜禄·和琳的读者,下面本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已经89岁的太上皇乾隆帝驾崩。嘉庆皇帝随即下旨将权臣和珅下狱治罪,不久就在狱中赐其自尽。和珅数十年来贪污所得的价值数亿两白银的家产也被全部查抄,正所谓“和珅跌倒,嘉庆吃饱”。与哥哥和珅迥然不同的是,弟弟和琳却是一个将才,并且一生廉洁自律,尽忠为国死而后已。>>钮祜禄·和琳,满洲正红旗人,是乾隆朝权臣和珅惟一的弟弟。和珅与和琳兄弟自幼父母双亡,兄弟二人相依为命,并且饱尝世间冷暖。兄弟两人感情深厚,做为弟弟的和琳也从小就听哥哥和珅的话。读书的时候,兄弟二人一人学文一人习武,和琳选择像父亲那样从军并在沙场上建功立业。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和琳授工部笔贴式之职,从此进入仕途并在乾隆五十一年任杭州织造。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历擢内阁学士、兵部右侍郎、兼任工部左侍郎。和琳开始沙场建功是从乾隆五十七年开始的。>>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和琳跟随大将军福康安率军平定廓尔喀(今尼泊尔)对西藏的侵略,任正蓝旗汉军副都统。和琳与大将军福康安配合得非常默契并且作战勇猛,平定廓尔喀之后升任工部尚书并被授予云骑尉世职。乾隆五十九年升任四川总督。乾隆六十年(1795年),自西藏凯旋而归的和琳又赶上了贵州、湖南的苗民起义。和琳马不停蹄的率军前去镇压,连下义军七十余寨并生擒义军领袖吴半生,和琳因军功被赏双眼花翎、一等宣勇伯、黄腰带并加封太子太保。嘉庆元年(1796年),大将军福康安病逝后,和琳执掌军务并任大将军,和琳迅速率军大败湖南苗民义军并生俘其首领石三保。同年八月,和琳在围攻平陇的战役中受瘴气染病身亡,时年44岁。>>和琳死后,乾隆帝赠其世袭一等公爵,谥忠壮,将其牌位放在太庙由国家按时祭祀并绘像紫光阁(平定廓尔喀功臣)。但嘉庆四年,随着和珅的倒台,和琳不可避免的要受到牵连,嘉庆帝命令将和琳的牌位撤出太庙,毁和琳祠堂,夺其子丰绅宜绵公爵,其子丰绅宜绵在嘉庆十八年即含泪抑郁而终,死不瞑目。相关参考
虽然文章开头就已经给和琳添加了标签,说他是清朝时期著名将领,但实际上今天知道和琳到底是谁的却并不多。历史上姓和的官员不少,但是说到清朝姓和的官员,大家第一个想到的绝对是“和珅&rdqu
虽然文章开头就已经给和琳添加了标签,说他是清朝时期著名将领,但实际上今天知道和琳到底是谁的却并不多。历史上姓和的官员不少,但是说到清朝姓和的官员,大家第一个想到的绝对是“和”!添上乾隆朝著名权臣、
今天本站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和琳的文章,欢迎阅读哦~>我们都知道和珅,被称为清朝最大的贪官和珅,据记载,和珅当时的家产要比当时清朝的国库还要富有,要知道,当时乾隆皇帝是特别喜欢和珅的,今天我们就来
历史人物 钮祜禄·和琳的主要事迹 钮祜禄·和琳的人物生平 钮祜禄·和琳的人物简介
本名:钮祜禄·和琳 别称:和琳 字号:希斋华坪 所处时代:清朝 民族族群:满族 出生地:北京西城驴肉胡同www.cha138.com 出生时间:乾隆十九年(1754)4月 去世时间:
清朝人物本名:钮祜禄·和琳别称:和琳字号:希斋所处时代:清朝民族族群:满族出生时间:乾隆十八年(1753年)去世时间:嘉庆元年(1796年)主要成就:工部尚书,镶白旗汉军都统,四川总督追赠爵位:一等公
和琳,清朝乾隆时期著名将领,满洲正红旗人,生于公元1753年,去世于公元1796年,钮祜禄氏,字希斋。和琳,又是钮祜禄氏,想来大家心里都有数了。没错!和琳除了是清朝乾隆时代的著名将领之外,同时也是
和琳,清朝乾隆时期著名将领,满洲正红旗人,生于公元1753年,去世于公元1796年,钮祜禄氏,字希斋。和琳,又是钮祜禄氏,想来大家心里都有数了。没错!和琳除了是清朝乾隆时代的著名将领之外,同时也是
历史人物 嘉庆为什么一定要等到钮祜禄·和琳死了之后才敢处置和珅
今天本站小编给大家带来大贪官和珅的靠山,除了乾隆还有一个人,此人死了嘉庆才敢处理和珅,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说起清朝的大贪官,头号人物肯定是非和珅莫属,在乾隆皇帝当政期间,他利用皇帝的
李荣浩和杨丞琳是怎么在一起的?以台湾媒体的报道就是,李荣浩两个月用三招“拿下”了杨丞琳。所谓三招,就是邀请对方担任新专辑发布会嘉宾。杨丞琳在采访时说“李荣浩在音乐上是我的菜”,他直接回复:“我喜欢可爱
和珅(1750—1799)字致斋,原名善保,钮祜禄氏,满洲正红旗人。和珅出生在一个并不富裕的武官家庭,但他与弟弟和琳从小都受到较好的教育,十来岁时被选入咸安宫官学,接受儒学经典和满、汉、蒙古文字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