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杨士奇的一世英名是怎么被自己的亲儿子毁掉的
Posted 继父
篇首语: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人物 杨士奇的一世英名是怎么被自己的亲儿子毁掉的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人物 杨士奇的一世英名是怎么被自己的亲儿子毁掉的
今天本站小编就给大家带来这位明朝首辅一生英名,最后却被儿子毁了,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杨士奇,明代重臣、学者,官至礼部侍郎。因其德高望重、声誉卓越,同时身兼华盖殿大学士和兵部尚书等要职。杨士奇历经五朝,在内阁为辅臣四十余年,首辅二十一年,是明朝前期政坛上的风云人物。>杨士奇是个苦命的孩子,父亲在他一岁的时候去世,母亲带着他改嫁到一个地方名仕罗性的家里,从此改姓罗。罗家另有几个孩子,对他这个“外人”很不友好,经常欺负他,而生性高傲的继父,对他也是异常冷漠,经常呵斥他。>>寄人篱下的生活,让杨士奇变得格外的乖巧和懂事。他八岁那一年,罗家举行祭祀先祖的仪式,在全家人聚集在一起拜祭的时候,杨士奇触景生情,想起了自己故去的父亲和颠沛流离的生活,也产生了祭拜的念头。>杨士奇知道,如果公开祭祀自己的家人,势必会引得继父不高兴,于是他就偷偷地从外面捡来土块,在一个无人注意的墙角,将土块做成神位的样子,在上面写上父亲的名字,然后郑重在向着神位跪拜行礼。>没想到的是,这一切却被继父撞见了。杨士奇很害怕,担心会遭到责骂。没想到继父却一反常态,很慈爱地跟他说:“你是个有志气的孩子,以后恢复你的杨姓,无需再姓罗了”。>原来,罗姓在看到杨士奇的拜祭后,很有感触。他觉得这个才八岁的孩子寄人篱下却能不堕其志、不忘祖先,将来必成大器。于是,从此以后,他一改以前对杨士奇的冷漠和偏见,开始着力培养他,不仅供他私塾学堂读书,还让他读更多私塾里不教的书。>杨士奇从继父身上学到了许多做人处事的道理,而豁达仁和、待人以诚更让他在以后的官场上顺风顺水,深得人心。然而,这样一位活跃于四朝,掌控朝政,风光无限的传奇文臣,却最终毁在了自己儿子手里。>>杨士奇一生为官谨慎。他处世大雅有为,爱民廉洁,与内阁同僚相处融融;他通晓大体,慧眼识珠,不拘一格地举荐国家栋梁之才。然而,一心扑在朝政上的杨士奇,却疏忽了对儿子的管教。>杨士奇远在京城为官,而儿子杨稷一直待在老家江西泰和。作为宰相之子的杨稷,仗着父亲的威望,又加上他远在千里之外,于是,唯恐天下不乱的他成天领着一班“弟兄”横行乡里,甚至犯下了几条命案。>有人将杨稷“暴横”乡里的情形反馈给杨士奇。没想到,杨士奇听后,不以为然,反问对方:“你确定是我儿子吗?他一向忠厚老实,怎么可能会犯如此大恶之事?”>之后,极度宠爱儿子的杨士奇给杨稷写了一封家书,告诉他有人向他反映他在乡间胡作非为,让他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杨稷见父亲没有一点怀疑和责备自己的意思,变得更加的肆无忌惮。>向杨士奇“举报” 杨稷劣迹的人越来越多,以至于吏部尚书王直都写信相告。然而,杨士奇只相信儿子,他认为“举报者”是无中生有,是诽谤。搞得从此之后,他的身边再无直言相告之人。>>正统七年,江西泰和民众奏杨稷为非作歹,行事百余起,而所害之人达到几千人。因事态恶劣,明英宗钦命抓捕杨稷及其同伙,叛死刑。知道事情真相后,杨士奇懵了,他再也没有精力在朝廷为官,请辞回乡。>可怜杨士奇一世英名却最终毁在了儿子手里,落得个晚节不保,含愤而终的下场。相关参考
秦穆公是春秋战国时期少有的英明君主。但凡做君王的,英明睿智就容易刚愎自用,雄壮勇武难免残忍暴虐,秦穆公却是个少有的例外。他雄才大略却礼贤下士知错必改,雄壮勇武却宽仁大度常常以德报怨。有史为证:珍惜人才
秦穆公是春秋战国时期少有的英明君主。但凡做君王的,英明睿智就容易刚愎自用,雄壮勇武难免残忍暴虐,秦穆公却是个少有的例外。他雄才大略却礼贤下士知错必改,雄壮勇武却宽仁大度常常以德报怨。有史为证:珍惜人才
唐宫谜案:武则天的亲儿子太子李弘,是被武则天害死的吗?李弘,永徽三年(公元652年)出生,字宣慈,唐高宗第五子,也是唐高宗与武则天的第一子。李弘的名字颇有寓意,据说,在隋末唐初的道教中,有「”老君当治
杨士奇杨士奇别名文贞太师,是明朝著名学者、官员,与杨荣、杨溥并称“三杨”,是为“西杨”,以“学行”见长。杨士奇著有《三朝圣谕录》《奏对录》等作品,曾主修《明实录·太宗文皇帝实录》,与马愉等人合编《文渊
《孟子》有言:“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明代著名宰相杨士奇
杨士奇 (1365~1444)明朝前期大臣。名寓,号东里,以字行。江西泰和人。与杨荣、杨溥并称三杨。又以居地、郡望,时人称为“西杨”。少孤贫而勤学,以授徒自给。建文元年(1399)以荐入翰林院,
杨士奇 (1365~1444)明朝前期大臣。名寓,号东里,以字行。江西泰和人。与杨荣、杨溥并称三杨。又以居地、郡望,时人称为“西杨”。少孤贫而勤学,以授徒自给。建文元年(1399)以荐入翰林院,
说到这位明朝前期著名的大臣,相信大家想起的都是他的各种辉煌功绩。他历经明惠帝、明成祖、明仁宗、明英宗四朝君主,堪称四朝元老,保明仁宗至仁至孝,如此明仁宗才能由太子登基为皇,后又力挺赵王高燧不叛,没
说到这位明朝前期著名的大臣,相信大家想起的都是他的各种辉煌功绩。他历经明惠帝、明成祖、明仁宗、明英宗四朝君主,堪称四朝元老,保明仁宗至仁至孝,如此明仁宗才能由太子登基为皇,后又力挺赵王高燧不叛,没有让
说到这位明朝前期著名的大臣,相信大家想起的都是他的各种辉煌功绩。他历经明惠帝、明成祖、明仁宗、明英宗四朝君主,堪称四朝元老,保明仁宗至仁至孝,如此明仁宗才能由太子登基为皇,后又力挺赵王高燧不叛,没有让