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贾涉为南宋收复江山的大英雄,却葬送在自己的儿子手上
Posted 忠义
篇首语: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人物 贾涉为南宋收复江山的大英雄,却葬送在自己的儿子手上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人物 贾涉为南宋收复江山的大英雄,却葬送在自己的儿子手上
为南宋收复江山的大英雄,儿子却亲手断送了南宋,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南宋一朝,前有金朝追击,后有蒙古来犯,153年的国祚几乎一直处在抗金抗蒙的战争中,也涌现出不少的爱国将领民族英雄,如人们耳熟能详的岳飞、孟珙、韩世忠等等。在宋宁宗时,有一位英雄身处抗金抗蒙前线,收复大片沦陷的国土,却几乎被人们遗忘,他的名字叫贾涉。>一、初入仕途>要说贾涉,不得不先说说他的父亲贾伟。贾伟官阶不高,但为官清正,在四川为官时,因向孝宗直言进谏得罪了权贵,被报复迫害致死,这一年,贾涉20岁。为父亲洗刷冤情,他不辞辛苦,四处奔走,不断上书申诉,十年的坚持不懈,终于使父亲冤案得雪,恢复名誉。>一无权二无势,贾涉为父洗冤奔走十年,显示出坚忍不拔的超强毅力和能力,从而跳过科举考试,被恩荫世禄进士,当上高邮县尉,后改万安县丞。嘉定八年(公元1215年),贾涉被任命为宝应县(今江苏宝应县)令。当时宋金关系紧张,贾涉未雨绸缪,一到任就请求修筑城墙以固边防,还疏浚河道,初显能力,深受朝廷信赖。正是在宝应县令这个职位上,贾涉开始参与边防事务,崭露头角。>>二、南宋形势>南宋以杀害岳飞为代价,与金第二次议和后,边界定为西起大散关,东至淮水中流。1206年,开禧北伐重启两国战事,同时成吉思汗也日渐壮大。特别是金朝在章宗后,表面上仍然繁华依旧,其实内外交困,疲于应付,蒙军铁蹄所到之处,无不烧杀抢掠,使山东地区“赤地千里,人烟断绝”,>山东淮海地区满目疮痍,又不断受金人的压迫,汉人趁机组织起武装力量,掀起新一轮叛金活动,而且日渐活跃,声势浩大。叛金武装力量纷纷向南移动归宋以寻求支援,南金纷争频发,宋朝因此停纳岁贡,停派使者。这给了金朝以口实,1217年,金宣宗对宋宣战,再次开启宋金战争。>战事开启,处在前线的山东地区的武装力量就成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在史弥远的主张下,宋宁宗下诏伐金,招徕归宋力量,将他们招安为“忠义军”,给予厚赏并提供军粮。>三、节制忠义军>此时,坐镇淮东防务的两个关键性人物是李珏和崔与之,两人对金态度偏偏不合,江淮制置使李珏积极主战,而主管淮东安抚公事的崔与之强调防御。1218年,在史弥远的称赞声中,李珏派刘琸率兵由盱眙军进攻泗州,不料全军覆没,金兵乘胜攻入盱眙军。泗州战败无疑给南宋朝廷投下一颗重磅炸弹,刚有心想打又被打趴,吓得君臣转念就要议和。>而这个议和的苗头又让忠义军颇不自安,领袖之一石珪等人率先动作,杀害了一名南宋当地官员,并率军蜂拥渡淮,大肆劫掠楚州南渡门。祸乱眼看将至,正任宝应县令的贾涉上书,指出如果在忠义军不断南移之际与金议和,那么山东的乱局将会蔓延到两淮;不如将忠义军人员定额,自成一军,安置在淮北,而若任由他们南下,以后一定会难以应付。贾涉还点出了忠义军的特性——“饥则噬人,饱则用命,其势然也”。>>慌乱不已的朝廷收到贾涉的上书如获至宝,第一时间将贾涉提拔为淮东提点刑狱兼知楚州,主管忠义军。贾涉上任后,传檄石珪等人,希望他们分清敌我迷途知返,朝廷也会既往不咎,还亲自到叛军驻地传达皇帝意旨。经过如此招抚叛兵,才算稳定住局面。>为了防止忠义军再度发生哗变,贾涉采取分化政策,将军中将领分调各地屯扎,并裁减老弱残兵,只留精壮官兵5万余人,这么一来,既增强了义军战斗力,又减省了军费。而军粮则保证充足供给。>1219年金兵数十万人马来犯,部分游骑竟至东采石、杨林渡,朝廷震恐。贾涉调兵遣将,将忠义军各将领分派各地,并辅以部分正规军,经过奋勇力战,各路忠义军捷报先后传来。其中李全表现尤为突出,他带军在涡口吊打金兵,使金兵主力全丧,还活捉一名金军统帅,成为保卫两淮战斗中最关键的战役,使得金军此后几年间“不敢窥淮东”。>因为有效调遣忠义军成功解除淮东危局,功臣贾涉升任淮东制置副使,并火速被任为淮东制置司公事,从此成为身处前线处理涉外事务的南宋重臣。>四、收复国土>忠义军名为忠义,其实是若干个叛金武装力量的集合体,而且归宋的目的大多谈不上民族大义,不过是在战乱、粮荒中谋求生存罢了,它其实是把双刃剑。运用妥当对于南宋是再有利不过的,但一不小心就会被其反噬,有效地控制和利用义军,正是贾涉的肩上重担之一。>在贾涉的努力下,南宋朝廷不断施以军粮,吸引了更多的小头目归宋,忠义军人数激增。不多时,金朝青州守臣张林便举青、莒、密、登等州来归,称“举诸七十城之全齐,归我三百年之旧主”。随后,严实也举魏、博、恩等州归宋,使太行山以东之地,尽归南宋版图。>>一方面安抚义军,一方面,贾涉也鼓励他们积极北伐。贾涉传檄中原“以地来归及反戈自效者,朝廷裂地封爵无所吝”,激励义军。果然,忠义军频频出兵,各将领浴血奋战。如李全挥兵北上,彭义斌则侵入河北,收复大名、中山等地,一时之间,大宋旌旗飘扬,兵威将勇。在贾涉的节制下,忠义军表现突出,战果显著,宋宁宗喜出望外,对义军大加封赏。>嘉定十四年(公元1221年),金兵十余万人马侵犯淮西,淮西军备薄弱向朝廷请援,朝廷诏淮东诸路应援。贾涉派忠义军驰援,但驰援蓟州的的徐晖临阵逃脱,致使大队援军未至,黄州、蓟州已相继失守,贾涉知道后,决不姑息,将其斩首于军前,军威因而大振,个个奋勇杀敌。在忠义军的通力合作下,得以扭转局势,守住淮西门户安庆,也稳定住淮西局势。>这次淮东驰援淮西,贾涉运筹、指挥有功,宁宗大喜,升任贾涉吏部侍郎,淮东制置使,京东、河北路节制使。此时的贾涉到达了人生顶峰,而迎接他的将是精疲力竭。>五、功亏一篑>尽管贾涉极力周旋安抚忠义军各将领,但石珪还是在1220年叛宋投蒙,这让南宋不得不重新审视与新兴蒙古之间的关系。经朝廷同意,贾涉派赵拱前往蒙古军前议事,成为第一位联结蒙古活动的南宋地方官。但很快,贾涉却因为李全的问题而心力交瘁。>贾涉既知忠义军“饥则噬人,饱则用命”,在节制忠义军时,特别注意灵活变化,安抚、利诱、分化各策略并用。但李全在势力坐大之后,逐渐显露出异心,不断打击排挤忠义军其他领袖。贾涉对李全的野心有所了解,也着手采取对策。>但当时的宰相史弥远为了稳定局势,维系朝廷与忠义军的关系,以各种名义厚赏李全,与贾涉对李全采取提防、分化的策略刚好背道而驰。贾涉上书朝廷,指出李全“血气正盛,官职过分,将有后忧”,认为“朝廷但知官爵可以得其心,宁知骄则将至于不可劝邪?”但史弥远对贾涉的意见却置若罔闻。>贾涉周旋于忠义军多年,苦心经营的结果竟是如此,加上朝中有人等着看贾涉笑话,不止一次上奏,说李全图谋造反,这等于否定了贾涉多年的工作。在内外交逼之下,贾涉心力交瘁一病不起。>这时,金军又分三路渡过淮河进犯南宋,贾涉只得勉强带病御敌,他大胆任用金国降将,对金人一顿胖揍,金军首领孛术鲁答哥溺死于淮河,兵士死者两千余。贾涉得胜班师回朝,病势愈重,行至临安城黄鹤山下时病逝。死后被追赠龙图阁学士,光禄大夫。>宁宗中后期,贾涉一直在金、宋前线以灵活的手段处理边防、流民等涉外事务,不仅有效地节制了忠义军,还为日后宋蒙联手灭金创造了条件,可以称得上是南宋中期表现突出的民族英雄。>>可这位英雄拼尽全力为南宋效力,收复大片国土,并为之身心俱疲患病丧命,让他没想到的是,命运多舛的南宋却断送在了他的儿子手上,他的儿子正是臭名远扬的大奸臣——贾似道,他当政时期权倾朝野,懈怠政务,成为南宋覆灭的罪魁祸首,将国家的命运和父亲的功名一起亲手埋葬。>正如《宋史贾涉传》中所说:“贾涉居方面,亦号有才,及其庶孽,为可叹也!”确为可惜可叹,也只能说,贾涉的儿子太坑爹了。相关参考
宋襄公是宋桓公的儿子,齐国因为齐桓公的死发生内乱,宋襄公这时候和一帮人拥护齐孝公,得到大家的赏识。之后在进军楚国的时候,宋襄公因为讲求仁义,战败。宋襄公名字叫兹甫,小时候因为是嫡子,本来可以顺理成章的
宋襄公是宋桓公的儿子,齐国因为齐桓公的死发生内乱,宋襄公这时候和一帮人拥护齐孝公,得到大家的赏识。之后在进军楚国的时候,宋襄公因为讲求仁义,战败。宋襄公名字叫兹甫,小时候因为是嫡子,本来可以顺理成章的
宋襄公是宋桓公的儿子,齐国因为齐桓公的死发生内乱,宋襄公这时候和一帮人拥护齐孝公,得到大家的赏识。之后在进军楚国的时候,宋襄公因为讲求仁义,战败。宋襄公名字叫兹甫,小时候因为是嫡子,本来可以顺理成章的
宋襄公是宋桓公的儿子,齐国因为齐桓公的死发生内乱,宋襄公这时候和一帮人拥护齐孝公,得到大家的赏识。之后在进军楚国的时候,宋襄公因为讲求仁义,战败。宋襄公名字叫兹甫,小时候因为是嫡子,本来可以顺理成章的...
行宫里的灯火依然明亮,横扫六合的始皇帝却要死了。他曾经无数次的追寻长生不老之术,就是为了战胜死亡,他要亲眼看着自己的帝国万世不朽。然而,尽管他一生中战胜了无数的敌人,这一次,他看样子是要输了。虽然他禁
岳飞是南宋中兴四大将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岳飞在南宋半壁江山之时,坚持抗击金军,立志收复失土,保家卫国受到百姓爱戴。 忠心的大将,没有马革裹尸还死在战场上,却死于阴谋诡计。如此悲剧
说到,许多人或许会想起诸葛亮《出师表》中的句子「先帝未尝不叹息于桓灵也」。在诸葛亮看来,在许多历史学家看来,汉朝的衰败,和汉桓帝、为政的二十余年密不可分。事实也确实如此。那么,是太无能,太昏庸,以
“朕自即位十七年,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诸臣误朕,致逆贼直逼京师。朕死,无面容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盘据朕尸,勿伤公民一人。”1644年3月19日凌晨,33岁的崇祯帝在蓝色袍服上
“朕自即位十七年,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诸臣误朕,致逆贼直逼京师。朕死,无面容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盘据朕尸,勿伤公民一人。”1644年3月19日凌晨,33岁的崇祯帝在蓝色袍服上
历史秘闻 勤政的崇祯帝,却只用了17年时间,就葬送明朝三百年江山
“朕自即位十七年,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诸臣误朕,致逆贼直逼京师。朕死,无面容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盘据朕尸,勿伤公民一人。”1644年3月19日凌晨,33岁的崇祯帝在蓝色袍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